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上海市建平中学

科普小知识2022-10-07 00:06:09
...

建平中学是首批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学校创建于1944年,1978年被命名为上海市重点中学。学校位于浦东杨浦大桥西侧,交通便利,校园环境优雅,景色宜人。学校占地面积39191平方米、建筑面积21100平方米、绿化面积11800平方米。如今学校已走向集团化,下设3个分校,总校本部现有46个高中教学班,学生两千余人。

中文名:上海市建平中学

外文名:ShanghaiJianpingHighSchool

创办时间:1944年

类别:公办学校

现任校长:杨振峰

所属地区:中国上海

主要奖项:上海市文明单位

1、规模

学校教师144人,学生2100人,校园占地面积39191平方米,学校建筑面积31062平方米。

建平中学校园富有审美性与教育性,格局合理,现代化教学设备齐全。全校实现办公网络智能化;两幢主教学大楼的每间教室都安装空调、闭路电视、多媒体教学设备,底楼大厅设置有格调高雅的开放式钢琴演奏台;学校现有6间学生计算机教室,拥有TI室、DIS实验、激光等17个现代化全新实验室;电台、陶吧、绘画、音乐、形体、汽车模拟驾驶、天象馆等各种专用教室满足学生特长发展需要;室内体育馆及室外塑胶跑道运动场、足球场、塑胶篮球运动场等体育健身设施完备。学校图书馆藏书量达到10万册,教师资料室藏书1万册,订阅的报刊达到200多种。图书馆管理全部实现网络化并实行学生自主管理全天开放。学校拥有1000张床位的学生宿舍或学生公寓,舒适高雅,全部安装空调、电话,物业公司全天24小时管理服务。两层楼的学生食堂,可同时容纳1200人用餐。

2、特色

建平中学坚持课程改革,坚持活动德育、自主管理、分层走班、学分制、套餐式集中授课制等特色。必修课实行模块教学与分层教学,并配套丰富的拓展性选修课程大餐;“南京行”“长江行”“西部行”“国庆通宵活动”“4S课程”“智能机器人”等,是建平特色的校本课程。可以在家或在校上网学习的“4S课程(社会实践、社团活动、项目设计、科技人文讲座)”自主学习平台,最大限度地给予学生自主学习体验的时间、空间。在建平可以有更多的选择*,可以选分层、选课程、选考试科目、选社团、选导师,以便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需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50个学生社团活跃在校园;青春形象大赛、双周学生艺术专场、社团节、科技节、英语周、荣誉周一、五月歌会、国庆通宵晚会……让每个建平学子都能尽显风采。

建平中学倡导个性发展与社会需要完美结合,“合格+特长”“规范+选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学校女篮连年获得上海市锦标赛冠军,连续6年获全国比赛冠军。信息科技大赛(如智能机器人、业余电台大赛、金钥匙科技创新大赛、计算机奥林匹克竞赛)等每年获全市全国冠军。近几年,建平中学的重点大学升学率一直稳定在90%左右。据复旦大学招办统计,建平中学考取复旦大学的人数一直名列前茅。建平学生在各类大学里一直保持着强劲的发展优势,建平中学毕业生一直以全面良好的综合素养、自主创新的发展潜质和勤奋出色的工作实绩,赢得社会的普遍赞誉。


3、荣誉

建平中学已和复旦大学一起申请成为上海市著名商标。

建平中学以其先进的教育思想、科学的教育模式、卓越的教育成绩,蜚誉海内外。学校已先后12次被评为上海市文明单位、全国体育卫生先进集体、上海市教育战线先进单位。建平中学已被教育部确定为德育大纲的试点实验学校。“合格加特长”、“规范加选择”的建平教育模式令世人瞩目。接近100%的学生考上本科院校,超过90%的学生被一本大学录取,拔尖人才大批涌现,建平中学在国际、国内(区级以上)各类比赛中获奖已达6000人次。数万名毕业生遍布世界各地和国内各部门、各地区、各行业,建平毕业生以良好的政治素质、勤奋创新的工作作风和出色的工作实绩,赢得了社会的普遍赞誉。

