皋兰县
公元前127年首置金城县,1738年更名皋兰县,被誉为“名藩自古皋兰”。皋兰地处甘肃中部、兰州市北部郊区,
中文名称:皋兰县
行政区类别:县
所属地区:中国甘肃兰州
下辖地区:西岔镇、石洞镇、忠和镇、什川镇黑石川乡、水阜乡、中心乡
*驻地:石洞镇
电话区号:0931
邮政区码:;730200
面积:2476平方公里
人口:18.0841万人(2010年)
机场:兰州中川机场(距县城43公里)
火车站:皋兰站
车牌代码:甘A
行政代码:620122
1、行政区划
皋兰县
建国初皋兰县隶属兰州市,1951年8月由省直辖。1956年1月划归定西专区。1958年12月撤县,行政区域划归白银市。1961年2月,恢复建制,归白银市管辖。1963年10月再属定西专区。1970年4月重新划归兰州市管辖至今。全县辖域,在1949年至1990年间进行过多次调整和变更,现辖3乡4镇(黑石川乡、水阜乡、中心乡、西岔镇、石洞镇、忠和镇、什川镇),71个行政村,3个社区,298个村民小组。
2、历史沿革
皋兰县
皋兰县为丝路重镇,陇西要冲。早在四、五千年以前,就有先民在此狩猎、放牧制陶,繁衍生息。春秋战国时为羌戎之地,秦统一中国后归秦。西汉时属金城郡,首置金城县。西、北魏与北周时属子城县,子城县为金城郡治所在。隋初,属兰州总管府,废府复郡后,仍属金城郡金城县。唐属兰泉县,既现兰州市区所在,亦为金城郡治。唐后期与五代时,为吐蕃辖地。宋、金、元、明均属兰州。至清代乾隆三年(1738年),因境内有皋兰山而更名为皋兰县,沿用至今。清代至民国作为甘肃首县和省会重镇,幅员辽阔,辖今兰州、白银两市的大部分地区。建国初隶属兰州市,1951年8月由省直辖。1956年1月划归定西专区。1958年12月撤县,行政区域划归白银市。1961年2月,恢复建制,归白银市管辖。1963年10月再属定西专区。1970年4月重新划归兰州市管辖至今。
3、人口民族
皋兰县
皋兰是汉族聚居、少数民族散居的地区。第四次人口普查时,全县有汉、回、满、藏、土、壮等6个民族,总人口(包括驻皋兰武装警察部队)149709人。其中汉族人口为149624人,占总人口的99.94%,各少数民族人口85人,占总人口的0.06%。2004年底,全县总人口172634人。其中农业人口149318人,非农业人口23316人;男性人口88986人,女性人口83648人。人口出生率9.68‰,人口死亡率4.06‰,人口自增率5.62‰。皋兰各少数民族一般讲汉语,用汉名,服饰、生活习惯等也与汉族大致相同。
4、地理位置
皋兰县
甘肃省皋兰县地处甘肃中部,位于黄河上游。地理坐标为东经103°32′一104°14′,北纬36°05′一36°51′之间。县境东邻白银市白银区和兰州市榆中县,南接兰州市城关区和安宁区,西连永登县和西固区,北与白银市景泰县接壤。行政区划属兰州市管辖。皋兰县地形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多为黄土梁峁、沟谷和小川台地等类型,地势为北高南低、西高东低,呈西北向东南倾斜,山脉多为南北走向,海拔高度在1459.2米一2445.2米之间,相对高差达986米。境内共有0.5公里以上的大小砂、土沟4977条,全长6743.7公里,这是该县水土流失侵蚀沟的发源地,沟壑密度2.64公里/平方公里。沟与沟所夹的山梁、梁峁为旱作农业、放牧区和宜林荒山荒坡,被黄土梁峁和石质山岭环峙的宽谷平川,大部分在引黄灌区和引大灌区范围内,是该县主要的农作物、农田防护林和商品经济林区。
5、区位优势
地处兰州、白银和兰州新区三角辐射中心地带,是兰州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兰白经济圈发展中不可替代的关联带。县境与省城兰州、铜城白银和兰州新区零距离接壤,县城距兰州35公里、白银29公里、兰州新区23公里,是环兰州城市群建设的重要节点。交通通讯便捷,具有“一河六线”(黄河、兰白高速、国道109线、中川高速、水秦快速通道、包兰铁路、兰渝铁路)的交通关联优势。
