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科普小知识2022-10-07 22:07:09
...

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创办于1958年,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是黑龙江省首批省重点中学之一。1999年被教育部确认为华夏基金会资助的"全国示范性普通高中建设项目学校"(全国四所之一)。2000年9月,首批通过了省级示范性高中评审验收。是享誉全省,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高级中学。

中文名: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外文名:ThehighschoolaffiliatedtoHarbinNormalUniversity

简称:哈师大附中

校训:公、诚、勤、毅

创办时间:1958年

类别:全国示范性普通高中

所属地区: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主要院系:文科、理科

主要奖项:全国艺术教育工作先进单位

邮编:150080

1、学校简介


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创办于1958年,是黑龙江省首批重点中学之一,是华夏基金会“国家示范性高中建设项目学校”,是教育部“全国百所普通高中特色项目学校”。

学校占地面积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校园建有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艺术教育中心、体育馆、学生食堂公寓等馆舍,还建有全封闭环形田径场(足球场)、10个室外篮球场、4个室外排球场、2个网球场及室外单双杠联合器械等体育设施。

学校教学设施完备,拥有11个标准化的理、化、生实验室,4个微机教室,4个多媒体语音教室,2个通用技术实验教室,5个大型多功能多媒体阶梯教室。一个有近300种动植物的生物研究性学习基地。图书馆藏书10万余册,报刊500余种;有3个大型阅览室,可供400人同时阅览。校园局域网已全部建成并接入电信宽带网,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提供了良好的硬件平台。

2、教师队伍

学校在岗教师200人,其中高级教师110人,特级教师12人。优秀中青年教师中,获得硕士研究生学位的有109人,获博士学位1人,在读博士1人。市级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77人,省级骨干教师、省教学能手22人、*骨干教师4人。省兼职教研员10人,市兼职教研员9人,市学科带头人7人,哈师大兼职教授12人,硕士生导师11人,省级各类学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7人。

3、教学思想

学校坚持“全面发展、学有特色”的育人思想,以“公、诚、勤、毅”为校训,以“刻苦、求实、生动、活泼”为校风,以“团结务实、拼搏进取、崇尚科学、追求一流”为动力,业已取得显著成果。多年来,因“校风好、师资强、质量高、有特色”而享誉省内外。学校实施“创新教育课程”体系,课程结构主要包括:人文课程、科学课程、实践活动课程、创新思维课程和自主发展课程。课程实施方式主要包括:必修、必选、选修、研究性学习和自修。课堂教学注重“效率度、开放度、新颖度和幸福度”,同时,学校每学期为学生提供50余门选修课、40多个研究性学习课题,三大“模块式”自主性德育课程,其中包括规范性德育、发展性德育、境界性德育,为学生全面而又有个性的发展搭建平台。

4、教学成果


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学校高考升学率以及一表录取率多年位居全省前列,2010年重点大学入取率理科96.52%,文科97.10%,其中考入清华、北大共26人,考入香港、国外等大学共28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10.8%。先后培养出8名全省高考状元,2006年徐峰同学以712分荣膺黑龙江省理科状元。2008年张晓睿与曹萌同学分获哈市文理科状元,张晓睿同学还同时获得黑龙江省理科应届生状元。2011年常艺凡同学被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同时录取,并均获得全额奖学金。

学校特别重视特长生的培养,因而大批数、理、化、生、信息技术等学科的特长生脱颖而出,仅代表黑龙江省参加全国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的学生就多达158人,而且都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其中罗炜在第31届、32届国际数学奥赛中、常成在第35届国际数学奥赛中均以满分的成绩夺取金牌。

由于哈师大附中在全国的重要影响,2008年的中国数学奥林匹克在哈师大附中成功举行。2009年,各学科全国奥林匹克竞赛,附中有44人获各项学科竞赛全国一等奖,其中有13人进入全国冬令营。其中数学联赛,我校有27人获一等奖,占全省一等奖53人的二分之一强,并包揽黑龙江省前10名。最终有两人入选国家集训队。2010年,附中又有42人获各项学科竞赛全国一等奖,21人进入各学科全国冬令营或夏令营,有两人入选国家集训队。因高考及竞赛成绩突出,我校2010年保送生为35人,14人被保送清华、北大,2011年保送生为39人,18人被保送清华、北大,均居全省第一。培养高素质人才,培养迎接未来挑战的国家栋梁,正是附中人的理想与追求,也正是附中办学价值之所在。

5、校园文化

附中文化

校园文化是指师生在学校生命里程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从存在的形态上可分为静态的文环境与动态的文化环境。

静态文化,因其以学校视野可以达及的外观为文化释放点,因此是一首无声的歌。静态中充满时代的活力,物化成文雅文化(例如石头说话,墙壁说话),随时和来者对话,静态环境看似表层现象,实则富意之深,内涵之美、取向之初,往往令人观止。附中的静态文化是现在校园整体布局,。如教学区、运动区、生活保障区。学校主体建设风格体现厚重坚实,学校的文化石、花草树木、醒目的办学思想、校训,无不弹奏静态文化育人的音符。


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动态文化、意指校长、师生对教育本质认识,对学校功能的理解,对社会责任的历史思考,以及校园的人际氛围的全动,昂场着奋进的精神风貌,团结友善的亲和关系、*、平等的愉悦。

附中人对学校的奋体目标追求是“办高水平、有特色、现代化全国有重要影响的中学”,把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学有特色,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使之成为创造未来的人”。在明确目标指引下的办学思想是“一切为学生成才而奠基”;确立了学生成才的校训“公、诚、勤、毅”(厚德、砺学),形成“团结务实、拼博进取、崇尚科学、追求卓越”的校园精神;教育——为了人的幸福是师生对教育本质与目的的深刻诠释。

