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科技大学
陕西科技大学(ShaanxiUniversityofScience&Technology),位于西安市未央大学园区,是“十二五”期间陕西省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也是中国西部地区唯一一所以轻工为特色的多科性大学,入选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和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陕西省人民*与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轻工集团公司共同建设的重点高校。学校现有西安和咸阳两个校区,总面积2003亩,建筑面积118.4万平米。
中文名:陕西科技大学
英文名:ShaanxiUniversityofScience&Technology
简称:陕科大(SUST)
创办时间:1958年
类别:公办大学
学校类型:理工类
属性: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卓越计划
所属地区:中国陕西西安
现任校长:姚书志
知名校友:崔自默、艾力更·依明巴海、张力等
主管部门:陕西省人民*
硕士点:71个
博士点:18个
博士后流动站:3个
校训:至诚至博
校歌:远航
主要院系:轻工与能源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等
学校地址:陕西省西安市未央大学园区
学校代码:10708
主要奖项:国家科学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1、历史沿革
逸夫楼
学校创建于1958年,时名北京轻工业学院,是新中国第一所轻工高等学校;
1970年迁至陕西咸阳,改名为西北轻工业学院;
1978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88所重点院校之一;
1998年学校划转到陕西省,实行*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
2002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陕西科技大学;
2006年学校主体东迁西安。
2、基础设施及师次力量
学校现有西安和咸阳两个校区,总面积2003亩,建筑面积118.4万平米。西安校区占地面积1590亩,规划合理、功能齐全、设施先进、环境优美,坐落于风景秀丽的灞河之滨、未央湖畔。学校有专任教师1200多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近600人;有全日制各类在校学生22900多人,其中博士、硕士研究生2400余人。图书馆藏书210万册。
3、院系设置
学校设有轻工与能源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管理学院、化学与化工学院、设计与艺术学院、文化传播学院、理学院、职业技术学院(职业教育师范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体育部等14个学院(部)。
4、专业设置
本科类
教学楼
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
法学:法学
文学:英语
理学: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应用物理学、化学、应用化学
工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机械电子工程、工业设计、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材料物理、材料化学、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纳米材料与技术、能源与动力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物联网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制药工程、石油工程、服装设计与工程、非织造材料与工程、轻化工程、包装工程、印刷工程、环境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生物工程
医学:药物制剂
管理学: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人力资源管理、行政管理、物流工程、工业工程
艺术学:广播电视编导、播音与主持艺术、动画、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
5、办学实力
西安校区效果图
学校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个、二级学科1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7个、二级学科71个,本科专业57个,涉及工学、理学、管理学、文学、经济学、法学、医学、艺术学等8大学科门类。有省级优势学科6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重点研究基地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18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1个,省哲学社会科学特色建设学科1个。
