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院校、独立学院的科研之惑
19世纪初,洪堡将科学研究引入大学,从此科学研究成为大学的一项职能。
就在10多年前,中国的私立学院和独立学院还在争论是否要进行科学研究。现在,科学研究已经成为他们发展中不争的事实——越来越多的私立学院和独立学院认识到,提高办学质量离不开自身的科学研究进步。
3月19日,浙江庶人大学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研究院、浙江庶人大学科学计量研究中心和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联合发布了《2014年中国民办本科院校和独立学院科研竞争力评价研究报告》(以下简称《研究》)。这是自2012年以来上述机构第三次发布类似报告。
然而,“研究”表明情况并不乐观。民办高校和独立学院整体科研实力薄弱。一些大学还没有开始。校际发展差异很大。各种各样的困惑已经成为前进道路上的障碍。
成果产出率不高。
只要中国知网能找到并正式发表论文,就会有奖励,从最高8万元到最低800元不等。
当其他人听到这样的奖励政策时,他们会有什么感受?事实上,当一名30岁以下的年轻教师收到8万元的奖励时,他的手颤抖了。他是海南省环境科学领域最权威的国内期刊上发表的第一篇论文。
这种激励措施听起来有点“激进”,实际上是一些私立大学和独立学院在现阶段“不得不”采取的一种激励措施。
根据这份报告,就发表的论文数量而言,从2012年到2013年,411所私立本科院校和独立学院签署了第一批机构发表的不到3000篇CSSCI论文和CSCD论文。“也就是说,平均每个学校每年从国内核心期刊发表的论文不到5篇。近一半的高校在CSSCI论文、CSCD论文、SCI论文、部级及以上课题、发明专利等方面仍处于“零状态”浙江庶人大学科学计量研究中心主任唐建民说。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的学术论文产出是世界上最高的,所以私立学院和独立学院的研究要求可以取消。
事实上,“科学研究在促进教学和参与社会服务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它关系到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随着科学研究的增加,私立学院和独立学院不再是技能培训课程,被培训的人才不再是操作者。浙江大学校长许说。
然而,一些民办高校和独立学院仍在努力解决自身的生存问题,自然无暇顾及教师的科研产出和相应的激励机制。
对于有科研条件的民办高校和独立学院来说,横向课题已经成为他们比“千军万马挤单座木桥”的纵向课题更好的选择。然而,“横向主题侧重于完成任务,对结果的要求不高。横向主体应转变为纵向主体,形成独立的观点,或为产业创造利润和税收。私立学院和独立学院在这方面仍然缺乏经验。”浙江大学科研办公室主任朱说。
当然,也有教师自己的原因。浙江大学城市学院科研部办公室主任陈金飞指出,这种现象:一些教师进行科研和投稿的动机大多来自于职称评定,他们在论文和国家项目中取得的成绩在职称评定前都是优秀的。当他们被评为高职称时,他们的科研产出很少或没有。
没有数量,没有质量。如何在科研成果数量上实现突破还有待探索。
人才引进并不容易。
人才是科学研究的第一要素。然而,许多私立学院和独立学院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教师结构两头大中间小,而且有大量的个案。
三亚大学科研部主任朱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表示,一位40多岁的博士生导师想在三亚大学工作,但他放弃了,因为他的孩子还很小,海南的基础教育水平相对较低。虽然学校吸引了许多医生,但稳定性不够,个人对这个问题有不同的看法,“很难把他们拧在一起进行研究。”三亚当然可以吸引一些老教师,但是那些带着关爱老人的心来的人没有很强的科研雄心。
引进学术带头人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学术领袖的引入也是如此。在中部地区,将学术带头人引入私立大学的成本是80万元,但在东部地区,80万元只够买一套经济适用房。自然,同样的数量不能等同于购买力。
