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报:展望高等教育的2015
2015年的第一天,《大学周刊》将陪你迎接新年的第一缕曙光。在新的一年里,继续推进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的进程,是关心高等教育发展的人们的共识。然而,在不同身份的人眼里,他们最关心的问题也是不同的。《大学周刊》采访并撰写了一组文章,包括大学校长、教育专家、普通教师和学生,与读者分享他们对2015年的愿景和期望。
具有转折意义的新的一年
■龚克
2015年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颁布实施的半年多。这也是完成国家“十二五”规划和制定新的五年计划的关键一年。这也是全面实施法治的第一年。今年也是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一年,按照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的部署,全面推进各项重要任务。从工作部署来看,2015年是一个转折点。
我们期待在新的一年里,在社会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优先发展教育”的政策将得到更好的落实。新常态意味着经济发展应该从依靠要素投入转向依靠创新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因此,新常态是一种强调科学和教育重要性的发展模式。要理解新常态,必须认识到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全局性、基础性和先导性。如果不优先发展教育,就没有可持续的创新动力,我们也无法真正适应新常态,更不用说引领新常态了。
我们期待着在新的一年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主题“素质教育”将得到彰显。实施素质教育是践行“修身养性”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然而,在《纲要》实施的五年中,这一战略主题尚未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得到很好的体现。缺乏明确的主题表明教育发展的各个方面都无法形成合力。这也是教育改革未能超越“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原则的原因。因此,在《纲要》实施的半年中,突出素质教育的战略主题,已成为当务之急。
我们期待在新的一年里,教育领域的全面改革将得到深化。去哪里?关键是要突破“评价”的难点,把“培养谁”的要求纳入评价体系,把核心价值观纳入评价体系。目前,考试和招生改革呈现出突破性的趋势。这一改革的成功有赖于对德育形成强有力的引导和有效的激励,有赖于实施素质教育,以“批判”的力量推进综合改革,使整个教育焕然一新。
我们期待在新的一年里,“教育公平”能够转化为更高质量的新水平。教育公平不能反对重点建设,因为人民需要的公平是优质教育的公平服务。重点建设是提高质量的有效手段,是在更高质量水平上实现公平的前奏。
我们期待在新的一年里,依法治校、依法育人将呈现新的局面。依法治校需要执行宪法和法律的有关规定,特别是关于高校以培养人才为中心开展教学和科研服务的规定,关于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和高校治理结构的规定,以及关于师生权利和义务的规定。让*、社会、高校、教师、学生和教职工各就各位,各司其职,让大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建设蓬勃展开。
我们在高等教育领域工作的每个人都不是改革的观察者,而是实践者。我们必须公正地尽最大努力,努力工作,把期望变成现实。(作者是南开大学校长)
节点年和实施年
■刘海峰
2015年是中国高等教育乃至整个教育发展非常重要的一年。
首先,从宏观角度看,2010年中国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2015年是实施《纲要》的中间节点年。2015年是中国第十二个五年计划的结束和第十三个五年计划的制定。应该说,在教育领域的“十二五”规划中,一些高等教育工作已经提前完成。例如,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现在已经超过了先前计划的数字。然而,在其他方面,如何按时完成任务需要由教育界各方来解决。
在微观层面,就我研究较多的高考改革而言,在多年研究和探讨的基础上,国务院于2014年发布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使过去的一年成为我国高考改革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尽管2015年不如2014年重要,但它也具有独特的意义。因为如果2014年是高考改革的决策年,那么2015年将是中国全面实施高考改革的第一年。
例如,2014年,国家决定取消体育和艺术专业特殊学生的奖励计划,2015年将是该政策实施的第一年。同样,自2015年开始实施高考后高校自主招生的政策,目前已经出台了具体的实施意见。所有这些改革都可以称为高考改革中的“大动作”。至于实施效果,还有待实践检验。
