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德里安的闪电战有多快?揭秘纳粹德国的闪电战
1940年5月份,已经在齐格菲防线等待了7个月之久的德军终于开始向法国展开进攻了。之所以拖着迟迟没有向法国展开进攻,并不是因为德国没有做好战斗准备,而是因为缺少一个能够速战速决的作战方案。后来直到曼施坦因设计出了一个堪称完美的作战计划才算是拉开了进攻的序幕。
然而,进攻的成功与否,在于三个关键点,一个是能否攻占比利时,另一个是能否突破阿登山区,更重要的还是突出一个“快”字。也就是说,尽管德军与英、法联军实力相当,但德军根本没有把其看在眼里,他们更在意地形、地势的困难。
曼帅计划的大致内容是,将德军136个师分为A、B、C三个集团军群,先由B集团军群进攻比利时和荷兰,尤其是比利时,将英、法联军主力调往该地区;同时,C集团军群佯攻马奇诺防线,牵制该地区的法军不能回援。
待英、法联军主力进入比利时后,强大的A集团军群(包括10个装甲、摩托化师)突破阿登山区,直冲英吉利海峡,与B集团军群一道将英、法联军主力,合围在比利时并“聚而歼之”,致使法军彻底丧失最后的抵抗能力。
战役的关键在于英、法联军主力是否赶往比利时。但按照英、法联军制定的“D计划”可以看出,英、法两国对马奇诺防线还是很有信心的,他们把全部的心思放在了比利时和荷兰方向,但比利时是拥有主权的中立国,不可能随意开进。
更何况,比利时严守中立原则,也不准他人参与协防。不过,让英、法两国略感安慰的是,一战后,比利时也加强了边境防御,尤其是埃本埃马尔要塞,着落在一个悬崖峭壁上,凭险据守着马思河和艾伯特运河,德军要想进攻困难很大。
可是,什么东西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要塞的弱点在哪里?在空中。尽管埃本埃马尔要塞修筑的极其坚固,但所有的火力和防御措施都集中在前方和下部,唯有头顶是其致命弱点。当然,按照一战的经验,他们也想不到德军会从空中攻击。
在空军和空降兵的配合下,要塞很快失守。比利时向英、法两国求援,联军按照“D计划”将集结在法比边境的部队,全部开进比利时,在他们看来,进攻的B集团军群就是德军主力。对手上当的消息传来,德国元首“高兴得真想哭”。
1940年5月,德军通过空降兵轻易地“撬开了”比利时的大门,B集团军群开始有“节奏的”向前推进。为什么是有“节奏的”呢?因为这个方向根本就不是主攻方向,它只是将英、法联军主力调往比利时的诱饵,真正的主攻是A集团军群。
从德军的兵力部署上就可以证明这一点。左翼的C集团军群只有17师;右翼的B集团军群共有28个师,其中包括4个装甲、摩托化师;而中路的A集团军群拥有包括10个装甲、摩托化师在内的64个师,担任着主攻方向。
在法国的边境线上,要说防御能力最强的恐怕要算马奇诺防线了,之所以只修到比利时,主要的原因是由于阿登山区地势险要、山路崎岖,不适合大兵团运动。英、法两国宁肯相信德军进攻比利时,也不相信德军会从阿登山区冲出来。
这就是曼帅计划中最精妙之处。“想别人不敢想,做别人不敢做”,往往是成功的关键。在阿登山区的问题上,英、法联军犯了“官僚主义”,或者说依然延续着传统的军事思维,山路难走但还是有路可走,地势险要也不是不能逾越。
尤其是坦克和摩托化部队的使用,泥泞、险要的路根本不是大的问题,再加上德军优秀的军事素养和高机动性,在工兵出色的保障下,几百辆坦克经过2天的艰苦跋涉,终于穿越了阿登山脉110公里长的森林地区。
为了达成战役目的,B集团军群进攻比利时,以及C集团军群佯攻马奇诺防线,在某种程度上吸引了英、法联军的注意力,掩护了A集团军群的行动。与此同时,庞大的A集团军群也开始秘密推进,高度的纪律性使这一行动得以成功实施。
更关键的是,节点把握得恰到好处。德国元首和曼帅最担心的就是,英、法联军按兵不动,让他们没想到的是,联军不仅行动迅速,而且出动了全部主力,就在其进入比利时不久,德军从阿登森林冒了出来,直插其后方,节点掐得相当准。
法国战役中,德军的“快”可以说是人人称道,而战术更是完美。B集团军群成功地将英、法联军主力调往比利时,C集团军群又牢牢牵制住马奇诺防线的法军。于是,在法国纵深给A集团军群,留出了一个非常大的间隙,利于其快速推进。
古德里安指挥的3个装甲师,作为A集团军群先锋,突击的速度也“不是盖的”。日行速度平均达30公里,仅10天就抵达了英吉利海峡,在地图上画出了一个“漂亮的左勾拳”,抄了英、法联军的后路,彻底将其打蒙,“很自觉”地举手投降。
然而,快速推进的德军,追上法军后,将武器排在公路上用坦克进行碾压,并让他们向后转,自己去找跟进的德军投降。由于速度太快,以至于整个A集团军群,拉出了一条长达百余公里的细线。在德军进攻的第5天,法国总理就坦言,这一仗恐怕要打输了。
期间,同样惊慌失措的,还有德国元首和高级将领们。不过,他们是因为部队的推进速度,远远超过了预期。为避免装甲部队遭到侧翼攻击,急令暂停进攻2天,等等后面的步兵,但遭到古德里安的拒绝,因为奇袭是战役胜利的关键。
如果说曼帅的计划实施中,唯一的错误就是,元首命令部队停止围歼。德军到达英吉利海峡,预示着对英、法联军的三面包围已完成。然而,一纸命令让他们得以从敦刻尔克撤走。不管出于什么样的考虑,这无疑是德军在二战中最大的遗憾。
有意思的是,敦刻尔克大撤退,在日后不仅被描述成胜利的象征,而且还被搬上银幕,成为英国人值得夸耀的行动。殊不知,这是德国给英国的恩赐。从战术角度上看,撤退就是撤退,没有什么值得夸耀的,因为没有一场胜利是靠撤退赢得的。
总之,曼帅的计划实现了德军进攻法国“速战速决”的目的。战役仅进行42天宣告结束,法军伤亡20万人,还有150万人被俘。由此可见,“闪击战”的效果显著,与一战法军阵亡136万人相比,二战的法军更多的是被吓破了胆。曼帅之所以被称之为战略家,此战足以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