6、资源环境
皋兰县
全县耕地面积43.6万亩,其中水浇地21.11万亩,人均1.4亩。草地面积253万亩,林地面积14万亩。黄河流经南部什川乡,年均径流量331亿立方米。境内建有西电、大砂沟两大水利提灌工程,水库两座,另有小火烧沟水库正在建设之中。有金、银、铜、铁、铅、锌等金属矿藏和石英石、石灰石、大理石、花岗岩等非金属矿藏。有白兰瓜、黑瓜籽、果梨冬、香水梨、苹果、软儿梨等丰富的农产品资源。有什川乡“梨花会”,中心乡“天斧沙宫”以及石洞寺庙群体等旅游资源。境内有高压输电线路864.9公里,变电站11站,总容量84950千伏安。县城有11万伏变电站一座,正在建设的国家“八五”重点建设项目——黄河大、小峡水电站在该县什川乡境内。三川口工业开发小区22万伏变电站建设已经启动。
环境气候:皋兰县辖区属陇西黄土高原,山川相间,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最高海拨2445米,最低1411米,属温带半干旱气候,年均气温7.2℃,年均降水量266毫米,年均蒸发量1660毫米,年均日照2768小时,无霜期144天。
自然资源:皋兰县有丰富的矿藏资源,金属矿有金、银、锌、铜等,非金属矿有石英砂、大理石、花岗岩、粘土等,具有较大的开采价值。黄河流经皋兰县境内,年均流量311亿立方米,峡谷地带蕴藏可观的水能资源。皋兰县特有的地理、气候及土壤条件,使其生产的禾尚头小麦、红砂洋芋、白兰瓜、旱地籽瓜、西甜瓜、香水梨、荷兰豆、西兰花、甜脆豆等土特产品品质、口感极佳,深受市场和消费者欢迎。皋兰县境内有许多自然景观。东南部什川镇有“世外梨园”之美誉,以梨园景色、羊皮筏子、接官厅、骆驼石、大、小峡电站库区等景点吸引八方游客;西南部中心乡与兰州接壤,有“万亩桃园”、“天斧砂宫”等自然景观;中部石洞乡有远近闻名的石洞寺;北部西岔镇、黑石川乡地域广阔,有独特的高原风光。
7、农业概况
皋兰县
人口耕地情况:皋兰县总人口1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5万人。国土面积247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7.5万亩。农业生产情况:2012年,全县农作物播种面积40.83万亩,其中:粮食作物17.97万亩,经济作物22.86万亩。全年粮食总产量达到5200万公斤,蔬菜总产量达到2.4亿公斤,西瓜总产量达到6000万公斤,白兰瓜总产量达到7000万公斤,油料总产量达到620万公斤。2012年,全县畜禽饲养总量160万头只,存栏55.58万头(只),其中:大牲畜0.33万头,奶牛94头,肉牛267头,生猪4.98万头,家禽37.5万只,羊11.53万只,兔1.2万只。肉蛋奶总产量达到1090万公斤,其中:肉类780万公斤,鲜蛋280万公斤,鲜奶27万公斤。全县农机拥有量达5323台,农机总动力达到32万千瓦。
农村经济情况:2012年,全县农业增加值5.8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083元。产业化龙头企业18家,实现产值5.52亿元,农产品加工率52%;农民专业合作社162个,社员7800人;农村土地流转5万亩,流转率13%。
8、历史名人
皋兰县
