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孝堂山郭氏墓石祠

科普小知识2022-10-04 18:07:36
...

中国东汉墓地祠堂,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建筑及历史纪念建筑物类。在山东省长清县孝里铺南的孝堂山顶,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石筑石刻房屋建筑。祠内石壁和石梁上遍布精美的线刻图画,具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建有保护性复室。

1、简介

孝堂山郭氏墓石祠建于东汉初年,历经两千年历史风云,石祠之外的庙宇建筑早已几经变迁,但石祠至今完好无损,它也成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地面房屋建筑,早在1961年就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石祠以及石祠后面大墓的主人究竟是谁,至今还是一个难以解开的谜团。


孝堂山郭氏墓石祠

2、建筑风格

郭氏墓石祠是孝子郭氏墓地附属之祠堂,仿照汉代民居建筑的形象并缩小比例而建,用青石砌成。祠堂为石结构单檐悬山顶两开间房屋,坐北朝南,面宽4.14米,进深2.18米,高2.64米,比嘉祥县武氏祠略大。室内平面为横长方形,地面后半部横列祭祀用通室宽的低矮石台,前面正中立一八角形石柱,两侧山墙前面竖立条石,上托挑檐枋石。石柱与后墙之间,上架三角隔梁石,分室两间。祠内外壁上保留历代的大量刻字和墨书题记,最早纪年为东汉顺帝永建四年(公元129年)。西山墙外刻有北齐武平元年(公元570年)《陇东王感孝颂》。祠内东西北三壁和隔梁石上刻有三十六组画像,主要内容是与祠主有关的经历和生活画面,以及历史故事。雕刻技法以阴刻线为主,兼用凹面刻,线条洗练、形象简朴生动,为汉画像石中的精品。


孝堂山郭氏墓石祠

石祠为单檐悬山顶两开间房屋,坐北朝南,面阔4.14米,进深2.5米,高约2.64米。后部为祭祀用低矮石台,石祠构筑情况是:东壁上下2石,西壁1石,上端皆呈锐角三角形。后壁横列2石。前面正中立一八角形石柱,两侧山墙前面立条石柱,上托挑檐枋石。在正中石柱和后墙间,上架三角形隔梁石,分室为两间。屋顶前后坡备用2块石板覆盖。屋顶石板刻出瓦垄、勾头、连檐形状,东西两端刻出排山。原有屋脊石已缺失。后期又在正中八角柱两侧另加小八角形石柱各一,上有唐宋时期题铭。(1)

3、石刻画像、题记

祠室内的三面皆有浅线刻画像,三角石梁上也刻有画像。画像图案为朝会、拜谒、出游、狩猎、百戏等汉代贵族墓葬石刻的常见题材。横贯西、北、东三面内壁上部的出游图,场面宏大,人物、车马众多,且刻有“大王车”三字。其他画像有伏羲、女娲、西王母、周公辅成王、孔子见老子等神话、故事题材。祠室外壁有大量的游人题记,最早的有纪年者为东汉中期所题,因此该祠堂的建造年代不晚于东汉中期。

  • 汉永建四年(129年)题记:“平原漯阴邵善君以永建四年四月二十四日来过此堂叩头谢贤明”。
  • 汉永康元年(167年)题记
  • 《感孝颂》,北齐武平元年(570年)齐州刺史陇东郡王胡长仁撰,刻于祠室西外墻。篆书题额,正文为隶书。文中提到郭巨养母的故事,后人据此认为这是郭巨之墓祠。


    郭氏墓石祠

祠内三壁和隔梁石上刻满画像,主要内容是与祠主经历和生活有关的车骑出行、庖厨、宴饮、狩猎、百戏、战争以及历史和神话故事等图像。横贯三壁上部的“大王车出行图”是汉画像中场面最为宏伟、车马人物最多的一幅,表明祠主曾参加过诸侯王驾的卤簿活动。北壁楼阁下部的车骑出行图,主车旁有“二千石”榜题,表明祠主生前的最高官秩。东西壁还刻有伏羲、女娲、西王母、风伯、雷公、贯胸人等神话内容及周公辅成王、孔子见老子、胡汉战争等历史故事。隔梁石两面刻有升鼎、桥上坠车故事,底面刻有日月星辰。在石祠画像的主要人物之旁,有“大王车”、“令”、“相”、“成王”、“胡王”、“孔子”、“二千石”7条榜题。石祠画像的雕刻技法,是在磨光石面上以线刻为主,少部分图像兼用凹面刻,线条刚劲、洗练,形象简朴生动。构图虽无明显界格,却上下层次分明,是汉代画像石中的精品。在祠堂内外壁面上,还有后人留下的大量刻字和墨书题记,也具有重要的资料价值。其中最早的题记是东汉顺帝永建四年(129)和桓帝永康元年(167)两则。

4、墓主人谜团

石祠中国古代建于墓前的石质祭祀建筑。又称石室。墓前设画像石祠,汉代曾盛行一时,记载很多,而实物完整保存至今(2012年)的仅孝堂山一处。孝堂山郭氏墓石祠虽然举世知名,但石祠及其后面的大墓的其主人是谁,至今(2012年)依然是谜。

北魏郦道元的"target="_blank">中,对孝堂山石祠有这样的记载“今巫山之上有石室,世谓之孝子堂。”后来北齐齐州刺史胡长仁探访石祠,寻访附近老人后,将“孝子”落实到二十四孝之一的郭巨名下,所以称“郭氏墓石祠”。胡长仁的这篇写于北齐武平元年(公元570年)的《陇东王感孝颂》,被雕刻在石祠西山墙外侧,字体为魏碑体和隶书的结合,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孝堂山原名巫山,高不足百米,因山上建有孝子郭氏的祠堂而得名孝堂山。祠堂后有一座大墓,封土高约3米,祠堂周围还有已被盗的汉代墓群。郭氏,相传为二十四孝中的东汉人郭巨。但郭巨为河内隆虑人(今河南林州),一说为温人,没有记载其来过济南郡。祠堂内的画像多为王者出游及战争等场面,也与郭巨身份不符,有人认为实际上是汉代济北王墓或是二千石等高官之墓。因墓主人身份无从考证,因此定名为郭氏墓石祠。

但胡长仁将石祠主人定为郭巨,却被很多人认为是牵强附会,一来郭巨是西晋隆虑(今河南林县)人;二来,从石祠内壁上所刻图案来看,既有胡汉战争的场面,又有“王车出行图”,这些内容和郭巨没有多少关系。

5、历代修葺与保护

唐代开始在祠堂周围修建庙宇。北宋赵明诚的《金石录》对此也有著录。明清两代屡经修缮,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曾经大修祠堂附属庙宇,有八殿两廊之规模。民国初年,日本人关野贞来此考察,于1916年首次发表祠堂的实测图。

郭氏墓石祠原是室外的露天建筑。由于其在中国建筑史上的重要地位,1953年,当地文物部门在石祠外修建了覆室和围墻,派人看护。1999年,按照汉代风格重修了覆室。“孝堂山郭氏墓石祠”之匾额由古建筑学家罗哲文题写。2000年,考古工作者清理了祠堂正前方及两侧的汉墓,并将清理是发现的历代碑碣集中存放于墓园内。

上一篇:永绥祠

下一篇:望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