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北京工业大学

科普小知识2022-10-06 15:00:48
...

北京工业大学(BeijingUniversityofTechnology),简称“北工大”,是北京市人民*直属的一所以工为主,理、工、经、管、文、法、艺术等学科门类相结合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院校,入选“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111计划”,设有研究生院和国家大学科技园。北京工业大学创建于1960年,初设机械、电机、无线电、化工、数理5个系,历经多次整合兼并,逐渐形成了理工、经管、文法相结合的多科性*;学校于1981年成为第一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985年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2017年9月,学校正式进入国家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行列。

中文名:北京工业大学

英文名:BeijingUniversityofTechnology

简称:北工大(BJUT)

创办时间:1960年

类别:全国重点大学

学校类型:工科

属性:211工程111计划

所属地区:中国北京

主管部门: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1、学校简介

北京工业大学(BeijingUniversityOfTechnology)创建于1960年,是一所以工为主,理、工、经、管、文、法、艺术相结合的多科性市属重点大学。1981年成为国家教育部批准的第一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985年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1996年通过国家“211工程”预审,正式跨入国家二十一世纪重点建设的百所大学的行列。2017年9月,学校正式进入国家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行列。

学校本部位于北京市朝阳区平乐园100号,东临东四环南路,西邻西大望路,南抵双龙路,北望平乐园小区;另有中蓝、管庄、花园村、琉璃井、惠新东街和通州六个校区;占地面积93.5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99.06万平方米。

学校现有二级教学科研机构32个,包括信息学部、城建学部(由建筑工程学院、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市交通学院等4个二级教学科研机构组建)、文法学部(由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外国语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北京知识产权学院、北京知识产权研究院等5个二级教学科研机构组建)、材料与制造学部(由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固体微结构与性能研究所、循环经济研究院、机械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学院、激光工程研究院、北京古月新材料研究院等6个二级教学科研机构组建)、应用数理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生命科学与生物工程学院、艺术设计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体育教学部、马克思主义学院、国际学院、北京-都柏林国际学院、樊恭烋荣誉学院、创新创业学院、北京智慧城市研究院、北京未来网络科技高精尖创新中心、京津冀绿色发展研究院、北京科学与计算工程研究院、北京人工智能研究院。目前已覆盖工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法学、教育学、艺术学等8个学科门类;拥有3个国家重点学科、3个交叉学科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39个北京市重点学科;20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另拥有18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以及工程硕士、工商管理、建筑学、城市规划、应用统计、社会工作、教育、艺术、工共管理、金融、法律11个类别的专业学位硕士授予权,其中工程硕士包含17个培养领域;64个本科专业(其中2个为北京市属高校一流专业)。在2017年QS亚洲大学排行榜位居亚洲第107位,国内高校第26名,8个学科进入QS全球排名前400。材料科学、工程学、化学3个学科进入ESI国际排名前1%行列。

学校建有国家工程实验室2个、“111计划”引智基地2个、*产学研中心1个、国际合作中心1个、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6个、教育部战略研究培育基地1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6个、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9个、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3个、行业重点实验室4个、北京市级协同创新中心4个、其他科研基地4个。2015年“北京未来网络科技高精尖创新中心”入选“北京高等学校高精尖创新中心建设计划”;2017年“现代城市建设与环境工程学科群”(核心学科包括土木、环境、交通工程)入选教育部一流建设学科。

截止到2018年5月,在职教职工总数31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800余人,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全职双聘院士7人,“*教学名师奖”获得者3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0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2人,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简称“千人计划”)入选者15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简称“万人计划”)入选者3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12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1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3人。在校学生24500余人,其中研究生7500余人,全日制本科生14000余人,成人教育本专科生2000余人,留学生1000余人。

建校58年来,学校已为北京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培养了14万余名毕业生(含硕士、博士研究生26000余人),他们在各条战线上正发挥着骨干作用。北京工业大学已经成为北京市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成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科技创新与研究开发的重要力量,成为展现北京市属高校发展建设成果的示范窗口。

新思想引领新征程,新时代呼唤新作为。北京工业大学将继续在北京市委市*的领导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认真落实国家和北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坚持“立足北京,服务北京,辐射全国,面向世界”的办学定位,坚定不移地实施人才强校、特色发展和开放办学三大战略,科学谋划学校未来的发展蓝图。

