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天补镇

科普小知识2022-10-06 21:50:49
...

海门市辖镇。著名的薄荷生产地。1949年设天补、桃源、善同、崇华、民仁5个乡,后并乡改公社,1983年复称天补乡,1991年设镇。位于市境西部,距市府7公里。面积39平方公里,人口3.5万。通启公路、浒通河过境。辖27个村委会和振兴街1个居委会。有渔场、苗圃。农业主产玉米、水稻、棉花、薄荷、油菜子、蚕豆、甘蔗等。还种植元胡等药材。乡镇企业有金属加工、针织、轻工、机械、铸造、皮鞋、五金、电子、化工、包装等业。

中文名称:天补镇

行政代码:320684102

身份证前6位:320684

长途区号:0513

邮政编码:226000

隶属政区:海门市

行政级别:镇

车牌号码:苏F

辖区面积:39km2

人口数量:约3.5万人

人口密度:897人/km2

1、地方简介


天补镇

天补镇位于海门市西部,距海门市区6公里,东与海门、德胜两镇为邻,南接三和镇,西与通州市川港镇接壤,北和三星镇相连,全镇总面积为30.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为1710公顷,下辖8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总人口31060人。镇区规划总面积2.3平方公里,镇区常住人口8000人。

天补镇形成已有200多年的历史,*的一百多年,主要由外地及本地商人在此开店做生意,到全国解放时,已有50多家店铺、东西街长为500多米,宽约2米,均是石条石块铺成,东街成元宝型,称“元宝街”。

2、历史沿革

1958年开挖浒通河,把天补镇分成两半。1984年乡*(当时称天补乡)集中人力、财力将老街南侧废横河填平,发展新街(即振兴路)。从此,天补镇闹市区开始逐渐南移。经过以后20多年建设,发展成目前的状态。

天补镇从民国初年起(民国三年废市,乡统称为区)成为区级机关所在地。解放后先名汇通区,后改为天补区;1957年,撤区设乡后,天补镇又是乡*机构所在地;1958年改为天补乡人民公社;1983年体改后改为天补乡;1991年1月正式撤乡建镇。作为全镇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天补镇,解放后,经过历届*的规划、建设,规模不断扩大,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天补镇经济和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较快的发展,镇区建设已初具规模,成为海门西部的主要集镇之一。

3、行政区划

天补镇区划

320684102001121镇兴路居委会

320684102200220广丰村村委会

320684102201121大石村村委会

320684102202121建安村村委会

320684102203220彦英村村委会

320684102204220光荣村村委会

320684102205220陶港村村委会

320684102206121补南村村委会

320684102207220高桥村村委会

4、地方人口

天补镇人口数据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总人口32333

男15288

女17045

家庭户户数12100

家庭户总人口(总)31535

家庭户男14855

家庭户女16680

0-14岁(总)5628

0-14岁男2746

0-14岁女2882

15-64岁(总)22267

15-64岁男10714

15-64岁女11553

65岁及以上(总)4438

65岁及以上男1828

65岁及以上女2610

户口本地住在本地29497

5、农业发展

传统种植业以粮食、棉花、油料、薄荷为主,伴有一定数量的中药材如白术、元胡、太子参等等,解放初期,按常规办事,如播种玉米的时间一般在“谷雨”前后,品种是“大金黄”`“老人牙”,成熟期迟,容易遭受“处署”时台风的侵袭,造成减产,七十年代开始,实行“双改”即改播种时间,提前一个月下种(清明节前后);改品种,选取“黄八叶”、“白八叶”,逐步过渡到“烟三”、“单交“、”丹玉“等早熟、矮杆品种,一般在“立秋”前后收获,稳获丰收。棉花生产上,*后,都采用直播方式,培育方法粗放,产量低,棉质差,1951年,国家推广种植“岱”字棉良种,产量、质量、价格都有所上升,被列为主要产棉乡之一。但多年来,皮棉产量一直不满百斤,七十年代后期,推广了地膜,薄膜种植,有效地提高了产量,1978年终于超了百斤,历史上最高产量的1979年,皮棉亩产达160.2斤。薄荷生产是该乡经济作物的大头,因气候适宜,土地肥沃,加上*对薄荷生产比较重视,油价一直高稳,农民乐意种植,品种也在不断更新,最早是小黄薄荷,后改种紫筋薄荷,“687”、“海香一号”、“738”等,一年两熟收获,进入八十年代,摸索出了在薄荷田里夹种油菜的方法,有效地增加了单位面积收入,历史上薄荷油曾出现过大起大落现象。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人们从棉花用地膜或薄膜提高产量得到启示,在种植上大力推广地膜覆盖技术,如地膜玉米、地膜花生、地膜甘蔗、地膜土豆、土膜西瓜等等,青椒、茄子、草莓、莴笋等蔬菜,采用塑料薄膜覆盖的设施栽培技术,陶港村1996年开办了村级小农场,总面积270亩,当时主要是稻麦两熟制轮作,由机械收割,2000年,因粮食价格下跌,改成巨森苹果及蔬菜设施栽培,取得了一定的效益,2003年从外乡镇引进苗木种植大户,承包种植苗木面积为100亩,品种有香樟、七叶树等几十个品种,带动了周围农户的种植,成为远近闻名的苗木种植基地。