近年来,建平中学结合国内外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背景和未来趋势,适时转变教育理念,不断加快教育教学改革步伐,通过实行分层次、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建立与经济发展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拥有一批在全国、全市有影响的、先进水平的学科,拥有一支学术造诣较深、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特级教师6人,高级教师50多人。并以教育产业化、规模化的大手笔创建建平教育集团,已先后创办了上海国际职业培训中心、建平西校、上海平和双语学校、浦发中学、建平网校、建平实验学校和建平世纪中学。

建平中学与大学建立合作发展的共同体,与上海其它24所重点高中一起组成了和国家“211”重点大学--上海大学的自主招生选拔联盟,实现高中教育和大学教育的衔接,为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创新型学生提供了途径。

建平中学面向21世纪的发展总体目标是:“崇尚一流、保证优良、追求卓越”,为21世纪的我国基础教育提供一个可资借鉴的高效能教育模式。学校要建成思想先进、队伍精干、管理高效、课程结构完善、教学过程优化、具有自主发展功能,培养高素质多规格人才,在国内国际有较高声誉的全国素质教育实验性、示范性高级中学。

4、发展规划

综述

当下基础教育,从世界范围来看,主题词是课程改革,从中国范围来看,主题词是学校文化建设,这是时代的主旋律。根据社会发展趋势要求,结合建平中学历史发展的经验总结与现状分析,特提出未来五年(2007-2012年)学校发展整体规划。

发展目标

2003年8月以来建平中学率先进行学校文化建设,确立独具特色的建平培养目标,努力构建具有建平特色的课程文化、组织文化、环境文化、管理文化,力图在建平中学建设成开放、*、和谐、进取的现代学校文化。

示范学校

建平中学历时5年以课程改革为抓手,构建建平学校课程体系,已经初见端倪,教师专业发展水平有所提高,学校环境面貌一新,管理改革逐步深入,学校核心发展力有所提升。2004年参加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级中学的总结性评审,建平中学以9项指标全优的成绩首批通过验收。

精神文明

2005年获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集体。2003—2007年建平中学每年均荣获上海市文明单位。

社会影响

2006年新华网、《中国青年报》发表长篇报道《文化铸精魂,激情满校园》,报道建平中学的课程改革和学校文化建设。

环境建设

学校环境改造完工,一个崭新的建平校园矗立在世人眼前。环境问题环境建设的文化含量有待于进一步增强。

问题所在

课程问题

课程体系虽然初见端倪,但并未建成;学校课程评价与课程管理急待加强;模块课程建设还存在学科之间的不平衡、年级之间的不平衡,模块课程有待于继续坚持、改进和不断完善;学校课程制度建设有待深入。

队伍问题

师专业发展遭遇瓶颈,资深高端教师个体发展不够全面,申报特级教师尚有缺憾;青年教师的教学功力尚显不足;教师整体文化素养有待充分提高,教师的创造激情有待于充分点燃,教师培训模式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创新;*大局观、协调性、纪律性有待加强。

管理问题

管理改革还有待于进一步优化,管理效率有待提高,工作中的忙乱现象有待克服,部门间的统筹、协调有待加强。

指导思想

今后5年的工作,必须把建平教育放在教育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放在上海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背景下,放在建平几十年教育改革、不断提升核心发展力的历史进程中,来思考谋划。以国际视野、科学思维、战略眼光来规划未来。

必须更加注重教育的质量,必须更加注重内涵发展,必须更加注重优化发展的途径,必须更加注重激发全体建平人的内在动力,坚定不移地走课程改革之路,走文化建设之路,提升建平的核心发展力,充分发挥示范带头作用,以我们的实验和改革引领并推进中国基础教育的发展。