学校将继续秉承“不息为体,日新为道”的校训精神,努力增强办学实力,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全面提高育人质量,面向国家和北京市的重大需求,积极服务首都“四个中心”建设,主动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全面开启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新征程,努力建设成为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加快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新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2、历史沿革

北京工业大学创建于1960年,当年设机械、电机、无线电、化工、数理5个系。1961年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北京工业学院、北京师范大学部分学生转入北工大后,增设土建系。数理系于1961下半年停止招生进行调整,1965年恢复数理系。“*”期间,1971年有机械、电机、无线电、土建4个系招生,原化工系停办。1972年,北京工商管理专科学校并入北工大,在北京宣武区牛街南横西街该校校址设北工大预科,后改称新生部。新生部于1986年撤销。

1978年至1989年,学校调整系的设置,设机械工程学系、工业自动化系、无线电系、土木工程系、化学与环境工程学系、应用物理系、计算机科学系、应用数学系、金属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系、热能工程学系、管理工程学系、建筑学系。1981年成为国家教育部批准的第一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985年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

1990年,原北京联合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并入北工大,该院6个系和北工大管理工程学系合并调整为管理工程学系、对外经济贸易系、应用经济系,至此全校共设14个系。1993年北京计算机学院并入北工大,成立北京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在北京西三环北路原校址办学,1998年迁入校本部与北工大原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系、计算中心合并组建计算机学院。2000年,国家建材局管理*学院(武汉工业大学北京研究生部)、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北京研究生部和北京水利电力函授学院并入北工大,成立北京工业大学高等职业教育学院、北京工业大学分部,均为学校的异地办学机构。

学校于1992年成立成人教育学院。2003年更名为继续教育学院。2004年继续教育学院与工大分部进行教育资源整合,整合后工大分部办学主体为继续教育学院(称为北京工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西区)。同时成立学校后勤集团西区管理中心,负责整个西区的后勤服务保障。

1993年北工大尝试教育改革成立实验学院,2000年起实验学院由学校与民营企业合作办学。2004年7月实验学院终止与民营企业合作办学的协议,从河北廊坊东方大学城迁至北京市朝阳区管庄校区,与北京工业大学高等职业教育学院调整合并为学校全资直属二级学院性质的实验学院。

1996年北京工业大学跻身国家21世纪重点建设的百所大学行列,成为北京市属高校中唯一一所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的重点大学。

2005年,原北京艺术设计学院并入北工大,成立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标志着北工大形成以工为主,理、工、经、管、文、法、艺术相结合的多学科架构。

2008年北工大圆满完成2008年北京奥运会羽毛球、艺术体操比赛任务。北京工业大学奥运场馆作为首都首屈一指的高端、专业运动场馆,在后奥运的日子,继续服务学校和首都的体育事业。

2012年2月,在时任国家副主席*和爱尔兰*总理恩达·肯尼的共同见证下,北京工业大学和爱尔兰都柏林大学正式签署合作办学协议。

2013年3月,北京工业大学北京-都柏林国际学院成立,这是北工大坚持开放办学理念、积极融入国际高水平大学竞争与合作体系的重要一步。

2014年北京工业大学樊恭烋学院成立。该学院是学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验区,采用独立的教学计划,旨在培养工程领域的领军人才。

2016年北京工业大学信息学部成立,这标志着学校学部制改革正式启动,是学校在整合学科资源、优化学科结构布局、推动*机制改革向纵深方向发展的重大举措。

2017年9月,北京工业大学正式进入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行列。学校将以此为契机,努力建设成为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研究型世界一流大学,为国家和首都现代化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做出更大的贡献!