6、畜牧业发展


海门山羊

*,从事养殖业的农户很少,规模也很小,六十年代中期,养殖业得到较快发展,饲养项目以猪、鸡、兔、羊为主。

山羊。*后,一般农户都饲养,但数量不多,品种以海门山羊为主,从六十年代起,开始引进外地绵羊品种,如湖羊、美丽多等,历史上饲养量最多的年份是1984年,山羊饲养量为15638头,绵羊则在1980年为饲养高峰,总量为1012头,进入九十年代,新安等村一些农户开始探索高架养羊的新路子,取得了一定成效。1995年,全镇山羊饲养量35024只。

生猪。1965年为历史上饲养量最高年份,年饲养量达10839头,由于生猪生产超过了实际消费水平,加上当时缺少冷库设施,造成猪肉大量过剩,故当时提出“吃肉为革命”的口号,*期间,贯彻“以粮为纲”方针,客观上有利于发展生猪生产,生猪饲养量连续多年稳定在7000头以上,1978年以后,*对生猪收购价多次调变,并大力扶持发展母猪生产,1983年,全乡母猪发展到294头,创历史最高纪录,解决了全乡50%左右的苗猪供应问题,生猪品种也在不断优化,由原来的自繁杂种发展成采用优良猪种、杂交品种,同心村副业场每年饲养数量300头以上。进入九十年代,生猪生产渐成规模化发展趋势,唐湾村的袁祖平、光荣村的施海腾、联民村的茅一飞,陶港村的黄介平,广丰村的王绪红年饲养量都在100头以上,最多的达300多头,2005年全镇生猪产品产量3547吨。

鸡。*,一般农户都饲养,但饲养量小,品种单纯,品种也较差,解放后,饲养量逐年上升,特别是八十年代,饲养肉鸡成为一个致富门路,形成气候,1982年,乡多种经营公司办起了苗鸡孵坊,年产苗鸡30万只,基本满足了全乡苗鸡供应。1983年,全乡饲养肉鸡22万元,占全县的三分之一。同心村成为全县有名的养鸡专业村,饲养量占全县的七分之一,产值30多万元,品种以白羽星菠罗与黄羽海新为主,1986年以后,肉鸡生产出现滑坡,主要是外贸收购量少,价格回落,此时,蛋鸡生产开始兴起,规模较大的有大石村俞步元,同心村的张永祥等,品种以罗斯鸡为主。

兔。*后,全乡养兔量较少,进入六十年代,养兔出现高峰,1962年为历史最高年份,饲养量达8061只,以后养兔逐年减少,进入八十年代,饲养品种以菜兔为主,八十年代后,毛兔比重逐年增多,1984年饲养量达1527只,品种先后有白菜兔、青紫兰、安哥拉长毛兔、日本大耳长毛兔,西德长毛兔等。

其它养殖业:水貂、全蝎、蚂鳖、河蚌等等。

*后,淡水养殖基本以户养或联户养为主,1958年以后,公社成立了渔场,繁育鱼苗,当时。大河放养采取分级管理办法,中小河道及交界河仍采用联户,单户养殖,宅沟、横沟、泯沟都由社员户养,或联户放养。由于种种原因,渔业生产发展缓慢,效益不高。

