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保尔·约翰·路德维希·冯·海塞

科普小知识2022-10-06 18:49:43
...

保尔·约翰·路德维希·冯·海塞(1830~1914)德国作家。191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主要作品有剧本《拜尔堡》,小说《骄傲的姑娘》、《特雷庇姑娘》、《尼瑞娜》等。1910年作品《特雷庇姑娘》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表扬这位抒情诗人、戏剧家、小说家以及举世闻名的短篇小说家,在他漫长而多产的创作生涯中,所达到的充满理想主义精神之艺术至境”。海塞在德国柏林出生,父亲是著名文字学家卡尔·威廉·路德维希·海塞,母亲则来自一个富裕的犹太家庭。海塞曾在柏林和波恩接受教育,学习古典语言。此后,他翻译了一些意大利诗人的作品,也开始写作短篇故事,并发表了几部小说,其中最著名的是长篇小说《人间孩童》(KinderderWelt,1873年)。他是诗人学会“施普雷河上的隧道”和“鳄鱼”(Krokodil)的成员。

名字:保尔·约翰·路德维希·冯·海塞

国籍:德国

民族:犹太人

出生地:德国柏林

出生日期:1830年3月15日

逝世日期:1914年4月2日

职业:小说家、诗人、剧作家

代表作:剧本《拜尔堡》,小说《骄傲的姑娘》、《特雷庇姑娘》

1、人物经历


保尔·海塞

保尔·海塞(PaulHeyse,1830—1914),德国作家,一八三年三月十五日出生在柏林。父亲是当时著名的古典语言学家卡尔·威廉·路德维希·海泽,母亲是犹太大银行家的女儿,她酷爱文学,精通英文、法文,从事过文学翻译和戏剧活动。一八四七年,海塞中学毕业,考入柏林大学攻读古典语言学,但他志在文学,经盖贝尔等人的引荐,加入以艺术史家弗朗茨·库格勒为首的柏林著名文学团体“史普里河上的隧道”,从此正式开始文学创作生涯。

一八四九年春,海塞转入波恩大学,随之放弃古典语言(拉丁语、希腊语)的学习,改学现代罗曼语言(意大利语、法语和西班牙语等)。一八五二年获得博士学位,同年由普鲁士*资助去意大利游学。意大利古老的文化和淳朴的民情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仅给他后来创作中短篇小说提供了不少素材,而且对他追求明朗、和谐的美学思想和创作风格,也有一定的影响。他在旅途中写成的反映卡普里渔民生活、描写纯真爱情的中篇小说《犟妹子》,成了他的成名作,奠定了他在文坛上的地位。一年后,海塞回到柏林,又因盖贝尔的大力举荐,应巴伐利亚国王马克西米利安二世的邀请,前往慕尼黑,并和弗朗茨·库格勒的女儿结婚,此后便一直在那儿定居,直到一九一四年四月二日因病去世。

2、主要成就


保尔·海塞

海塞在文学上的主要成就是发展了德语文学中的一种传统体裁——带有传奇色彩的中短篇小说。海塞以自己高雅的风格和丰富的想像力,继承和发展了这一文学传统。他的名作《犟妹子》和《特雷庇姑娘》被公认是这一体裁的经典之作。作品中的女主人公劳蕾拉和费妮婕,就是海塞小说中典型的女性形象。她们美丽善良、温柔多情,但又独立不羁、敢作敢为,具有古代人的淳朴真挚和热情坦诚。从而使作品有了特殊的魅力。在海塞的中短篇小说中,主人公通常多为年轻女性,她们往往胜过男子,在生活中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而且始终闪烁出人性中美和善的光彩。

