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学附属中学
上海大学附属中学(TheHighSchoolAffiliatedtoShanghaiUniversity),是经上海市*批准、区*投资2.4亿元建设的高标准、现代化寄宿制高级中学,是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级中学(原称市重点中学),坐落于上海大学校本部为中心的科技大学城腹地,紧临上海市宝山科技园(上海动漫衍生产业园)和上海大学商务区,周边环境优越,人文气息浓郁。
中文名:上海大学附属中学
创办时间:2002年
校训:明德•致远
现任校长:卢广华
所属地区:中国上海市
外文名称:TheHighSchoolAffiliatedtoShanghaiUniversity
学校类型:实验性示范性高中
校址:上海市宝山区上大路688号
1、学校介绍
上海大学附属中学是上海市寄宿制高级中学,是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也是上海市高中创新人才素养培育试验学校,上海市科技特色示范校,上海市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示范基地,全国首届创新试验学校,全国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已故著名科学家、教育家、中科院院士、上海大学校长钱伟长先生自学校开办之初起就担任学校名誉校长,对学校的办学给予了极大的支持。上海市特级校长卢广华担任校长。目前,学校有38个教学班,在校学生数1700余名。学校占地210亩,总建筑面积7万余平方米。校园分为四大功能区域:教学区以综合楼为中心,教学大楼、实验大楼以及创新楼、电教楼、图书馆、报告厅等八幢新颖的建筑组成。学校运动区由体育馆,塑胶田径场、足球场和篮、排、网球场组成。生活区拥有可供1800名师生食宿的学生公寓、教师公寓和师生餐厅。*部拥有可容纳300名学生住宿的公寓、清真餐厅与多功能活动中心等。整个校区布局合理,功能齐全,教育教学设施达到了全市乃至全国同类学校的领先水平。学校拥有一支具有现代教育理念、专业功底深厚的师资队伍。目前学校拥有特级教师2名,市名校长名师后备人选7名,区拔尖人才、区首席教师、区学科带头人近20名,并有一批曾获全国及省市教学评比中获得一、二等奖的优秀教师。
2、校容校貌
上海大学附属中学占地210亩,总建筑面积7万余平方米。校园分为四大功能区域:教学区以综合楼为中心,教学大楼、实验大楼以及科技楼、艺术楼、电教楼、报告厅等八幢新颖的建筑分列东西两旁,并以长廊平台相连互通,构成了一个整体。学校已建成了多网合一的校园网络,每间教室都配置了多媒体教学设施,全校800个网络终端合理分布,全面提供了教育教学和管理的数字化与网络化条件。学校运动区由体育馆,塑胶田径场、足球场和篮、排、网球场组成。生活区拥有可供1800名师生食宿的学生公寓、教师公寓和师生餐厅。2005年增建的*部拥有可容纳350名学生食宿的公寓、清真餐厅,以及多功能活动中心等。整个校区布局合理,功能齐全,教育教学设施达到了全市乃至全国同类学校的领先水平,为素质教育的实施和学校的发展奠定了强大的硬件基础。
3、育人目标
育人目标:学会做人,学做学问
“学会做人,学做学问”,二者既各有重心,又互相促进,紧密联系。做人是根本,做人引领做学问,做学问也是做人,是做人的深化;做人是做学问的起点也是做学问的终极目标;做学问是学会做人的途径和凭借,也是做人的重要体现。“学会做人”是培养“优秀的人”,“学做学问”是培养“有用之才”。学会做人——厚德笃行。做厚德之人,以笃行而趋于厚德
五千年的历史孕育了泱泱华夏,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传统美德即使到了现代社会也依然具有现实意义。作为一个独特的生命体的现代公民,存于这个世界,更要有道德,拥有一颗坦荡而充实的灵魂,能正确处理好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
1、上善若水,厚德载物。最美好的品德,最高尚的情操应像润泽万物的水一样,以宽广浑厚的胸怀,包容万物,滋养万物。“厚德”之人要注重人的精神品质在后天习得的过程,重视心灵的修炼和完善,善于与环境相互适应,相互融合。
2、心怀天下,明辨笃行。“笃行”取自朱熹的《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明辩之、笃行之”,意指忠实履行,专心致志、锲而不舍、勤于实践。要心中有大爱,关注国家的前途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脚踏实地,身体力行、持之以恒、知行合一,勇于担当。
学做学问——博雅睿智。博采众长,既学又问,从而达致博雅睿智,《论语》中说“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博学”既指广泛的学习,也指学问渊博,意在倡导学生追求真理、博采众长、丰富自我,善于发现和掌握科学规律,不断推陈出新。学做学问就是通过学习提升人的学识水平,提升人的精神境界,这是一个发自内心的钻研的过程,是在求真的基础上广泛地学习,专心致志地发现真理、坚持真理,联系实际地进行思考的过程。学做学问,既要“学”,又要“问”,要有问题意识,不断增强学习力,能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博学睿智”,是育人目标在智育方面的体现,是对莘莘学子为学的倡导,又是对附中学子气质风范、治学态度、精神境界的要求,将起到激励人、教育人、塑造人、规范人和指导人的作用。