经过学科结构调整,*机制变革,截至2017年,学校形成31个教学科研机构:机械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学院、信息学部、建筑工程学院、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应用数理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生命科学与生物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艺术设计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体育教学部、激光工程研究院、固体微结构与性能研究所、循环经济研究院、高等教育研究所、马克思主义学院、国际学院、北京-都柏林国际学院、城市交通学院、实验学院、樊恭烋学院、创新创业学院、北京科学与工程计算研究院、北京古月新材料研究院、北京智慧城市研究院、北京知识产权学院/研究院、北京未来网络科技高精尖创新中心、京津冀绿色发展研究院。

3、221工程

我校“211工程”建设于1996年12月通过了部门预审,正式进入国家21世纪重点建设的百所高校行列。1998年9月通过了立项审核,1999年6月获得国家计委批准立项建设。2001年6月以优异成绩通过国家“211工程”一期建设验收。2002年10月我校通过了“十五”“211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论证。2004年1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文正式批复我校“211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2006年6月以优异成绩通过国家“十五”“211工程”二期建设验收。目前,我校处于“211工程”三期建设阶段。

通过“九五”、“十五”“211工程”建设项目的实施,我校实现了从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研究型大学的重大转变,实现了从工科大学向以工科为主且理、工、经、管、文、法相结合的多科性大学的转变,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成果转化、师资队伍建设、国际学术交流及整体办学条件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绩,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极大地增强了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为把学校建成为高水平大学奠定了全面而坚实的基础。

特别地,通过“十五”“211工程”建设,北京工业大学为国家、特别是为北京市的经济建设和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验收专家组建议北京市委、市*继续加大对北京工业大学“十一五”“211工程”建设的投资力度;学校继续强化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北京建设创新型城市做出更大的贡献。

我校“211工程”三期建设项目立项于2008年10月获得国家正式批复。在“211工程”三期建设中,学校继续坚持“科学定位,找准目标,发挥优势,办出特色”的办学理念和“立足北京,融入北京,辐射全国,面向世界”的定位指导思想,贯彻“内涵发展、人才强教、资源统筹、开放创新”方针,全面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加强学术和师资团队建设,推动学校“211工程”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早日实现我校有特色、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战略目标。

4、现任领导

党委书记:谢辉

党委副书记:沈千帆

党委副书记:李四平

纪委书记:杨建新

校长:柳贡慧

副校长:聂祚仁

副校长:吴斌

副校长:刘建萍

副校长:杜修力

副校长:乔俊飞

5、办学条件

院系专业

截止2013年,学校有18个本科教学单位,在50个本科专业招生;另设有独立学院北京工业大学耿丹学院。

院系 专业 院系 专业
实验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与工程、土木工程、国际经济与贸易、会计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商管理、法学 机械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学院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
电子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 电子信息工程实验班、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 建筑工程学院 土木工程、交通工程、水务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给水排水工程
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 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应用化学和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汽车工程和制冷空调及其自动控制专业) 应用数理学院 信息与计算科学、应用物理学(光通信与光电子技术)和统计学
计算机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安全、物联网工程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材料科学与工程、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
生命科学与生物工程学院 生物医学工程、生物技术、食品质量与安全 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软件学院) 软件工程、数字媒体技术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建筑学、城市规划、工业设计 经济与管理学院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业工程(软件工程)、国际经济与贸易(工业外贸)、金融学、统计学、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法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社会工作、广告学、社会学、中国语言文化(只招收留学生) 外国语学院 英语(商务方向)、英语(翻译方向)、日语(商务方向)、朝鲜语、外贸英语、外贸日语
艺术设计学院 动画、艺术设计 北京—都柏林国际学院 软件工程(SoftwareEngineering)、物联网工程(TheInternetofThings)和金融学(Finance)
马克思主义学院 马克思主义理论、科技哲学学 继续教育学院

师资力量

官网2014年6月显示,北京工业大学有全职两院院士6人,博士生导师256人,硕士生导师1375人,*突出贡献专家3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8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8人,“*教学名师奖”获得者3人,入选“千人计划”10人,入选“北京市海外人才聚集工程”(简称“海聚工程”)36人,教育部新(跨)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3人。

名称 名单1 名单2 名单3 名单4 名单5 名单6
*突出贡献专家 左铁镛 张毅刚 侯义斌
两院院士 左铁镛 李京文 张杰 曾毅 沈昌祥 刘加平
*教学团队(6个)
序号 团队名称 团队负责人 所属单位 获奖年份
1 水污染控制工程教学团队 彭永臻 环能学院 2007
2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教学团队 左铁镛 材料学院 2008
3 基础力学理论和实验教学团队 隋允康 机电学院 2008
4 计算机软件基础课教学团队 蒋宗礼 计算机学院 2009
5 机械工程教学团队 赵京 机电学院 2009
6 嵌入式系统课程群教学团队 侯义斌 软件学院 2010

