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中科院多项成果入选2017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科普小知识2022-10-16 22:45:54
...

2月27日,2017年中国十大科技进步在北京发布。经过专家评选和投票,30个候选项目产生了10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重大科技进步。其中,中国科学院牵头或参与的多项成果入选,“实现从恒星到地球1000公里水平的量子纠缠、密钥分发和隐形传态”名列榜首。

根据投票数,2017年中国十大科学进展分别是:实现从恒星到地球数千公里量级的量子纠缠、密钥分发和隐形传态,将病毒直接转化为活疫苗和治疗药物,首次检测双charmonium,通过实验发现三重简并费米子,实现氢气的低温制备和储存, 开发基于相干纳米沉淀增强的新一代超高强度钢,通过量子相变确定性制备多粒子纠缠态,在中国发现新的古人类化石,精确定制酵母长染色体的合成,开发能够实现*态脑成像的显微成像系统。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剑伟和彭承志研究团队与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与物理研究所王建宇研究团队一起,创新性地突破了一批国际领先的关键技术,包括双向高精度的天地光学跟踪指向、空间高亮度量子纠缠源、抗强度起伏诱饵量子光源和空间长寿命低噪声单光子探测。墨子是世界上第一个实现数千公里恒星双向量子纠缠分布的人。在此基础上,实现了空间尺度严格满足“爱因斯坦局域化条件”的量子力学非局域化检验。我们已经实现了数千公里卫星和卫星的量子密钥分发和传送。密钥分发速率比距离地面相同距离的光纤量子通信的水平高20个数量级。它为构建世界范围的集成量子保密通信网络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持,为中国未来继续引领世界量子通信技术的发展和空间尺度基础量子物理问题检测的前沿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技基础。

在“固体宇宙”中发现新的费米子是近年来凝聚态物理中具有挑战性的前沿科学问题,也是该领域国际竞争的焦点之一。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的、钱天和石及其合作者的研究组在“梦想线”和瑞士光源上用角分辨光电子能谱实验技术观察了磷化钼晶体中的一类三重简并费米子。这是第一次发现超越传统狄拉克/弗/马略纳类型的费米子的实验。他们的实验发现为探索凝聚态物质系统中的非传统费米子开辟了一条途径,这对促进人们对量子态的理解、发现新的物理现象和开发新的电子器件具有重要意义。

长期以来,古人类学家对中国发现的中更新世晚期至晚更新世早期过渡时期的古人类成员的进化地位一直存在争议。10.5万至12.5万年前在河南荆灵遗址发现的两个古代人类——许昌的头骨化石,为探讨现阶段中国古代的演化模式提供了重要信息。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吴和美国华盛顿大学的埃里克·特林克斯组成的研究小组填补了中国古代人类向现代早期人类过渡时期的进化空白,表明中国在晚更新世早期可能有多种古代人类成员共存,不同群体之间可能存在杂交或基因交换。该研究也为古代汉语演变的地域连续性和与古代欧洲人的交流提供了一定的支持。

此外,中国科学院大学作为合作小组的成员单位,参与了“首次探测双迷走重子”的相关工作;中国科学院山西煤化学研究所的温晓东团队合作完成了“实现氢气低温制备和储存”的成果。

中国十大科技进步评选由科技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基础研究管理中心)牵头,已举办13次。研究进展由《中国基础科学》、《科学技术指南》、《中国科学院学报》、《中国科学基金会》、《科学通报》编辑部推荐。两院院士、973计划咨询组专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等专家学者通过两轮初选和最终选举产生。这次活动的目的是加强我国重大基础研究进展的宣传,激发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科学热情和奉献精神,促进公众理解、关心和支持科学,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科学氛围。

中科院多项成果入选2017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墨子卫星实现千公里量子纠缠分布

中科院多项成果入选2017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三重简并费米子(右)和四重简并狄拉克费米子(左)以及双简并外费米子(中)

中科院多项成果入选2017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许昌猿人1(右)和许昌猿人2(左)的头骨化石

阅读更多

2017年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在北京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