文化的力量在于改变一个人,营造一种属新天地人的环境氛围。校园里的文化总是充满清新的气息和澎湃的活力。校园文化对于师生陶冶情操、砥砺德行、磨炼意志、塑造自我具有重要作用。良好的校园文化具有强大的号召力,能吸引师生把实现奋斗目标作为自己的自觉行为。在某种意义上说,校园的魅力就来自于学校的文化底蕴。

校园精神

团结务实拼搏进取崇尚科学追求卓越

办学理念

一切为学生成才奠基教育----为了人的幸福让学生全面发展、学有特色,成为创造未来的人。

校训

功诚勤毅

校风

刻苦求实生动活泼

教风

爱生严谨身教探索

学风

勤奋踏实进取创新

6、附中简史

附中建校于1958年8月,半世纪沦桑砥砺,五十载春华秋实,学校走过了创业、发展、再创辉煌的历程。附中建校初期是一所普通中学,逐渐发展壮大,1963年5月被确定为省重点中学,1978年3月又重新被确定为省首批办好重点中学,1999年9月被教育部确认为华夏基金会赞助的全国示范性普通高中建设项目学校,2000年9月被确认为省首批示范性普通高中。

附中50年的办学历程,先后有467名教职工在这里工作、奉献,奏响一曲曲高亢的教师之歌;50年的办学历程,先后有3万5千多名学子在这里成长、起飞,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现在的哈师大附中正满怀信心地奔向未来,为把学校建设成为高水、有特色、现代化、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示范高中的办学目标奔向未来。附中永远是为国家培养优秀人才的摇篮。

附中五十年的历史概括分为七个阶段

第一阶段(1958-1961)从艰苦建校到正规办学

第二阶段(1962-1966)调整巩固发展时期

第三阶段(1966-1976)“*”时期

第四阶段(1977-1985)打好基础开创新局面

第五阶段(1986-1995)创建“双全”学校

第六阶段(1996-2000)争创省级示范高中

第七阶段(2001-今)创建*示范高中

第一个时期(1958-1961)从艰苦建校到正规办学

附中58年8月在和兴路69号建校。校舍是一座新建的空楼,周围砖瓦遍地、蒿草没人。田素贞副校长兼党支部书记第一个来到学校,陶盛银总务主任也相继来校,还从市内中学调来教职员36人。在“*”和“鼓足干劲”的号召下,克服重重困难,白手起家,取得师院并争取了东北林学院、黑龙江省工农速成中学、电表厂等单位的支援,筹集了上课的桌椅、教具等简易设备,新招收初一4个班新生,从市12中、19中拨来初二4个班,从市7市、9中拨来初三4个班,在9月1日正式开学。59年师院为了加强附中的领导力量,选派李正茂来附中任副校长,调来马敬贤任教导主任,抽调师院部分有丰富中学教学经验的教师,并从市内调入教师,从师院选拔优秀毕业生来附中任教,以加强附中的教师队伍力量,59年暑期,招收高一4个班新生,从市2中、6中拨来高二4个班学生,使附中向完全中学过渡。按着*同志“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办学方针,学校注重使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加强管理,学校各项工作逐步走向正规。建校初期58年在全市国庆游行中,我校前导队抬着大花篮,很为壮观;60年数学组、生物组制作的教具送北京展览;60年大型团体操《保卫和平》轰动市运动会。同时学校办起了金工厂、木工厂等吸收学生参加劳动,每学年全体学生下厂下乡劳动两周,使师生受到锻炼和教育。为了进一步发展、建设附中,师院领导决定进一步改善附中办学条件,60年秋由和兴路迁至现校址。61年送走了第一届高中毕业生,附中成为具有相当规模的完全中学。


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第二时期(1962-1966)调整巩固发展时期

62年胡岸恬同志由省教育厅调到附中主持行政工作,并充实中层*,大大加强了附中的领导力量。继而一批师院优秀本科毕业生和省工农中学一些经验丰富的教师调到附中,师资队伍大大加强,教育教学质量大幅度提高,在62年哈尔滨市第一届高中数学竞赛中沙中先同学夺取全市第一名的成绩,63年高考中孙克俭以全省文科总分第一名成绩成为高考状元。63年附中被省教育厅确定为省重点中学。秋季开始初、高中在市内择优招生,并开始每年从绥化地区各县择优招收高中一个班新生。至此,附中有6个年级,每个年级4个教学班,附中成为共计有24个教学班的省重点完全中学。学校领导加强管理,形成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正常秩序。以教学为中心,注重德育工作,学生积极参加劳卫制锻炼,成立了生产劳动教研室,加强了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教学楼、学生宿舍、师生食堂维修一新,校园内广栽树木,校植物园及果园一派生机。64年在胡岸恬校长主持下制定了学校五年发展规划。根据*同志关于“减轻学生负担,使学生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发展”的指示,积极贯彻“少而精”、“启发式”、“因材施教”等教学原则,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校的德育工作也大大增强,广泛开展“向雷*学习”活动,班级、学年、教研组办起了各种板报、学习园地,学校的文艺活动也很活跃。党团工作大大加强,并在学生中发展了3名新党员。校内出现了积极进取、团结互助、关心集体、助人为乐、艰苦朴素、尊师爱生的良好风尚。至65年附中教师中大学本科学历占80%,专科学历占15%,成为省、市师资力量雄厚的学校。66年初、高中毕业生必将在毕业升学中取得优异成绩的时候,6月份,“*”开始了。

