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长谈因校而异、因人而异的书单
大学生从二手书店挑选书籍。明亮的画面/视觉中国
在图书馆里,读者正在挑选书籍。王拍摄精彩照片/视觉中国
日前,记者就“如何为高校开设专题书目”采访了南京大学校长陈军、北京工业大学校长胡海燕、中国政法大学校长秦煌。他们都同意一个好的书单应该因学校和人而异。
1.以教师为导向,师生共同参与
记者:作为校长,如果你必须为这所学校的学生写一份书单,你会怎么做?
秦煌:我们校长推荐的阅读清单主要是由我们学校的老师挑选的。我们也在进行调整,将来会吸收学生的反馈。
胡海燕:从北京科技大学的学科结构和特点来看,我更倾向于选择以教师为主的书目。当然,大学应该是一个开放的系统,适当地参考和补充大学以外各个领域的学者和专家的意见也是非常必要的。
陈军:南京大学的“经典阅读项目”邀请各专业专家组成专家委员会推荐表,由全体师生在线投票、评估,专家委员会集体审定。
2.考虑到专业和阶段差异
记者:你认为在打开书单时首先需要考虑什么?
胡海燕:首先,我们应该考虑职业背景的差异。阅读的目的不仅是拓宽知识面,而且是提高自身素质,从而使一个人的思维方式更加完整,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更加成熟。由于高中文科和理科的划分,目前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大不相同。因此,学生应该通过课外阅读弥补知识结构的短板,学习不同专业的思维模式。
陈军:首先要考虑的是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办学特色。校园阅读文化的建设离不开一本书。在学校整体人才培养的框架下,通过图书、导师、课程、第二课堂活动等多种形式,形成符合学校人才培养理念的育人模式。
秦煌:书目的选择应该考虑不同阶段学生的阅读特点。我们根据不同学期学生的阅读需求推荐它。
3.除了书单之外,经典应该被仔细研究和广泛阅读。
记者:大学生应该如何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
陈军:“无用的使用是伟大的使用。”古往今来,许多科学家涉足文学、艺术等领域并取得了成就。通识教育倡导弘扬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完善人的理性、良知和美德,培养理性、歧视、质疑和反思等批判性思维,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对培养社会精英和领导者具有重要意义。以哈佛大学、芝加哥大学和世界上其他顶尖大学为例。在本科生通识课程中,基础阅读都是围绕经典作品展开的,尤其是那些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流传下来的经典作品。
秦煌:冯友兰先生曾经说过,教育的价值应该是让学生“首先成为人,成为真正完美的人,然后成为某种类型和职业的人。”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人的健康成长,成为具有健全人格的人。然而,仅仅依靠大学课程来培养学生成为“真正完美的人”是不够的每个大学生都应该尽可能多地在专业课之外阅读书籍,读好书,消除混乱、狭隘和无知,增长智慧,提高学习能力。
胡海燕:我有两个建议给理工科学生阅读。首先,应该注意精读。对于自然科学书籍,理工科学生自然会选择精读,因为有大量高度抽象的表达方式,如公式和图表。理解分析过程需要精读。人文社会科学书籍不仅要“博览群书”,还要“读一卷”。*在延安时期读苏联学者西洛科夫和艾森伯格的《辩证唯物主义教程》时,在书的页边和眉毛上留下了一万多字。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也应该亲自到场并进行深入思考。每本书都必须经历学习和思考之间的辩证转换。第二,好好利用它。一方面,人文社会科学书籍展示了许多前人历史经验的总结和归纳。阅读这些书的意义在于将前人传递的信息与我们的时代结合起来,引发对历史和未来的思考。另一方面,人文社会科学书籍往往反映出鲜明的时代特征。阅读时,应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澄清历史与现实的差异,正确理解和运用书中的观点。(记者李玉兰)
上一篇:一张书单的使命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