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吴硕贤院士:理纬文经织锦成

科普小知识2022-10-17 13:42:56
...

吴硕贤院士:理纬文经织锦成

尽管他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科学研究上,但吴淑娴仍然保持着吟诗、写诗和泼墨的优雅。他把自己的学术哲学概括为“通过科学编织锦缎”。也就是说,他视学术为织锦,视科学知识为纬,视文科修养为经,科学与文学相互交织融合。

■我们的记者张文静

7月19日,福建省福州画院举办“润武:吴淑娴、黄书画作品展”。他说这次展览很特别,因为参与者是一个跨境团体。华南理工大学吴淑贤教授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建筑与环境声学专家,黄是青年画家。

对吴淑娴来说,这种跨境行动并不少见。他从小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在诗歌创作和书法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就。先后出版《吴淑贤诗选》、《吴淑贤书法选》、《吴淑贤行书选》等作品。在吴淑贤看来,科学和艺术从来没有分开过。艺术不仅是他毕生的爱好,也能给他的科研工作增添灵感。

具有艺术气质的科技大师。

吴淑贤的研究领域主要是噪声控制、厅堂声学和声学。他给自己的任务是为人们设计更舒适的生活环境,尤其是声学环境。然而,从事建筑技术科学工作多年的吴淑娴却是一个文艺青年。

吴叔宪的父亲吴秋山是著名的文学家、诗人和书法家。受家庭影响,吴淑娴从小就喜欢诗歌。他在十三四岁的时候,就能写出这样一首诗:“苍苍的慕容峰耸立在山顶,泉水从天而降”。当时,吴淑娴也立志成为一名诗人和作家。但是,随着中苏关系的破裂,苏方撤回了科技专家,国家号召青年学生投身科学。渴望用科学为国家服务的吴淑娴转而学习科学和工程。1965年,吴淑娴以福建省理科状元、全国理科和工科状元的成绩被清华大学录取。当时,他兴高采烈地写道,“潜心研究大海,寻找珍珠和玉石,探索书籍之山,收集桂芝。”收拾行李时,我们将向北走,前途光明。

大学毕业后,吴淑娴先后被分配到Xi、南昌、福州等地铁路局从事桥梁建设和建筑设计工作。1978年,国家恢复研究生招生,吴淑娴再次进入清华大学建筑技术科学专业的课堂,成为硕士研究生。

在攻读硕士学位的时候,我的导师让吴淑娴试着研究一下居住区布局对交通噪声的影响。吴淑娴从此走上了城市声学研究的道路。当时,国内对城市交通噪声预测的研究几乎被忽视。吴淑娴从最基本的数据测量工作开始,积累了大量的第一手数据,用于计算交通流量、交通流速和声强之间的关系。

吴淑贤的研究工作得到了导师的肯定,他最终成为留在建筑学院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的三名研究生之一。在博士学习期间,他得到了中国科学院两院院士吴和中国科学院院士马的指导。吴指导他研究城市建筑布局和规划对降噪的影响,这需要定量的依据。因此,吴淑娴用计算机模拟交通噪声,用计算公式预测噪声。马在这方面给予了他重要的指导。最后,这两个方面的结合构成了吴淑娴的博士论文。1984年,吴淑娴成为中国建筑声学界培养的第一位博士,在城市噪声防治规划的理论和方法上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

让建筑发出更多“中国的声音”

在研究中,吴淑娴发现,城市中的许多建筑设计都非常重视外观,却往往忽视其内在的功能和品质,尤其是对建筑的音质缺乏专门的系统设计。即使对于音乐厅、剧院和会议厅等要求高音质的建筑,其中一些在基本隔音效果方面也不理想。如何设计出更好的声环境也成为吴淑娴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最后,吴淑娴带领研究团队开发了一套“可听度”技术,即在建筑设计阶段,通过计算机模拟或结合缩小的建筑声学模型实验,可以听到建筑建成后的逼真音质效果。

