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史东山

科普小知识2022-10-07 08:14:40
...

史东山(1902年12月29日-1955年2月23日)导演、编剧,原名匡韶,原籍浙江海宁峡石,出生于杭州。早年曾从事美术和戏剧活动,1919年后历任河北张家口电报员,上海影戏公司导演,上海艺华公司、中国电影制片厂编导,上海昆仑影片公司、南国影片公司编导,北京电影制片厂导演。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委员,中国影协常委。1922年进入影坛参与创作了《杨花恨》(1925)、《儿孙福》(1926)、《同居之爱》(1926)、《王氏四侠》(1928)等影片。1932年与蔡楚生等合作拍摄《共赴国难》,抗日战争爆发后,拍摄有抗战四部曲《保卫我们的土地》(1938)、《好丈夫》(1939)、《胜利进行曲》(1941)、《还我故乡》(1945)等片。后与阳翰笙、蔡楚生、郑君里等人组织联华影艺社拍摄由他编导的影片《八千里路云和月》,曾轰动中国影坛。

原名:匡韶

性别:男

出生日期:1902-12-29

逝世日期:1955年2月23日

出生地:浙江杭州

星座:双鱼座

国籍:中国(内地)

职业:导演、编剧

1、人物资料


史东山

原名匡韶。浙江杭县人,祖居海宁硖石横头街,小名“三宝”,大名史东山。1919年后历任河北张家口电报员,上海影戏公司导演,上海艺华公司、中国电影制片厂编导,上海昆仑影片公司、南国影片公司编导,北京电影制片厂导演。全国政协委员,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文联委员,中国影协常委。1925年开始发表作品。195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电影文学剧本《柳絮》等。编导电影《女人》、《狂欢之夜》、《重庆屋檐下》、《新儿女英雄传》、《新闺怨》、《八千里路云和月》。《新儿女英雄传》获1951年捷克斯洛伐克卡罗·维法利导演荣誉奖。此后他编导的影片还有《同居之爱》、《王氏四侠》和《银汉双星》等。*建立后,一直担任电影方面的领导工作。工作之余,编导了影片《新儿女英雄传》,该片获第六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特别荣誉导演奖,他是上世纪50年代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得导演奖的唯一中国导演。他还重视电影、戏剧的理论建设,曾致力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的研究,并著有电影理论专著《电影艺术表现形式上的几个特点》、《论电影镜头的组接》等。

2、人物经历


史东山和华旦妮伉俪

17岁那年,当中学算术教师的父亲病逝,作为长子,为了养家的重担,他辗转北平、天津、张家口做报务员。仆仆风尘中,这个青年来到了上海。

19岁起,在上海影戏公司绘制电影背景。

20岁进入上海影戏公司任美工师,并担任临时演员,业余时间学写剧本。

20岁出头,他被介绍去电影《古井重波记》担任一个角色,这是他走入电影界的开始。

1925年,23岁的他参加“征文”比赛,以电影剧本《柳絮》中选,上映时名《杨花恨》,不久当上导演。

1927年,和华旦妮在上海结婚

1930年,入联华影业公司,九一八事变后,与蔡楚生合作编导了《共赴国难》,从此走上新的艺术道路。

1932年以后,编导了一系列广泛触及社会问题,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影片,如《奋斗》、《人之初》、《长恨歌》、《狂欢之夜》、《青年进行曲》、《保卫我们的土地》、《胜利进行曲》、《还我故乡》等。

1934年,他编导了表现妇女问题的影片《女人》。

1946年导演了《八千里路云和月》,轰动了全国。被认为是为战后中国电影奠下了一块基石,创造了当时中国电影的最高票房纪录。

195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1955年2月23日,因怕牵连胡风反革命集团案,自杀身亡,终年53岁。

3、执导作品

时间 剧名 主演
1951 新儿女英雄传 今欣/姚向黎/赵子岳
1948 新闺怨 白杨YangBai/卫禹平/吴茵
1947 八千里路云和月 白杨YangBai/陶金JinTao/石羽
1945 还我故乡 陶金/钱千里QianliQian/张翼/赵抒音
1939 好丈夫 舒绣文/井淼/玉珏
1938 保卫我们的土地 魏鹤龄/戴浩/舒绣文
1936 狂欢之夜 周璇XuanZhou/金山ShanJin/胡萍
1936 长恨歌 王人美RenmeiWang/金山ShanJin/梅熹
1935 人之初 魏鹤龄HelingWei/胡萍/袁美云
1934 女人 黎明晖liminghui/胡萍/王引
1932 共赴国难 周文珠/王人美/金焰
1932 奋斗 陈燕燕YanyanChen/郑君里JunliZheng/袁丛美
1931 银汉双星 金焰YanJin/紫罗兰/高占非
1929 双雄斗剑 高占非ZhanfeiGao/胡姗/马徐维邦
1929 荒唐将军 陈玉梅YumeiChen/高占非ZhanfeiGao/陶雅云
1928 奇女子 杨耐梅/朱飞/高占非
1927 美人计 张织云/谢云卿/黎明晖
1927 王氏四侠 王元龙YuanlongWang/王次龙
1926 同居之爱 韩云珍/王英/王雪厂
1926 儿孙福 周文珠/王乃东/王次龙