教学建设

质量工程

截止2013年,北京工业大学有11个国家精品课程,8个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国家精品课程
序号 课程名称 课程负责人 所属学院 评审年度
1 材料力学 隋允康 机电学院 2005
2 机械设计 王大康 机电学院 2005
3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王松桂 数理学院 2005
4 水质工程学 彭永臻 环能学院 2005
5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导论 左铁镛 材料学院 2006
6 编译原理 蒋宗礼 计算机学院 2007
7 环境保护概论 王淑莹 环能学院 2007
8 材料工程基础综合实验 王金淑 材料学院 2009
9 大学英语 刘宇慧 外语学院 2010
10 建筑抗震设计 薛素铎 建工学院 2010
11 交通工程导论 杨孝宽 建工学院 2010
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点
序号 专业名称 专业负责人 所属学院 评审年度
1 信息安全 沈昌祥 计算机学院 2007
2 软件工程(嵌入式软件与系统方向) 侯义斌 软件学院 2007
3 软件工程(数字媒体技术方向) 蔡建平 软件学院 2007
4 电子科学与技术 吴武臣 电控学院 2007
5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 李晓阳 机电学院 2007
6 材料科学与工程 王金淑 材料学院 2008
7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 赵耀华 建工学院 2009
8 建筑学 陈喆 建规学院 2010
*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序号 实验中心名称 负责人 所属学院 评审年度
1 工程力学实验中心 隋允康 机电学院 2006
2 土木工程实验教学中心 杜修力 建工学院 2009

对外交流

中外合作办学机构

北京中加工商专修学院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1、北京工业大学与美国新泽西理工大学合作举办理学硕士学位教育项目

2、北京工业大学与澳大利亚JamesCook合作举办大学信息技术学士学位项目

3、北京工业大学与美国管理技术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生课程班项目

学科建设

据官网2014年6月的资料显示,学校有18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涉及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等9个学科门类;设有1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光学工程、材料学、结构工程3个国家重点学科,39个北京市重点学科。

博士后流动站
数学 物理学 光学工程 生物医学工程
电子科学与技术 环境科学与工程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机械工程
材料科学与工程 土木工程 管理科学与工程 力学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统计学 软件工程 控制科学与工程
交通运输工程
一级学科博士点
应用经济学 数学 物理学 统计学
力学 机械工程 光学工程 材料科学与工程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电子科学与技术 控制科学与工程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土木工程 交通运输工程 环境科学与工程 软件工程
生物医学工程 管理科学与工程
一级学科硕士点
应用经济学 社会学 教育学 外国语言文学
数学 物理学 生物学 统计学
力学 机械工程 光学工程 仪器科学与技术
材料科学与工程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电子科学与技术 信息与通信工程
控制科学与工程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建筑学 土木工程
水利工程 化学工程与技术 交通运输工程 环境科学与工程
生物医学工程 城乡规划学 软件工程 管理科学与工程
工商管理 设计学 科学技术哲学
重点学科
重点学科类别 学科名称
国家重点学科(3个) 光学工程(一级)
材料学
结构工程
交叉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3个) 资源、环境及循环经济
纳米科学与技术
信息安全
一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8个) 材料科学与工程
管理科学与工程
生物医学工程
机械工程
土木工程
环境科学与工程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培育)
交通运输工程(培育)
二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10个)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机械设计及理论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
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
热能工程
环境工程
凝聚态物理
计算机应用技术
光学
一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2个) 仪器科学与技术
化学工程与技术
二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16个) 工程力学
机械电子工程
电路与系统
信号与信息处理
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
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
市政工程
道路与铁道工程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应用数学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国际贸易学
数量经济学
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社会学
高等教育学

学术研究

科研组织

科研机构

截止2013年,学校拥有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个,*产学研中心1个,教育部工程中心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3个,北京市级重点实验室或研究基地16个,机械工业联合会所属实验室3个,北京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个、北京市高等学校工程研究中心2个。

