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

蝗虫里带皇字,为什么在古代不需要避讳?

科普小知识2021-10-28 18:06:16
...

我们知道,在古代经常会有“避讳”这种说法,如果作为平民,名字里面带有和上位者一样的字,即便是读音一样,那也是需要改动的,而避讳这件事情也影响了不少人。不过有些词,比如蝗虫,里面带有一个皇字,那这个词为什么不需要避讳,古人没有将它进行改动,改成别的词呢?蝗虫在避讳的文化当中是不是属于需要避讳的词?皇这个字是不是不需要避讳呢?究竟什么样的情况下才需要避讳,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蝗虫里带皇字,为什么在古代不需要避讳?

1、蝗虫为什么不用避讳

这是封建时代避讳的问题,其实原因很简单。

最主要的原因是:“皇”这个字不需要避讳。虽然历史上曾有几位皇帝,比如《容斋续笔》记载道,宋徽宗曾一度禁止民间用“皇”、“龙”、“天”、“君”、“玉”、“帝”、“上”、“圣”等等字眼起名。

但条令发布后,实施难度过大,一时之间诸多大臣好端端的名字瞬间变得花里胡哨。比如“方天若”变成“方元若”,“程伯玉”变“程伯起(唔有点怪)”,“张圣行”变“张彦行”,有些不好改的那就抠掉,直接由三字名改二字名。“皇甫”一族人在家中坐,锅从天上来,想死的心估计都有了。

最终,不到十年,还是宋徽宗再下令道,这些字眼既不是祖先或皇帝的名字,也没有经典依据来证明不可用,为了不让后世贻笑大方,还是罢了把。于是这条规定被他亲手作废。

这些趣事都记载在南宋文人洪迈的《容斋续笔》里:

周宣帝自称天元皇帝,不听人有天、高、上、大之称。官名有犯,皆改之。改姓高者为姜,九族称高祖者为长祖。政和中,禁中外不许以龙、天、君、玉、帝、上、圣、皇等为名字。于是毛友龙但名友;叶天将但名将;乐天作但名作;句龙如渊但名句如渊;卫上达赐名仲达;葛君仲改为师仲;方天任为大任;方天若为元若;余圣求为应求;周纲字君举,改曰元举;程振字伯玉,改曰伯起;程脩亦字伯玉,改曰伯禹;张读字圣行,改曰彦行。盖蔡京当国,遏绝史学,故无有知周事者。宣和七年七月,手诏以昨臣僚建请,士庶名字有犯天、玉、君、圣及主字者悉禁,既非上帝名讳,又无经据,谄佞不根,贻讥后世,罢之。

蝗虫里带皇字,为什么在古代不需要避讳?

2、避讳有什么规则

自孔子提出“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的周代礼制后,历代皇帝都凭此制定出了那么些关于避讳的规则:

避帝王名讳。当朝皇帝和当朝历代皇帝之名皆要避开。

避长官名讳。下属要避开长官的名字。比如很出名的“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就是因为有个姓登的州官,为了避“登”字,严禁百姓说“点灯”,只能说“放火”,才有了这么句讽刺的名言。

避圣贤名讳。主要是避孔子和孟子,比如孔丘的“丘”,你得改成“邱”,不然就是犯法。有的朝代还避黄帝之名,比如朱元璋当政时。

避长辈名讳。即避父母和祖父母之名。比如唐朝“诗鬼”李贺,因为其父名晋,通“进”,所以李贺一生不能中进士。比如杜甫其父名闲,所以杜甫从没在他诗里出现过“闲”字。

因为避讳,产生了一些在现代人看来荒诞无比的故事,更甚者引发了著名的“文字狱”等事件。其本质都是统治者为了让百姓时时刻刻牢记其权威而使用的手段。同时,封建时代的迷信色彩,也会为名讳盖上一层神秘的面纱。

当然了,关于这个问题,还有一个次要的原因:就是,先有“蝗”,再有“皇”。当然,这个“皇”指的是后来才有了皇权的概念,并不是说“皇”这个字创造的时间晚于“蝗”。

而“蝗”在古代,其实是有好的寓意的,比如故宫有一个螽斯门,取自《诗经·周南·螽斯》里的“螽斯”。《诗经》里描绘了螽斯聚集一方、子孙众多、虫鸣阵阵的景象,"螽斯门"便是希望皇室多子多孙,帝祚永延。

而“螽”便是“蝗”:"今謂之蝗。按螽蝗古今語也。"——《说文解字》所以,小小总结一下,蝗字虽然带皇,但因其寓意,在古代皇权时代是不可能被改的,不然就是判祖离宗,也会被有识之士指责禁绝史学。

蝗虫里带皇字,为什么在古代不需要避讳?

3、皇帝这两个字不需要避讳

古代只避讳皇帝的名字,从不避讳皇帝这两个字。古代的避讳主要针对的是名字。在言谈和书写时,如果遇到皇帝的名字,就要回避,或是用其他字代替,或者缺笔画,甚至还有空一字的情况。

下面就举几个避讳的例子:

清朝皇帝康熙,他的名字是玄烨,玄这个字就要避讳。所以,玄武门改神武门,而“玄孙”改为“元孙”。

再比如,雍正皇帝的名字是胤禛,他兄弟的名字就在其登基后“胤”字辈分改为“允”,与他名字同音的皇十四字胤祯,改名为允禵。

这些都是避的皇帝姓名,而不是皇帝这个称号。

试问:“皇帝”这两个字有什么可避讳的?大臣难道不要尊称皇上?在书写的时候,难道不称某某皇帝?至于蝗虫的蝗字,那个皇是用来发声音的。在《说文解字》中提到:蝗,螽也。从虫,皇声。本身不具有特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