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破译“藏地密码”:“第三极”科考追踪

科普小知识2022-10-21 16:00:02
...

破译“藏地密码”:“第三极”科考追踪

青藏高原第二次综合考察(6月24日拍摄)江湖源头冰川与环境变化调查小组第一线营地附近冰川融水流下。新华社记者金梅多吉

新华社拉萨8月4日电:破解“藏文密码”——追寻“世界屋脊”的科学研究

新华社记者、王启诺、薛、黄兴

雪山巍峨,草原无边,天空湛蓝,湖泊清澈...美丽的青藏高原也是因为严寒而难以到达的“世界屋脊”。它包含了地球生态环境的无限奥秘。

今年6月,中国在青藏高原开展了第二次综合科学考察。科学家们首先关注了河流的湖泊源区,即*最大的湖泊森林断层和青藏高原中部重要的冰川发育区,试图破译隐藏在雪山、盐湖和草原深处的“藏语密码”。

在冰芯里有一个隐藏的“无字天书”。

在唐古拉山的夏龙扎伊隆巴冰川下,一个海拔5150米的营地旁边,一群穿着突击服和登山靴的人正忙着整理他们的装备——登山杖、滑雪板、冰镐、保护绳、雪桶...他们的脸上都戴着太阳镜和户外头巾。

这是一支研究河流和湖泊源头冰川和环境变化的探险队。

中国的冰川大多发育在中低纬度山区。冰川研究人员经常攀登5000米以上的雪山来完成他们的工作。为了确保工作温度足够低,他们还需要成为雪山的“蓝魔人”。

“在海拔超过7000米的穆扎塔阿塔营地,我们的帐篷在晚上被强风撕成了条状。”中国科学院研究员、冰川与环境变化调查小组组长许表示,“在野外工作时,由于极端天气条件,科研小组成员的健康和生命将受到威胁。”

科学家称冰川为解释地球自然历史的“无言的天书”。年复一年,地球的环境变化信息被冰川封存。冰芯是从冰川顶部到底部钻出的圆柱形冰样本,是破解这本“天书”的关键。研究冰核中的秘密让团队成员经历了各种各样的困难,但也乐在其中。

在这次探险中,冰川研究小组最初计划在唐古拉冰川、格拉东冰川和普罗古格里冰盖钻取冰芯。然而,由于高温以及冰和冻土的快速融化,一些科学家甚至掉进了积雪下的冰湖中,钻探地点不得不从冰川的顶端移到尽头。

“终端冰川是冰川最古老的部分。随着冰川首先融化最古老的部分,一些冰川将变得越来越“年轻”。研究冰川末端的冰芯可以监测冰川“年龄”的变化,并判断冰川的融化。”许柏青说,在青藏高原持续升温、冰川加速融化的背景下,这项工作意义重大。

湖泊沉积物揭示“过去的世代和未来的世代”

与冰川相似,湖泊沉积物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演变过程中储存了丰富的气候和环境变化信息,是研究全球气候和环境变化的重要载体。研究人员可以通过在湖底钻探沉积盐核并探索“核”中的秘密来评估湖及其周围地区生态系统的历史、现状和未来。

拿起冰芯,爬上冰,躺在雪地上;要占据湖底的核心,乘风破浪。

“我看到湖面上乌云密布,我很高兴躲过了一场大雨。但没过多久,我们这边的海浪就涨到了两三米高,我们几乎失控了。”一名女科研小组成员在塞林斯库湖表面漂浮了近15个小时,终于在晚上踏上了坚实的陆地,她哭了。她的脸上还沾着盐,这是咸水湖拍打在她脸上留下的“纪念”。

壮丽的塞林断层是*北部的一个传说中的湖泊,与格萨尔王降伏的恶魔有关,向探险队展示了它令人生畏的一面。

如果你知道风险,你还是要面对它们。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湖泊数量最多、面积最大的地区。这些湖泊总体上仍在扩大。最引人注目的是塞林断层,在过去的40年里,它的面积增加了40%以上,现在已经超过纳木错成为*最大的湖泊。

