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野外科考人的“织绿还绿梦”

科普小知识2022-10-20 18:52:12
...

新华社兰州6月4日电(记者张文静)两三栋涂有淡黄色油漆的砖瓦房“孤零零地”矗立在青山绿水的森林中。在离房子不远的综合观察场,仪器和设备正在监视森林中的“一举一动”。这是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与资源研究所在甘肃省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建立的大窑口森林生态水文观测点。

一年到头,循环开始。中国科学院西北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常年蹲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祁连山上行走。通过地面调查和多尺度实验观测相结合,监测不同植被和土壤的地表径流等信息,从而分析和揭示森林生态系统变化的驱动机制,预测森林植被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为祁连山森林植被的恢复和重建提供科学技术支持,并通过人工措施辅助提高祁连山水源涵养能力。

祁连山在六月仍然寒冷。进入小野子的森林生态和水文观测点,坚持下来的科研人员仍然穿着羊毛衣服,忙着采样和做实验。

陈龙飞,他的家乡是湖北省武汉市,是西北研究所的助理研究员。出生于1988年的陈龙飞有点害羞,但当他提到祁连山生态保护时,话匣子就打开了:

“我们希望通过我们自己的科学研究工作,能够更好地恢复植被,提高祁连山的水源涵养能力,使山越来越绿。这是值得努力的。”陈龙飞说道。

在野外工作意味着有勇气和耐力去忍受困难。远离城市,沟通不畅,生活不方便,住宿条件差,孤独和寂寞接踵而至。

“当观测点在2008年第一次建立时,条件非常困难,也就是说,一些小房子,每天生火做饭,一年到头都点着炉子。现在有*供暖系统,一些人正在做饭。虽然两张床上还有三个人,但这要好得多。”因为热爱科学研究工作,成龙觉得这个领域并不那么苦。

像陈龙飞一样,西北研究院每年都有一批研究人员。他们长期生活在反对派的外科检查中心,致力于“编织绿色,回归绿色”的科学研究。

西北研究所的另一个野外站是位于黑河中游的黑河遥感实验研究站,位于大山口森林生态水文观测点以北约80公里处,黑河是中国干旱地区第二大内陆河流域。

即使在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站长车涛也从未休息过。

在车涛看来,“监测和实验不分节假日,不等人。通过地面监测大面积的山脉、河流、森林和湖泊是不现实的,但通过遥感可以看到整个画面,甚至可以看到树叶是否缺水以及是否有病虫害。”

车涛表示,该研究站的观测可为关键生物物理参数和其他地表参数的遥感反演、水文和生态建模以及地表数据同化系统的开发提供数据支持。

车涛认为,虽然野外工作很辛苦,但也很有趣,比如欣赏别人看不到的风景。"与自然的接触更加纯粹和舒适."

西北研究所所长王涛说,该研究所现在有20多个野外站,其中大部分位于自然条件恶劣、交通不便的地区。长期坚持这一领域的研究人员克服了许多困难,但他们“只做事情,什么也不说”。尽管困难和障碍重重,他们还是收集了沙子,形成了一座塔,并通过了传递,完成了一个又一个的科学壮举。

现在,这些研究人员正在无私地寻找他们心中的“编织绿色,回归绿色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