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除老人的消极情绪
心理因素和其他因素不同,它对人体的危害不是直接表露的,具有隐蔽性,人们看不见摸不着,因而往往容易被人忽视。从心理学角度采取措施,消除病人的消极情绪,是十分有利于防治疾病的。下面,小编就来重点介绍一下有关如何解除老人的消极情绪方面的知识。
人到老年,必然会丧失许多东西,因此可以说,老年人是社会的弱者,而老年病人又是弱中之最。但他们几十年来为社会、为国家、为家庭贡献了自己的全部,理应受到全社会的关心,尤其是对患病老年人更应该加倍爱护,而患病期间的老人确实更需要周围人的关心与爱护。
他们往往不能正确对待自己的病情,对病情估计得过于悲观,抱怨自己的疾病,表现出无价值感与无助感,情绪也起伏不定,甚至会和儿童一样,为一点不顺心的小事而哭泣或发脾气。我们应该对老年病人怀有一颗爱心,关心他们,尊重他们,以助于化解他们的悲观情绪。
老年病人长期遭受疾病的折磨,往往终日愁眉苦脸,唉声叹气,没有欢声笑语,甚至脾气暴躁。在这种氛围中,我们要更加同情他们,理解他们的情感,对一些行为过激的病人要安慰他们,体谅他们,千万不能无动于衷,置之不理,甚至反感、训斥,这样会加重病人的心理压力。
呻吟、哭泣能把压在病人心头的抑郁悲观情绪发泄出来,从而减轻心理压力。临床上常常看到有焦虑抑郁情绪的老年病人“诉苦”,我们应该倾听并加以引导,劝导他们要面对现实,接受自我,疾病既然袭来,无法回避,抱怨无用,只有坚强地承受、积极地配合医疗,才能战胜病魔。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体的免疫力与其情绪状态有关。凡是有信心战胜疾病的人,能有效地激活机体内部的免疫力量,以促进身体早日康复;而不良情绪会抑制人体的免疫系统,阻碍免疫细胞的成熟和抗体的产生,从而影响抗体对疾病的抵抗力。
英国皇家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对475名癌症病人手术后进行观察,发现其中有些病人能注意心理调适,相信自己能战胜疾病,他们的生存率达10年以上的为70%;而那些在病中灰心丧气甚至绝望的人,80%在手术后不久便死亡。这说明对康复有信心,可提高其自身的免疫力。
这里必须强调的是,在鼓励病人树立康复信心的同时,笔者自己首先要对他们怀有信心,从而使病人得到心理上的慰籍和满足。病人对自己的病情十分敏感,周围人的态度对病人来说,犹如一面镜子,从中可以反映出自己病情的严重程度。如果我们给他们的印象不真实,语言不坚定,病人会很快觉察出来,反而会降低其自信心。
我们要从激发求生欲望着手,去提高病人的康复信心。笔者曾调查过一些老年病人,尤其是女性、文化程度较低、经济条件欠佳的病人,她们认为自己活着没意思、无价值,这种心理状态会降低药物治疗的效果。
因此对这部分病人更应激发其求生欲望,树立康复信心。例如,让老年病人相互交流治疗心得,请治愈的老年人现身说法,介绍自己如何满怀信心早日康复的事例,让大家在实际事例中体会信心的重要作用,从而珍惜生命,充满希望地迎接未来。
大部分老年人,尤其是患病的老年人,可以说对死亡的恐惧是与日俱增。老年人患病之后既不会不想到死,又不愿意与他人谈论关于“死”的话题,他们非常忌讳说“死”。对此,不能让他们回避“死”的问题,必须设法使他们讲出恐惧死亡的真实思想,才能不失时机地进行唯物主义的科学的死亡观教育,让他们认识到死亡是实现人生的完整性所必需的。
个体的生长、衰老与死亡是一个必然发展的过程,任何人都不可逃避,只要死得安详就是幸福,不必整天提心吊胆、忧心忡忡。对死亡的恐惧来源于对死亡的想象,例如死亡前的呻吟、将死时的痉挛、亲友的悲号、丧具和丧仪,以及与死有关的种种迷信等。
我们要向老年病人介绍现代医学心理学研究的新信息,虽然死亡是人生最痛苦的事,但死亡时的感受却远没有人们想象的那样可怕。据许多经历了“死亡”过程的人们介绍,真正在“死亡”降临时,人反而感到出奇地冷静和安详,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样痛苦和恐惧。我们要用唯物主义的死亡观教育帮助老年病人走出“死亡”的阴影。
对一些老年病人来说,继续生存下去,可以和亲人团聚,并享受优越的物质生活;而死亡意味着和他心爱的人们和所拥有的财产永别。因此,愈是爱子女、爱配偶的人,就越留恋人生;物质的欲望愈强烈,生存愿望的内容越丰富,占有的范畴越广泛,则恐惧的压力越沉重。但只要老年病人树立了唯物主义死亡观,认识到只要自己走得安详,只要能看到自己的亲人能幸福地生活,就是一种安慰。而属于自己的那份财产只是身外之物,或捐助或赠送或继承,留给社会也是对社会的贡献。
如果你对老年人如何保持乐观心态?老人如何应对烦心事?老年情绪变化的特点?老年人情绪变化的原因有哪些?老年人有哪些情绪变化?老人情绪容易激动是为什么?等有关老人心理方面的问题还有疑问,请继续关注老人情绪调节安全常识栏目。
上一篇:老人睡眠不好头晕应该怎么解决
下一篇:美国夜晚最安全的城市是哪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