陇上名医甘惠廷:甘惠廷(原名甘维哲),于1900年6月出生在皋兰县石洞乡蔡家河村。他年幼在家乡读私塾时便体弱多病、弱不禁风,有几次险些陨命黄泉。他有个在清朝光绪年间做过兰州官医局局长的三叔,名叫甘子明,是当时很有名望的医生。体弱多病的甘惠廷自幼受其三叔的影响熏陶,立志承其家传、潜心学医。他研习了三叔留下的大量医书、医案、医话,不断与同道切磋医术,初步掌握了祖国中医理论与诊疗技术。他在20岁那年,考入了甘肃省甲种工业学校。毕业后,他仍然痴迷于医学。27岁那年,参加中医师考试,且考试合格,可以在兰州行医了。他拜兰州名医关自廉先生为师,又精读了《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及《神农本草经》等重要医籍。旁及成无忌、李东垣、叶天土、徐灵胎、陈修园、黄元御、喻嘉言和王清任等医家著作,并随老师临诊,并侍诊抄方,学业大进,在兰州行医获得卓著声誉。他继承三叔的家学,并在名医关自廉的调教下,医术亦突飞猛进。甘惠廷时刻牢记着祖辈及关老师的医训:“治病救人,济世活人。”他收取诊费不乘人之危,更不索取重谢,不论地位高低,不论贵富贫贱,他都一视同仁。尤对贫苦患者,更为热情,悉心诊治,其诊费量力而行,甚至在有些情况下分文不取,深得百姓称颂。中年时的他,已有了一个被老百姓馈赠的美称:“平民医生”。甘惠廷医生一辈子献身于医学事业,五十余年如一日,每日就诊者高达百人之多。省内外慕名求治者常常是络绎不绝。甘惠廷的传奇之处在于,从一个小时体弱多病的人,以坚定的毅力成为了一代名医。战争年代,兵荒马乱,他毅然冲向战争现场治病救人。中晚年后,更加潜心修学,以淳朴善良的医德和技艺高超的医术救死扶伤。在妇科方面,有独到的造诣,频频为患者带来福音。甘惠廷患有肺心病,于1979年1月逝世,享年79岁。
陇上著名书法大师魏振皆:魏振皆(1889-1974),名著中,字继祖,号振皆,别号睫巢叟等,皋兰文山村人。1909年入甘肃文高等学堂(今兰州一中),1914年游学北平,考入北京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学习,1918年毕业后曾东渡日本考察学习,期年归国。先后任酒泉中学、武威师范、兰州五中、兰州中山大学(今兰州大学前身)教师、兰州第一师范教务主任等职。新中国成立后,振皆先生以"具有相当学识"、"夙有声望的文人耆宿",被甘肃省人民*聘为甘肃省文史馆馆员。他一生热心教育,严于治学执教,堪称桃李满天下。振皆书法篆、隶、行、楷无一不佳,尤以魏碑融楷、隶、篆为一体,艺术造诣极深,最为人们所激赏。
清官王树中:王树中(1868-1916),字建候,号百川,又号梦梅生,皋兰长川村人。曾祖父维杰,父亲茂杨,清廷皆予"诰封"。其三岁丧母,后由继母魏氏抚养。及长,续继母胜亲母。其先祖世系山东新城,即今桓台县人。宋末,其远祖先昇,宦游来甘,始居甘肃皋兰长川村。他19岁入邑庠,22岁中举人,1894年年仅27岁考中进士,以进士第出官安徽,"代理颖上,攝阜阳,授太和两权亳州,一署颖州府。在官十余载,勤政爱民,皖人呼之为"王青天"。
邹应龙:字云卿,皋兰人。明世宗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进士,授行人,又擢为御史,职掌弹劾纠察之权。他任御史期间,也正是奸臣严嵩父子祸国殃民、肆无忌惮的时期。邹应龙任御史的过程,也是与权奸严嵩父子周旋斗争的过程。
魏晓霞:于1881年出生在皋兰县石洞乡文山村,原名贤理,又名文蔚,字晓霞,号云岩。他天资聪颖,勤奋好学,24岁考中秀才。1913年毕业于甘肃省立师范学校,先后在兰州府中学堂(后并入甘肃省立第一中学校,现兰州一中)、甘肃省立第一女子职业学校(现兰州二十七中)和甘肃省立高级工业职业学校(现甘肃工业大学)任职。执教三十余年,培养出许多仁人志士,曾被省教育厅授予“师表模范”牌匾。
9、民间艺术
皋兰县
皋兰太平鼓:皋兰是太平鼓的故乡,曾在亚运会和国内大型鼓乐比赛中多次获得殊荣,赢得天下第一鼓的美称。1999年代表甘肃参加了北京国庆晚会开幕式表演,争得了荣誉。皋兰也由此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县"。