他的作品明显有着理想化的倾向,内容上求美、求善,不愿描写人生的黑暗面。在形式上也追求和谐与完整,特别是他的早期作品,构思布局精巧别致,故事情节起伏多变,充满了戏剧性和浪漫色彩;自然景物的描绘也真实生动,使人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他以此实行他自己所提出的“猎鹰理论”。所谓“猎鹰理论”,是指每篇作品都得有自己的“鹰”,也就是说在作品的情节内容和艺术风格上,都要刻意求新,标新立异,不能雷同刻板,因袭模仿。可是,他晚期创作的中短篇小说以及在长篇小说、诗歌和戏剧创作方面,都较多因袭,而较少创新。他的部分诗篇,由于被著名作曲家舒曼、勃拉姆斯和沃尔夫等谱成歌曲,迄今仍在流传。他所写的有关小说创作技巧及有关歌德、施托姆、格里尔帕策作品的论文,也还有一定影响。由于他的才能比较全面,在中短篇小说创作方面成就突出,人们称他为“缪斯的宠儿”和“中短篇小说大师”。

3、心理小说


保尔·海塞

说海塞是现代心理小说的创始者之一无疑是正确的。他的小说很少有明显的倾向性,保尔·约翰·路德维希·冯·海塞

这也许正是我们更加喜欢他的长篇小说如《世界的孩子们》(1872)和《在天堂》(1875)中所体现的歌德式的客观性的原因。这两部小说都是反映道德问题的,前者歌颂了面对褊狭的教条所表现出来的道德独立性,后者则描写了反对清教苦行主义、保卫艺术纯洁性的斗争。两部作品鲜明地体现了作者的人道主义理想。在《在天堂》中,海塞还生动地描写了慕尼黑艺术家的生活。在《反潮流》(1904)中,海塞勇敢地向根深蒂固的偏见挑战,尖锐地批判了决斗行为的愚蠢。特别是在《维纳斯的诞生》(1909)中,作者体现了一种奇异的青春活力。这本书去年才出版,其中他坚定而明确地表达了他毕生的美学追求,既保卫艺术的*,使之免受片面的唯美主义的侵蚀,又反对自然主义照搬生活的幼稚技巧。

4、独特风格


保尔·海塞

从文学角度看,这位追求光明、严格遵循法则而又才华出众的诗人的确享有盛名,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局面发生了变化。九十年代兴起并在二十世纪头十年里占主导地位的自然主义把反传统的攻击矛头首先指向了海塞,并对他提出了尖锐的指责。对那些不遗余力地贬低他、追求轰动效果、随心所欲地破坏形式法则并摹写丑恶现实的人来说,他太讲究和谐,过于注重形式美,太希腊化,太崇高了。但海塞并非如此,他对形式的追求不合那些举止粗俗的人的口味。

他主张文学应该看到生活的光明面,描写现实的美好。在他那篇描写细致而充满感情的小说《麦尔林》(1892)中,他坦率地表达了他那受到伤害的心灵。现在,情况又发生了改变,他的国家将他推荐为这项世界性奖励的候选人,大约是违背那些自然主义者的意愿的。一种奇怪的现象改变了一切,这位受到尊敬的前辈曾获得过普遍的赞扬,而现在又重新赢得了荣誉。他成为慕尼黑的荣誉市民,那儿的一条街道也以他的名字命名。为表彰这位年迈的诗人多方的业绩,瑞典文学院根据许多批评家的推荐,决定授予他以诺贝尔文学奖的殊荣,以表示对他的赞赏。

5、追求真理


保尔·海塞

海塞走过了一条他自己的道路,在美学上,他执著地追求真理,以独特的风格反映了外部现实。严格地说,席勒的名言“生活是严肃的而艺术是宁静的”表达了一个深刻的真理,这个真理在海塞的生活和创作中得到了体现。美应当使人获得解放并给人以愉悦:它既不应完全照搬现实,也不应将它拖进污秽。它应当是高尚、朴素的。

海塞以他自己的方式揭示了美,他从不作道德说教,因为那样将剥夺人们对美的直接感受,然而,他的作品却充满了智慧和崇高。他并不直接宣传宗教,但人们从他的作品中却可以感受到庄严而虔诚的宗教情感。他更加重视宗教的伦理价值而非其刻板的教条。他宽容大度但又并非不讲原则,对他人充满了爱,但这种使他变得高尚的爱是天上的而非尘世的,他爱人们纯洁的天性,对别人充满同情,但又不能容忍他们卑鄙的行为。

上一篇:亨瑞克·彭托皮丹

下一篇:任光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