第三个时期(1966-1976)“*”时期

66年到76年由于“*”,附中受到严重的破坏,不仅搞乱了思想,而且*队伍、学校设施等都遭受巨大损失,教师有书不能教,把一个很有影响的省重点中学破坏的不成样子。在“*”期间,68年3月成立了“三结合”的革命委员会。本着就近入学的原则从附中附近的小学开始招收初中新生。在“*”期间,66年6月末有25名66届初、高中毕业班同学上山下乡,68年8月至12月在校的66、67、68届初高中毕业生响应*的号召上山下乡,到广阔天地里锻炼成长。在“*”期间,1970年附中划归市区领导,更名为哈尔滨市第106中学,1972年又重新划归哈师院领导。对*、*反革命集团的倒行逆施,广大师生在下面或公开进行种种抵制。特别是胡岸恬校长72年又重新主持附中工作以后,大力恢复正常的教学秩序,竭力按教育规律办学,抵制所谓的“返回潮”。

第四个时期(1976-1985)打好基础开创新局面

76年10月,全党全国人民粉碎了*反革命集团以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校广大教师认真学习和贯彻三中全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我校发展进入了新阶段。78年省教育厅重新确认我校为省首批办好重点中学。师院为了加强附中的领导力量,78年3月派教育专家、教育系主任齐亮祖教授任校长、吴绍春同志任党支部书记。在他们的带领下,学习*同志一系列的指示,做了大量的恢复整顿工作。在思想上拨乱反正,组织教师参加真理标准大讨论,推翻了“两个估计”、“两个凡是”,明确了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增强了办好学校的积极性。在组织上,平反冤假错案,落实知识分子政策,与此同时整党工作也顺利进行。为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不仅选派师院优秀毕业生来校,附中还派教师到师院各系离职进修,对部分教师的工作也做了相应的调整。同时进一步充实和加强了附中的领导班子力量。在对外联系中,建立了我校与东北师大附中、辽宁省实验中学三校领导与师生联谊和交流等一系列重要活动,奠定了附中开创新局面的基础。

81年至82年李瑞副省长曾三次来我校视察指导工作,批准并投资建设实验楼,省教育厅张守中厅长和师大党政领导同志在陆辉书记带领下也多次来校检查指导工作,对附中的发展给予了极大的关怀。齐校长主持制定了附中五年发展规划及八年设想,规划了附中的改革发展蓝图,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积极实行目标管理,学校领导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向教师展现四种指标:一是赶超先进学校的指标;二是学生德智体质量指标;三是教育科研指标;四是毕业生质量指标。为此建立了一系列有利于提高质量的岗位责任制度,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在全省首批评选的特级教师中有4名德高望重教师陆拜伦、牟传惠、孟宪荣、宋显彬被评选为特级教师。从78年开始就采取小循环任课制度、建立班科任联席会制度、建立各科教学质量分析制度、建立公开教学制度及期末经验论文交流制度等。在学生中定期举办各学科的竞赛、举办各科展览、召开讲演会与辩论会、举办有关科学及文学报告会、举行校园艺术活动、各类体育竞赛、召开学生意见听取会制度等逐步形成常规制度。

七年来,经过努力研究与改进教学,对制定学期教学进度进行研究,使各学期的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形成一定的系统和程序;开展了钻研教材与课堂教学设计的研究,改进了课堂教学面貌,提高课堂效率;狠抓了课外作业布置与批改工作,积极探索课外辅导与培养学生爱好、特长等问题。大力加强了思想政治工作,对学生思想深入调查研究,根据中学生特点,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问题,从实际出发,掌握了思想教育的中心、重点,培养了一批优秀班主任。下大力气推进体育卫生工作,切实改进师生健康状况,寻求与掌握了普及体育运动的办法。各项工作都在不断进步,数学及政治课教学,以及图书阅览管理、生物实验室、化学组的实验、物理组的教具制作都达到本省最好水平,其它各科如外语、物理、化学、生物、语文、地理、美术、音乐及班主任工作、卫生室工作,也都达到省一流水平。许多工作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如精讲多练与基本训练的经验;关于讲授设计、习题设计、实验设计的经验;掌握已知、未知的关系,多让学生动脑、动手,发展学生能力的经验;组织毕业生复习和对毕业班进行工作的经验;在政治课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提高教学质量的经验等。在学校中基本形成了教师认真努力、奋发图强,学生刻苦学习、积极向上的局面。在此期间学校的特长生也大批涌现,如王鸣强(78年)、高敏(80年、81年)、黄弘(82年、83年)、赵晓刚(84年)等同学多次荣获市或省数学竞赛第一名,张士颖多次荣获省、市珠算、心算冠军称号。七年来,初高中毕业生合格率为100%,在高考中涌现出徐丹(81年理科)、刘文静(83年理科)、曹实(84年文科)、吴斌(84年理科)等省高考状元。高考升学率名列全省前茅,为高等学校输送了近千名学生,他们升入高校后,德智体质量受到所在学校的好评,相当多的学生担任学生*,被评为三好学生及三好学生标兵,很多学生加入了中国*。如80、81年为中国科大输送9名学生,除一名公派出国外,都当了学生*,张捷同学还担任全国学联副主席,徐丹获得了郭沫若奖学金;考入哈工大的张松同学在校学习期间攻读了双学位,当时是哈工大前所未有的。80年1月1日随着哈尔滨师范学院升格为哈尔滨师范大学,附中正式更名为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1980年2月学校荣获省人民*的通令嘉奖。