多年来,吴淑娴及其研究团队先后承担了北京人民大会堂、广州大剧院、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等70多个项目的声学研究和设计任务。在这些建筑的设计过程中,吴淑娴融合了自己的创新理念和独特的思维。

例如,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的岭南大会堂不仅具有会议厅的功能,还具有高标准音乐厅的建筑功能,这源于吴淑娴“一厅两用”的创新设计理念。事实上,在设计之初,建筑并没有考虑音乐厅的功能,但吴淑娴发现,建筑的大小和形状都非常适合音乐厅。然而,总的来说,为了确保会议期间声音的清晰度,会议厅所需的混响时间比音乐厅短得多。如何满足会议的需要,解决听音乐的功能?

吴淑娴对此进行了研究,发现混响时间对厅内声音清晰度的影响并不像之前认为的那样大,信噪比是主要因素。现代扬声器技术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的发展。它可以大大提高信噪比,满足会议的定义。即使混响时间相对较长,问题也不大。

因此,这个岭南大会堂不仅可以举行会议,而且可以成为一个高质量的音乐厅,能够举行金钟奖,国家最高的音乐奖。"这节省了建造音乐厅的费用!"吴淑娴说。

吴淑娴还发现,许多音乐厅建筑在声学设计上参考了西方音乐厅的标准,这种设计可能不适合中国民族乐器的特点。为此,吴淑娴和他的团队花了多年时间对30多种中国传统乐器进行声学测量,如二胡、扬琴、琵琶、萧、长笛和葫芦丝。他们首次为这些民族乐器提供了声功率等科学数据。它们为香港西九龙文化中心剧院、广东粤剧学院民族音乐厅等厅堂建筑的声学设计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使中国传统戏剧和民族音乐在这些厅堂中得到更好的表现。

对人类听觉的关注

尽管他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科学研究上,但吴淑娴仍然保持着吟诗、写诗和泼墨的优雅。他把自己的学术哲学概括为“通过科学编织锦缎”。也就是说,他视学术为织锦,视科学知识为纬,视文科修养为经,科学与文学相互交织融合。

在吴淑贤看来,他从事的建筑研究领域与艺术密切相关,“建筑研究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声学作为一门物理科学,也与人们的主观听觉和音乐欣赏有关。”吴淑娴说,“声学有三个基本特征。首先是身体特征。人们对此做了大量的研究。第二是信息特征,因为声音可以传递信息。第三,声音具有美学特征。人类听觉艺术与视觉艺术并置在一起。”

在科学和艺术的双重影响下,吴淑娴也受到启发,将他对中国传统文学艺术的感受运用到他的科学研究工作中,开始了他对声学和景观的研究。

“传统的文学艺术充满了由声音形成的景象。例如,我发现《诗经》中28%的主题和内容涉及声音和场景。”吴淑娴说,“包括‘游友鹿鸣’,游友是鹿鸣的声音;关雉鸠,在河洲关,关是鹗的叫声。这些都是美丽的风景。也有大量描写声景的诗歌,如《京华烟云,万木槌敲》、《萧楼夜听春雨,沈香明卖杏花》。还有许多以模拟声音场景为主题的民族音乐,如《空山鸟语》、《雨打芭蕉》和《山流水》。”说起文艺中的声景描写,吴淑娴非常熟悉。

在吴淑娴看来,人们过去长期与自然界中的动物和植物联系在一起,人们自然喜欢大自然的声音。高山流水、潮汐泉、鸟鸣虫鸣都触动了人们的心灵,是思乡的重要因素。“所以,我们必须美化生活环境,视觉和声音景观都非常重要。我对声景的研究是将这些文学和历史内容与科学技术相结合。通过声景,可以反映乡愁,借鉴传统经验,让建筑师和规划师设计和规划更符合人性的居住环境,表达对人类,尤其是人类听觉的关怀。”

将近70岁的吴淑娴仍在为这样一个理想而奋斗。

《中国科学新闻》(第二版,2016年7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