就高考而言,上海和浙江的高考科目改革试点仍需引起重视。2014年,作为全国高考改革的首批试点,上海和浙江出台了具体的改革方案,宣布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三门高考科目。2015年,该计划将进入一个更实质性的操作阶段,因为新入学的高中生将不得不面临选择哪些科目进入高考的难题。这对于来自两个省市的候选人来说非常关键,而其他省市也在关注这两个省市的改革情况和实施效果。我们也应该期待这一点。
(作者是厦门大学教育研究所所长,本报记者陈彬采访并整理)
学生应该擅长智力教育。
■马志恩
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总书记反复强调的重点。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第一步。
中国儿童从小就养成了依赖感,他们独立自主的能力非常差,这直接影响到未来的创新。因此,“985工程”和“211工程”高校和普通高校都存在创新不足的问题。
学生的独立自主能力差,主要表现在自主学习意识弱和独立思考能力差。被动满足考试需求,缺乏主动追求。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加强创新思维的培养,是当前人才培养中的一个关键问题。我们在大学的基础课堂上明显感觉到,教师仍然以讲授学生应试知识点为主,如何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思考问题,通过知识点分析问题,仍然是口头多于实际。
2015年,我希望创新人才的培养会有一个大的飞跃。教育战线将发起一场关于创新和改变观念和制度的大讨论。现在,在招聘过程中,改革已经发生。在培养过程中,高校不仅要要求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还要允许学生智力发展。只有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在教学方法上,我们不能再继续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为了培养学生的独立性,我们应该更加重视他们的思想和能力,让他们知道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应该学会发现问题、提炼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然而,目前这还不够,这直接影响到创新人才的培养。
我希望高校能进一步推进学风和教学。大学生的学习方式越差,成绩越好,学校里的各种活动分散了学生的精力,使他们缺乏努力学习的精神。班主任如何围绕学习开展思想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是一个有待研究和思考的问题。
通过一系列的改革,如果学生能够在智力教育中发挥自己的优势,为国家做出长期的贡献,民族教育就能取得成功。
(作者是Xi交通大学教授,记者文才飞采访并整理)
如何真正做到“修身养性”
■刘
作为一名学生,我最关心的话题是“道德修养”。这个课题不仅包括对学生的道德教育,还包括教师职业道德的建设。
我之所以想到这一点,是因为2014年的一些新闻事件,比如北师大的教师因窃取科研经费被判11年,比如吴春明的“诱奸门”事件,厦门大学等等。这些事件不仅损害了大学教师的整体形象,损害了学校的声誉,也对我们学生的心理产生了强烈的影响。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德育是教育的根本任务。高等教育不仅教给学生知识,而且培养和塑造学生的道德品质。本科生和研究生必修的思想政治课是德育的载体,但学生普遍不重视。虽然这个问题已经讨论了一年又一年,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仍然是一个很小的范围,没有什么进步,仍然值得我们思考和探索。
至于师德,教师应该是模范的。当然,学生们真正爱和尊重那些“学得高、为人正直”的老师。然而,2014年的一些新闻事件表明,个别教师不仅失去了职业道德,甚至失去了普通公民应该拥有的道德标准。这些是我们的学生特别不想再看到的东西。
需要补充的是,在我看来,大学教师挪用科研经费的原因不仅与职业道德有关。科研经费的使用和监督制度确实存在漏洞,但杜为什么从来没有停止过?我认为主要原因可能是当局迫切要求大学教师产生更多和更快的结果与他们不尊重知识产生的规律和教师工作的结果之间的矛盾。首先,精力充沛的年轻教师在申请科研项目时通常有许多困难。其次,教师缺乏合理的*来控制科研项目的申请经费,劳动力成本低,这极大地影响了教师的科研积极性。在这种情况下,许多教师也无力“勒索”资金。我认为,在纠正高校科研不正之风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深入到教师队伍中去。科研经费改革不应是*的“独断专行”。我们还应该关注和倾听这一核心群体的诉求和愿望。
(作者是厦门大学学生,记者韩坤采访并整理)
推进大学行政角色与学术角色的分离
■储存阳光
总的来说,我对2015年高等教育部门的期望主要集中在建立现代大学制度上。虽然这个话题已经讨论了几年,并不新鲜,但它非常重要。高校应以制定或实施大学章程为突破口,推动现代大学制度的建立。
