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发电行业为突破口 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启动
中新网12月19日电(记者赵占辉)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近日发布了《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规划(发电行业)》(以下简称《规划》)。19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组织召开全国碳排放交易系统启动电话会议和新闻发布会,介绍该计划的具体内容,并进行动员和部署。这标志着中国碳排放交易系统总体设计的完成和正式启动。
该计划明确规定,发电行业(包括热电联产)将率先启动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主要参与者是发电行业中年排放量为26,000吨二氧化碳当量或更多的企业或其他经济组织,包括其他行业拥有的发电厂。首批1700多家企业参与碳交易,总排放量超过30亿吨二氧化碳当量。
该计划指出,碳市场建设的最终目标是建立一个所有权清晰、保护严格、流通顺畅、监管有效、公开透明的碳市场,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实现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今后,建设工作将分“三步走”:基础设施建设阶段——完成全国统一的数据报送系统、登记系统和交易系统建设,开展碳市场管理系统建设,大约需要一年时间;模拟运行期——用一年左右时间开展发电行业配额模拟交易,全面检查市场各要素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强化市场风险预警和防控机制;深化完善期——在发电行业交易主体之间开展配额现货交易,在发电行业碳市场稳定运行的前提下,逐步扩大市场覆盖面,丰富交易品种和方式。
19日,国家碳排放交易系统启动
中国的碳市场会是什么样子?(美丽的中国,热点)
我们的记者赵占辉
《人民日报》(2017年12月20日,第15版)
制图:蔡华为
国家发改委19日宣布,以发电行业为突破口,全国碳排放交易系统正式启动。此前,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了《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规划(发电行业)》。
气候变化是一个吸引全球关注的话题,碳排放交易不再是一个新词。面对2030年碳强度比2005年降低60%-65%的目标,中国应该建立什么样的碳排放交易体系?这对国家、行业、企业和普通人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碳市场将如何建立?
以发电行业为突破口,首批纳入1700多家企业。
与其他市场体系相比,碳排放交易体系有些特殊。
"碳市场本质上是一个政策市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气候部主任高力在19日的新闻发布会上说。这个交易系统有一个强有力的政策。*必须为所有企业设定碳排放交易系统的覆盖范围、排放总量和排放限额。同时,制度应坚持市场化取向。包含在交易系统中的企业,具有不同的碳减排成本和低成本,可以超额完成减排任务。他们可以将剩余的碳排放配额出售给超过配额的企业以获取利润。通过这种以市场为导向的方式,鼓励企业提高生产、改造和升级,以最低成本实现减排。
在国家碳排放交易体系建设之前,中国的碳市场工作早在2011年就开始了。2011年,中国确定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湖北、广东、深圳等7个省市为开展碳交易的试点城市。2013年,深圳率先启动实际交易,拉开了中国碳市场的帷幕,试点省市也逐步开始运作。目前,它已纳入近3000个主要排放单位。截至2017年11月,累计配额周转量达到2亿吨二氧化碳当量,约合46亿元人民币。
试点项目状况良好。把它扩展到整个国家合适吗?
《规划》明确规定,发电行业(包括热电联产)将按照“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原则,率先启动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然后逐步扩大行业参与碳市场的范围,增加交易品种。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气候司副司长姜认为,将发电行业作为碳市场建设的切入点有四个原因。首先,发电行业有一个良好的数据库,单一的产品,完整的排放数据测量设施,标准化和易于核实的数据管理,以及容易和容易的配额分配。其次,该行业的排放量相对较大。根据初始纳入门槛,年排放量2.6万吨二氧化碳当量(综合能耗约1万吨标准煤)及以上的重点排放单位将纳入首批1700多家企业,排放量超过30亿吨,具有较强的示范意义。第三,管理体系比较健全,行业以大型企业为主,易于管理;第四,从国际经验来看,火电行业是各国碳市场首先选择的行业。
建立国家碳市场,需要做的准备工作非常复杂。行业范围确定后,最重要的是建立一个制度框架。该计划明确指出,中国的碳市场将由三个主要系统和四个支持系统组成。三个主要系统是碳排放监测、报告和核查系统、关键排放单位配额管理系统和市场交易相关系统。四大支撑系统是碳排放数据报送系统、碳排放登记系统、碳排放交易系统和碳排放交易结算系统。
该计划还提出了稳步推进碳市场建设的时间表,该时间表分为三个步骤:基础设施建设阶段,大约需要一年时间来完成国家统一数据提交系统、登记系统和交易系统的建设,并开展碳市场管理系统的建设;模拟运行期——用一年左右时间开展发电行业配额模拟交易,全面检查市场各要素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强化市场风险预警和防控机制;深化完善期——在发电行业交易主体之间开展配额现货交易,在发电行业碳市场稳定运行的前提下,逐步扩大市场覆盖面,丰富交易品种和方式。
“建立国家碳排放交易市场是当前和未来应对气候变化和低碳发展的一项关键任务。”高力表示,中国应建立一个“坚持市场导向、*服务、前易后难、循序渐进、协调配合、广泛参与、统一标准、公平公开”的碳排放交易市场。
碳市场会有什么影响?