4、获得荣誉

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国剧协常务理事、文化部电影局艺术委员会委员兼技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影协第一届常务委员。

曾参加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国文代会

1954年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影片《八千里路云和月》,被誉为“为战后中国电影艺术奠下了基石”

1951年,编导影片《新儿女英雄传》,获第六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导演奖

5、人物评价

印象:“追求完美,对工作很严格”

解放后在电影剧本创作所工作,后来做了史东山女婿的王云人(史东山长女史大同的丈夫,退休前是中国电影基金会的秘书长)向笔者回忆:“我们住一个大院,他年轻时候很帅,一表人才,穿着西装、领带,皮鞋擦得很亮,院里的人都很尊敬他,大家都叫他东老。电影圈里,大家都知道东老。”

从海宁硖石走出去的东老,是凭借自学成材的大导演。

“人这一生,半为社会,半为自己。”—这是他20岁时贴在床边的座右铭。


八千里路云和月

23岁,编导电影《杨花恨》。这是他做电影编导的第一部作品。这个大动乱中的江南才子展露出他的编导才能。当时也在上海的作家周瘦鹃在报上写文章说“史东山是电影界的妙才”。

年轻时代的史东山在当时的上海名噪一时。在拍了《杨花恨》后的第二年,他转入联华前身的大中华百合公司,导演了《同居之爱》《儿孙福》,《儿孙福》成为早期中国电影的代表作之一。

上世纪二十年代的中国,刚刚接触电影,还处在无声片的时候。电影屏幕上很多是鸳鸯蝴蝶派作品和武侠神鬼片。

而史东山的电影从表现小市民的身边小事、关注女性的处境和爱情,到关注时代的最强音。

中国的进步电影事业始于二十世纪30年代初期,史东山占据了其中重要一页。

“1928年,父母结婚后,田汉就是家里的常客,他们是好朋友。通过田汉,父亲认识了地下党夏衍、阳翰笙等人,他们经常在家里开会。”在回忆父亲加入左翼电影事业的往事时,长女史大同如此说道。

老电影人都说,东老脾气大,但为人正直,工作严肃。

在重庆时曾有一个剧团让大家*投票表示愿意跟哪一位导演合作,结果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愿意与史东山合作。这成为电影界的佳话,由此也可以想象当年的史东山在电影戏剧界的威望。

“我父亲追求完美,对工作很严格,对人和蔼可亲,他批评人家,人家也心服口服,因为他说得对。”史大同说。

史东山和蔡楚生被认为是*的影坛双雄,史东山的成名略早于蔡楚生,且素有“伯乐”之誉。史东山上世纪30年代初在老联华公司当导演时,发现明星公司副导演蔡楚生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就与几位导演联名推荐蔡楚生进入联华当导演。

1930年3月,史东山加入左联。他是八年抗战中拍摄抗日电影、导演抗日话剧最多的一位电影导演。

1947年,在上海摄制的故事片里,可与《一江春水向东流》媲美的,就是《八千里路云和月》,两部影片都轰动当时。上世纪40年代中国电影纪实风格的张扬是中国电影现代变革中的重要一面,《八千里路云和月》正是这一变革步伐中的一部开山之作。

6、家庭成员

家风:“正派,正直,不随波逐流”

史东山和夫人华旦妮一生共养育了5个儿女,分别为:史大千、史大中、史大正、史大同、史大里。

5个子女中,仍健在的只有长女史大同,她退休前在北京电影制片厂做塑型化妆工作。史大同出生于1934年5月,她天性里有父亲的影子:执着、认真、勤奋。


史东山、孙瑜、蔡楚声

“在我一生中,最大的遗憾就是,由于爸爸一生为革命,先后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时三次与我们告别,长期忍受着骨肉分离之苦。实际上,从1937年我3岁记事起,直到1955年2月23日爸爸去世,我真正和他生活在一起的时间还不到4年,但是,他给我的教育和影响是极其深刻的,影响了我的一生。”

1937年,史大同3岁时,史东山告别妻儿去了当时的抗日中心武汉,进入由*领导的中国电影制片厂,以极大的热情完成了我国第一部抗战电影《保卫我们的土地》。

“我深爱我的爸爸,从小就养成了勤劳的习惯,一直保持至今。”

