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勇闯深海的“黄胖鱼”:我国水下机器人实现重大突破

科普小知识2022-10-16 17:16:21
...

新华社沈阳5月7日电“黄肥鱼”闯过深海——中国水下机器人取得重大突破

新华社记者许应

4月20日,“黄肥鱼”回家了。经过三个多月在印度洋海底的探索,这条看起来像萌萌的“黄肥鱼”终于成功完成了所有的测试和探索任务,并光荣归来。

事实上,“黄肥鱼”有一个很高的名字:乾隆二。著名的“蛟龙”是它的亲戚。它是“十二五”国家863计划“深海潜水技术与设备”的重大项目之一。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是它的诞生地。

中国已经探索水下机器人30年了。“黄肥鱼”水下探索取得了哪些新突破?这是什么意思?新华社记者将揭开它的神秘面纱。

探索深海石林,首次征服中脊底部

它长3.5米,亮黄色,头部和尾部有两个红色的“鳍”螺旋桨。乾隆二号看起来像一条黄色的肥鱼。

1月10日8: 00左右,西南印度洋海面平静。然而,在3000多米深的海底,有高山,最大落差超过1000米。与以前在湖泊和浅海的“模拟考试”不同,“黄肥鱼”将在这里完成它的第一次大考试。

在绳索的牵引下,“黄肥鱼”从“向阳红10号”的后甲板慢慢下沉。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刘健此时既兴奋又紧张。他看着黄色的小点逐渐消失在蓝色的海洋中,然后忙着回到监控室。作为乾隆2号的总设计师,“黄肥鱼”就像是刘健的孩子。

这时,研发团队的每个人也蜂拥进监控室,全神贯注地看着屏幕。“黄肥鱼”每24秒出现一个新数据,并逐渐形成一个运行轨迹。大约半小时后,“黄色肥鱼”到达预定深度,开始自主航行。

“有时数据更新时间不会超过一分钟甚至更长,我感到有些焦虑。过一会儿,赛道会重新出现,我会松一口气。”乾隆二号软件负责人徐春辉表示,印度洋中脊的海底环境复杂,操作极其困难。如果不小心,“黄肥鱼”会互相碰撞,甚至永远不会回来。

为了提高乾隆二号潜艇的作战能力,研发团队对传统的回转设计进行了改进,采用了垂直平板设计和可旋转螺旋桨来降低行驶阻力,并首次采用了基于前视声纳的避碰控制方法。刘健说:“在这次探测中的一次潜水中,引发了90次碰撞。它被有效地避免了,并且没有发生触摸事故。”

在近90天的试航中,“乾隆二号”成功完成了对“海底黑烟囱”——深海硫化物热液区的勘探,该区富含铜、锌、铅、金、银、钴、锰等金属元素。一次潜水的最大时间超过32小时,最大深度超过3200米。连续4次远航的成功探测结果是中国深海机器人中最高的。与此同时,“黄肥鱼”还拍摄了300多张含有硫化物、玄武岩、贝壳和各种未知名称的鱼虾生物的高分辨率照片,为硫化物矿区的未来评估和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

经过30年的磨砺,大国的工匠们展示了他们的技能。

75岁的冯喜生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他从无到有地见证和参与了中国水下机器人发展壮大的全过程。

20世纪70年代末,被誉为“中国机器人之父”的蒋新松院士提出发展水下机器人。1986年,中国研制出了第一台水下机器人——海仁1号,1995年,“华润01”6000米水下机器人诞生了。然而,它们都是原理原型,还没有投入实际应用。

2010年后,水下机器人的发展进入了“快车道”。“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7000米海试中打破了同类型载人潜水器的世界最大潜水深度。于是,“乾隆一号”和“乾隆二号”无人驾驶系列诞生了。

中国的水下机器人已经走过了从“海仁1号”到“乾隆2号”的30年。科学家们不懈的追求使它“游”得越来越深。

“在海仁1号开发之前,我从未见过水下机器人这样的东西。这取决于团队独立探索。”冯喜生说,在开发1000米自主水下机器人时,几十个单位和机构通过国家合作共同解决关键问题。在CR-01的研制过程中,与俄罗斯科学家的合作直接从1000米跨越到6000米,克服了许多关键技术和部件的困难。由于“乾隆二号”具有自主研发和自主知识产权,可以说它标志着中国水下机器人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进入了国际先进水平。

中国为什么要发展水下机器人?这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象征。

据了解,日本开发的“海沟”于1997年成功潜入关岛附近10911米深的马里亚纳海沟底部。美国军方的所谓“黑匣子搜索神器”蓝鳍金枪鱼已经潜入南印度洋,搜寻马来西亚航空公司失踪飞机MH 370的下落...

进入21世纪以来,发达国家正在更大程度上依靠自己的力量分享深海海底资源的“蛋糕”。因此,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框架内,“蓝色圈地”运动正变得越来越激烈。

冯喜生说,中国通过几代水下机器人的探测,已经在太平洋15万平方公里的多金属结核矿区和西南印度洋1万平方公里的多金属硫化物矿区进行了应用,为了解深海资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水下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在中国的“蓝色圈地”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未来目标:马里亚纳海沟

从印度洋回来后,刘健的团队已经开始计划乾隆2的2.0版本。这个队,除了刘健,都出生在80年代,最小的出生在1992年。他们将给水下机器人更多的可能性。

“我希望它能更智能地识别障碍物,在水下有更强的生存能力和执行能力,甚至实现自我保护和自我健康诊断。”80后汪小菲是航母战斗群的首领。团队中最年轻的成员孙波出生于1992年,他说他的名字似乎注定要与海洋联系在一起。在他看来,未来的水下机器人将更像一条美人鱼——一条拥有人类智慧的鱼。

乾隆二号的成功试航巩固了中国科学家利用这一形势的信心,但并没有缩小他们与世界*科学家之间的差距。

我国一些水下机械的性能与国外相当,但生态系统建设却远远落后。冯喜生表示,国外水下机器人已经形成了完整的研究、设计、制造、应用、服务、科普、竞赛、教育和人才培养体系,“而中国的研究机构大多仍处于研发领先地位,企业参与较少。”

刘健说,即使是单台机器,在智能和通信能力方面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如何让“黄肥鱼”像人类一样拥有更多的智慧永远不会结束。甚至我们已经取得的成就也只是开始。

科学家对水下机器人革命的预测是,水面和水下将混合成为混合机器人。"它可以集成或模块化,也可以与空中和地面机器人一起工作."冯喜生说道。

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加强深海、深海、深空、深蓝等领域的战略性高技术部署。“以乾隆二号为新起点,中国水下机器人开始向下一站游去。未来十年,中国的水下机器人肯定会到达马里亚纳海沟。”冯喜生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