每个人都将是企业和行业绿色转型的制度机遇的直接受益者。
华新水泥是2014年湖北省首批纳入碳排放管理的企业。在第一年的表现,它花了3000多万元购买碳配额。“当年我们获得了2046万吨的配额,但当年度业绩期结束时,我们发现实际排放配额超过了115.34万吨,购买配额的成本相当于我们在华中地区企业一年的净收入,造成了重大损失。”华新水泥气候保护部部长李英介绍。这笔费用已经花在了深刻的教训上。第二年以来,华新水泥在节能减排方面做出了巨大努力。成立了专门的气候保护部门,通过自主研发技术,将生活垃圾和工厂垃圾加工成一种绿色废弃物衍生燃料,替代传统煤炭。一年内,华新水泥通过出售剩余的42.38万吨碳排放配额,实现了900多万元的净利润,而不是购买排放配额。仍然有许多这样的企业。在过去三年的试点项目中,已纳入湖北省碳市场的排放控制企业通过节能减排实现了3亿元的碳市场收入。
随着全国碳市场开始建立,被纳入其中的企业受到的影响最直接。对企业来说,这是一个增加的负担,还是一个节约能源、减少排放和提高竞争力的制度性机会?“更多意味着机会。一方面,鼓励企业加大节能减排力度,通过科技创新降低排放强度,另一方面,加大清洁能源开发力度。”华能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经过4年的绩效考核,企业从零开始探索建立了碳资产管理信息系统,组建了碳交易团队,优化了交易策略,逐步提高了绩效交易效率,降低了绩效成本,4年内实现了100%的绩效率。
江表示,按照现行的碳排放配额制度“免费发放,与企业实际产量挂钩”,真正需要购买更多配额的只有业内一些能效较低的企业。“根据目前的试验计算结果,80%的企业已经基本平衡了配额和排放量。那些稍有不足的企业可以通过加强节能管理来消化,而10%的行业水平先进的企业会产生过剩的配额,这相当于降低生产成本。”与此同时,江强调,一些企业的成本压力不会波及到整个行业和下游行业,因为单个企业可能会产生定额盈余或缺口,这将实现整个行业的基本内部平衡。
不仅对特定企业,而且对整个行业来说,碳市场建设也是绿色转型的好机会。江认为,碳市场将对低能效企业产生抑制作用,并将积极促进高能效企业产能的扩大。中国电力委员会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王祉萱也表示,碳市场可以通过碳约束迫使电力优化结构,提高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的经济竞争力,加快可再生能源发电替代高碳能源发电,同时通过碳市场的不断完善和拓展,增加散煤转化为电煤的比例,促进集中利用和集中管理的实现。"企业和行业应积极参与碳交易,在碳约束下赢得机会."王祉萱说。
从普通人的角度来看,碳市场的建设将有助于“捍卫蓝天之战”,每个人都将是直接受益者。“碳排放的主要来源是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排放,这与大气中排放的主要污染物相同。在碳市场机制的作用下,企业将通过优化能源结构、采用节能低碳和新能源技术、实施精细化管理措施来提高能源效率、减少碳排放。同时,它们还将有效地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排放。”姜介绍。据估计,每减少一吨二氧化碳排放量,大约3.2公斤二氧化硫和2.8公斤氮氧化物排放量将相应减少。
碳交易也为精确的减贫开辟了新的思路。目前,中国贫困地区已经开发了大量的农林自愿减排项目,并从碳市场交易中受益。2015年至2017年,中国湖北省贫困地区农业和林业认证自愿减排总量达到71万吨,农民增收1016万元。
建立碳市场有什么困难?
