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科普文章

荆江

科普小知识 2022-10-06 21:46:48
...

荆江(ChingRiver、ChingChiang、JingJiang),中国长江自湖北省枝城市至湖南省岳阳县城陵矶段的别称。全长360公里。藕池口以上称上荆江,以下称下荆江。下荆江河道蜿蜒曲折,有“九曲回肠”之称。荆江以北是古云梦大泽范围,以南是洞庭湖,地势低洼,长江带来的泥沙在此大量沉积。东晋时代开始筑堤防水,围垦云梦大泽,至明代形成北岸荆江大堤。由于泥沙不断沉积,河床已高出两岸平原,成了“地上河”。北岸靠180多公里的荆江大堤保卫富饶的江汉平原。大堤经多次全面整修,防洪能力有了提高。三峡大坝,葛洲坝等水利工程的建成,改善了荆江区域的航运能力。

中文名:荆江

外文名:JingJiang、ChingRiver

所属地区:长江中下游平原

长:度:360公里

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

1、地理概况


荆江流域示意图

  荆江,长约430公里,因属于古代的荆州而得名。有上荆江和下荆江之分。上荆江(枝城-藕池口),河道比较稳定;下荆江(藕池口-城陵矶),河道蜿蜒曲折,素有"九曲回肠"之称。荆江北岸是江汉平原,南岸是洞庭湖平原,地势低洼,由于荆江河道弯曲,洪水宣泄不畅,故极易溃堤成灾,有"万里长江,险在荆江"之说。

荆江以北是古云梦大泽范围,以南是洞庭湖,地势低洼,长江带来的泥沙在此大量沉积。1600年前的东晋时代开始筑堤防水,围垦云梦大泽,至明代形成北岸荆江大堤。由于泥沙不断沉积,河床已高出两岸平原。

长江出三峡,在宜昌进入中游后,穿过夹江对峙的虎牙山、荆门山河谷,突然变得开阔起来,两岸不再是"猿声啼不住"了,而是进入"楚地阔天边,苍茫万顷连"的大平原。由于长江进入平原后流经古荆州地区,所以,这段河道通称荆江。荆江从湖北枝城到湖南洞庭湖的出口城陵矾,全长423公里。其中又以藕池口为界,分为上荆江和下荆江。下荆江是典型的婉蜒性河道,全长240公里的堤岸其实只有80公里的直线距离,江水在这里绕了16个大弯,所以,这里有了"九曲回肠"的说法。荆江南岸是洞庭湖平原,北岸是江汉平原,地势都很低,特别是北岸的江汉平原。

2、资源介绍


荆江

  荆江流域的地区资源丰富。境内土壤肥沃,气候宜人。农业资源丰富,是中国和湖北省确定的优质粮、棉、油和水果、水产生产基地。

荆江流域的荆北平原根据2008年统计时有500万人口和800万亩耕地,以及许多城镇和其他重要资源的防洪安全。而汉南、汉北两区有460万人、860万亩耕地和武汉市以及几条铁路、公路交通干线。

3、江道特点


荆江

  大江自三峡的瓶口--南津关奔涌而出后,再也没有高峡深谷的阻挡。"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长江终于结束了它4500余千米奔腾激越的上游行程,进入平野无垠水天一线的中下游平原。南津关以下的长江,虽然比三峡远为宽阔,但两岸山势未尽,分布着属白垩系、第三系的红色碎屑岩丘陵,谷深100~150米,江边有多级基座阶地分布,河床宽数百米,河漫滩狭窄,河道微弯,弯曲处有边滩、心滩出露,河道变化较稳定,属单一微弯型河道。

荆江原长404千米,后来缩短为331千米,宽度一般在2000米左右。河道呈西北、东南向,习惯上以藕池口为界,分为上荆江和下荆江。上荆江长164千米,河道弯曲并呈周期性展宽,河弯曲折率"ZW"是指河道的弯曲程度,通常用河道的长度与弯颈间直线距离的比值--曲折率来表示。曲折率大,河道蜿蜒大;曲折率小,河道顺直。为1.7左右,为顺直微曲性河道。水道分歧,汊江发育,心滩和江心洲较多,在荆江18处江心洲中,上荆江即占16处,因而水流分散,具有分汊型河床特色,滨江的枝江县名即源于此。下荆江江流蜿蜓曲折,河道长度为240千米,而直线距离只有80千米,江流在这里绕了16个大弯,素有"九曲回肠"之称,属典型的蜿蜒型河道。