第五个时期(1985-1995)创建“双全”学校

85年6月哈师大任命王殿安同志为校长、吴绍春同志继续担任党总支书记,在附中正式实行校长负责制。王殿安同志主持学校行政工作以来,特别重视发扬附中的优良办学传统和发展办学优势,组织领导和教师认真学习*同志关于教育要“三个面向”等一系列指示,学习85年《**关于教育*改革的决定》,为了使教育实现现代化和为*现代化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认识办学中“片追”的思想根源、作法及危害,开展调查研究,在他主持制定的附中《86-90年教改方案及发展规划》中鲜明的提出附中“全面发展,学有特色”的办学思想,并结合附中特点,提出十项具体育人目标,努力按照人的成才规律办学。第一、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有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刻苦锤炼、立志成才,有进取、探索、献身精神;第二,有高尚的道德品质;第三、有自我教育能力;第四、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第五、敢于和善于提出问题,遇事有自己的独立见解;第六、在某些学科或某些方面表现出特殊的才能或潜力;第七、初步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基础知识;第八、爱好体育运动,较熟练地掌握1-2项体育爱好并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第九、具有健康的审美观点,有一定的艺术修养;第十、养成劳动习惯,掌握一定的劳动技术和技能。重视升学率,更重视成才率,逐步使附中进入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双全”时期,以提高全体学生素质,发展学校办学特色。

为了加强管理,完善校长负责制,学校建立了教代会,制定了《教代会工作暂行条例》,十年间召开三届教代会,在87年3月召开的首届教代会上通过了《学校1986-1990年发展规划和教改方案》、《教职工职业道德要求》、《各类人员的岗位责任制》、《关于学校工作奖惩的暂行规定》、《教师工作量补贴及岗位津贴发放办法暂行规定》等重要文件。87年9月开始实行学年组与教研组并存,以学年组坐班的*,继续坚持小循环任课制。87年9月正式建立了教育科研室,以加强学校对教育科研工作的领导。92年12月召开了第二届教代会通过了学校《教改方案和发展规划》等文件;94年12月召开第三届教代会,讨论通过了《三年规划至本世纪末设想》。教代会所通过的文件,既规划了学校办学方向和解决所面临的问题,又调动了广大教职工积极性,群策群力,共同完成办学目标。


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为了落实办学思想和育人目标,附中注意在不断端正办学思想,并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上下功夫。第一,在德育工作中,突出抓好“学会做人”这个根本,94年8月,学校为了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决定把“公、诚、勤、毅”四个字做为学校的校训,并把每个字都提出符合时代要求和学校特点的具体内容,反复宣传,使师生身体力行。同时在德育工作中始终注意把爱国主义教育做为德育工作的主旋律和育人的基础工程来抓,提高学生爱国主义觉悟,增强爱国主义情感,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突出抓好六寓途径,①寓于“两史一情”教育;②寓于形势教育;③寓于社会实践;④寓于学军活动;⑤寓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⑥寓于学习英模人物和学生身边的典型事迹。注意从“大道理”着眼,从“小道理”入手,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创建优良的校园文化,教育学生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并积极开展文明班级达标活动,爱教师、爱学校、爱班级、爱父母,在全校蔚然成风,使德育工作由“软”变硬,由“虚”变“实”。第二,以教学为中心,大力抓好课堂教学改革,努力使学生“会学”。针对传统教学的弊端,84年3月起提出课堂教学要体现“四为主”,即:学生为主、自学为主、读书为主、训练为主。通过总结优秀教师的典型经验,提出课堂教学要激发兴趣、启发思维、训练表达、促进记忆、指导学法、德育渗透等十一项基本要求,并做为评价好课的重要标准,使素质教育积极落实在课堂教学之中。第三,以提高学生素质为目的,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实验。学校先后进行两轮初、高中美籍华人项武义数学实验教材改革,两轮初中语文教材改革,一轮高中政治课新教材改革实验。84年9月起在全省率先在高一开设计算机必修课。87年9月起在全省率先在高中开设艺术教育必修课。90年又自筹资金主动申请,省市教委批准,举办普通初中加强艺体教学教改实验班,这些实验都取得突出成果,受到有关领导很高评价。第四,积极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这一是期学校加强对选修课和活动课的领导,并定期检查分析,教师针对特长生的具体情况制定培训计划,既组织各类各层次兴趣小组,形成特色集团,又定期举办全校大型课外活动,如各类运动会、举办校园艺术节等,以使多数学生参加课外活动,广泛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附中以抓好数学课外活动为切入点,推动了学校整体课外活动的开展,使附中抓办学特色不是学科培优单打一,而是全方位的,培养了大批各方面各层次特长生、尖子生。在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中罗炜、常成夺得三块满分金牌。第五,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学校88年9月正式建立了奖励优秀学生基金会,受奖条件是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学生,即:三好学生或优秀学生*标兵;学科竞赛省一等奖获得者;体育竞赛市运动会金牌得主或达二级以上运动员标准的;艺术比赛市一等奖得主;小论文、小发明、小制作成绩特别突出的;学雷锋、学苏宁事迹突出,在社会上有影响的学生。从93年开始在上述基础上评选“校园之星”。学校每年“五四”开奖,89年奖励优秀学生37人,近些年一直达百人以上。这项激励措施对落实学校“全面发展,学有特色”的办学思想和育人目标是极大的推动。

