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清华大学校长陈力俊:当校长是一项历史使命
■新竹清华大学校长陈立军
孙中山先生说,你不应该做高官,而应该做大事。自从我上任以来,我已经能够实现梅贻琦老校长的愿望——在清华干一辈子。基于新竹清华大学在中国和世界的特殊地位,作为新竹清华大学的校长,我想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做大事上。
*学校管理是清华的传统
梅贻琦的教育哲学具有普世价值。他的第一个想法是有好老师来管理一所好大学。没有一流的老师,就没有办法谈论优秀的学生和资金。这也是我们最重要的概念。
此外,有一个坚实的基础是非常重要的。梅贻琦的学校规模不大,不管是在京、昆、台,但有许多著名的教师,这已成为他成功的一个重要策略。加州理工学院院长曾经说过,世界上最简单的事情就是扩张。困难的是保持现有的规模和质量。学校一贯遵循“不求太多学科,不求太广范围,严格保证学生入学和学习质量”的方针。“梅贻琦也是如此。抗日战争时期领导的西南联大是中国历史上最强大的大学。当时,教授不到200名,学生不到2000名。虽然规模很小,但有许多大师培养了大量高水平的学生。
目前,世界上的大学一般由教师管理,也就是说,教授管理学校。教师对学校负有共同的责任。例如,课程和员工受学术和专业要求的制约。然而,学校建设属于专业管理,是校长和团队的工作。我们曾经把两者混在一起,但现在我们已经分开了,有了一个更正确的概念。*的学校管理是清华的传统。只有通过协商委员会和教授委员会制度使学校事务*化,才能有更多的教师参与学校事务并承担责任。那时候,梅贻琦大力提倡*的学校管理方式。一方面,这是由于他的个性。他是清华的领导者,他应该带领每个人承担起关心清华、发展清华的责任。另一方面,学校外部的压力很大,对学校实行*管理也是使政治影响变小的一种方式。正是梅贻琦使这所学校的管理基础更加坚实。
将百分制改为等级制。
新竹清华是许多领域的领导者和先锋。事实上,这也是清华的传统。在学校事务方面,新竹清华有许多创新的想法一直延续到今天。其中一项创新是将分数百分位制改为a、b和c的等级制。
由于*和大陆都受到科举制度的影响,学生们经常为考试成绩斤斤计较。然而,一个人的培养不仅取决于他的专业,还取决于他的人文素质和社会服务意识。所有这些方面都需要学生腾出时间来培养。能够被新竹清华录取的学生本身就是优秀的。如果要争夺第一名和第二名,学生们将不得不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事实上,这是不合适的。事实上,在考试中获得第一名的学生中,很少有真正取得高分的。这个事实提醒我们,一个人必须有成就,仅仅依靠自己的专业是不够的。既然光有专长是不够的,为什么不在其他方面充实自己,让未来更美好呢?这也是将信用体系转变为等级体系的一个重要逻辑。
在我担任校长的第一个学期,我积极推进这项改革,在新竹清华实行了50多年的学分制。目前,*大学也采用评分制。他们讨论了很长时间。他们没有跟进,直到新竹清华大学通过评分制度。目前,一些学校正在慢慢跟进。事实上,美国、欧洲和日本的许多优秀学院和大学都在实行等级制度。实施过程中没有大问题。真正的问题是我们自己。目前,世界上只有大陆和*实行百分制。
我相信这种改进在新竹清华将在5年或10年内有效。分数制的前30%是A,这表明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的过程中获得了一定的收获。这就够了。如果学生花两倍的时间去参加一两次考试,这就像在一个小游泳池里反复游泳,做一些没有意义的练习。每个学生在大学生活中都必须学习许多课程,最终,平均来说,他能说出自己学习的优点和缺点。
通往世界顶尖大学的道路必须是稳定的。
目前,内地一些大学把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作为自己的目标。新竹清华也计划成为世界级大学。一旦我们有了目标,我们就应该脚踏实地地实现它。
我们必须注意的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相对较晚。最早的帝国大学堂仅比清华早十多年。发展现代大学花费的时间更少。它也经历了长期的战争。*没有精力发展高等教育。严格来说,*海峡两岸的大学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进入世界舞台。
大陆的教育在20世纪80年代刚刚恢复。*领先大陆。上世纪90年代,*相对领先,但大陆已经有所改善。自2000年以来,大陆的教育因其数量巨大而发展迅速。大陆和*的教育发展相当,但数量仍主要在大陆。
在这种背景下,大陆高校和*高校成为世界知名大学的时间还不够。因为文学、历史和哲学的发展受政治、科学和工程的影响很大,生命科学依赖于资金和设备。事实上,我们可以乐观,毕竟高等教育在这两方面的发展还不够长。更有希望的是,这两人将在通往世界顶尖大学的道路上走得更稳、更长。
现在*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是一个重要的机遇。我们应该抓住这个机遇,实现两岸合作,创造双赢局面。由于大陆大学和*大学的发展道路不同,各有优缺点,相互学习非常重要。目前,海峡两岸四地的大学校长定期举行会议和交流。我们在北京清华举办了新竹清华日。我带领12位著名教师从新竹清华到北京清华进行交流。每位教授都做了精彩的讲座。今年我们将继续开展此类活动,范围将扩大。
(通讯员钟秀斌、闫小合采访整理,删除)
《中国科学日报》(第7版理论,2013年10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