发展目标

形成以课程文化为中心,以课程文化、组织文化、环境文化、管理文化为构成的学校文化建设的基本格局;实现建平学校课程体系校本化;出名牌教师,出品牌学科,出研训文化;曹路校区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形成富有审美人文气息的学校文化环境;初步形成科学化、网络化、人文化、*化的学校管理系统,强化人文关怀,实现学校管理的清晰、协调、简洁、高效;推进“四个文化”内涵发展,提升教师的教育文化素养,增强“四个文化”的辐射功能,扩大建平中学在基础教育领域里的影响。

工作重点

课程改革与课程文化建设

基本思想

课程建设是学校工作的核心,课程是实现学校培养目标,贯彻*教育方针的重要载体。建平中学要在课程的系列化、校本化、国际化等方面有所突破,要激发教师投入课程改革的创造热情,激发学生参与课程改革的热情,让学生充分享受课程改革的成果。

目标

构建体现学校文化追求的特色课程,一个由领域——学科——(系列)——模块组成的建平学校课程体系;关注课程管理特别是过程管理;优化课程评价。

主题词:管理、评价、优化、沉淀

建设一批精致的课程模块

形成系列学术课程、德育课程、竞赛课程、活动课程;

梳理已有的模块,选择优秀模块加以固化,编成教本和学本,然后传至下一个年级,同时加以改进,不断完善。

完整的“课程模块”必须构建起“课程纲要”、“教材学本”、“学习方式”、“评价模式”。

完善丰富的教学实验方式

继续施行分层次、多样化教学方式,充分发挥语文数字化课堂实验、数学TI实验、物理激光实验、生物显微互动实验的教学功能。

整合全面系统的评价模式

建立建平评价体系,实施多元评价方式。做好下面几项工作:学分制、多元评价机制、过程评价、评优系列的进一步完善。

构建规范的学校课程制度

学校课程制度是在学校时空范围内形成和制定的强制要求参与学校课程建设的有关人员共同遵守的程序、步骤和规范体系、规则体系。它包括:学校课程规划制度、学校课程设置制度、学校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制度、学校课程实施制度、学校课程评价制度、学校课程管理制度。

实现建平德育的跨越发展

在德育主体上,应从教师个体,向以教师为主导,以教师群体,班主任、任课教师、学生、家长、专家、离退休*、各界精英、社会普通劳动者等多元德育主体的转变。

在德育内容上,应从单一的学校德育,向丰富多样真实复杂的社会德育转变;

在德育形式上,应从侧重静态的道德知识教育,向灵活多样、注重实效以实践活动为主的动态教育转变;

在德育规划上,应从追求短期行为,向注重常态化、长效化转变。

优化建平学校的国际课程

培养建平学生的国际交往能力,即在全球化社会中生活和工作能力,这是一种双向理解、

双向交流的能力;培养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参与国际竞争、通晓国际规则的人才。提升建平课程的国际认可程度;完善留学生课程体系,扩大留学生招生规模,提升留学生教育质量。

校本培训和组织文化建设

基本思想

树立建平教师队伍的核心价值体系——为了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为了学生健康幸福地成长。

激发教师的职业激情——让教师真正体会到教育工作是教师自身生命激情的体现,也是自身最基本的生存方式,增强建平人的大局意识、使命意识、责任意识,保持一种昂扬向上、努力奋斗的精神。

给予双重关怀——给教师制度与伦理的双重关怀。

关注隐性文化——培育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新上海人形象。

促进文化成长——培养学者型教师,使教师在文化修养中提升自己,濡染学生,立德,

立言,修己,修人。

目标

出名牌教师:从教师个人专业发展的层面上看,经过三年的努力,使教师对于教育的价值判断有一个质的飞跃,使教师能够站到时代的最前沿,理解教育,并努力按照这样的理解去实践,探索。提升学科素养,培养学者型教师,是我们教师专业发展目标,我们还将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理论水平与教育教学能力,造就名学科、名师,力争推出有全国影响的名师1—2名,在上海市有影响的名师5—10名,争取学校1/3教师能够成为浦东新区学科带头人或学科骨干。

