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千种植物转录组计划发布新成果

科普小知识2022-10-19 20:18:08
...

千种植物转录组计划发布新成果

1KP项目中涉及的绿色植物。照片来源:自然

10月24日,《自然》杂志发表了由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物学院教授刘涛作为合著者完成的国际1KP项目(千个植物转录组项目)的成果。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基因组研究项目,该项目用了9年时间完成了1124种植物(包括220种藻类)的测序。1KP项目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框架和背景知识,以了解过去10亿年来绿色谱系植物从水生到陆生和不同类群的进化。

中外联手破解“绿色之谜”

1KP项目于2008年11月由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教授Gane Ka-Shu Wong发起。来自国内外130多个单位的近200名科学家参加了这项工作。

其中,刘涛团队负责41个主要大型藻类转录样品的制备和进化分析,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研究员于君负责转录组数据处理和注释,深圳华大基因技术有限公司负责转录组测序和组装。

这项工作也是中国海洋大学深入参与国际科学项目的又一重要成果,为中国经济藻类分子育种技术的发展和良种选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刘涛告诉《中国科学日报》。

对于“专注于”海带研究的刘涛来说,他很高兴能够完成海带基因组的测序。目前,刘涛团队采用分子辅助育种技术培育了“三海”海带新品种,标志着我国海带遗传改良技术从群体育种和细胞工程育种正式进入分子育种时代。

“将来,我们可以根据农民的需求定制和培育个性化的海带品种,就像现代生活中的商品定制一样。”刘涛说道。

严的价值与力量存在

除了海藻研究,牡蛎和扇贝养殖也经常被报道。闪亮的棕色牡蛎“海达3号”是刚刚获得新品种证书的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院院长李奇的“宝贝”。

"我们是一个牡蛎养殖大国,但我们还不是一个强大的国家."李奇告诉《中国科学新闻》,这也成为他培育新牡蛎品种的动力来源。

从我国自主培育的第一个牡蛎品种“海大1号”开始,填补了我国牡蛎良种培育的空白,李奇团队经过8年攻关,现已形成“海大2号”的惊人面貌。

在相同的养殖条件下,与未养殖的长牡蛎相比,“海大2号”的平均壳高、壳重和产肉量分别提高了39.7%、37.9%和25.0%,在牡蛎群落中被称为“土豪金”。

"事实上,没有最好的方法养殖水产品,只有更好的方法."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物学院院长鲍振民说。

包振民团队突破了低成本、高通量基因分型的技术难点,开发了贝类全基因组选择技术体系,为扇贝品种的升级奠定了基础。鲍振民的成果《扇贝分子育种技术创新和新品种培育》获得2018年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绿色养育蓝色海洋

“我们的目标是建立高效、高水平的扇贝养殖技术体系,使扇贝养殖业像农业和畜牧业一样,有更好的品种和方法,能够高效、稳定、健康、可持续地发展。”鲍振民一直致力于推动海水养殖业走上“绿色之路”。

在9月底举行的第一届世界海洋科技大会上,包振民说:“青岛是我国海洋水产养殖技术的发源地。水产养殖业应走绿色发展之路。它应该是系统生态学、机械信息化、改良育种品种、安全产品和多样化市场

“水产养殖本质上是一个绿色、低污染、高产量的行业。在整个动物养殖过程中,水产养殖的效率比畜禽高10倍。因此,水产养殖对中国农业转型升级也非常重要鲍振民说。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586-019-16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