现有*特色专业建设点9个、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3个,陕西省名牌专业7个;*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项、省级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9项;*教学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19个;*精品课程4门、省级精品课程24门;*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38门;*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省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2门;*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0个;*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4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1个;承担省部级教改项目40项。
6、科研项目
学校高度重视科技创新,积极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十二五”以来,共承担各类纵向科研项目903项,包括国家“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际科技合作、国家发改委和工信部产业化项目、陕西省科技统筹创新工程计划项目等重大项目。荣获*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部级优秀教学成果奖43项;
7、科研成果
获得科技成果奖励152项,省部级以上奖励51项,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自“十一五”至今,该校已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项;出版各类著作和教材196部,发表核心期刊论文3174篇,被SCI、EI、ISTP等三大检索收录论文2131篇;共获授权专利2349项。
8、校园文化
校训
至诚至博
“至诚至博”,“诚”和“博”是从中国古代前贤名句选取而来,体现了陕西科技大学的传统精神。“诚”是维系人类社会的最高道德规范,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诚”的含义包括诚朴、诚信、诚实,蕴涵朴实无华,以诚相待,取信于人。“博”是指学问渊博,是人生追求学问和事业的境界,含义是博大精深、经天纬地,又指胸怀宽阔,海纳百川。“至”是达到。“至诚至博”是人生的追求目标,做人达到诚实守信,朴实无华;达到博学、知识丰富精深。诚实而博学,博学而求诚,诚实有德,博学有才。诚和博是师生共同遵守的道德和学问准则。
校徽
校徽
陕西科技大学校徽由图形和文字两部分构成,以蓝色为基调。蓝色给人以理性、宁静、深邃、无限之感,是科技的象征;图形以五条青色向上的波浪条形和蓝色的半圆相互交叉组合,象征“运动”和“发展”;文字采用郭沫若的手写体和英文的大写印刷黑体。
陕西科技大学校徽寓意深远,五条波浪代表数字“5”,蓝色半圆和白色半圆的组合代表数字“8”,暗含陕西科技大学创建于1958年;左、右两侧半圆分别代表东西文化,寓意陕西科技大学是融东西文化于一体的高等学府;五条向上的波浪代表陕西科技大学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将遵循至诚至博的校训,开拓进取,实现跨越式发展。五条青色的波浪和蓝色半圆交叉隐喻“青出于蓝胜于蓝”之义,代表陕西科技大学培养的高级技术人才将遍及五大洲。
校旗
陕西科技大学校旗由学校标准色、校徽和学校字体组成,设计简洁、大方;校徽形象鲜明、识别度高。
9、排行榜
据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数据显示:在2014年度全国高校授权专利工作排行榜上,该校排全国高校第26位;在2014年底全国高校有效发明专利排行榜中,该校排全国高校第38位;该两项排名已连续4年进入全国高校50强,均位居陕西省属高校第1位
10、荣誉
西安校区效果图
该校先后荣获“全国大学生心理咨询先进单位”
“陕西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先进单位”
“陕西省平安校园”等多项荣誉,
2012年被*陕西省委、陕西省人民*授予“陕西省先进集体”称号,
2014年被*陕西省委高教工委授予“先进基层党委”称号。科大学子在“挑战杯”、电子设计、数学建模等*比赛中摘取多项桂冠,形成了以文化艺术节、科技创新节等为品牌的校园文化活动。
11、机构设置
党群机构
党委办公室 |
党委组织部(党校办公室) |
党委宣传部(党委青年教师工作部) |
党委统战部 |
党委学生工作部(武装部) |
党委研究室 |
校工会 |
校团委 |
机关党委 |
保障系统党委 |
轻工与能源学院党委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 |
资源与环境学院党委 |
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党委 |
机电工程学院党委 |
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党委 |
管理学院党委 |
化学与化工学院党委 |
设计与艺术学院党委 |
文化传播学院党委 |
理学院党委 |
职业技术学院(职业教育师范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党委 |
离退休工作处党委 |
镐京学院党委 |
思政部党总支 |
后勤服务集团党总支 |
附中党总支 |
体育部直属党支部 |
咸阳校区管委会直属党支部 |
行政部门
校长办公室* |
研究生院 |
发展规划处(高教研究室)* |
人事处 |
教务处 |
科技处 |
学科建设办公室 |
学生处(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 |
财务处 |
国际合作与交流处(港澳台事务办公室) |
审计处 |
监察处* |
国有资产管理处 |
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 |
保卫处 |
离退休工作处 |
后勤服务集团 |
基本建设处 |
资产经营管理办公室(资产经营公司) |
招生工作办公室 |
教学单位
轻工与能源学院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资源与环境学院 |