出品牌学科:从培养学习型组织的层面看,经过三年的努力,着力打造集科研、师训、课改功能于一身的专业发展型备课组,并在此基础上,完成新型备课组教师专业发展制度建设,培植在教育界有相当影响的名学科,力争1—2个在全国产生影响品牌学科,学校备课组学习型组织建设经验能够在上海市产生影响,在浦东新区辐射与推广。

出系列课程:建设一批师训课程模块,形成专家、教师、家长、社会人士、学生为师训课程主体的、体现建平文化精神的建平校本研修系列课程。

出研训文化:坚持“课改、师训、教研三位一体”的学校组织文化建设指导思想。不断完善学校校本培训的*与机制,结合学校发展特点,激发教师专业发展内驱力,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文化氛围,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展示空间与舞台,积极探索旨在形成一种教师持续学习和发展的学校文化。

出经验影响:从学校的辐射影响层面上看,经过三年努力,总结学校组织文化建设的经验,通过不同的途径对新区相关学校以及上海市乃至全国兄弟学校进行辐射。并且,在辐射的过程中,总结针对不同学校的辐射模式,使建平中学的组织文化建设具有更大的开放性。

出优秀*:*是思想者、领导者、管理者、建设者;*应该有领袖的气质、有大局观念、有垂范意识。

建平*应该是思想者,应该具有开阔的思想视阈,较为广泛地了解社会发展变化,深入研究教育的发展走向,探索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征的教育规律。

建平*应该是领导者,引领全体教师员工建立“为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为学生终身发展负责”的共同价值取向,领导全体建平人构建科学的、具有前瞻性、符合学校实际的学校发展规划和课程规划,通过有效科学的人文化管理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和精神文化的提升,推进课程改革的深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建平*应该是身体力行的建设者,与广大教师一起进行教育教学,进行课程改革,身先士卒,率先垂范,获得亲身体验,掌握一手资料,体会改革的艰辛,分享教育的快乐。

中层主要*采用轮岗制实现一专多能,提升整体水平。

主题词:构建、课程、完善、机制

1、构建新模式。发现并积极培养青年*——与学生值周相配合,在班主任、青年教师试行执行校长制,负责一月的学校日常工作。

2、建设新课程。根据教师专业构成,开发建平师训课程模块,建设建平系列师训课程。

教师专业构成:

专门的知识(背景性知识、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

特殊的技能(课程资源开发、课程资源整合、课堂教学实施、课程教学评价)

职业的情意(专业理想、专业情操、专业品质)

3、完善新机制。

(1)教师的准入机制

建平中学的发展离不开新鲜血液的注入,但是在准入机制上,要从严要求,关注发展。应该从职业理想、专业素养、教学基本功以及学校整体教师队伍结构等方面进行全面考量。要将教师引入过程与学校学科组建设有机的结合起来,在发扬*,进行评价、学习的过程中,使每个教师对自己的专业发展进行反思。学校要加强决策的透明度,以制度保障教师引进工作的顺利开展。

(2)教师的聘任机制

突破目前人事制度管理的瓶颈,使学校的教师聘任,成为激励教师不断进步,整体提升学校教育水平的一项重要工作。要将首席教师、特约研究员、低评高聘等学校聘任制度有机的结合起来,使之成为学校组织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3)教师的培训机制

集中体现出课改、师训、教研三位一体的培训原则,以问题、读书、行动、反思、改进为基本模式,在教师师训课程的开发与管理、学校课程文化建设以及教师个人专业发展建立相应的管理模式,使教师培训能够有效地促进学校各项工作的发展,同时又能将教师培训与教师日常工作与个人追求密切的结合在一起,形成高效、自觉的培训氛围。

(4)教师的评价机制

积极探索教师专业发展的评价机制。使评价本身成为促进教师发展,提升教师职业操守的有效手段。在评价的过程中,要注重科学性与*性的结合,要注重个人反思、绩效分析与学生满意度相结合。在评价方式上,要目标明确(提高教师素养),形式多样,定性与定量的结合。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评价促进反思,实现提升。