太平鼓城乡人民喜爱的民间表演形式之一,含有庆贺新年太平之意。每逢大的庆典活动,太平鼓表演都是整个活动的高潮部分,那铿锵有力的鼓点,显示了黄河之滨人民的英雄气魄,其风格独特,具有浓厚的西北特色和艺术魄力。
太平鼓呈圆筒形,鼓身高70至75厘米,鼓面径长45至50厘米,鼓重19至22公斤,双面蒙牛皮,绘有二龙戏珠等图案,鼓带较长,可挎在肩上,便于击打,同时又可将鼓抛向任何一个方向。经过几代民间艺人和艺术工作者的编排、加工和完善,逐渐形成了高鼓、中鼓、低鼓三种基本打法,在此基础上糅进戏剧架子功技法和武术技法,加强节奏的变化,单一的太平鼓击鼓节奏衍出轻、重、缓、急的不同打法,队形变化也更加流畅。鼓、锣、钹新技法的编排使兰州太平鼓更加音乐化、美术化、舞蹈化和性格化,在继承的基础上有了合理的发展。
皋兰每年春节期间都有闹"社火"的习俗。从阴历正月初三到正月十六这段时间的祭祀活动中,太平鼓队一直充当着重要角色。正月初三起社火,太平鼓队就打起锣鼓,在村里各家各户转一遍,名曰"扫街",目的是为了打扫各家的秽气。然后在鼓队的带领下,村民们到附近的庙宇祭祀地方神(如山神、土地神等),起形式相当于中原地区的庙会。此时太平鼓声惊天动地,目的是为了驱邪和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有条件的村落,在春节期间每天演两场戏,上午一场,晚上一场。戏开演前,一般都要先打一通太平鼓助兴,戏散场时,同样要敲打太平鼓。春节期间村落之间太平鼓还要互相送社火,此时太平鼓又成了联络村落友谊和感情的桥梁。
10、地方特产
皋兰县
红砂洋芋:皋兰县充分利用气候干燥,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等自然条件和西电、引大、大砂沟等水利工程便利灌溉条件,应用独特的红砂田栽培技术,所产洋芋具有早熟质优等特点,深受外地客商和消费者的喜爱。红砂洋芋色泽光亮,个头均匀,早熟,以丰产优质而闻名全国。
小麦精品“和尚头”:“和尚头”是皋兰北山干旱地区种植的优质小麦之一,其特点是耐旱、抗病、无污染,内含人体所需的蛋白质等多种营养成份,面筋高、口感好。相传明、清时期曾作为贡品,供皇室家族享用,在西北地区享有较高的声誉。民间用“和尚头”小麦面粉做“长寿面”,烧制的“烧锅子”是兰州地区人民喜爱的食品。皋兰种植“和尚头”小麦的历史,是从元末明初开始的,距今有500多年的历史。
兰州刻葫芦:为用手工在葫芦上刻画的工艺品。兰州小葫芦为经多次改良培植的优异品种,大者如鸡卵,小者若算珠,皮质细腻,外表光滑,圆美可爱。其形美色雅,刻画精湛。该工艺在清代民间已有流传。
酥木梨:又名"酥蜜梨"、"酥美梨",为陇上"八梨"之一,在兰州已有350余年的栽培历史。酥木梨呈长圆形,果色黄白,阳面有红晕,分布朱砂小点,果皮极薄,表面润泽。果肉水白,果质脆甜,汁多,味浓略带酒香,味甜如蜜,风味醇厚。中秋节前后成熟,为应时佳果。
毛柄金钱菌:又名"冬菇",属担子菌目,是一种丛生食用真菌。主要分布于兰州东南的兴隆山区。兴隆山为黄土高原上的一块绿色宝岛,这里林木繁茂,荫郁葱笼,地形复杂,溪流淙淙,适宜真菌生长。毛柄金钱菌多生于树桩及倒木上,有时也生于活立木上,表面光滑,色黄肉佳,滋味鲜美,营养丰富。毛柄金钱菌含有氨基酸、精氨酸等多种成份,常食有利于儿童智力发育,故有"智力食品"之誉。其性平、味甘,可预防和治疗某些肝病和胃肠道溃疡,能降低胆固醇,因而既是席上佳品,又是药中妙丹。
松花蘑菇:又名"鸡冠蘑",是一种珍贵的香覃类真菌,多寄生于兴隆山区的阴坡或半阴坡的松树之上或潮湿地面上。因其上大下小的块状茎顶端长满丫丫叉叉,状如花朵,艳若花色,故名"松花"。松花蘑菇大小如拳,形状奇特,多呈淡黄、淡红、墨绿、紫色,有的则上红下黄;味道清香,脆嫩鲜美,同其它蘑菇一样,素炒、炒肉、炖肉均可。用凉拌松花下酒,则清爽沁心;而松花炖鸡常为宴席上的一道良馔佳肴。