在2014年召开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上,依法治国的大方向再次得到强调。高等教育部门应在2015年以法治国为背景,推进高校法治化。对于大学来说,首要任务是制定好大学规章制度。然后,高校应该把现有的或将要制定的法规放在地面操作范围内。他们不仅要把大学的规章制度当成纸的装饰品,还要让规章制度落到实处。在章程的实施过程中,最重要的任务是建立和完善专业学术组织,赋予其专业学术权力。
就我国的现状而言,大学并不完全是学术性的,而是呈现出行政性与学术性相结合的特点。在这方面,我建议促进大学内行政和学术角色的分离。进入行政岗位的人员不得保留职称、带学生、报告课题或参与学术事务的决策和评估。20世纪50年代,行政人员没有职称。在20世纪80年代末,一些已经拥有学术头衔的人开始担任行政职务,现在仍然如此。因此,我认为这种分离应该在大学内部推广。
鉴于目前中国的现实,许多人的行政和学术职位的混合造成了严重的问题,如高校腐败。因此,教师在进入行政岗位后不应继续从事学术工作。行政和学术角色的完全分离可以解决中国大学中普遍存在的“官方教授”现象。当学者进入行政职位时,他们不应该继续申请该科目,也不应该允许他们“吃掉双方的一切”。
推进大学内部学术与行政角色的分离,不仅是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内在要求,也是解决中国大学诸多严重问题的措施之一。尽管推进这一进程面临巨大阻力,但这是必要的。
(作者是中国教育科学院研究员,本报记者韩坤)
重视基础教育中通识教育的衔接
■田
在我看来,2015年中国高等教育领域应该把重点放在通识教育的改革上。通识教育改革的背景是对前苏联职业教育模式的反思。持续健康的通识教育将为低年级大学生提供“共同的信念和知识”,培养良好的公民人格和创新思维,有效遏制高等教育领域的“精致功利主义”和社会责任缺失。
普通教育的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从短期来看,普通教育的改革应该侧重于分散的技术解决方案。首先,高校应根据自身能力和资源,以最有能力的“通经”为中心,设计通识教育课程和培训体系,为低年级本科生提供最低水平的通识教育。第二,支持大规模开放网络课程的课程体系,共享通识教育的课程资源,弥补中西部地区师资短缺和技术局限。第三,普通教育课程应纳入学校的核心课程体系,以提高其地位和资源投入。第四,开展通识教育示范班和同伴讨论活动,自下而上逐步形成全社会和一线教师对教育理念和实践的共识和标准。
从长远来看,我们应该注重思想启蒙、制度供给和教育制度匹配。其中,应注意基础教育阶段通识教育的衔接,即将通识教育的相关要素和课程植入大学之前的基础教育阶段。一方面,它为高等教育阶段的通识教育提供了前提和基础,减轻了负担,使通识教育有了更高的起点和目标;另一方面,它触及通识教育的“早期性依赖”,即在学生天性和心智形成的关键时期,它最有利于塑造他们的“共同信念和知识”以及良好健全的公民道德人格。
从比较的角度来看,基础教育阶段的通识教育一直是西方社会公民教育的基本经验和核心话题。最近颁布的一系列关于高中教育和高考改革的意见,也在应试教育和通识教育之间建立了以综合素质评价为形式的新的素质教育模式。在未来,它可以进一步下沉到高中前阶段,并在结构上调整教育的具体内容和形式。通过基础教育的前期准备和制度配套,中国高等教育领域的通识教育将获得更大的*。
(作者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一名教师,记者文彩飞采访并整理)
我期待的大学
■李媛媛
老实说,我对这所大学相当失望。
我的本科在一所经贸大学学习,只有一些经济和法律专业。每个学生就像一盒即将出厂的牛奶,渴望获得各种证书,如大学英语四级、六级、注册会计师、证券资格证书和托福雅思。此外,当他们是二年级学生时,他们会开始寻找各种实习机会,毕业时会带着一整页A4纸的简历,就像用合格的工厂证书包装的牛奶送给消费者——大企业。
当然,根据他们简历的内容,他们将被分为369个等等。有些是经典的高品质盒装牛奶,有些是贝利袋。整整四年来,我周围的同学一直在抓住这短暂的时间,为他们离开工厂的时刻做准备,并努力成为一盒优秀的牛奶。
研究生我来到北京大学,遇到了一些历史系和中文系的学生。这里的人是多元化的,不以进入投资银行和大型国有企业为最终目标。他们中的许多人只是为了获取知识、阅读和学习。“学习”这个词听起来太老套了,它离“90后”大学生太远了。这种现象给了我一点内心的平静。
在我看来,大学应该首先多元化。高考是高中三年的唯一目的。成败取决于成就。在过去的四年里,在大学里找工作是许多人的唯一目的。成败取决于工作。大学应该让我们意识到成为不同的人的可能性。不管他们有什么样的优势和理想,他们都应该包容和鼓励。只有这样,每个人才能在社会中找到合适的位置和方向。毕竟,大学只是社会的开始。
其次,大学应该是一个学习的地方。静坐学习在现代大学里很少见。我的朋友渴望成为学生会主席,去公司实习。为了积累人脉,他应该学习更多的人际交往技巧。在我看来,大学是人们接受教育和学习的地方,有老师和同学陪伴着他们。然而,我们应该把我们应该在社会上学到的东西提前带到大学,并利用阅读和学习的时间去实践。必须说,得不偿失。
最后,我想说,同学们,你们不能仅仅因为进入了“大学”,就推迟你们的学习和教育。(作者是北京大学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