(5)示范和辐射机制

积极总结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经验,并且对这些经验进行理论反思,从而探索教师专业发展的一般规律,通过结对、帮扶、举行理论研讨活动和公开展示活动以及出版相关研究成果等方式,起到示范与辐射作用。同时也注重与高校、国际有关科研机构的联系与合作,一方面,使学校的教师专业发展上新台阶,同时也积极参与全国乃至国际相关领域的对话,力争使学校的示范与辐射作用能够更大。


环境改造和环境文化建设

基本思想

校园环境文化是学校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包括外在的物质环境和内

在的人际环境:物质环境包括学校建筑、教室内外、自然景观、园林小品、雕塑饰物、校旗、校徽、校服等,人际环境包括教师之间、干群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等各种关系。这两种环境在人心理上的潜移默化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具有巨大的教育功效。

目标

把学校建设成高雅的文化殿堂、优越的学习场所,使之成为师生成长的精神家园。

主题词:现代、人文、高雅

1、现代化环境建设。用先进的理念来规划和设计校园。两校区的布局分工,新校区新

概念的整体设计和文化包装,要有三个体现:体现现代意识,体现现代学校特征,体现建平人的文化精神。

2、人文化环境。即讲究环境与生命的关系,使环境更具有人性化。这体现为对学生

的人文关怀,体现对教职员工的人文关怀。对学生而言,学校应创造具有发展意义和教育价值、符合童心、童趣、童真这种“三童”特征的学校环境文化。

3、声、色、光创设优美学校环境。播放音乐,营造艺术化的校园氛围,改善学生的听

觉状态,减轻他们的身体疲劳和精神紧张。在美化教室时候,充分利用色彩的物理和美学性能,消除教室环境中各种不适合人的心理和生理活动的色彩。教室中合理的照明与自然光的利用、色彩的反射调节结合起来,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提高教学效率,保护学生视力。

4、师生的精神家园。校园是一个充满记忆的场所,学校环境留下了师生的活动和音容

笑貌,积淀着学校的历史、传统、文化和社会的价值,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显示在学校空间中,反映一定群体的精神风貌和价值取向,蕴含着巨大的潜在的教育意义。

要把师生的精神文化映射到环境建设之中,让学校的每一面墙、每一块绿地都成为学生

自我教育、展示风采的最佳场所,传达出高雅、大气的文化品位。

5、信息化环境。继续完善网络化、信息化建设,构筑师生个性化的学习空间,合作化的研究条件,多样化的交流平台。

管理优化与管理文化建设

基本思想

学校管理的最高境界是文化管理,这是一个学校管理的美妙理想,是一个不断接近的梦想。当前学校的管理形态是呈现多元状态的,既有文化管理的模式、道德管理的方式,也有制度管理的模式、权力管理方式,依法治校、科学治校、*治校。

目标

1、建立基于民本的、问题的、发展的学校管理,在学校新文化的平台上,建立先进的

管理制度,根据学校办学思想和目标重新疏理学校管理流程,完善质量标准和评价体系。增强管理层对于学校共同价值取向的认同感,增强管理层的服务意识,使学校管理层能够更高效地服务于学校的育人目标。

2、初步形成科学化、*化、人文化、网络化的学校管理系统,学校管理清晰、协调、

简洁、高效。提炼建平管理经验,不断加以完善,使之在更大范围内发挥作用。

主题词:科学、*、人文、网络

科学化:指管理实现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要深入反思总结ISO9001质量体系,使其进一步优化、简约、实效。

*化:充分发挥“3会”、“6制”的*决策职能,重大问题的决策必须通过教代会、学代会、家长委员会讨论通过。逐步完善校务公开制度、*监督制度、听证会制度、*党派座谈会制度、*考核制度、学生自主管理制度。

人文化:指管理的人文关怀。学校管理是一项面对人、面对人的发展的工作,所谓科学管理、*决策实际上都是为了最大限度的调动每一个人的内在生命激情,使学校真正成为每一个师生的精神家园,就需要在精神上、情感上以及个人发展上对每一个师生予以关怀。

