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真晟
陈真晟(1410-1474),字晦德(一作晦夫),后改字剩夫,自号“布衣”,学子们称他为“布衣先生”。漳浦县镇海卫人,明代学者、理学家、教育家。
1、历史记载
存稿
2、生平
陈真晟的祖先是泉州人。明代初期,朝廷苦于倭寇频繁侵犯,于是在漳浦县设镇海卫,用以守卫福建东南沿海的海防,调莆田、泉州人把守。陈真晟的父亲陈安,祖籍泉州,居住在镇海卫,后供职于千户所。
明代永乐八年(1410),陈真晟出生于镇海卫城。陈真晟长得高俊帅气,文质彬彬,气质非凡,凡是慧眼之人看他一眼,就知道他不是普通的孩子,长大后一定大有出息。
1418年,陈真晟八岁时,父亲死了。所以,后来对陈真晟的养育和教导的功劳都应归他的伯伯。陈真晟在理学上能取得那么大的成就,也跟他的伯伯分不开。
1420年,陈真晟十岁时,已经能感悟到非正统学说的害处。原来,泉州人大多学老子的道家学说,陈真晟也学习道家学说。后来,陈真晟跟哥哥一起跟从老师学习儒家学说。老师说: “如今老子的道家学说和佛学都不是正统的学说了,是消极避世的,让人看不到未来,看不到希望。而只有儒学,才是正统的学说,我们只有敬儒学儒才是走正统之路,才是积极救世的。”陈真晟因此对他以前的做法感到羞愧内疚,并感悟到学道家学说和佛学对人的害处。从此之后,他就厌恶老子的学说,并努力想办法让自己不再接受老子学说中的消极观点和做法。有一天,陈真晟病了,郎中用针灸没让他的体力恢复起来。他的家人就请来了一个巫婆给陈真晟做法术治病,巫婆拿了一张符条给他消灾,陈真晟躺在床上,勉强睁开眼睛,拒绝使用符条,他说:“是生是死天注定,封建迷信我不听。”
1422年,陈真晟十二岁时,母亲生病了,他亲自煮粥熬药,连续三个多月,从不间断。有一次,陈真晟不听从母亲的话,母亲就生气了,一直睡着不起来吃饭。陈真晟害怕了,他哭着安慰母亲,并请她原谅。陈真晟每次出门侍宴,年老的人赐给他好吃的东西,他喝了汤汁,舍不得吃掉食物,就悄悄地藏在袖子中,带回家给母亲吃。不久,母亲去世,陈真晟哭昏了过去。
1425年,陈真晟十五岁时,哥哥为他找了一门亲事,是老氏门生之女,大家都觉得挺般配的。唯独陈真晟认为不可以,他对嫂子说:“如果大哥一定要定这门婚事,我宁可去死。”嫂子害怕了,就去告诉他大哥,他大哥就辞了这门亲事。事情过后,大家都猜不出陈真晟到底心里想的是什么,大概是拒绝读老子学说,也拒绝接触读老子书的人吧。后来,陈真晟曾经向家人请求让他去学打金银首饰的手艺,家人同意了。陈真晟学得手艺后,却又后悔了,说:“这不是君子修养身心的方法。”于是他就放弃了从事打首饰的活儿。
1427年,陈真晟十七岁时,到福州参加乡试。监考官为了防止考生作弊,竟然让考生脱下号衣,只穿内衣裤搜身。陈真晟不堪忍受这奇耻大辱,毅然放弃考试,打道回府,退居家中专心致志拜读圣贤之学。刚开始读《中庸》,读后感觉《中庸》杂乱,没有主脑。后继续读《大学》,才领悟到做学问要循序渐进。又读《大学·或问》,认同朱熹的“主敬”学说,他认为“主敬”学说是做学问的根本。后来他读到程颐、程颢的学说:以“主一”释“敬”,以“无适”释“一”,始于“敬”字实下工夫。陈真晟高兴地对人说:“《大学·诚意》这一章是做学问的铁门关。 ‘主一’二字是开铁门关的玉钥匙。”他又说: “人学了圣贤之学,如果真正领悟消化它,就好像在圣贤之学中悠然自得地行走一样。”
1429年,陈真晟十九岁时,庶母死了,当时有一种世俗,就是可趁服父母之丧时举行婚礼,于是众人就商议着,要把陈真晟的婚事办了。陈真晟沉浸在失去亲人的悲痛中,对仓促完婚,他坚决不同意,并反驳众人说: “我不能说具体原因,但知道这一定是不可以的。”所以家人只好尊重他的意见。
1430年,陈真晟二十岁,举行成年人的冠礼仪式后,他就到长泰山中,拜进士唐泰为老师,准备科举考试。陈真晟读书与别人不一样。他拒绝读腐化心灵的下流文章,痛恨奇思怪想的文章,厌恶残害道德的文章,他专心致志地研究儒家经典著作。
每次陈真晟想到父母没享受到儿子的孝敬之福,就早早去世了,他就无限悲伤,遇到清明节扫墓祭奠父母,陈真晟更是悲由心生,再想到给父母送终时因生活困苦,没有好好埋葬父母,就哭泣不已,痛不欲生。
陈真晟对亲戚邻里可真是仁至义尽了。他考虑到堂兄对自己的养育之恩,堂兄死时,陈真晟如丧其父,竭尽全力把丧事办得完美,保全嫂节,抚恤两位侄子如同亲子。陈真晟兄长去世,生男女各二人,陈真晟养育并教导他们,相处得和气融融。姐姐寡居,有儿子三人,陈真晟对他们的生活也是照顾得万无一失。外祖父母没有后代,他们生养死葬的费用,只要陈真晟能帮忙到的,他一定竭尽其力。宗亲中较穷的人家,陈真晟都替他们教育子孙,使他们成才。邻居不论贫富贵贱,陈真晟必教他们的子弟,使他们品德高尚,从不计较私人间的任何恩怨。即使到了晚年,陈真晟也是慷慨大方。他这时专攻大小真草书,一次性就买大小猪鬃笔30管,白鹿宣纸5000张,均分给四个侄子和两个儿子,让他们和自己一样能整年书写。
3、评价
黄宗羲对其学术评价不高,谓其“学方胡敬斋,而涵养不逮,气质用事”(《明儒学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