1984年10月,乡*发动各村开挖精养鱼塘523亩,投放各种鱼苗20万尾,使渔业生产有了新的突破,2000年,随着通启高速公路的兴建,北侧的取土坑全部改造成高标准养殖基地,面积在850亩。

螃蟹。进入九十年代,螃蟹的市场销售价格不断上升,因此,不少农户开始挖塘养蟹,其中西南片的新安、东北片的合理、东南片的湾南等村,养殖面积较多,规模较大,进入二十一世纪,当地主要河道河水污染严重,养蟹业受到严重影响,造成产量品种下降,影响了效益,养蟹业呈自然萎缩趋势,到2005年底,螃蟹养殖面积在80亩左右。

7、经济概况

2008年全镇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2.5亿元,同比增长14.2%,实现财政收入6500万元,同比增长23%。其中完成国税3300万元,地税2800万元,同比增长72%。

(一)农业经济提质增效。2008年,我们在调整农业结构、强化基础设施、发展项目农业上大做文章,有效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增加了农民收入。全镇完成农业总产值1.4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680元,同比分别增长10%和14.5%,为实现小康新水平奠定了基础。

我们坚持农业结构调整不动摇,积极培大育强主导产业,不断扩大中高效农田的占比,加快发展大棚蔬菜、畜牧和水产养殖业,特色优势产业不断凸现,全年中高效农田达17170亩,占总耕地面积的61%,同比增长32%。设施栽培面积2000亩,同比增长39.6%,新增加大棚蔬菜300亩。畜牧、珍稀动物等规模养殖发展迅速。全镇拥有千头猪场2个,万羽鸡场12个,药材、甘蔗、瓜果、鳜鱼、河蟹等规模种养殖迅猛增加。

农产品检测体系进一步完善。2008年,我们对高桥、建安两个村的蔬菜基地,广丰绪红现代生猪养殖场实施准出制,对镇农贸市场实行农产品准入制,有效地确保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今年新申报江苏省无公害瓜蔬生产基地600亩和无公害农产品注册商标1个,无公害瓜蔬检测合格率达99.9%;新申报江苏省绿色食品生产基地30亩和绿色食品注册商标1个。在全市农村工作会议上,我镇的绿色蔬菜受到市委市*嘉奖。

2008年,全镇实施农业项目24个,总投资7580万元,同比增长182.8%,超过市下达计划的11.1%,其中1000万元以上1个,500万元以上的项目2个,200万以上的项目4个,新增农业示范工程14个。

围绕实现农业优质高效的目标,我们不断加大技术引进、推广和应用力度,着力实施蔬菜栽培及搭棚、晚秋高效农业开发、家禽家蓄水产科学饲养、甘蔗果树等特种经济高效栽培多种技术。我镇2人被市评为先进个人,镇农技站被市农林局评为“园艺科技入户工作”先进集体,甘蔗小拱棚高效栽培技术被海门电视台拍成专题,上了“金色大地”栏目,全镇农业适新实用技术得到广泛推广。

加大全镇基础投入,积极开展小型水利建设,大力推进水利重点村和水利常年施工。全年投入150万元,对三四级河道全面进行疏浚,完成土方21万方,埋设涵洞192个,总长度1218米;建造硬质排水渠2公里;投入11万元栽种紫薇、桂花苗27160株,完成了高桥、建安两个村农田林网绿化和总长度8公里的道路绿化,绿化面积达2000多亩;全年改造农桥6座;新建农村公路11条11.4公里,修建砂石机耕路8500米,完成了农村电气现代化建设任务,共更换线路10千伏11.18公里,400伏线路18.28公里,调换变压器34台、电杆786根。农村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改善。

(二)工业经济增势强劲。2008年,我们全面实施“工业强镇”战略,把加快发展工业经济作为全镇工作的重中之重,保持了工业经济强劲的发展势头。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63亿元,实现销售64.2亿元,利税6.1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5%、28%和45.2%。

