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首艘专业海洋科考船“科学一号”退役
中国首艘专业海洋科学研究船“科学1号”在青岛退役
5月20日,“科学1号”停靠在青岛西海岸新区的海洋综合科研船码头。当天,中国第一艘专业海洋科学研究船“科学1号”在青岛退役。退役后,将无偿捐赠给青岛西海岸新区——古口国防科技一体化区,改造成为海洋科学教育基地和海洋科技人才培养基地。“科学1号”已服役36年,是中国海洋科学考察的主要船只。它的航行覆盖了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和太平洋。它已经两次穿越赤道,总航程超过60万海里。新华社记者张旭东摄
新华社青岛5月20日电(记者张旭东)中国首艘专业海洋科学研究船“科学1号”20日在青岛退役。这艘海洋科研功勋船已服役36年,将无偿捐赠给青岛西海岸新区——古口国防科技一体化区,改造成为海洋科学教育基地和海洋科技人才培养基地。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所长孙松说,“科学1号”研究船是上海沪东造船厂在1980年建造的。它的总长度为104米,吃水深度为4.9米,排水量为3324吨。它拥有10个实验室,可以进行地质、地球物理、物理海洋、气象、化学、生物和环境保护方面的综合调查。八十年代初,“科学一号”的诞生对中国海洋科学研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他说。
新中国的第一艘科研船叫做“金星”。它是由一艘退役军舰改装而成的,不是一艘专业的海洋科学研究船。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海洋科学研究基本上依靠小船。”“科学1号”的船长隋毅勇回忆说,当第一艘专门为海洋科学研究设计建造的3000吨“科学1号”出现时,在当时的海洋科技界引起了轩然大波。
据报道,“科学一号”已尽可能抵达巴布亚新几内亚,自1980年建造以来,一直是中国海洋科学考察的主要船只。它的航行覆盖了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和太平洋,并两次穿越赤道,总航程超过60万海里。
在“科学1号”对太平洋的考察中,科学家们发现了“棉兰老暗流”,这改变了对太平洋西部边界流动力学结构的传统理解。在*架考察期间,科学家们发现了中尺度涡“东海冷涡”,推动了*架环流的研究。
中国科学院院士胡敦信说:“科学1号帮助我完成了一项从近海到远海的大型海洋科学调查。没有科学1,我就不会取得这些科学成就。它为中国科学院、中国和国际海洋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
“一代又一代的海洋人在这艘船上把他们的青春献给了海洋科技事业。现在它要退休了。我真的不愿意放弃它。”81岁的余锡纯是科学一号的机长,他说。
改造后,“科学一号”将通过实物、展板、模型、电子图像、声光、内部网络动态展示等方式展示中国海洋科学考察和海洋科学研究的发展,为海洋和船舶专业提供学习和实践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