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深空探测规划中的小行星探测任务已确定
中新网4月20日电(记者孙子发)中国国家航天局最新消息称,中国深空探测计划中的小行星探测任务已经得到确认,即通过一次发射,对一颗近地小行星进行采样并返回,并在主带围绕一颗彗星运行。
中国国家航天局近日通过官方网站“小行星探测任务有效载荷和发射项目机会公告”宣布,小行星探测任务将于长征三号乙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探测器携带科学有效载荷,对近地小行星2016HO3进行轨道探测。然后它附着在小行星表面,收集小行星样本。之后,它返回地球附近,释放返回舱,并将小行星样本返回地球。这个过程将在大约3年内完成。上述过程完成后,探测器将通过地球和火星向小行星带飞行约7年,对主带内的133P彗星进行轨道探测。探测器配有相关的科学有效载荷,通过飞越、伴随飞行、附着、取样返回等方式对目标小行星进行遥感探测、原地探测和取样返回。
中国的小行星探测任务具体包括以下科学活动:在近地小行星探测领域,一是确定2016HO3的轨道、自转、形状和大小、热辐射等物理参数。二是检测2016HO3的形态、表面物质组成和内部结构,获取小行星样品的背景信息。三是对2016HO3返回样品进行实验室分析和研究,确定小行星样品的物理性质、化学和矿物组成、同位素组成和结构。确定和研究小行星样本的年龄;与陨石相比,建立了返回样品与陨石、地面观测和遥感原位分析数据之间的联系。
在主带彗星探测中,首先是测量主带彗星133P的轨道、自转、形状和大小、热辐射等物理参数。二是探测主带中133P彗星的外观、表面物质组成、内部结构、邻近空间环境以及可能的水和有机物等信息。
通过获取的数据和信息,中国小行星探测任务的科研目标主要包括揭示太阳系典型小天体的特征和演化机制,探索太阳系早期形成的物质和生命信息,以及认识太阳风与小天体的相互作用过程。
中国国家航天局表示,为了促进深空探测的和平探索和利用,促进科技创新,促进社会参与和国际合作,中国公开征集国内外科学有效载荷和搭载项目。在科学有效载荷方面,鼓励中外科研机构共同提出有效载荷技术方案,共同开展研究开发。鼓励工程师和科学家组成联合应用团队,并利用载荷数据明确提出具体的研究项目;欢迎国外科研机构参与负荷方案的收集。他们将根据“免费装载、数据共享和自负盈亏”的原则运送外国货物。在运载项目方面,中国的小行星探测任务已经为公众预留了200公斤的运载能力。按照“自负盈亏、免费携带、数据共享”的原则,面向高校、民营企业和中外科研机构征集携带项目。(结束)
上一篇:中国古今数学家——祖冲之
下一篇:中国古今数学家——杨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