下荆江*河曲极为发育,横向摆幅达20~40千米,河弯曲折率平均为3,在中国的蜿蜓性河道中居首位,而其中的孙良洲河弯道河道的长度为10余千米,直线距离不到500米,曲折率高达25。人们根据河弯的平面形状,把类似孙良洲这样的河弯称为"河环"。

蜿蜒型河道在水流的作用下,河弯的凹岸不断崩坍,河弯变得更加弯曲。"一弯弯,弯弯变",河道向下游蠕

动,河长逐渐增长;河弯继续*发展就形成几乎对穿的河环,河环狭窄处一旦被洪水冲穿,便发生自然裁弯,河长就迅即缩短。如此周而复始,交替出现,河床就很难稳定下来。据统计,下荆江自二十世纪处以来来,曾发生过十余起自然裁弯,1972年发生的石首县沙滩子自然裁弯。自然裁弯发生后,江水从河曲颈部通过,成为新河,老河道上下口门淤塞,形成牛轭湖。下荆江两岸分布了许多牛轭湖,如尺八口、月亮湖、大公湖、西湖、沙滩子等,正是荆江古河道的残迹。

下荆江*河曲之所以特别发育,有其特定的自然和人为原因。首先,下荆江河谷上部为粘土层,受其限制,河床断面较窄,而河谷下部为细沙层,沙层顶板又超出枯水位,故易发生强烈的崩岸,这一河床边界条件对形成半径较小的稳定河曲十分有利;其次,汛期洪水和泥沙从长江分流入洞庭湖主要经上荆江三口,因此,下荆江年内和年际流量变幅较小,又受洞庭湖出湖流量的回水顶托的影响,使下荆江比降十分平缓、稳定,水流切滩作用减小,有利于曲流的发展;第三,沿江堤防堵塞了分流穴口,限制了河曲带的宽度,增大了流量,也促进了河弯发育。

太过弯曲的河道,不仅徒然增长了航程,而且由于弯道内流速减小,容易淤积成沙洲浅滩,阻碍航行;同时,也降低了洪水下泄的能力,容易造成洪水壅塞,引起堤防溃口。因此,进行人工截弯,顺直河道,实为必要。1967、1969年水利工作者两次成功地在下荆江进行了中洲子和上车湾人工裁弯工程和一处天然裁弯,在稳定河势、防洪和航朔矫妫?加忻飨缘?效益。20年来,长期摇摆不定的中洲子、上车弯河段,已渐渐稳定下来,下荆江的行洪能力,也由于弯道的减少而提高,一般可增加4000米/秒的泄洪量,大大减轻了洪水对荆江大堤的威胁,下荆江的河道也因之缩短了80千米。

4、荆江水患


荆江分洪闸

  历史上,荆江洪水给两岸人民带来过深重灾难。从公元1385年(明洪武十八年)到公元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荆江大堤共有91个年份溃口。从1931年到1949年的18年中,荆江两岸有16个年份遭受洪灾,几乎年年遭灾。

特大洪水给荆江带来的灾害有6次,均发生在1788年到1954年的166年间。荆江的险要还在于它两岸已发展成为人口密集的经济发达地区。由于荆江北岸的荆江大堤的保护范围有18000平方公里、800多万人口以及武汉、荆州、沙市等重要城市、江汉油田和京广线,因此,中国把荆江大堤定为确保堤段。一旦荆江大堤发生不测,将给人民带来重大损失。有关论证预测,三峡工程建成之前,如果枝城上游发生每秒11000立方米的洪水,在采取了所有可能的应变措施以后,万一在沙市的盐卡发生溃口,即使设想盐卡水位44.6米,溃口冲开的口门可达1500米,最大水量可达每秒5万到7万5千立方米,水头高12米多;第一天进入江汉平原的水量将达45.7亿立方米,10天进入平原的水量约400亿立方米,将有2000平方公里水深达到2米;长江有可能因此改道。

近代荆江最大的一次水灾发生在1935年7月。据当时出版的《荆沙水灾写真》,当时荆州城外"登时淹毙者几达三分之二。其幸免者,或攀树颠,或骑屋顶,或站高阜,均鸽立水中,延颈待食。不死于水者,将恶死于饥,并见有人剖人而食者。"新中国成立以后,荆江的治理进入一个全新时代。治理的方法:一是加强荆江大堤,二是修建分蓄洪区,并将下荆江截弯取直,以分减荆江洪水,提高荆江的宣泄能力,同时计划在上游修建水库。