4、办学目标
办学目标:文化立校荟萃名师教育优质走向国际
文化立校对于文化的界定,《周易》中有这样一句话“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它的意思是说,在宇宙自然要观察天文,在社会要观乎人文,体察每一个人内心的想法,从中提炼出一种理念和价值观,再去化入行为,化入人心,化入生命。文化并不是一个很高深,很玄乎的概念,它其实就是日常工作生活的点点滴滴,校园环境是文化,一草一木一池一石是文化,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也是文化,文化正因细琐,才可能浸润到学校生活的所有孔隙中,成为一种潜在的力量。日积月累,健康发展,这种力量便会强大到使学校组织产生稳健的生命力,凝聚和团结全校师生,提升学校的精神力和创造力。学校文化的核心是精神层面深沉内在的价值观。这种核心价值观不仅需要精心设计,更需要赢得全校全体成员的理解、认同、和行为支持,只有这样,价值观层面的东西才能在学校各项工作中生根开花,才能真正体现在学校成员的行为习惯中,才能真正成为学校文化的核心内涵。
1、学校的文化建设即以学校的办学理念为核心,从校园环境、教学氛围、人际关系、行为方式等方面进行设计、实施、教养和培育,既包括硬件、环境的建设,又包括氛围、关系、行为等方面的养成。这需要有一个长期磨合、积淀、自我砥砺、锻炼升华的过程。
2、文化立校是将办学理念深深地烙在意识深处,使大家有共同的意念和信念,内化为习惯,深化为思想,不会因人员的变动而变动,具有稳定性和持久性。
3、学校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是对学校成员进行熏陶和培养,逐步内化为师生的精神财富,使师生产生强大的归属感,外显于师生幸福感的转化与提升。
荟萃名师
名师,是课堂教学的专家,是青年教师的榜样,他们师德高尚,业务精湛,气质儒雅,仁爱大度,他们是获得同行普遍认可的有重大贡献和影响的教师。
作为名师,他们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技能,具有个人风格的教学和学生管理方面的特色;他们能潜心钻研,积极探索,锐意进取,能引领并带动其他教师突破教师专业发展的高原期。
1、要在各个学科领域打造一批名师,使名师群体成为学校的品牌形象。
2、构建名师培养管理体系,制定切实可行的培养计划,做到有目标、有任务、有内容、有落实,形成一支有师德、有朝气、有纪律、有战斗力、有示范引领作用的,在区、市,乃至全国都具有影响力和号召力的骨干教师队伍。
3、要在校园内营造兼容并包的学术氛围,发现和培养有潜质的骨干教师,鼓励冒尖上进。
4、要有静思默察,宁静致远的气度胸怀,以进一步促进学校师资的和谐优质发展。
教育优质
教育优质是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是为了满足不同潜质的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发挥个性特长,培养高素质的现代公民。
1、要充分整合、开发和运用优质教育资源,贴近社会、服务社会、辐射社会,引领社会价值取向,培养优质人才,成为先进文化的孵化地。
2、就全体学生而言,要培养学生品德良好,情趣高雅,个性发展,心理健康,遵纪守法的合格健康的社会人。
3、就精英学生而言,要培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志向,具有扎实的基础性学力,发展性学力和终身学习能力。
走向国际
1、了解、掌握、传播中华民族的文明,具有本民族文化的学养。深刻认识中华民族的五千年发展历史,认同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增强民族的自尊心和责任感,传播和扩大本民族优秀文化的影响。
2、了解、体验全球多元文化。互联网的发展,信息交流的便捷,科技的飞速发展,世界正在变得越来越小,要进一步了解世界各国的文化历史、发展变迁、风俗习惯,了解不同*下的人们的生存状态。
3、引进国际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学会用世界的眼光看世界,扬长避短,既要继承东方文化的传统,又要吸收西方文化的精养,提高使用不同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中西融合,能走得出去也走得回来。
4、培养诚信儒雅的国际交往品格,培养基础宽厚、人格健全、思维活跃、视野开阔、具备竞争力和责任感的国际化人才。
5、课程建设