科研机构
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个 精密超精密加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产学研中心1个 国家产学研激光技术中心
教育部工程中心2个 教育部数字社区工程研究中心
教育部汽车结构部件先进制造技术工程研究中心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 教育部传热强化与过程节能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新型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
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3个 光电子技术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
城市与重大工程安全减灾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
北京市交通工程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机械工业联合会所属实验室(3个) 机械工业印刷装备数字化技术重点实验室
机械工业重型机床数字化设计与测试重点实验室
机械工业精密测控技术与仪器重点实验室
北京市级重点实验室或研究基地(16个) 先进制造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传热与能源利用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多媒体与智能软件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水质科学与水环境恢复工程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交通工程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嵌入式系统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工程抗震与结构诊治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环境与病毒肿瘤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北京现代制造业发展研究基地 北京市光电子技术实验室
北京激光技术实验室 可信计算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北京现代制造业发展研究基地 北京信号与信息处理基础性研究实验室
北京市焊接设备研究与开发中心 北京市饮料及食品添加剂质量监督检验站
北京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个) 北京市生态环境材料及其评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北京市污水脱氮除磷处理与过程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北京市激光应用技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北京市物联网软件与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北京市高等学校工程研究中心(2个) 环境友好新材料技术北京高等学校工程研究中心
激光先进制造北京高等学校工程研究中心

学生团体

学术团体
学术团体(10个) ★中国水泥协会新型干法水泥分会
★中国现场统计研究会
★中国软件行业协会嵌入式系统分会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
★中国自动化学会智能建筑与楼宇自动化专业委员会
★中国计算机用户协会显象应用分会
★中国力学会力学史和方法论分会
★中国钢结构协会空间结构分会
★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环境材料分会
★中国老教授学会理工专业委员会北京工业大学科技老教授协会

科研成果

北京工业大学承担了一大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计划、“86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在内的国家和北京市重大、重点项目,据教育部统计口径,学校2010年到校科技经费62071万元,是“十五”末的2倍,年平均增长率约15%。

“十一五”期间,学校共获得*奖励14项、省部级奖励100多项,共申请国家专利2480项,获得专利授权1462项。

学术资源

截止2013年,北京工业大学图书馆馆藏纸本文献共100余万册,引进各种数据库资源40多种(含数据库60多个),包括Webofknowledge、IEEE/IEEElectronicLibrary、EIVillage、ISIProceedings、DerwentInnovationsIndex、SPIE、OCLCFirstsearch、Elsevier、Springer-Link、CambridgeScientificAbstracts、中国学术期刊网、万方数据库等大型的网络版数据库,引进中外文期刊一千六百多种,与国家图书馆、首都图书馆、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等多家单位建立了合作,加入了OCLC、CALIS和BALIS等馆际网络。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北京工业大学主办的理工科综合性学术刊物,创刊于1974年;其主要刊登光学工程与先进制造、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土木工程与建筑、交通工程、环境与能源、材料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应用数学与物理等方面的学术论文;是中文核心期刊,被国外多家数据库收录。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创刊于2001年,曾入选《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扩展版来源刊,为全国高校优秀社科学报、北京市优秀社科期刊和全国理工农医院校优秀社科学报,是“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数据库”及“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来源刊。

6、校园文化

校徽

在外环形成徽章正圆,中心为原校标标志,英文全称呈环形围绕校标,校标下方是标准字体(毛体集字)校名,最下方“1960”代表建校时间。


校训

不息为体日新为道校歌

《明天》

理想中的殿堂谱写出青春的词典

彩虹般的向往温暖着年轻的誓言

有你坚定的目光风雨中让自己勇敢

被你插上了翅膀骄傲地飞越蓝天

心的梦想无极限新的奇迹快要出现

从来没有什么能阻挡

生命中永远不熄的火焰

心的未来在召唤新的世纪星光灿烂

从来没有什么能阻挡

用真心拥抱希望的明天明天

不息为体永不停止每一个坚定的信念

日新为道永远探索让心中从没有终点

上一篇:尖头叶藜

下一篇:杨业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