在抓好学校的教育改革中,学校继承附中办学传统,始终把教师队伍建设工作作为学校工作中永远不变的重点。首先注意抓好教师入口关,注意抓好学年组及教研组建设,特别重视师德建设,树立优秀教师典型。积极开展以提高青年教师为基础的名优教师队伍建设工程,在管理上一直采取小循环任课制,并采取多种措施培训青年教师,为他们成长创造条件,认真开展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师基本功考核活动,大力开展教育科研活动,广泛开展与兄弟学校的“手拉手”活动,特别是91年起在东北三省三校连续多年夏令营开展校际交流的基础上,组织了东北三省三校高考模拟活动,92年起组织了东北三省四校青年教师研究课活动,93年起在三校基础上组织了东北三省十校教育科研协作体,附中均是发起单位之一。在全校呈现出人人争当名优教师的氛围。由于积极工作,教师队伍保持梯队结构,平均年令达38岁左右,他们事业心强、学术水平高、团结协作好、善于教书育人、肯于奉献,受到同行、社会及上级领导的很高评价。从87年开始,国家实行教师职务评聘制度,到95年8月先后评选高级教师90名。从85年至95年8月先后评选出特级教师匡第春、吴云清、王殿安、栾开亮、贾生、许其远、刘瑞珍、沙洪泽、权京淑、贺玉章、李修福、单涛等12名。89年评选陆拜伦为全国优秀教师、匡第春为省优秀教师。由于李修福同志对培养数学拔尖人才为我省夺取三块国际金牌的贡献,91年教师节,省教委做出《向李修福同志学习的决定》,重奖1万元,95年10月经田凤山省长批准,省*拿出10万元,帮助李修福解决住房困难。93年3月起利用学校办学优势,成立了中庆贸易公司搞创收,吴绍春、宋永和同志任经理,每年收益可观,主要用来提高教职工福利待遇。这一阶段在省教委等上级领导机关关怀下,91年修建了生活服务楼,94年破土动工修建建筑面积为4100平方米实验办公楼(逸夫楼)。95年11月交付使用后对学校的教学设备进行较大幅度的更新,办学条件大大改善,逸夫楼被国家教委评选为全国中小学逸夫工程一等奖。学校的全面工作受到许多奖励,86年9月学校喜获省人民*奖状,成为省教育战线先进集体;93年3月黑龙江省教委奖励成为省首批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先进学校。连续14年市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基础上,94年9月起成为市教育系统先进集体标兵。从89年起一直是哈市委、市*表彰的中小学生德育工作先进集体。

第六个时期(1996-2000)争创省级示范高中

97年9月前王殿安任校长、吴绍春任总支书记,97年9月起沙洪泽任校长、王殿安任书记。98年4月经师大党委批准,附中正式建立党委,王殿安任党委书记,2000年4月刘大传任党委书记。96年3月起开始实行学年组与教研组并存以教研组坐班的*。96年8月经市教委批准,创办了民办公助性质的哈尔滨市振化高级中学,同时开始招生。96年8月王殿安校长提出我校深化素质教育的主题:继续贯彻“全面发展,学有特色”的育人目标的基础上,积极倡导并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谐发展,做学习的主人,成为创造未来的人”。96年10月召开校第四届一次教代会,本次会议的主题是“巩固‘双全’成果,发展办学特色”。依据《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精神,王殿安校长主持制定并经教代会讨论通过了《1996-2000年学校发展规划》,确定了附中未来五年的三项工作目标,1、创办一流学校,培养高素质人才;2、努力把学校建成省级文明单位标兵;3、积极争取进入省级示范高中行列,并进入全国百所重点高级中学(百所*示范高中)行列。

为了落实上述目标,学校有计划的实施十项工程。第一、教育思想现代化建设工程;第二、加强内部管理*改革的建设工程;第三、以提高青年教师为基础的骨干教师、名优教师队伍建设工程;第四、加强德育的主旋律工程;第五、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金牌工程;第六、现代教育技术的建设工程;第七、推进学校发展建设的硬件工程;第八、学校教育社会化、国际化工程;第九、改善教职工生活条件的安居工程;第十、广聚财工程。在本次教代会上还讨论通过了《对教职工奖励的有关规定》、调整了《教师工作量补贴和教职工岗位津贴发放办法》等文件。附中开始进入巩固提高“双全”成果,争创省级示范高中和全国一流学校的新时期。

2000年5月,在沙洪泽校长主持下,又进一步明确学校的办学理念和目标,提出了“一切为学生成才而奠基”的办学理念和“把附中办成高水平、有特色、现代化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一流中学”的办学目标。沙洪泽校长97年9月起主持学校行政工作以来,注意拓宽*渠道,建立每周中层以上*例会制度,以保证决策的*化、科学化。1998年9月1日,学校举行建校40周年庆典活动,省市领导及兄弟单位领导、历届校友到会庆贺。王佐书副省长在讲话中高度评价40年来附中的发展和为国家培育大批优秀人才的贡献,省教委张惠芳主任讲话,不仅对附中工作给予热情肯定,而且为了表彰学校的突出贡献,代表省教委宣布奖励学校人民币20万元的决定。同时留美校友会主席,八一届校友张捷博士(美国GI公司拥有人、美国迈克恩——赢海威信息通讯公司总裁)专程来母校祝贺,并捐赠10台计算机,学校正式进入因特网,进入国内国际信息交流阶段。