11、旅游景点
皋兰县
五泉山公园:位于兰州市区南侧的皋兰山北麓,是一处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遐迩闻名的旅游胜地。公园景点以五眼名泉和佛教古建筑为主,海拔1,600多米,占地267,000平方米,有明清以来的建筑群10余处,1,000余间,建筑面积一万多平方米,规模宏大。园内丘壑起伏,林木葱郁,环境清幽;庙宇建筑依山就势,廊阁相连,错落有致。五泉山公园为AAAA级景点。
皋兰山兰山公园:兰山公园位于兰州市区正南皋兰山上,系新建的山林公园。整个公园依山布景,低处始自五泉山东侧的枇杷岭,高处至三台阁,逶延10余公里,占地面积5200亩。山上楼台亭阁,错落有致,红梁碧瓦,相映成趣,是人们纳凉赏景的理想场所。园内三台阁是兰州市南屏障的顶端建筑。高三层,上建一亭,气势雄伟。在此腑瞰市容,黄河穿城而过,美景尽收眼底。傍晚时分,远山云蒸霞蔚,市内万家灯火,场景壮观。公园附近有四千多年前的人类活动遗址,清代军事防卫墩台,解放兰州的营盘岭战场等文物古迹。兰山自古一棵树。解放后,兰州人冬天背冰上山,植树绿化,但收效甚微。现兰山公园已建设成了兰州市的第一座人造森林公园,环境绿化很好。到兰山公园旅游,可乘车直达,也可以在五泉山公园东门口乘缆车扶摇直上,该缆车行程长度和爬高程度均属全国第一。
雷坛:位于永登县连城镇鲁土司衙门建筑群西北侧,距衙门建筑群后墙约80米,为六世土司鲁经及其子鲁东于明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所建。原有山门、过殿、大殿、厢房等,坐北向南,占地面积1617平方米。现存过殿和大殿两座建筑。1958年大殿内塑像遭到破坏。1985年雷坛被永登县人民*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天津大学王其享教授考察测绘鲁土司衙门时对雷坛建筑、壁画、塑像赞不绝口,提议申报国保。2006年6月10日被公布为国保,并入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鲁土司衙门旧址中。
长城烽燧遗址:皋兰县地处黄河北岸,历史上为金城外围屏障,县境内烽燧遗址较多,且纵横交错,大同小异,目前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为明代。皋兰烽燧大多建在高山地带,黄土夯筑,呈覆钵形,周围并挖有防御性壕沟。烽燧附近往往有戍卒、守望者遗弃的碗、砂锅等生活用具的残片。皋兰县烽燧大体分为以下几路。北路自兰州河北盐场堡起,经邵家塘到长川后又分道设置,蔡家河、鹿角岘、悬帽塔达靖远为一路;长川、水阜、王家沟、山字墩、五墩、正路至永泰为一路;长川、文山、东湾、土龙川、王家湾、麻石面、狼家沟为一路。另外,沿黄河自砂井驿经老爷庙、东岭子、寄马桩、薛家墩、赵楼沟墩为一路;北圪挞墩、糜不老墩达榆中为一路。县境内计有烽遂50多处,多为明代建筑。其中西岔镇8处,黑石川乡3处,石洞乡10处,水阜乡12处,忠和镇8处,中心乡5处,什川镇4处。
小峡明珠:在什川小峡,一座新型的河床式发电站工在崛起。狭窄的峡口水流激越,两岸石峰高耸入云,绿色枝藤爬满崖壁,无名山花开遍山腰。拦河大坝内波平浪静、一碧万顷,坝外水流湍急,滔滔东去。小峡大坝坝长249米、高477米。坝前正常蓄水位1499米,总库容0.48亿立方米。电站安装四台57.5MW轴流轮浆式水轮发电机组,年平均发电量9.56亿KW·H。游客在什川梨园消闲品茶、餐饮娱乐之余,信步踏上小峡大坝,可尽览黄河奔涌出峡的磅礴气势;观赏两岸瑰丽秀美的奇峰怪石,远眺淳朴自然的田园风光;领略小峡水电站高峡平湖的人间奇迹。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