交易系统的设计是复杂的,市场应该是活跃和有序的,更多的中国智慧是期待的。
从2011年试点省市的建立到两年后2013年碳交易的启动,从2017年12月19日全国碳市场建设开始到电力行业现货交易的实际启动,大约需要两年时间。要逐步扩大碳交易市场的覆盖面和范围,丰富交易的种类和方式,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为什么建立碳交易市场如此困难?“碳市场建设是一项重大的制度创新和复杂的系统工程。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赵丽说,在各省市试点过程中,发现了一些问题,正在寻找解决办法。
很难在顶层设计复杂性。为了建立一个国家碳市场,除了考虑覆盖面之外,还必须精确设计未来目标年的碳排放总量和交易系统配额分配。例如,设定总量是一项非常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清华大学张喜亮教授表示,总量设定不仅要考虑碳市场覆盖的特点,还要把握不同年份的国家碳减排目标和对碳排放交易体系的预期贡献,还需要对未来覆盖行业的经济增长率和交易体系的增长做出一定的预测。另一方面,也应该考虑到行业和企业的持久性和竞争力。从碳市场建设的国际经验和我国7个省市的试点实践来看,总量设定面临诸多不确定性,应遵循“适度收紧”和“循序渐进”的原则,确保全国碳市场发挥作用。
很难刺激市场活动。北京是七个试点省市之一,拥有最多的交易实体和最丰富的交易类型,拥有近1000家实体。不过,北京环境交易所相关负责人表示,虽然交易规模和活动水平不断提高,但以往试点市场规模有限,无法形成足够的交易规模,不利于全面形成市场化的碳定价机制。此外,碳交易只能在T+5的现货交易模式下进行,缺乏碳期货等金融交易产品和风险管理方法。此外,企业参与交易主要是为了履行合同,这导致交易活动少,进而影响交易规模。
很难充分发挥监督的有效性。企业上报的碳排放数据是否准确,配额分配是否公平公正,如何惩罚不良企业,如何建立市场风险预警和防控机制,这些监管问题都需要**、地方*以及各部门和机构的协调管理。“计划”明确规定了全国统一市场和地域管理的原则。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会同有关行业主管部门制定配额分配方案,检查技术规范并监督实施。省级气候变化主管部门对辖区内重点排放单位的数据核查、配额分配和绩效进行监督,对重点排放单位的结算进行监督,对逾期或未按规定全部结算的重点排放单位进行处罚。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还将推进碳排放领域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对未按规定足额或逾期缴纳的重点排放单位进行处罚,并将相关信息纳入国家信用信息共享平台进行联合处罚。
“碳市场的复杂性、其广泛的影响及其与各种政策的高度相关性,要求我们打好基础,协调关系,稳步推进。”王祉萱说。随着全国碳市场建设的启动,中国有望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碳市场,更多的困难和挑战等待中国的经验和智慧去克服。
■链接
一些碳排放交易试点项目
北京碳排放交易市场
北京碳排放交易市场于2013年11月开放,目前包括945个主要排放单位。在之前的七个试点省市中,北京拥有最多的交易主体和最丰富的交易类型。为加强温室气体减排控制,2016年,北京将排放控制企业覆盖范围从直接和间接排放10000吨(含)以上调整为直接和间接排放5000吨(含)以上的重点排放单位,达标主体数量从543个跃升至945个。北京的碳市场是第一个实现跨区域交易的试点省份,因为它的参与者类型多样,市场开放程度高。
上海碳排放交易市场
上海碳排放交易市场于2013年11月正式启动,连续四年实现100%合规。目前,钢铁、电力、化工、建材、纺织、航空、水运、商业酒店等27个工业和非工业行业的310家重点排放企业已经纳入试点。迄今为止,上海碳交易市场总成交额为8741万吨,总成交额超过9亿元,涉及600多家企事业单位。上海碳交易试点具有“制度清晰、市场规范、管理有序、减排有效”的特点。试点企业的实际碳排放总量比2013年启动时减少了约7%。
湖北碳排放交易中心
湖北碳排放交易中心于2014年4月开业,迄今已纳入236家排放控制企业。据统计,经过三年多的试点,企业节能减排投资同比增长38%,累计减排2691万吨。60%的企业实现了绝对减排,19%的企业实现了集约减排,排污控制企业在全省碳排放中的比重从47%下降到43%。本次交易涉及的主要企业是湖北省行政区域内年综合能耗6万吨标准煤及以上的工业企业。尽管试点项目的包容性门槛很高,企业数量也很少,但它涵盖了很大一部分碳排放,并注重配额的灵活和可控分配。配额的初始分配总体上很紧张。实行“一年分配、一年清算”制度,取消非交易配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