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 |
机电工程学院 |
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 |
管理学院 |
化学与化工学院 |
设计与艺术学院 |
文化传播学院 |
理学院 |
职业技术学院(职业教育师范学院、继续教育学院) |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 |
体育部 |
直属单位
图书馆(档案馆) |
教师发展中心 |
数字化校园建设管理委员会办公室 (信息与网络管理中心) |
杂志社* |
校友总会办公室 |
咸阳校区管委会 |
附属中学 |
法律顾问室* |
*杂志社与科技处合署办公法律顾问室挂靠管理学院
12、现任领导
名誉校长: |
周廉 |
||||
党委书记: |
潘中伟 |
||||
校长: |
姚书志 |
||||
党委副书记: |
姚书志(兼) |
王军哲 |
温锋 |
||
副校长: |
马建中 |
郭霄鹏 |
王学川 |
蔡煜东 |
|
纪委书记: |
王树茂 |
||||
总会计师: |
徐晓峰 |
13、2014年招生简章
录取规则
西安校区效果图
学校贯彻德智体全面考核、择优录取、尊重考生志愿、公平、公正、公开的录取原则。首先录取第一学校志愿的考生,在第一学校志愿不满的情况下,录取非第一学校志愿的考生。
专业确定原则:
按照考生所报专业志愿第一志愿优先,第二志愿以后视为平行志愿的原则安排专业,无专业分数级差。考生所有专业志愿都无法满足时,若服从专业调剂,则将考生调剂录取到其他缺档专业,否则作退档处理。
对江苏省考生报考我校理工文史类专业,学业水平测试等级要求为选测达到BC以上,必测4C以上,技术科目合格;采用投档分调取考生档案,考生进档后采用“先分数后等级”的原则排序确定考生专业,考生投档成绩及等级相同时,则依次按数学、语文、外语分数排序,确定专业。
内蒙古自治区实行“专业志愿清”录取原则。
艺术类考生录取原则
1.非陕西省生源:
(1)2014年该校认可美术类专业课考试省级统考(联考)成绩的省份有黑龙江、浙江、山东、河南;认可播音及编导专业课考试省级统考(联考)成绩的省份有浙江、河南。录取时以艺术类专业课省级统考(联考)成绩的60%与高考文化课成绩的40%该之和作为综合分,参照志愿,择优录取。综合分相同者,专业成绩高者优先录取;综合分及专业成绩都相同者按文化课成绩及位次择优录取。
(2)除录取原则(1)中所列省份之外,凡报考该校的艺术类专业考生须参加我校组织的艺术类专业课校考,且专业课成绩合格,并符合户籍所属省份艺术类专业录取条件,录取时以艺术类专业课校考成绩的60%与高考文化课成绩的40%之和作为综合分,参照志愿,择优录取。综合分相同者,专业课成绩高者优先录取;综合分及专业课成绩都相同者按文化课成绩及位次择优录取。
(3)在招生计划未分科类(艺术不分文理)公布的省份,录取时按文理科合并统一排队,按照该校录取原则,全面考核,择优录取。
(4)若生源省份有特殊政策规定的,以省级招办规定为准。江苏省艺术类考生均按江苏省规定的基本等级要求执行。
2.陕西省生源:
2014年该校认可陕西省美术类、播音类、编导类专业课考试省统考成绩。
艺术类专业在高考文化课成绩达到省最低控制线和专业课省统考成绩合格的基础上,按专业课省统考成绩从高分到低分,参照志愿,择优录取。专业课成绩相同者按文化课成绩及位次择优录取。
3.艺术类专业身体条件要求
美术类各专业均要求考生无色盲、色弱。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身体条件要求:发音器官无疾病,无色盲,无色弱,无夜盲,五官端正;身体健康;无肢体畸形,面部、颈部、手、臂无明显疤痕、纹身、胎记及皮肤病。男生身高不低于1.70米;女生身高不低于1.60米。对不符合条件者,一经查实取消其录取资格。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身体条件要求:无色盲,无色弱,无夜盲,五官端正;身体健康;无残疾;男生身高不低于1.68米;女生身高不低于1.58米。
调档比例
西安校区效果图
非平行志愿省份,根据考生志愿,按招生计划120%的比例从高分到低分投档。平行志愿省份,根据考生志愿情况,与生源省份招生主管部门共同协商确定投档比例。
艺术类要求符合条件的一志愿考生全部投档。
所有非外语专业的外语教学为英语。
招生各专业无男女比例限制。
不参加所在批次降分录取。
考生在报考本校时应根据自身健康状况并按《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的要求慎重填报专业志愿。录取后经学校体检复查不合格者或体检结果弄虚作假者取消考生录取资格。
新生入学后将进行资格审查,对弄虚作假、冒名顶替、违规入学者取消其录取资格。
招生工作在学校招生工作委员会的领导下和监察工作组的监督下进行,录取结果将及时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监督。
收费标准
该校严格按陕西省教育厅、财政厅、物价局有关文件精神确定收费标准。
1.本科学费标准:
文史类为3500元/人·年;理工、外语类为4500元/人·年;美术类为9000元/人·年;播音与主持艺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为11000元/人·年。
2.住宿费标准:
900~1200元/人·年,学生宿舍内有暖气、网络等生活设施。
以上收费标准仅供参考,如有变动,以物价部门的最新批复为准。
奖、贷学金及困难学生资助措施
1.陕西科技大学设立了多项奖学金。除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及学校设立的奖学金外,还有周廉奖学金、福慧奖助学金、华育奖助学金、黄奕聪奖学金、富士康奖助学金、“金石”奖学金、钟香驹奖学金基金、亚马逊化工奖学金、国际纸业奖学金、斯道拉恩索奖学金、凯米拉奖学金、美卓奖学金、北方窑业奖学金、友达光电奖学金、芬欧汇川奖学金、北方窑业奖助学金、蒙娜丽莎奖学金、中国皮革协会奖学金、朗盛奖学金、联丰爱心基金、达威奖学金、兴鹏实习奖学金等30余项奖学金和助学金。
2.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学校通过国家奖助学金、企业及个人奖助学金、勤工助学、生源地助学贷款等多种途径进行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