网络化:建设网络化管理平台,建设与学校ISO9001配套的质量管理网络。

5、阶段任务

2007年9月——2008年6月

课程建设方面:各学科完成模块课程体系(大纲、教本、方法、评价)建设,整合

已有的评价模式使之更全面、更系统;梳理现有德育课程,精简活动,确定每月一项大型活动,校级重大活动(如十一通宵、五月歌会、运动会、南京行、学农)可每年一次;整合、完善评优机制模式,结合学分制,将各项评优都归到“感动建平”系列中。探究构建富有特色的外籍班课程体系;实现“领导力”国际课程的校本化;广开德育资源,初步建立稳定发挥作用的多元德育主体渠道网络。

校园环境建设方面:实现物理、化学、生物常规实验室整体更新改造,新建语文数字实验室、生物组织培养实验室、物理综合探究实验室,地理、历史等专用教室,建立学校国际化课程建设的专用教室和设备。对教学楼内建筑结构、校园雕塑、浮雕、绿化等场景,利用社会、师生等各种创作资源,规划体现建平文化的装饰、包装;完成学校资产清理,健全资产管理体系;探讨解决采购制度科学*化基础上的高效率化的问题;开通校长网上信箱及建平议事博客。

教师专业发展方面:师训课程建设规划格局基本完成(主要是教师培训课程建设的基本流程与框架以及运行机制)。在此基础上,集中推进英语学科的模块课程改革的总结论证与展示交流;基本完成学校课程的初步改造及图书馆文科阅览室、理科阅览室、期刊阅览室、电子阅览室、教工资料室的格局建设。

2008年9月——2009年6月

集中力量进行制度建设,各部门梳理、沉淀已有的确有实效的经验做法,使之制度化。

构建并推行系列规范的学校课程制度、教研组考核评价制度与教师研训制度;试行学分

制管理说明书(制度),4S课程管理说明书(制度),选修课管理说明书(制度),每年引进一门国际课程;开发若干门与国际接轨课程。

完成对于ISO有关理念的再学习与再认识,同时初步完成学校程序管理文件的梳理与调整。将ISO向个人管理方向推进。

环境建设方面向“绿色学校”标准靠拢,在节约能源上有切实的制度、措施与实效。

在师训课程以及教师专业发展前期实践的基础上,制定与完善学校有关教师专业发展的相关制度。能够产生初步成果,部分教师、部分学科能够在全市乃至全国产生一定影响,学校有相对稳定的对口交流学校,并且在共同努力下,相关对口交流学校教师专业发展取得一定成效。每年培养一批持有对外汉语资格证书及英语水平等级证书教师。

2009年9月——2012年6月

完成各学科校本课程及德育特色课程的教材出版。

网络管理不仅仅停留在硬件或者网站建设层面,而能够深入到学校日常工作的每一个角落。争取在两年时间内逐步完成学校行政管理网络系统的构建,一年调试,五年规划完成的时候,有一个具有建平文化特点的学校行政管理网络。

制定多渠道、多时段反馈后勤社会化服务机制与手段;为进一步强化后勤服务意识和实现学生德育教育多样性,建立完善学生自主参与后勤服务管理的相关制度,理顺、运作覆盖全校日常安全管理网络,制定明确的考核制度;

通过五年一轮的教师专业发展实践,能够形成具有建平中学特色的符合国际化要求的完整的学校课程体系及建平教师培训课程结构体系;并且积累相当数量的案例。专业发展的各项保障机制进一步完善,在全国乃至国际教师文化建设领域产生比较重要的影响,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建设的理论与操作经验,示范辐射作用得到充分体现。力争使建平中学在教师文化建设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6、学校地址

校址:浦东新区崮山路517号

交通:169,584,638,975,大桥五线、736、339,630,773,774,783,935,961,130,155,584,638,787,790,791,819,970,59,隧道六线、169,819,轨交6号线北洋泾路站或德平路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