许柏青认为,湖泊扩张是青藏高原环境变化的表现之一。它背后的环境机制是什么?有什么影响?未来的趋势是什么?这些问题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

研究小组这次成功地在塞林断层钻了一个10米长的沉积岩心。这是迄今为止在塞林误钻的最长的沉积岩心。基于此,可以研究过去20,000年的环境变化。

破译“藏地密码”:“第三极”科考追踪

6月24日,研究人员和后勤人员从营地前的溪流中取水。新华社记者金梅多吉

岩石化石密封了“大海变了”

1.8亿年前,青藏高原南部还是一片汪洋。在地质时期的某个时候,海洋消失了,然后地球表面继续上升,形成了今天的“世界屋脊”。大海变了很多。它实际上是在地球的“世界屋脊”上演的。

探索高原隆升的过程和机制一直是青藏高原研究的热点。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副研究员徐强是古生态学和古环境考察队的成员。他从事地质研究。这一次,他需要探索青藏高原中部分水岭山脉的隆升历史及其在亚洲水系形成和演化中的作用。

*分水岭是一条长约2500公里的山脉带,位于青藏高原的核心地带,可以说是青藏高原的“脊梁”徐强说,“它可以被称为‘行星分水岭’。”

“这个‘脊柱’在什么时候塑造了高原的气候、水系和矿物分布,这一过程尚不清楚。”徐强说,该小组采用唐古拉花岗岩低温热年代学的研究方法,结合稳定同位素研究,以便更全面地了解*分水岭山脉的形成时代和高度变化。目前,初步认为唐古拉山前线可能在5000万年前上升到今天的高度。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研究员吴菲菲的团队最近在中部高原的伦波拉和尼玛盆地发现了大量的热带鱼化石群落。这些种类与今天该地区特有的鲤科裂腹鱼完全不同,这可以证明该地区在2600多万年前处于温暖潮湿的环境中,海拔不超过2000米。

科学家已经证实,青藏高原不是“铁板一块”,而是在太空中分阶段上升。一些研究人员认为,当青藏高原中部已经上升时,喜马拉雅地区可能仍然是一片海洋...

于雪“居民”的“户籍档案”

*北部的羌塘草原平均海拔5000多米,盛夏时经常被积雪覆盖。冰雪中,*野驴成群奔跑,藏羚羊优雅漫步,野牦牛栖息在山顶,珍稀鸟类盘旋。

这真是“野生动物的天堂”羌塘自然保护区成立于1993年,2000年升级为*自然保护区。然而,近年来,如何使该地区的生态环境资源在保护的基础上带来更大的效益,服务于科学研究和国民教育,造福于当地人民,成为摆在专家和决策者面前的重要课题。因此,在*北部建立一个国家公园已经提上日程。

“在这项科学研究中,我们负责绘制该地区动植物的种类、数量和分布区域,并为国家公园的自然保护和生态旅游规划提供科学数据和建议。”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生物和生态变化调查小组组长、研究员杨勇平说。

调查组分为五个研究组:哺乳动物、鸟类、鱼类、爬行动物、生态学和植被。研究人员每天开车追踪“高原精灵”,并对雪域的“居民”进行“普查”。

"根据初步观察,塞林错至克拉当地区的物种分布密度处于中上水平."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副研究员李新海说。

除了传统的观察和计数方法,李新海的团队还使用无人驾驶飞行器拍摄动物。在塞林断层的西岸,他们甚至拍摄了超过500只的大型藏羚羊群。

“我们将记录发现动物的位置和数量,并根据数据使用物种分布模型计算不同地区不同动物的大致大小。”李新海说,他们将绘制一张全面的动物分布图。这份雪“居民”的“户籍档案”将为动植物保护、合理放牧和旅游规划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