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在争创省级示范高中这一阶段中,学校的全面工作努力体现争创一流的精神,“排名次的争第一,不排名次的争先进”。在下列几项工作更为突出。第一、抓好教师队伍建设工作。为进一步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积极倡导教师练好内功,并于97年9月起由教育科研室牵头开始举办了青年教师研修班,请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定期讲座,既帮助青年教师端正教育思想,又传授了宝贵经验,并帮助和激励青年教师大胆实践。为调动各类教师的积极性,大力开始教学研究活动,评选优秀教研组、评选奖励“老代新”中优秀老教师,奖励教育科研积极份子,不断加大培养中青年教师为基础的名优教师、骨干教师队伍的力度。与此同进,学校每年都坚持举行中青年教师的教改汇报课,开展说课、评课、观摩活动,学校还积极支持教师参加全国、全省、全市的课堂教学大赛活动,大批教师获优秀奖,许多教师荣获省、市教学能手,省市中青年骨干教师的殊荣。还有四名教师成为全国骨干教师。在此期间有六名教师被批准为特级教师,他们是尚尔元、宋玉献、刘新生、马龙泉、刘大伟、张世杰。96年1月王殿安、李修福被省委、省*批准为省优秀中青年专家。98年9月沙洪泽被评为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学校积极支持政治组举行的全省政治课教学研讨会活动,政治组在96年12月,2000年12月举行两次全省政治课教学研讨会,既观摩了教学,又交流教改经验,受到到会领导专家和教师们的欢迎。为了加大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在此期间开始积极组织并支持教师在职读研究生的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学校大力开展教育科研活动,确立了国家、省、市的科研项目,如教学组的《培养学生主动学习》、98年国家教委的《现代教育技术实验》、98年*教科所的《九五国家重点课题,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教育部基础教育研究中心的子课题《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教法》等进行立项研究,同时省级《培养优秀艺体人才》及《中学化学实验研究》等、*《中学数学教材实验》也都积极进行实验研究。为了发挥省重点中学的示范辐射作用,也为了锻炼队伍,更好的向兄弟学校学习,学校积极开展与兄弟学校的“手拉手”活动,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协助兄弟学校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共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1999年3月20日省教委发简报介绍附中发挥省重点中学示范幅射作用,开展“手拉手”活动的经验。第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大力提高教学质量,办学特色更加鲜明。学校毕业班工作连年被哈尔滨市教委评为《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先进单位》,97年李剑同学以677他成为哈市高考理科状元。同时各类特长生大批涌现,王平、杜墨林、安光辉、赵雄心等一批同学在全国数、理化竞赛中获奖,学校速滑队连续在省、市中学生速滑比赛中夺得省、市团体总分第一名,校田径队96年7月在省重点中学首届田经运动会、98年7月省基点校田径运动会上均获男女团体总分第一名和体育道德风尚奖,在这两次体育比赛中均进行了器乐、美术等艺术比赛,我校派出的选手都全部荣获器乐、美术一等奖。特别是朱珊珊同学在省中学生运动会上获百米、200米金牌,改写了省运动会记录,她在98年10月14日上海举办的世界中学生运动会上她代表国家参赛获百米银牌,并与队友合作取得4×100米接力铜牌,为国争了光。由于附中群众性体育运动开展的好,97年3月荣获国家体委、国家教委颁发的“贯彻体育达标实施办法先进单位”奖状。第三、学校的“硬件”建设不断得到加强和改善。

由于*投入力度加大,学校筹集资金能力增强,校园基建和设备建设工作进展快。96年上半年开始改造原实验楼为图书馆、艺术教育中心,98年8月2200平米的体育馆工程竣工。99年8月将原教学楼(现高三教学楼)接一层并进行部分改造。此外98年12月88户教职工宿舍楼竣工,大大改善教职工生活条件。在加大基建力度的同时学校也继续加大对现代教育技术的投入力度,在原386微机的基础上,96年陆续购入586微机,更新了语音实验室设备,正式建立了学校的计算机中心、语音训练中心。2000年校园网一期工程完工,各教研组配备了微机,实现了互联网,新建了电子图书馆,建立了三个多媒体教室,又更新了学生微机室的微机。学校办公手段向现代化转变,计算机辅助教学在学校充满一派生机,教师们自行研制的课件在全国比赛中取得多项大奖。在学校领导和教职工的不懈努力,学校的各项工作都有长足的进步,特别是教学改革取得可喜的成果,得到上级教育领导机关的好评与重视,1999年9月教育部基教司确认我校为华夏基金会赞助的*示范高中建设项目学校(全国四所之一),这必将推动我校教育教学改革向更深层次发展。1999年9月学校介绍被收录到《中国特色学校》一书中。2000年12月教育部向我校颁发了“全国艺术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奖状。2000年9月27至29日,省教育厅组织由领导及专家组成的评审组对我校申报省示范高中进行评估验收,我校达到标准成为省首批示范高中。省示范性高中评审组对学校做出了这样的评价:哈师大附中办学理念先进、办学特色鲜明、治校传承精凝、发展绩效卓著。在几任校长专家式、高品位治校方略的持续推动下,附中的发展步履坚实、成效优异。特别是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校领导思想深邃、思维敏捷、思路清晰,以改革精神和创新意识,带领全校教师探索和实践了具有附中特色的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成功之路。附中的改革成就还有效地牵动了一批普通高中的建设和发展,充分发挥了重要的示范和辐射作用,成为省内外、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和广泛影响的窗口学校。

第七个时期(2001年-现在)争创*示范高中

这一时期沙洪泽校长一直主持学校行政工作,刘大伟任校党委书记。他们和其他领导班子成员一起积极倡导“团结务实,拼博进取、崇尚科学、追求卓越”的校园精神,“公、诚、勤、毅”“厚德”、“砺学”成为全校师生员工的行为准则。为了适应新的课程改革,领导附中师生做了大量有益积极地探索,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首先,根据时代要求和学校的实际情况,进一步明确学校的办学理念及发展思路。2003年5月召开第五届教代会,通过附中2002-2006年学校发展规划,2007年3月23日召开第六届教代会,通过附中2007-2011年发展规划,规划确立了“走内涵发展之路,先做强,再做大”的发展思路,再次重申把学校的发展目标定位在“把哈师大附中建设成为高水平、有特色、现代化,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一流中学”,将培养目标确定为“全面发展,学有特色,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之成为创造未来的人”。