因此,在现有人口密度上,溃口造成的死亡人数,在白天至少50万,在夜间至少在70万。新中国成立后,荆江的防洪建设受到中国历届国家*的重视。*多次对人说:"你们可以轻视任何人,轻视任何东西,但是,你们千万不可以瞧不起黄河,瞧不起长江。"从20世纪50年代起,他多次过问三峡工程的设计研究,直至生命最后的日子,仍念念不忘治理长江水患的事业。*曾在1958年南宁会议后,根据*的指示,冒雪考察荆江大堤,同当地领导商讨治理荆江水患和加固荆江大堤的问题。同年又在国务院召集湖北、湖南两省负责人专门研究扩大荆江分洪区分洪能力的问题。*任党的总书记不久,即视察荆江大堤、荆江分洪工程,认真听取了湖北盛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和荆江沿岸各地负责人关于防汛工作的情况汇报。

荆江的防洪设施建设新中国成立后得到迅速发展。经过多次整修、加固、续建,荆江大堤平均每米堤长加筑土方180立方米,共计完成土石方工程量10134万立方米。较1949年堤高平均加高1.5-2米,堤面平均加宽3米,断面加大一倍以上。荆江分洪区于1952年4月动工,1953年4月完成。这一极有预见的举措,竟于次年即1954年发挥极大效用。有专家研究判定,荆江分洪区的运用,以几十倍的比例削减了1954年特大洪水造成的损失。

荆江之水实际上全要靠荆江大堤挡住。分洪只是不得已的保全大局的措施。

5、荆江大堤


荆江大堤

  荆江大堤是江汉的屏障,坐落在长江中游北岸,从江陵县枣林岗起,至监利城南止,全长182公里,是长江堤防中最险要的堤段。江陵古城和沙市就在大堤旁边。荆江大堤的溃口纪录,据记载,从公元1497年(明朝弘治十年)至公元1849年(清朝道光二十九年)的352年里,共有24次,平均15年一次。当时,一次洪灾三年者。难以恢复。当地民谣说:"不惧荆州干戈起,只怕荆堤一梦终。"在荆江大堤上,南岸有所谓"荆江四口"分流,即虎渡河口、调弦口、藕池口。松滋口向洞庭湖分流;但是,荆江北岸要比南岸低5~7米,甚至连荆江枯水位时也高于北岸地面,如沙市在大水时期,江面的船只似乎在楼房上走过。而且,堤脚迎流顶冲而造成的崩岸相当危险。所以,人们常说,万里长江险在荆江。

为了抗御洪水,历代在荆江北岸修筑有大堤。荆江大堤始建于公元345年(东晋永和元年),由荆州刺史桓温陈遵主持修筑,当时名金堤。公元907~911年(五代后梁开平年间)在东晋金堤的下游修筑江陵寸金堤;北宋时荆州太守郑獬主持筑沙市堤;南宋又修黄潭堤,并加筑寸金堤。经两宋的扩建和培修,荆江大堤已初具雏形。

南宋初期,由于荆州、襄阳一带处于宋、金对峙区,数十年的战乱,使得这一带残破不堪,人口流亡,堤防更是无人顾及,年久失修的堤防汕刷残缺,防洪作用显著降低甚至基本丧失。

直到公元1157年(绍兴二十七年)刘琦任荆南知府和后期孟珙大兴屯田后,荆江北岸沙市以下堤防才得到恢复与发展,堤防因众多穴口的堵塞更加连贯,南岸也出现较大规模的筑堤,仅*一县,孟珙即创筑了赵公、斗湖等堤。随着元代、明初江汉平原垸田大规模的发展,荆江穴口大量消亡。

嘉靖以前,荆江两岸尚有采穴、油河、调弦、郝穴及新冲等众多穴口存在,仅*县沿江就有十数口。到了公元1530年(嘉靖十八年)堵塞监利新冲口,公元1542年(嘉靖二十一年)堵江陵郝穴,在此前后,采穴、油河、调弦相继淤垫。万历年间,今*县沿岸连亘数百里的江堤堵塞了10多个分流口。至此,北岸穴口几乎消亡,荆江大堤连成一线;南岸则剩下虎渡河口和调弦渡口向洞庭湖分流。

公元1860年(清咸丰十年)石首乌林江段溃决,形成藕池分流,公元1873年(同治十二年)松滋黄家铺、庞家湾溃决,冲成松滋河,"荆江四口"向洞庭湖分流格局形成。荆江大堤虽已形成,并粲"四口"分流,但两岸并不能因此而太平。由于泥沙的淤垫,荆江河床不断抬高,甚至连枯水季节也高于北岸地面,大水时,在荆州的楼房