规模工业不断壮大。我们加大了对规模企业的培育力度,进一步扩大规模企业的总量,提升规模企业发展层次和水平。全年新增规模以上企业10家,总量达35家,同比增长30%。全镇规模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14亿元,销售收入13.8亿元,实现增加值3.5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4%、35%和21%。规模工业企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企业比重达46%,应税销售绝对值居全市第四,在非合并乡镇中排名第一;工业用电量4700万度,增幅20.5%,高于全市平均增幅14个百分点。市重点骨干企业森达、海天复写纸、泛亚锂钴三大公司的产值、销售、利税分别比上年增长28%、22.3%和18.9%,规模企业的龙头带头作用和支撑作用日益增强。

8、第三产业


世外桃园休闲农庄

天补镇的商业在抗战时期,由于受通货膨胀的影响,部分商店停业,曾一度萧条,其余时期一向较为繁荣,全盛时期,镇上有药店3家,染坊3家,米行3家,茶食店3家,酒店、点心店8家,日杂商店4家,肉庄5家,酒坊2家,豆腐店5家,纱布店1家,茶馆2家,赌场1家,地盘篮(经手粮食买卖的粮摊)2家,另外,还有摊头近10家,除张城、张士林兄弟俩合开豆腐店外,其余都是夫妻店,这些店铺互相倾轧,资金雄厚的左右市场价格。新开店面往往开初几天,商品的价格比市场价低20%——30%,俗说“掼价”。除店铺外,东市梢街北有一个能容纳600——700人的竹器市场,囤盘、筛子,筲箕、大篮应有尽有,营业额相当可观。1947年——1948年,*拉扶捉壮丁,有的被抓,有的逃避。市场上只剩下老弱病残者,上市不久就散市了,商业不景气。

2003年,天补供销社投资建造了现有的供销大楼,87年,天补合作商店新建了位于振兴路南侧的2层商业大楼,2002年2月,供销、商业系统实行改制,职工实行一次性买断,棉花收购部于2005年出让,商场由职工联办成超市,药店、农资门市承包给个人,卜荷油收购点租赁给个体户经营黄砂、水泥、石子等。

天补镇的商业布局有过3次调整,*后,主要集中于浒通河东的老街两侧,农贸市场则是在浒通河以西,八十年代初期,由于镇区向南发展,农贸市场搬迁到现振兴路北,浒通河以西,设施也由原来的地摊,改为有水泥柜台,上有彩钢雨蓬,1995年,镇党委*决定开发天补商城,在9号河镇区段埋设地下涵管,与市农科所置换土地34亩,以房地产开发和吸引农民进镇建房等多种办法,建造了天补商城,开设门市部80多个,1998年,镇*对育才路两侧、通启公路北侧、影剧院门口、天补汽车站地段开发改造,使天补镇的商业氛围越来越浓,2004年,因天补至三星镇的公路拓宽,镇区段又作了开发改造,至2005年底,天三线形成营业门面30多个。

郁家店竹木市场兴办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刚开始规模很小,而西边的通州市川港木材市场规模很大,镇*会同木场负责一起研究扩大经营场地、吸纳经营户的一系列措施,通过一段时间的艰苦工作,经营户逐渐多了起来,经营品种由原来的原木,发展成粗加工产品,分类堆放,分区布局,同时加强了对经营户的管理,规范了文明经营,诚信服务的行为规范,使顾客买得放心,买得称心。该市场于1995年11月21日晚发生过火灾,南通、通州及海门消防队先后前来扑救,损失较大。市场办公室加大设施投入力度,加强了消防管理,添置了嘹望设施,铺设了砂石路面,定期不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在9号河架设桥梁2座,扩大经营场地40亩,到2005年底,整个木场占地200亩,经营户180户,年销售额2.3亿元。

9、人文历史

天补文化站建于1953年9月,1959年——1963年间,人事调动频繁,1964年县*任命刘凤翔为文化站负责人,文化站性质属公办事业单位,经费由文化主管部门下拨,经费有限,房屋简陋,1974年,县财政局拨款重建,在浒通河东侧,共五间,132平方米,比原来扩大三分之一。

文化站的主要任务是搞好群众文化的辅导工作,对业余剧团、文艺宣传队、农村俱乐部、图书室、黑板报、读报组等业务辅导。

站内有活动室三间,订有报纸13种,杂志15种,乒乓球室吸引了众多爱好者前来对阵厮杀。

业余剧团成立于1952年,演员30多人,1953年演员阵容不断扩大。剧团除在天补区范围内演出外,还到过三厂、常乐及通州市川港、通海、大成镇地演出,很受群众欢迎。1956年,对子戏《绣袋送情郎》得到南通专署的奖励,1958年业余剧团更名为天补文工团,30多个业余演员搞“四集体”,还种土地15亩,一直到1960年11月才解散,1961年以后,群众文化工作坚持了“业余、自愿、小型、多样”的八字方针,使文化工作逐步纳入正规。

