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师范大学坚持“学雷锋送温暖活动”侧记
“学雷锋送温暖小组”成员参与义务献血。
我们的记者程春生通讯员饶北成
伟人*说:“一个人做好事并不难。最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它总是有益于群众,有益于青年,有益于革命。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这是最难也是最难做的事情。”
山西师范大学“学雷锋送温暖小组”自1978年成立以来,一直是一届一届传下来的。三十多年来,它为每一件小事谱写了一首爱情之歌。
记者日前采访时,在学校的荣誉墙上看到“学雷锋送温暖团”被团*授予“全国先进青年团”荣誉称号。山西省青年志愿者协会多次将其评为省级“十佳青年志愿者服务队”。
从帮助他人开始
“学雷锋送温暖小组成立以来,没有什么豪言壮语,只是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在学校党委宣传部工作的王丽京,是学校78届15班的学生,也是第一个向雷锋学习的送温暖小组的成员。她有这样的亲身经历:“助人为乐是雷锋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30多年来,坚持继承雷锋精神确实不容易。它需要很强的凝聚力,是每一届学生努力的结果。”
说起送温暖学雷锋小组,山西师范大学至今流传着一个感人的助人故事。当时,学校中文系的老教授伊妮还患有偏瘫,他的孩子们没有和他在一起,他的妻子也很老,生活很艰难。了解情况后,78届15班学生闫盖风和他的同学承担了倪老师家的所有家务,帮着买粮食、油、蔬菜等生活必需品,周末和老人聊天,带老人到户外呼吸、晒太阳。倪义和非常感动。就这样,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加入他们乐于助人的团队,送温暖学雷锋小组诞生了。
“起初,学雷锋和送温暖的帮助范围很小,只针对生活有困难的个别教师。后来,援助扩展到整个学校的退休教师。”山西师范大学谢志立教授曾以“向雷锋学习,送温暖团”为主题创作并执导纪录片《十年风雨录》。在过去的30年里,他见证了这个团体的活动。
“当时,因为退休教师都是外国人,他们的大部分孩子都不在身边,他们也没有亲戚,所以生活很艰难。团队成员帮助这些老师减轻他们对生活的担忧。”谢志立说:“正是在这些琐碎的事情上,体现了一代大学生的修养和精神。向雷锋学习并不容易,他可以通过热情和不间断的行动代代相传。”
用雷锋精神温暖更多的人
“为了更好地开展这项活动,对来自送温暖者的年轻志愿者有严格的要求,向雷锋学习。他们都是政治觉悟较高的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学生*为骨干,带动了一大批学生加入学雷锋的热潮。”文理学院党委副书记、理工部部长钱芬生告诉记者,目前学院志愿者的实际人数已经达到学院总人数的99%以上,学院内外已经建立了10个志愿者社会实践服务基地。
“随着时代的发展,雷锋精神不仅仅是扫地、做家务,还需要不断引导和扩大服务群体和服务范围,让这些志愿者能够勇敢地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投身于各项服务活动和公益活动。哪里需要志愿者,他们就在哪里。”强芬生说。
记者了解到,为了帮助更多有需要的人,近年来,他们从校内转到校外,与全国各地的志愿者协会和公益慈善组织合作,开展支持山区教育、举办大规模募捐等活动。去年,他们还与山西省临汾市特殊教育学校和其他单位合作建立了“麻袋基金会”,通过回收学校里用过的塑料瓶和纸来筹集资金,购买学校用品、体育用品和儿童玩具。
沈是新雷锋送温暖集团的负责人,是一名大二的女生。在谈到雷锋精神的继承和发展时,她告诉记者,践行雷锋精神,开创时代新潮流,是他们学习雷锋志愿服务送温暖的新誓言。目前,他们正在策划一项以“寒假公益,共创中国梦”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进一步弘扬雷锋精神。
“这是山西师范大学的一面道德旗帜。我们应该继续发扬这一传统,让雷锋精神注入新的内涵。”王丽京表达了他对学雷锋活动的希望和送温暖。“我希望全社会都能学习雷锋精神,让雷锋精神深入人心,形成一种社会氛围。雷锋是一种精神。他不能只停留在口号上。他应该全年坚持下去。他不应该“三月来,四月走”。"
《中国科学日报》(第八版校园,2015年3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