在财政支持下,“移植”一个成熟的科研团队似乎是提高科研实力的最快方法。例如,中原地区的一所私立大学引进了许多科研人员,并多次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但没有任何学科、专业或研究生。由于他们出色的表现,该校在排行榜上迅速上升。
然而,很少有私立学院和独立学院能做出这样的“大事”,而且“个人的卓越不能等同于学校科研的整体实力”。如果我们盲目效仿,我们在做科学研究时不可避免地会有偏见。”Xi外交学院科研部主任赵伟说。
人才流失也是私立学院和独立学院必须面对的问题。湖北的一所私立大学曾凭借其学科优势和就业政策吸引了100多名医生。在那之后,工作人员一个接一个地离开了,只留下40多个。后来,通过为科学研究创造一个氛围,并允许医生做项目和寻找出路,人口外流被遏制住了。然而,在私立学院和独立学院的人才流失情况下,这种人才流失比例是正常的。
如何吸引和留住人才将是民办高校和独立学院长期存在的问题。
政策不平等
Xi是我国高校密集的城市之一。高校的竞争压力大于其他省份。西京大学科研部主任郭鹏江表示,省级项目通常采用匿名评估制度,材料会邮寄给外部审计机构。返回后,省纪律委员会在报告机构前打开袋子。与非*机构竞争的是Xi交通大学和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学校,它们“不关心非*机构,因此申请难度是可以预见的”。
尽管《私立教育促进法》规定私立学院、独立学院和公立学院享有同等的法律地位,但“平等”背后的现实是,一些省份的省级学科和重点实验室不接受独立学院的申请,省人事厅仍然组织专家小组对中级以上专业职称进行评审(公立学院对各级专业职称评审开放)。这些问题都与民办高校和独立学院的科研氛围和环境建设有关。
更重要的是,科学研究是一项高投入、高失败率的工作。依赖投资者或学生学费支持的私立大学和独立学院的科研在没有国家资助和优惠政策的情况下能走多远?
“可以说,灵活的*和机制是民办高校和独立学院发展的唯一优势。”赵薇感慨地说,这一切都迫使家庭探索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科研之路。
然而,一些问题仍然阻碍着这些机构的发展。陈金飞指出,独立学院建立之初,*和机制照搬了母学院。对于科研需求,系统期望教师每年都有项目并产生结果,因此很难产生高水平的结果。由于经费主要来自学费和母大学的“输血”,一些独立学院的科研奖励和配套经费难以落实。
路在哪里?
面对种种困难,民办高校和独立学院的科研路径在哪里?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姜国华认为,投资者是否“持有新交学费并计算如何分配资金”,家长学校是否“将独立学院视为一个“血液供应站”或“具有一定的科研视野”,成为民办高校和独立学院科研发展的关键。在国家尚未澄清私立大学和独立学院“谁拥有办学资产”的问题之前,“粉饰他人”仍然是投资者最大的担忧。
在今年的NPC和CPPCC会议上,许多代表和成员重申了对私立大学的分类管理,区分营利和非营利,并澄清了资产的所有权。只有解决这一瓶颈,才能解决民办高校和独立学院的科研问题,真正发挥*机制的灵活性。
当然,投资者被要求重视科学研究。私立学院和独立学院本身也应该保持清醒的认识。
郭鹏江指出,民办高校和独立学院在科研方面应该有所作为,不要有所作为。与其过分关注公立高校关注的高科技课题,不如加强基础科研技能的培训,注重教师的培训。“撰写基金申请和组织学术委员会讨论是改善教师学习的过程,在某种程度上,这比结果更有趣。"
针对现阶段暴露出来的“科研产出不足”的问题,唐建民表示,民办高校和独立学院在现阶段应该制定一些鼓励科研的政策,奖励范围甚至可以大于公办高校。
姜国华认为,随着学术水平的提高,教师将被授予更多的管理职位,使他们忙于科研或失去科研动力。因此,“更多的钱应该给成功的科学家,而不是高级官员。”此外,学校给予教师的奖励不应该仅仅体现在金钱上,还可以通过建立实验室和提供助手来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让学者有一种被同行认可的荣誉感,把科学研究变成一种精神享受。”
至于如何解决人才流动的问题,说,朱一方面要看引进,另一方面要看培养。从某种意义上说,在我们学校培养人才更重要。因为在派遣教师到海外大学深造的同时,他们也在学习其他科学家如何进行科学研究,这有助于提高科学研究的质量和数量。“人才流失是不可避免的,但派遣100人就足以留住绝大多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