经过多年的努力,形成具有“深邃开阔,充满活力;宽厚包容,自我净化;律动和谐,奔腾向前”的海洋特征的附中文化。2005年6月沙洪泽校长专著《教育为了人的幸福》出版发行,将学校先进的办学理念全面阐释并向全国宣传和推广。第二,打造了一支敬业务实、业务精良强势教师群体,增强学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学校着力打造“师德高、学识深、教学精、科研强、观念新、有特色”的教师队伍的原则,努力培养“实践型教育专家”。为此,学校提出了三个理念:一是学校是教师的学校;二是学校不仅是培养学生的地方,也是培养教师的场所;三是学校要在促进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提升教师的生命质量,唤起教师的职业尊严。哈师大附中牢固树立“争创一流”的观念,加强教师队伍的校本培训,以现代教学理论为指导,优化课堂教学,坚持“科研兴校”方针,注重科研成果的转化,以科研促教学促进了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尤其在九五计划期间,学校教师参与课题研究*7项,省级9项,其中国家重点课题3项,省重大课题2项;出版书籍65册,会议发表论文193篇,公开发表文章374篇;教师参加各类教学比赛活动,均取得优异成绩,其中*21人次,省级83人次,市级59人次,区级31人次。为了更好地进行课程改革,学校率先启动和探索“研究性学习”,全面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广大教师的课程意识和创新性得到充分展现。2001年4月19日学校通过“九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面向21世纪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研究”验收。4月《哈师大附中校本教材实验研究》获教育部教科所科研成果一等奖。经过这一时期的不断努力,学校培养了一批教育精英,培养了一个结构优化、充满活动力和创造力的团队。2001年以来先后有张治国、付琪、翟英利、胡成岩、王广才、张孟懿、刘利益被省*批准为中学特级教师。在此期间刘新生、刘利益、王永成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张孟懿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翟英利、郭建民、宫东亮、张显彬被评为省优秀教师,韩晓丽、肖万灵被省模范教师,张静萍被授予省德育工作先进个人。

截至2006年底,学校已经拥有在职特级教师10人,高级教师85人,*骨干5人,省级骨干22人,市级骨干63人,市学科带头人4人,90多人正在攻读或已经取得硕士学位,孙仲平获博士学位。通过教师队伍建设工程的实施,有力推动了学校教师专业发展,师资建设水平有了新的提高,教学实力进一步增强,使学校在发展竞争中保持有优势地位的核心竞争力。第三,在学生培养方面,坚持人本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意识在先进的办学思想中得到充分体现;寓德育工作于学校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之中,突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坚持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学有特色相结合,使学生整体素质不断提高。在这一时期,学校更注意满足学生个性发展,把学生看成资源人,挖掘学生潜能,塑造健全的人格,使学生变得更善于思考,更有洞察力和追求成功的理想,能够在未来竞争中不断开拓。学校努力探索德育新途径,变“被动德育”为“主动德育”,变“要求德育”为“需求德育”,变“任务德育”为“自主德育”,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激励、自我监控、自我评价”的“自主性德育”体系。坚持每年一届学生代表大会,是哈师大附中学生自主性德育的集中体现;坚持并完善了学生校长值周制度;通过多种途径开展学军、学农和“手拉手、献爱心”活动。这些都是学校常年坚持不懈的德育形式,提升了学生的道德人文素养,塑造了学生完美人格。2001年3月23日《光明日报》报道介绍了哈师大附中的德育工作经验。2004年8月18日《黑龙江日报》以《唤起淳朴情感,创造快乐校园,让学校德育工作回归学生——来自哈师大附中的报道》为题报道了学校德育工作经验,黑龙江省委副书记刘东辉为此作了重要批示。为了保证国家课程改革在学校高水平实施,哈师大附中确立了以学习者为主体、注重个性培养的教育观,大力开展“扬长”教育,充分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差异,满足学生特长发展的需要,帮助学生转变学习方式,通过探索性、研究性、自主性的学习实践,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经过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学生在艺术、体育等方面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学科竞赛成为我校的特色和品牌,高考成绩也屡创佳绩。2001年11月,学校学生管弦乐队获哈尔滨市中小学乐队比赛第一名。2002年1月,国际滑联秘书长、国家体育总局和青少年发展部主任等领导视察学校冰雪活动。多年来,在黑龙江省中学生速滑比赛中,校速滑队荣获男子女子和团体总分三个第一名和体育道德风尚奖。2003年张羽帆同学在2003年全国青少年科技小发明比赛中获三等奖,获奖金1万元。2004年1月,郭城、景泰松、臧经涛、张一木、崔英杰到澳门参加国家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冬令营。其中郭城获金牌,景泰松获银牌,臧经涛获铜牌。郭城、景泰松入选国家集训队。