抗战胜利后的第二年,她回到父亲身边,但父亲和她只在上海共同生活了两年,又再次分别。“爸爸是一个严肃的艺术家,他把全部时间放在了事业上,他没有时间陪我们玩耍和聊天。”

对于把女儿长期寄养在亲戚家里,史东山心里有深深的内疚。“所以,1949年上海一解放,他就第一个把我接到北平,留在他身边。爸爸补偿给了我很多的父爱,那一年我16岁。”

父女俩住在招待所——前门远东饭店。


故居

“爸爸每天去开会,参加第一届全国文代会,我一个人呆在招待所,当时还没找到学校,人家都开学了,我就哭了。爸爸就搂着我说:‘你爸爸也没上多少学,小的时候家里很贫穷……读到初中就失学了,后来全是爸爸自己刻苦自学的。所以,人的一生一定要靠你自己去努力奋斗。奋斗,你懂么?’”  16岁的史大同心里非常崇敬她的父亲,“奋斗”二字刻上她的心头,她在不知不觉中学习着父亲。“无论把自己放在哪里,对自己都严要求,高标准。”

1950年,正当《新儿女英雄传》正式开拍之际,抗美援朝开始,17岁的史大同在自己的坚持下参了军。“虽然爸爸从小离开我,但我很理解他的爱国心,从小留在脑子里。他是爱国的,国家号召保家卫国,我要像爸爸那样站出来,我要参军。”

参军那天,她到北影摄影棚和父亲告别,生平第一次看见刚强的父亲掉下眼泪。“爸爸教育我在必要的时候可以为国家献出自己的生命,奉献精神、献身精神,这是爸爸对我的教育。直到现在不计较待遇,不计报酬,这是爸爸遗留给我们的。”

*后的史大同,已经45岁了,开始自学英语,现在她能做到与外宾对话,给*电视台翻译剧本。史大同说:“爸爸走前没有给我们留下一分钱,但他给我们留下了思想财富。我崇拜他,我就学他,我的孩子就学我。我把爸爸的这种学习奋斗精神传给了我的两个儿子。”在史大同看来,史家人的家风,正如著名演员白杨所说源自史东山的正派和正气。“正派,正直,不随波逐流,做人做事力求完美,我们家有这个传统。”

传承:“热爱是最重要的”

史大同的两个儿子王晓昀、王晓康在改革开放初相继出国留学,王晓昀是目前最优秀的数据库软件工程公司下属PowerDesigner的创始人,任法国巴黎SAP软件公司的总设计师。“他在国外33年,一直没加入外籍。”

王晓康受外公影响,从小热爱艺术,爱画画,爱写作。毕业于美国洛杉矶南加州大学电影电视学院。曾自编、自导、自己独立制片,拍摄了两部英文专题片《目的地—拉萨》和《喜马拉雅的传奇》。现从事高级管理工作。

史东山的大儿子史大千也是一位导演,代表作品有《青年鲁班》《红色背篓》,1985年病逝。

而在1954年9月底,史东山在离开人世前不久,曾接到邀他出任北京电影学院院长兼教授的公函。这是他梦寐以求培养电影新人的舞台。史大千的第二个儿子史晨风正是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上世纪80年代轰动一时的电影《最后的疯狂》就是由他导演的。三代人的道路也折射出中国电影史的演变。

史东山的二儿子史大中,小学毕业后考入“重庆幼年空军学校”。新中国成立后,他怀着满腔爱国热情回到北京,积极为新中国航空事业服务。在*结束后病逝。史大中的两个儿子史少杰、史少凡都从事技术工作。史少杰在德企工作,他说:爷爷是一个正直善良的知识分子。不随波逐流,坚持自己的观点。爷爷这种精神也是中国的希望。史少凡在清华大学信息研究院搞科研工作。在他自己的工作上,他和他的祖父一样也追求完美。


史晨风

第三个儿子史大正,毕业于上海音乐学校钢琴系,后成为上海青年钢琴家。

幼女史大里是我国第一代芭蕾舞演员,曾任中国舞蹈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史大正与史大里均于2010年去世。

史东山孙辈里,没有一人见过祖父史东山,但祖父对他们的影响却融入在血液里。

史晨风是目前史家后代中唯一在从事影视创作的人。他30岁拍了自己的第一部片子。眼下,海清、小沈阳主演的热播剧《后厨》,他是总导演。

他说,“作为我祖父、蔡楚生等那一代人,他们确实拍出了那个时代的风貌、那个时代的印记、那个时代整个社会的缩影。能不能超越他们,或者做好当代人应该做的事情,我们都在努力。热爱是最重要的。三代人用生命去热爱职业,但他们因所处时代不一样,呈现的方式也不一样。”

上一篇:东山风动石

下一篇:东山雕花楼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