发展目标:建设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体系,体现课程的现代性、多元性、发展性,为学生打下扎实的文化基础,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上海大学附属中学校园环境实施要点:国定课程的建设国定课程是指国家和地方规定开设的课程。国定课程的开发,必须遵循教学大纲,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培养和能力的提高。各学科结合学校实际和教育改革的需要对内容进行充实和提高。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作出相宜的安排,尤其要珍视学生的内心世界的课程资源价值,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化选择出发去拓深、拓宽课程的内涵和外延。使国定课程具有更强的针对性、适切性、实效性。拓展型课程的建设拓展型课程是指限定性选修课和自主性选修课。以知识、方法、技能等方面的拓展为主。培养学生的兴趣,发展个性特长,给学生提供自我塑造的选择机会。对自主性选修课建立选科指导制度,倡导由学生自主选择课程进行学习,使学生学会选择、学会学习。自主性选修课程分为学科类、科技类、艺体类、社会类。自主性选修课一般跨度为一个学期,由各年级根据教学和学生发展的需要以及师资情况确定选修科目。选修课程的任课教师,主要由学校教师担任,也可聘请外校教师特别是高校教师担任。选修课程可采用市教委推荐的有关材料,学校也提倡教师自编讲义和教材,对于较成熟的自编教材,经专家论证后,定为“校本教材”予以出版。教师要以强烈的课程资源意识主动建立与社会、世界和日常生活的广泛联系,将生活中素材性资源纳入课程体系。
上海大学附属中学校园环境研究性课程的建设学校在课程建设中充分依托上海大学的教学资源,聘请专家、学者、举办人文和自然科学讲座,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科技教育、艺术教育。特邀专家组建有特色的高质量的选修课程。研究型课程一般跨度为一年,主要通过设置课题和课题研究过程为基本渠道,课题内容可以是学科知识的拓展、延伸,也可以是自然、社会和人生等各种现象的探究。实施过程充分体现自主性、开放性和实践性。学校充分保证研究型课程教学时间的安排,处理好课内与课外关系,采取导师指导与学生探索相结合的办法,落实课题研究工作。拓展型课程、研究性课程的开发和课题的开发都依托上海大学,利用大学的优质资源,提升学校育人层次,培养创新型人才。
6、教学研究
发展目标:上海大学附属中学校园环境开展研究型课程进入课堂,研究性学习深入学科,拓展型课程的开发,基础型课程的分层教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多方位的教学研究,为教学改革建立理论基础。通过对现行课程结构、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等具体环节进行深层次的研究、改革,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实施要点:加强对学校课程结构的合理性、适应性、发展性研究。钻研专业知识,研究教学规律,掌握本学科的最新成就和发展趋势,并不断拓展学科的知识领域,更新教学内容,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更新教学常规。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不断改进教学方法,特别要注意学会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加强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要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促进师生信息意识的建立;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探讨在研究性学习中,如何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校本资源,强调学生的自主发现和问题探究;组织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甚至校校之间的网上交流。开展分层教学研究,就分层教育的科目,教学目标、教材、师资、操作方法、评价手段等深入探讨。为学校实行分层教学作好充分的理论准备。研究适应课程改革的评价系统,对拓展型、研究型课程学生的学力评价,分层教学学生学业水平评价等深入探讨,形成可操作性的适应学校特点的评价方法。
7、教学管理
发展目标:逐步制订适应课程改革的教学管理方案,坚持管理制度化,规范化,通过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培养数量尽可能多,质量尽可能好的人才。创造最佳的教学管理效益,保证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
8、校园文化
校歌:《明德致远》
校训:明德•致远
校训是一校之魂,是学校文化内涵的高度提炼,也是一所学校面向社会的精神旗帜。“明德”二字取自《大学》首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新)民,在止于至善”,“致远”二字取自诸葛亮《诫子书》,“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明德而至善,是一种积极的人生追求,也是人性成长的极致;宁静而致远,是一种淡逸的人生智慧,更是人格修为的高峰。“明德•致远”揭示了幸福的真谛,它源于远大理想的执著追寻,融于道德人格的自我修炼,它是“真善美”人生哲学的外显,也是志存高远、品位高尚的人生境界的体现。
校风:至诚至勤自信自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