1966年,*开始,全公社32个大队有90%以上建立了*思想文艺宣传队。这样做,误工太多,加重了农民负担。

1982年,乡投资30万元,建造了天补影剧院,邀请上海中国画院名誉院长王个移题词“天补影剧院,添置了16毫米和35毫米的放映设备各1套。

1983年底,乡成立了文化科普中心,对全乡的文化娱乐、科学普及、时政宣传、业余教育、群众体育进行统一管理,全乡26个村中,成立了19个俱乐部。

镇文化科普中心下设文化站,站内开辟了图书、阅览、活动室等。

1986年,新建文化站,活动阵地有所扩大,项目也不断增多,设有图书室、画室、排演室、乒乓室、桌球房、棋牌室、篮球场等,1991年,被评为省群众文化先进乡镇。

10、城镇建设

*后,天补镇区范围较小,街道以浒通河东为主,全长500米左右,街面均为石头铺成,高低不平,街宽约3米,东街成“元宝”型,称为“元宝街”,西街较短,称为七寸街,商店大部分在东街,是闹市所在,两侧皆为住户,集贸市场在浒通河西侧,镇上有供销社、商店、银行、食品站、铁店、邮电局、茶食工场、中学、小学等。进入七十年代,天补镇向南扩展,公社搬迁至现址,为四排平房,设有办公室、会议室、饭堂、宿舍,1985年乡*建起了一幢三层办公大楼,2002年,对办公楼进行装修,镇区命名了振兴路、育才路、新村路等主要道路。1990年,居民委员会正式成立。1989年被省列为工业卫星镇,2004年天补至三星的天三公路进行拓宽改造,2005年底,镇区发展东至17号泯沟,南至市农科所,西至汽车拆解公司,北至供销社宿舍,市国税、地税、工商、*、电信、邮政均在镇设立*。1995年,异地重建农贸市场,鼓励引导农民进镇自建或购买商品住房,一下子吸纳了100多个农户前来投资,繁荣了镇区,1995年在镇区主街道及通启公路镇区段安装了路灯。

11、附近景点


法光寺

法光寺

法光寺的前身原是一座道观--东岳庙,又称东皇庙,后又建成大雄宝殿并塑东岳大帝。嗣后陆续建后殿、山门、东西侧殿等,房屋40余间,占地600多亩,成为通东地区规模较大、盛极一时的庙宇。1984年起,余东镇*先后拨数百万元专款对寺庙进行修缮。

1986年列入海门市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曾为法光寺寄赠"大雄宝殿"墨宝并为法光寺山门题写匾额;上海玉佛寺方丈真禅法师也为山门题赠寺额;1990年省佛协转送*佛陀基金会所赠的《大藏经》一部100本,现珍藏于藏经楼。1992年经南通市*批准,东岳庙改为法光寺。

世外桃园休闲农庄

南通世外桃园休闲农庄位于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南首、新开闸旁。总体规划占地面积3000余亩,现已开发870亩。有休闲度假区、现代农业科技园区、上水游乐区、森林公园。

其中休闲度假区已于2000年开始营业。主要有餐饮、垂钓、会务、休闲等项目。餐饮以江鲜、野味、农家菜为主;垂钓共有鱼塘3个,有鲫鱼、鲈鱼、草鱼、青鱼、彩虹鲷等鱼种供客人垂钓;休闲区主要有4个草庐、5个竹楼、5个小木屋,可供40人同时住宿,娱乐。

江海风情园

江海风情园园区占地400亩,以田园风光、湖光山色和古朴民居为载体,融江海风情和民俗文化于一体,是一个自然生态园、人文生态园,又是南通市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实验园,更是海门这块滨江乐土上的新世纪花园。形象地展示海门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农业文明,形成了她明净、清新的格调和大气、自然的气质。园区在为全市青少年提供一个课外活动营地的同时,也给广大市民提供了一个休闲娱乐的场所,更为海门沿江风光旅游带锦上添花。

