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吕柟

科普小知识2022-10-05 11:47:51
...

吕柟(1479-1542)明代理学家。高陵(今陕西省高陵县)人。字仲木,号泾野。武宗正德间进士。授修撰,以忤权贵刘瑾,辞官。瑾被诛后,复官。世宗即位,以议“大礼”与张璁等不合,遂下狱。后谪解州(今山西省运城县西南之解州镇)判官。累迁国子祭酒、南京(今南京市)礼部侍郎。学宗程、朱。与湛若水、邹守益共同主讲近三十年。及卒,高陵人为其罢市三日,以示哀悼;四方学者咸设位哀悼。谥文简。有《泾野子内篇》、《泾野诗文集》等。

1、人物简介

吕柟,字仲木,陕西高陵人,别号泾野,人称泾野先生。生于明成化十五年(1479),卒于嘉庆二十一年(1542)。吕柟曾问学于渭南薛敬之,得周程张朱理学之正传。薛敬之受业于兰州周小泉,而周小泉又曾听学于段坚和受学于李昶,此两人前者直接受学于薛瑄门人阎禹锡,后者乃薛碹门人。故《明史·吕柟传》称:“柟受业渭南薛敬之,接河东薛瑄之传。《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亦称:“柟橹师事渭南薛敬之,其学以薛瑄为宗。”

2、生平


明史

吕柟的一生跌宕起伏。十七八岁时,以学识广博而被选入正学书院。正德三年(1508),他二十九岁,举南宫第六人,擢进士第一,授翰林编修。然而,时值阉党刘瑾把持朝政,正直之士不为其所容。适逢西夏扰乱边境,他上疏请皇上入宫御经筵,亲理政事,结果遭刘瑾嫉恨,遂与何瑭一起引退。是为第一次起落,在官仅两年。正德九年(1514),吕柟三十六岁。刘瑾伏诛后,他官复原职,然不久又遇上乾清宫受火灾,他应诏上书呈六事,又多次上书劝皇上举直措诸枉,皆不被采纳,于是便再次引疾而归。这是他的第二次起落。

与仕途的低迷相反,吕柟讲学却日益昌盛。第一次引退之后,他在家乡营造了东郭别墅,每日聚徒讲学其间,四方学者慕名而云集。别墅容纳不下,随即又筑东林书屋,讲学的规模和影响越来越大,“几与阳明氏中分其盛,一时笃行好学之士多出其门”。

嘉靖元年(1522),吕柟又官复原职。次年担任会试考官,选拔了一大批人才充实朝廷。嘉靖三年(1524)四月,他以十三事自呈,表达“大礼未正,引为己罪”之意,实质是委婉批评明世宗违背礼制,结果触犯龙威,与邹守益一起下狱。不久,吕柟谪为解州判官,而邹守益则谪为广德判官。这是他的第三次起落,在京为官也仅两年。主政解州期间,他“恤煢独,减丁役,劝农桑,兴水利,筑堤护临池,行《吕氏乡约》及《文公家礼》”。为政之余,筑解梁书院以讲学,今本《泾野子内篇》中的《端溪问答》、《解梁书院语》即是这一时期的讲学记录。

丁亥年(1527),他转为南都吏部考功郎中。自此以后,吕柟才逐渐走出仕途的阴霾,先后升南京宗人府经历,尚宾司卿,太常寺少卿,国子监祭酒,累官至南京礼部右侍郎。任职南京的九年中,吕柟与当时的著名学者进行了频繁的学术交往和辩论,《泾野子内篇》中的《柳湾精舍语》、《鷲峰东所语》即是这一时期讲学的记录。己亥年(1538),他上疏请归,同年五月致仕,时年六十岁。返归故里随即讲学于北泉精舍,这也是吕柟一生中的最后四年讲学。嘉靖二十一年(1542),吕柟卒于家,享年六十四。《明史》称其“仕三十余年,家无长物,终身未尝有情容。时天下言学者,不归王守仁,则归湛若水,独守程、朱不变者,惟柟与罗钦顺云”。

3、著作

吕柟的著述颇丰,理学方面的著作主要有《五经说》、《四书因问》、《宋四子抄释》、《泾野子内篇》等等。现代学者赵瑞民先生点校的《泾野子内篇》附录四《吕柟著述知见录》考订甚详,兹不赘述。

4、学术思想

吕柟身处关中,而其学术却师承明代理学大宗薛碹开创的河东学派,长期以来,关于吕柟的学派归属问题争议不断。而这种争议最终又归结为对关学的界定。目前学界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以陈俊民先生为代表,他认为“关学不是历史上一般的‘关中之学’,而是宋元明清时代关中的理学”,“关学是宋明理学思潮中,必然产生于今陕西关中的一个独立学派”。张载开创的关学学派在北宋之后“衰落”了,但没有“熄灭”,呈现出两种发展趋势:“三吕”的关学“洛学化”和李复的关学“正传”发展。李复之后,关学看似中断了,但居然由王夫之忠实继承和总结,并成了他反思理学、掀起理学自我批判思潮的一个重要出发点。从总体上看,关学随着理学思潮的兴衰,必然出现一个独特的“否定之否定”的辩证过程。“如果说张载是这一逻辑起点的肯定形式,那么明代的吕柟、冯从吾则是其中的否定环节,清初的李颙,就是这一逻辑终结的再肯定形式”。赞同这种观点的*学者吴有能先生亦认为:“某人是否算是关学,其实最重要的还是地域的考量,至于他与张载学术思想的关系,倒是其次,甚至无关紧要。……陈教授对关学的理解,基本上是一以地域为主的观念,这就是陈教授与张岂之教授等的根本差异。刘学智先生认为:“只要学术思想学风相通、相合、相类或因其某一地域、某一时代所限者,皆可谓同一学派,其可以直接相承相继,亦可间接沿袭、传续,不一定非有师承门户不可。”“关学既不同于一般的‘关中之学’,也不同于‘广义’的‘关中理学’,同时又不限于宋代,而应该是‘张载及与张载学脉相承之关中理学’。”“关学有‘史’,其道脉相沿,绵绵不绝。”在关学史的下限问题上,也有以清末刘古愚为关学终结者的观点。

上一篇:唐琦

下一篇:吕潜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