2005年1月23日“中国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中,哈师大附中有七名学生郭城、景泰松、刘春尧、庞庆宇、崔英杰、张一木、郑万吉以全省前七名的身份代表我省参赛,取得优异成绩:景泰松、郭城获金牌,张一木、崔英杰获银牌,刘春尧、庞庆宇、郑万吉获铜牌。并有三名同学景泰松、郭城、张一木进入国家集训队。2005年11月在全国数学联赛中哈师大附*13人获省级一等奖,13人获二等奖,悲裴迪、张端阳分别以全省第一、第四的成绩进入冬令营。2006年,数学竞赛有18人(全省共36人)获得一等奖;化学竞赛有5人(全省共20人)获一等奖。经国家确认的18名代表黑龙江省参加全国冬令营选手中,哈师大附中有11人,其中数学7人(全省共7人),物理1人,化学3人(全省共5人)。高考成绩令人瞩目,本科率始终保持在99%以上,重点率保持在90%以上。其中,2004年刘久萌获得哈尔滨市理科状元,2005年崔宏宇获哈尔滨市理科应届状元,2006年徐峰夺得黑龙江省理科状元,振华高级中学高考成绩连续多年高居哈尔滨市同类中学之首。第四,学校硬件建设不断加强,办学条件不断改善。2000年9月30日学校新建14800平方米教学大楼(逸夫教学楼)破土动工,2002年7月1日竣工并投入使用,22000平方米操场整修完毕,同进投入使用。


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2001年5月10日附中校园网正式接入中国电信100M光纤宽带网。2001年12月一线教师正式配备笔记本电脑。2002年7月校园网二期工程完工,计算机接点连至各教室、各教师办公桌,原实验楼学生微机室迁入逸夫教学楼,并且又增加一个学生微机室。与此同时逸夫教学楼及高三教学楼(学校原教学楼)各教室均安装大屏幕投影和视频展台,使每间教室都成为多媒体教室,教育现代化水平大大提高。2002年10月7日新型数字化语音室安装完毕投入使用。2003年7月15日扩建、改建的理、化、生实验室工程完工。2003年5月建筑面积为8600平方米的学校食堂、学生公寓综合服务楼破土动工,并于当年竣工,2004年3月1日,正式投入使用。2004年11月国家卫生部、教育部、省卫生厅、市卫生局领导来学校检查食堂卫生工作,获得好评。哈尔滨市在哈师大附中召开食堂卫生工作现场会。学校食堂通过卫生厅省级验收,被评为黑龙江省“A”级食堂。2006年校录相演播室建成投入使用。

2005年1月黑龙江省教育厅同意将位于学府路黑龙江大学软件园和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院用地规划为哈师大附中学校校园用地,并于2006年12月省财政厅下发文件,将教学楼和土地的资产转移给哈师大附中,为学校的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至此,学校的硬件建设已经基本达到了*示范性高中的要求。第五,利用自身资源优势,搭建学校发展平台,拓展学校发展外部空间,提高学校声誉,打造学校品牌。在此期间学校与港台和国外学校之间的交流增大,曾多次接待*中小学师生搞“黑土地之旅”“东北冰雪之旅”等冬令营、夏令营活动,学校的领导与师生也曾多次去*交流访问;06与07年6月曾承办二届美国中学生来校的夏令营,开展与美国中学生的交流活动;与美国中学校长也开展交流,06年与07年6月曾分别接待美国校长的“汉语桥——访华之旅”活动,既扩大了学校的影响,也开阔了我们的视野。我校还组织高三毕业班教师二度近百人去欧洲进行教育考察。有计划地组织英语教师分批去美国、加拿大等国研修,以学习国外教育经验和提高外语水平。2003年1月,沙洪泽校长当选为黑龙江省第十届人大代表,2004年2月,沙洪泽校长当选为“黑龙江省教育学会”副会长,扩大了学校的影响。

2003年9月下旬在“第22届亚洲男子篮球锦标赛”比赛期间,国家男子篮球队在学校体育馆训练,为国家男子篮球队夺得冠军、取得雅典奥运会入场券做出了贡献。为此国家体育总局篮球运动中心为学校发来感谢信。

2005年5月“中国科技大学基础教育理科实验基地”在学校正式挂牌。省人大、省教育厅、省招生办、哈师大、市教育局以及中国科技大学领导出席挂牌仪式。2006年3月13日哈师大附中85级校友吕洪军等向学校捐赠5万元人民币,用作奖励优秀学生基金。4月22日哈师大附中北京校友会成立,史万江选为会长、赵晓龙当选为副会长。

2006年7月3日84级校友张捷、高敏、徐丹(1981年高考状元)、安石与2006年学校获省状元的徐峰共同参加了学校升旗仪式,并发表热情洋溢的讲话。

2007年4月7日哈师大附中校友总会成立。一所学校的发展不是孤立的,需要社会多方面的支持,正是在国家教育部、省教育厅、哈尔滨师范大学、市教委、区教委、社区和所有校友的关注和支持下,才有了附中今天的快速发展。

7、获得荣誉

在附中全体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学校多次受到国家和省市各相关部委的表彰,


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2001年2月,学校被评为黑龙江省艺术教育先进集体。

2002年8月学校被教育部评为中学体育工作先进集体。

2002年10月学校被评为黑龙江省课改先进集体。

2003年国家体育局授予我校为“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称号。

2006年5月1日学校荣获黑龙江省“五一劳动奖状”,据悉这是当年黑龙江省教育系统唯一获此殊荣的单位。

2006年5月4日共青团黑龙江省委授予学校“红旗团委”称号。

2006年12月被授予“黑龙江省普通高中德育工作先进集体”称号,截止到07年底连续14年荣获哈市教育系统先进集体标兵称号,连续18年受到*哈尔滨市委、市*表彰的中小学生德育工作先进集体。

2007年9月学校被国家教育部、国家人事部授予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单位称号。

2008年1月18日至22日学校成功的承办了第23届中国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不仅学校参赛的6名选手获得一金五银的好成绩,承办本身扩大了学校的影响和知名度,突显学校的办学特色。

2006年8月1日教育部校长培训中心陈玉琨主任为学校校庆50周年题词:“以教育的智慧传承人类积累的智慧,用课堂的幸福奠基学生终身的幸福。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引领我国教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