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化改新
大化改新是日本在7世纪中、下叶,以中国唐代律令制度为蓝本,参酌日本旧习所进行的一系列日本的一次自上而下的政治社会变革;是日本历史上第一次在政治、经济*上深受中国思想文化影响的社会政治改革运动。
1、基本情况
亦称“大化革新”。646年日本孝德天皇为解决日本奴隶社会的尖锐阶级矛盾,仿效中国隋唐制度进行的改革。孝德天皇的年号为大化,故历史上称之为“大化改新”。
主要内容有:土地收归国有,取消皇族、豪族的私地和部民制,代之以授土和食封;确立行政机构,*设二官、八省、一台,地方设国、郡、里;实施“班田收授法”、“租庸调”制。改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打击了氏族贵族*,加速了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和以天皇为首的*集权国家的形成。
2、改革背景
由于铁器的普遍使用,生产力提高较快,但生产发展的好处却被皇室和贵族攫取。他们广占土地,将*民沦为部民。人民的反抗斗争接连不断,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日益激化。
旧贵族苏我氏掌握朝廷实权,是旧*的代表。贵族里的革新派主张以隋、唐为榜样改造日本,建立以天皇为首的*集权制国家。640年前后,留学唐朝二三十年的南渊请安、高向玄理和僧旻等人相继回国。他们介绍中国情况,开办学校,中大兄皇子和中臣镰足都来受教,成为革新派的核心人物。大和国统治后期,家族专权,王权衰落。593年,圣德太子任摄政。圣德太子作为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深受*文化影响,他制定了冠位十二阶和十七条宪法,并改大王为天皇,目的在于加强*集权,打击旧贵族*。但圣德太子的改革没有成功。
中臣镰足
14日,革新派逼皇极天皇(舒明天皇皇后)退位,由其弟继位,称孝德天皇。革新派当即任命新的左、右大臣,中臣镰足任内大臣,高向玄理和僧旻为国博士(顾问)。
646年正月初一,定年号为大化(日本第一次有年号),迁都难波(大阪),颁发革新诏书,史称大化革新或大化改新。646年元月以诏书形式公布改新的主要内容。新*从653年起16年中派6次遣唐使。
50年后,颁布日本最完备的法典《大宝律令》,最后实现了大化改新的以唐为楷模的天皇制国家的理想。
3、主要内容
基本概况
622年日本实行推动古朝改革的圣德太子病逝后,外戚苏我氏专权,排斥改革*,恣意榨取人民,豪族间又不断争战。当时立志变革现状的中大兄皇子、中臣镰足等人,在留隋、留唐归国的学问僧南渊请安、高向玄理、僧旻等参谋下,于645年杀了*的苏我入鹿,消灭了苏我氏一家,拥立孝德天皇,任命高向玄理、僧旻为“国博士”(顾问),根据唐朝的典章制度和*情,开始进行改革运动。
首先,仿中国制定年号,建元“大化”,继而参照唐代制度,在日本建立了*集权的封建国家*,废止私有土地和“部民”,实行公地公民制,将皇室贵族和地方豪族的部民、屯仓、田庄均收归封建国家所有。又仿唐朝均田制制定班田收授之法,仿照唐的租、庸、调制,使农民在获得班田的同时,承担相应的赋役义务。
*官制借鉴唐的3省6部设立2官8省,仿唐的御史台,设立弹正官。
地方官制则仿唐的道、州、县,设立国、郡、里3级。学制、兵制上也大体上仿唐制。从此日本结束了过去氏姓贵族*的联合统治,建立了一个以天皇为中心,以公地公民制度为基础的,法制比较完备的*集权式封建国家。
具体内容
(1)废除部民制,建立封建土地国有制,将奴隶主贵族的私有田庄收归国有,部民转为封建国家公民。每六年按人口领口分田,终身享用,死后还给国家。废除皇室的私地、私民,改为国家的公地、公民。
(2)实行班田制:国家班给6岁以上男子口分田2反(即段,1段等于11.9公亩),女子为男子的2/3,奴婢为良民的1/3;6年一班,禁止买卖,死后归还。受田者向国家纳租、庸、调,受田男子还须自带武器服兵役。
(3)废除奴隶主贵族政治上的特权,建立*集权国家。*设二官、八省、一台,地方设国、郡、里。*还制定官制和冠位制,根据国家官吏地位高低,授予位田、职田、功田等
(4)实行征兵制,京师置五卫府,地方设军团,军权归**。大化改新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形成了以天皇为首的*集权国家。
(5)建立*集权国家机构,天皇之下设二官(太政、神祇,前者总理政务),八省(中务、式部、治部、民部、兵部、刑部、大藏、宫内,由左、右大臣分管)、一台(弹正);地方设国、郡、里。各级官吏由国家任免,废除旧贵族的称号和特权。
4、改革意义
改新打击了旧贵族的经济、政治利益,引起他们的激烈反抗。实行班田制使生产者成为有一定经济独立的公民,负担相对稳定,生产积极性提高。大化改新是奴隶社会转变为封建社会的标志,但仍保留一些奴隶制残余。
这次改革遭到贵族奴隶主的顽强反抗,经过半个世纪的反复斗争,日本社会向封建制的过渡才告完成。
5、改革评价
在中、日两国史学界对大化改新的性质有不同意见,有待进一步研究。
关于大化改新后日本社会的性质,史学界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从此日本进入了封建社会,另一种则认为仍是奴隶社会。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