上眺望江面的船舶,仿佛从屋顶上驶过一般,成为有名的"悬河"。垸田的发展,穴口的堵塞,大量湖泊的湮废,使荆江分洪、畜洪能力大为降低,当洪水超过荆江宣泄能力后,荆江大堤不可避免地发生溃决。据历史文献记载统计,从公元1497年(明朝弘治十年)至公元1849年(清朝道光二十九年)的352年里,荆江大堤共溃决24次,平均15年一次。由于溃口洪水居高临下,江汉平原坦荡辽阔,淹没范围大,损失自然严重。一次水灾,三年难以恢复。所以荆江地区流行着这样的民谣:"不惧荆州干戈起,只怕荆堤一梦终。"

由于大堤并非一次筑成,而是千百年来不断加高培厚的,以至土质复杂,粘结性能差,又多蚁穴獾洞,而且堤基多为砂卵石层,上面的粘形土层很薄,堤身、堤脚都容易溃口,产生翻沙鼓水险情。

荆江大堤的这种险状直到解放后,经过几次大规模修筑,才大为改善。1949年汛期,荆江出现了44.49米的洪水位,沿堤险情丛生。刚刚解放荆州的解放军战士与当地民众一道投入堵口抢险和复堤的战斗。1952年在兴建荆江分洪工程的同时,又对大堤进行了加固。1954年七八月间,长江发生了百年以来罕见的洪水,荆江大堤岌岌可危,长江干支流其他堤防多处发生漫溢和溃口。这年汛后又按1954年最高水位超高1米的标准,对大堤进行大规模的整修。此后还不断通过老堤翻筑,清除洞穴,护岸固基,加高培厚等措施,提高堤防防洪能力。荆江大堤,普遍加高2米左右,堤身也相应加宽加固,堤面形成从8~30米的宽阔的堤顶公路,堤内堤外,杨、柳、松、杉绿荫覆盖,景色秀逸宜人。从1955年汛期以来,荆江虽出现了有水位记录的100多年来的罕见洪水,但荆江大堤却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考验,安然无恙。尤其是1998年的夏天,长江爆发百年来难遇的特大洪水,但在党*的关怀与指挥下,百万大军严防死守,确保了荆江干堤的安全。这道坚不可摧的"水上长城",使沿江的历史名城和千里沃野成功地得到了保护。

1998年8月以后,长江水位居高不下,荆江大堤由于长时间高水位浸泡,随时有溃堤崩垸的危险。截止8月1日,湖北省累计排除险情3984处,全省有210多万人昼夜巡查,严防死守,确保长江大堤安全。

6、旅游资源

自然风光

荆江流域的地区山水风光独特,自然景观异彩纷呈。武汉东湖、武当山、大洪山、襄阳古隆中、通山九宫山、赤壁陆水湖为*风景名胜区;钟祥大口、当阳玉泉寺、宜昌大老岭、兴山龙门河、长阳清江、五峰柴埠溪、襄阳鹿门寺、谷城薤山、咸宁潜山、荆州八岭山、武汉九峰山、大别山天堂寨、神农架、松滋洈水等为*森林公园;神农架、五峰后河、长江新螺段及天鹅洲故道白鳍豚自然保护区为*自然保护区;神农架、武当山、明显陵分别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与自然保护圈计划"和"世界文化遗产目录"。


黄鹤楼

人文资源

文化沉淀丰富,文物古迹众多。荆江地区楚文化根基深厚,特色鲜明,影响很大。仅江陵县就有楚城遗址5座,楚文化遗址73处。宗教文化在湖北发育充分,明朱棣"北建故宫,南修武当",形成了武当山九宫九观,堪称中国道教文化的宝库。

三国历史烟云陈迹,以荆州古城、赤壁、当阳、隆中等为代表的三国文化是荆江旅游文化的又一特色。

具有生态、历史文化、工程建设奇观、地域民俗、区位等五大资源优势:森林面积广阔,神农架是全球中纬度地区唯一保存最为完好的原始森林;集中了楚文化、三国文化、巴土文化和宗教文化等湖北5大文化体系中的4大文化;拥有举世闻名的三峡工程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以土苗少数民族风情和武当山地区民间故事为代表的民俗文化;承东启西,连南接北,是入川陕湘渝的重要通道,与世界知名的湘西、西安、豫南、渝东等风景名胜旅游区道路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