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京剧团
广州京剧团前身是1949年7月在湖北省宜昌成立的中国人民解放军47军政治部长江京剧团。长江京剧团是随军剧团,1950年随部队赴湘西剿匪,一度改称47军政治部湘西京剧团。广州京剧团撤销后,在广州市沙河顶的团址改作广州市文化艺术学校校址。
1、剧团介绍
广州京剧团前身是1949年7月在湖北省宜昌成立的中国人民解放军47军政治部长江京剧团,当时的主要演员有麒派老生傅祥麟、旦角李均秋等。随后又有演员刘春芝、王全福、刘雪春,乐手徐振声等30多人先后加入。长江京剧团是随军剧团,1950年随部队赴湘西剿匪,一度改称47军政治部湘西京剧团。1950年底,随军北上抗美援朝(剧团原有100多人,北上的只有40多人),先在东北巡回演出,1952年5月,由傅祥麟领队,进入朝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前线将士演出,至同年11月回国。其间,共演出130多场,傅祥麟在一次监视敌机空袭时受伤,傅祥麟等数人立功受奖。剧团归国后改属中南军区,1953年5月到达广州。同年7月,剧团奉命就地集体转业,成为广州市文化局属下的地方国营剧团,命名广州京剧团。
广州京剧团成立后,傅祥麟为团长(任职至1982年),并补充人员,更新设备,成为颇具规模的京剧艺术表演团体。到1986年撤销前,在该团先后担任过主要领导职务的还有时世宝、杨庭育、陈旺、佟铁、吴植炎等。“*”期间,驻团的解放军和工宣队也负责过剧团领导工作。主要演员有傅祥麟、新谷莺(程派青衣)、韩云峰(武生)、王鸿福(谭派老生)、刘荫增(丑生)、刘雪春(老生)、孙艳琴(花旦)等,并培养出王韵、周公谨、傅鸿宾、黄立、邵淑燕、解克娟等一批青年演员。60年代中后期,又从北京戏曲职业学校、中国戏曲学校、广东省艺术专科学校以及社会知识青年中吸收了常建忠、张媛、李端等青年演员和戈武、陈怡等青年音乐员。专业编剧有潘浩、袁德波、李慧芳,舞台美术人员吴宏树、周冠群等。70年代前期,还从京、沪等地招收一批少年学员,举办京剧培训班。这个时期,全团人数将近200人。
广州京剧团保持解放军的优良作风。他们以部队和北方南下*为主要服务对象,除在广州等大、中城市演出外,每年有近2/3的时间深入部队、工矿、农村、边防、海岛进行演出,特别是每年“八一”建军节前后,必向解放军作长时间的慰问演出。对部队的演出要求,京剧团是有求必应,战士要看多长时间就演多长时间,哪里需要就到哪里演。为了使每个战士都能看上演出,剧团*进厨房帮厨,让炊事兵看戏,演员还跋涉到山头哨所为个别执勤战士演唱。演出之余,演职员为战士洗衣、缝补衣裳。广州京剧团同部队建立了深厚感情。从1953~1964年,该团平均每年演出500多场、上演剧目90多个、观众53万多人次。演出最多的是1958年,达711场,其中572场是在部队和其他基层单位巡回演出。
2、演出剧目
广州京剧团擅演的传统剧目有《徐策跑城》、《走麦城》、《秦香莲》、《望江亭》、《挑滑车》、《法门寺》、《群英会》等。1963~1965年,大量排演现代戏,其中,反映部队生活的《带兵的人》一剧,于1965年参加中南区戏剧观摩汇演获好评。“*”初期,剧团一度瘫痪,但较快恢复了艺术演出,排演的剧目主要是当时被称为“革命样板戏”的现代京剧《沙家浜》、《红灯记》、《智取威虎山》、《龙江颂》、《海港》、《杜鹃山》等,还演过《五指山风暴》、《磐石湾》、《长虹万里》、《苗岭风雷》等现代戏。“*”结束后,先后演出了《八一风暴》、《蝶恋花》等新戏,以及本团创作的《三星神旗》、《赵佗归汉》等地方历史题材剧目,并逐步恢复排演传统剧目。
80年代初期,广州文化市场逐步形成,群众文化娱乐生活日趋多元化,而广州京剧团原先的主要服务对象的情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广州地区包括部队对京剧演出的需求急剧减少,1983~1984年两年,京剧团只演了40多场。鉴此,广州市文化局根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文化部〈关于艺术表演团体的改革意见〉的通知》,呈请*广州市委批准撤销广州京剧团。1986年6月6日,广州市编制委员会同意撤销广州京剧团。
广州京剧团撤销后,在广州市沙河顶的团址改作广州市文化艺术学校校址。剧团的老艺人办理了离休、退休手续,安度晚年;中青年演职员安排到其他文化单位或其他行业工作,不少人还投身到广州市的群众业余京剧艺术活动中去。
上一篇:开车鞋
下一篇: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