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韩春雨论文惹争议 专家表示时间会给出结果

科普小知识2022-10-21 12:18:01
...

韩春雨论文惹争议 专家表示时间会给出结果

韩春雨在实验室里。网络图片

杜南新闻记者饶立东5月2日称,河北科技大学副教授韩春雨领导的研究团队发明了一种新的基因编辑技术NgAgo-gDNA,被国内媒体誉为“三无”副教授,并取得了“诺贝尔奖”的实验成果。然而,在这篇论文发表两个月后,世界上没有一个实验室宣布它可以完全成功地重复韩春雨的实验。新的基因编辑技术引起了怀疑。许多国家的科学家要求自然生物技术公司介入调查,并披露韩春雨实验的所有原始数据和实验条件。

许多国家的科学家质疑韩春雨的论文

两个月前,河北科技大学副教授韩春雨领导的研究团队因其发表在英国《自然生物技术》杂志上的论文《利用格雷戈里·阿戈纳特杆菌进行DNA引导的基因组编辑》赢得了国内外的一致好评。韩春雨本人被誉为“三无”副教授,他做出了“诺贝尔奖”的实验结果:没有声望,没有名望,没有地位。

韩春雨团队获得的结果是,用脱氧核糖核酸(一种核酸内切酶)来介导NgAgo,以识别基因编辑的目标基因,这被认为是基因编辑领域的一个重大突破。许多科学家和实验室重复了韩春雨的实验。

然而,在论文发表两个多月后,没有任何科学研究小组宣布他们已经成功地重复了韩春雨的实验结果,这使得这种新的基因编辑技术受到了极大的质疑。7月29日,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医学基因编辑研究小组负责人盖坦博吉奥(GaetanBurgio)在其博客中表示,经过多次尝试,国际社会反复实验的结果无一例外都失败了,“NgAgo的未来并不明朗。”他建议《自然生物技术》杂志要求韩春雨披露所有原始数据和实验条件。

西班牙高等科学委员会(CSIC)下属的国家生物技术中心的科学家路易斯蒙托柳转发了盖尔坦伯吉奥的博客。7月30日,卢伊斯莫托柳更新了他的博客,称他已经停止了所有在NgAgo上的项目,“建议所有想这么做的人停止浪费资源。”在家里,方等人也对他的实验的可重复性提出了质疑。

面对NgAgo的质疑,韩春雨本人自6月底以来在百度贴吧上作出了一些回应。7月2日,在与方一起发布的质疑原文的帖子中,给出了更详细的回应:“细胞应该被检测好,没有寄生虫菌污染和支原体污染...我非常确定,没有污染,单个guid转移不会影响绿色荧光蛋白的表达...用于转染的质粒质量好,导向磷酸化完全……”

昨天(7月31日),韩春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他不会再回答这些问题,并认为这些问题是“不科学的”,对实验结果的讨论必须回到科学本身。

韩春雨被授予“诺贝尔奖”三无副教授。

昨天,河北科技大学官方网站的第一页还挂着一则通知,“我校教师韩春雨在国际*期刊《自然生物技术》上发表了一篇高水平论文”。文章说,年轻教师韩春雨作为交流作者的研究论文发表在*国际期刊《自然生物技术》上,影响因子为41.5。“这项成就的核心是一种新的基因组编辑技术,它取代了目前常见的Cas9。这一成果打破了国际基因编辑技术的垄断,实现了中国高端生物技术零原创的突破。”

2016年5月2日,英国杂志《自然生物技术》发表了一项由韩春雨团队发明的新基因编辑技术,该技术被认为具有独特的优势和巨大的潜力。简而言之,这项技术有望治疗基因突变引起的疾病,改善作物性状等。它可用于微生物、植物和动物的精确基因改造,以及乙型肝炎、艾滋病或某些遗传性疾病的“基因治疗”。

据了解,韩春雨于2013年开始研究“中国创造”的尖端基因编辑技术——NgAgo-gDNA。该技术被誉为第四代基因编辑技术,打破了国外基因编辑技术的专利垄断,被认为达到了国际一流水平。

韩春雨,42岁,在河北科技大学任教,是名副其实的“三无”副教授——没有声望,没有名气,没有地位。他的实验室很简单,但他取得了“诺贝尔奖”的研究成果,被媒体誉为“不亚于世界级的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和斯坦福大学”。

5月24日上午,*统战部副部长陈喜庆率全国无党派代表团赴石家庄调研。他还和韩春雨谈了两个小时,称赞他没有追求快速成功和立竿见影的好处。这位“三不”副教授很快在媒体上流行起来。

据专家称

中国科学院陈院士:

科学需要反复实验

耐心等待结果。

中国科学院院士、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陈在告诉记者,的实验结果极大地鼓舞了科学界。目前,不能重复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韩教授一方的原因,也可能是反复实验者的原因,双方都有机会。”

陈表示,媒体呼吁“自然-生物技术”介入调查,披露实验的所有原始数据和实验条件是没有必要的。“在杂志出版之前,作者将不会被要求提供所有的实验数据,也不会再做实验来测试它,这太费时了,”陈余一告诉杜南记者。一般来说,杂志会邀请业内专家来评估实验过程的合理性。只要实验程序合理,数据就不会被测试。

“同样,除非有足够的证据证明学术不端,该杂志不会介入调查或删除手稿,”陈余一说。当新的实验结果出来时,有人会重复验证并讨论结果。这很正常。"不久就会有结果了。"

“我相信韩教授自己会尽力找出为什么别人不能重复他的实验。科学就是这样,发现问题并不断改进。”陈认为,公众不必太在意的实验结果而急于下结论,“科学不是一两个简单的东西,需要反复实验和足够的时间来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