12、地方特产

海门香芋

海门香芋是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市的特产。海门香芋具有豆的清香,久煮不糊,入口清香味甘,具有独特的品质和地域特色。海门香芋获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海门种植香芋历史悠久,在《清嘉庆海门厅志》和《民国海门县志》中,都有详尽记载。目前香芋栽培面积5500亩,总产量每年150万公斤左右,在上海等地蔬菜市场享有盛誉。

海门的沙地土质孕育了海门的一大特产——香沙芋。由于沙土质地松软,水源丰富,所以长出来的香沙芋细腻柔滑、易酥不烂、干香可口,尤其是长度为10厘米左右的芋艿子深得食客的青睐。

香沙芋质地细腻,营养丰富,干香可口,易酥而不烂。芋头可制成芋粉面条、芋馒头、点心等。芋的菜用方法更为多样,糖醋、爆炒、煮汤、红烧等。和蔬菜同煮,可调味增鲜;与鸡肉、猪肉、羊肉红烧,香而不腻;与鸡肉、猪肉、羊肉白煮,又别具风味。芋艿的营养价值高,含有人体必需的维生素及矿质养分。海门香沙芋以质量优异而闻名各地,在蔬菜市场上久负盛名,深受消费者欢迎。

海门山羊

海门山羊是以生产优质笔料毛为特征的肉、皮、毛兼用的山羊地方良种。全身被毛白色,当年公羊颈脊部所产羊毛挺直有锋,富有弹性,是制湖笔的优良原料,故常将海门山羊称为笔料毛山羊;羊肉膻味少,肉质肥嫩鲜美,适口性好;板皮结实细致,属汉口路;具有早熟、繁殖力强,产羔多;耐高温高湿,耐粗饲,适应性强,抗病力强和遗传性稳定等特点。

海门山羊产区地处长江三角洲地带,中心产区海门市境内,地势平坦,沟河纵横,水源充足,具有明显的海洋性季风气候的特点。海门市为江苏省棉花主要产区,多行粮棉轮作,粮经饲套作。畜牧业以猪、羊为主,全市境内农户素有饲养山羊习惯,是全国山羊板皮和笔料毛生产的主要基地县(市)之一。

历史上,上海市郊县崇明岛,原属江苏省。据《崇明县志》记载,崇明岛形成于唐代武德年间(公元618年),岛上居民大都是从江苏句容一带迁来,因此白山羊亦可能随当地移民进入崇明岛,随后扩大繁殖传播遍及邻近的启东、海门、通州等县。长期以来,经过当地人民不断选育提高,逐步形成了目前具有一定特色的海门山羊品种。


海门柿子

海门柿子

柿子是我国古老的果树之一,从太古时代起已供食用,素有木本粮食之称。柿适应性很强,抗旱耐涝,喜温耐冻,加之树性强健。生长快、结果多、易于丰产稳产,因而深受广大群众喜爱。柿树对土壤要求不严格,家前屋后、沟边路旁、平川荒滩、贫困脊地均可生长。

海门市种植树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据1522—1564年的《明嘉靖海门县志》和《清嘉庆海门厅志》、《民国海门县志》中均有柿树栽培的记载。我市历来散生柿普及千家万户,成片柿园亦有不少,树龄古老的大柿树屡见不鲜。一九九八年全市柿子总产量达4119吨。

柿子是食用价值很高的果品。海门市目前大面积栽培的均为涩柿类型,主要有地方良种朱砂红、大方柿、小方柿。单果重100-200克,味甘汁多,肉质致密,清凉爽口。据分析测定:每百克鲜果含蛋白质0.5克,碳水化合物18.6克,钙9毫克,磷21毫克。其中蛋白质、糖分及磷的含量均超过苹果。柿子的贮藏、运输都较其它果品方便,因此深受消费者的欢迎。

海门市紧靠上海、南通等大中城市,柿子的销售市场广阔。因此加速柿子的产业化进程对振兴农村经济和满足市场需求,致富广大群众,意义十分重大。目前,海门市有成片柿园1160亩,散生柿树88.3万株,每年可生产果4500吨左右。

上一篇:张芝山镇

下一篇:三和镇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