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视角看甲午之殇:海防,能战方能止戈
■王梓霏,本报见习记者
1895年4月17日,中日签署了《马关条约》,标志着1895年中日战争的结束。中国战败,北洋舰队全军覆没。胜利者日本进入了现代强国的行列,但中国作为被征服的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被减半。
中国的海防很脆弱。从表面上看,它在战略思维上是落后的。船只、火炮和其他武器装备的技术指标不如日本。然而,根本原因是中国缺乏一个相对完整的、接近现代的军事工业体系、工业体系和科技支撑体系。
当时,中国的大多数武器装备都是“一次性”的,不能连续组装或供应。因此,即使有一场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也不能挽救北洋水师战败的命运。
随着时间的推移,经过两次甲子事件,反思吴佳海难,海洋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保护国家应该是保护海洋,保护海洋应该是一支强大的军队。现在,时代变了。如果再有一场“中日战争”,中国能赢吗?这取决于中国海防现代化及其背后的支撑力量。
毫无疑问,只有当你做好准备,你才能安全,只有当你能战斗,你才能停止战斗。
1894年失败后,金钱买不到现代化。
1894-1895年的中日战争是世界大战史上的一个特例,一个“大国”输给了一个“小国”。它深刻暴露了清*时期脆弱的海防力量。
第二次鸦片战争、1874年*事变和1884年中法战争后,清*已作出“以史为鉴,以师为主”的决策,并开始装备海军装备。
北洋海军是晚清建立的第一支现代海军舰队,也是清*建立的三支现代海军中实力和规模最大的一支。北洋海军成立后,清*先后购买了“致远”、“靖远”、“涞源”等装甲巡洋舰,建立了世界第六、亚洲第一的海军舰队。
然而,军事评论员宋忠平认为,金钱买不到现代化。“我们只能购买,不能建造,我们只能依靠外援,战争的失败是注定的。”
德国“铁血总理”俾斯麦分别接见了中国和日本代表团。后来,当被问及对中日战争的看法时,他指出日本会赢,中国会输。“日本人来到欧洲后,他们讨论各种学术问题,强调政治原则,并寻求回国进行根本性改革。然而,当中国人来到欧洲时,他们只会问某个工厂的舰炮是如何制造的,它们有多值钱,这样他们就可以把它们买回来。”
“海军本身就是一个工业化国家能够支持的军事工业和国防系统。一个封建农业国家无法支持如此庞大的军队。”宋忠平在接受《中国科学》采访时说。
对此,国防大学政治委员刘亚洲将军也指出,1894年的甲午战争是*失败造成的。在西方舰船的强力推动下,日本实现了从传统战略到现代国家战略的彻底转变。相反,清朝总是退缩。
也正因为如此,甲午战争爆发时,北洋舰队已经多年没有购买新船,船龄逐渐老化。这些船只的速度和射速都落后于日本。此外,船上的炮弹数量不足,质量差,种类不一,缺药无药和弹药无药的问题突出。
在海战中,人才是关键。
战争被军队打败了。在1894年甲午战争中经受考验的清朝海军,不是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也缺乏经验丰富的军事指挥官。
1894年甲午战争中,李鸿章在北洋水师的使用上,坚持“护船制敌”的原则。他认为北洋海军来之不易,在具体使用时应该谨慎。因此,它错误地利用自己打农民战争的经验来指挥现代海战。
对此,一些专家指出,1894年甲午战争的悲剧在于李鸿章作为政治家扮演了陆海军总司令的角色。他用政治原则而不是军事原则来指导作战,这不仅是对战争的背离,也是对全局的致命背离。
事实上,在整个战争中,中国涌现了大量勇敢的士兵,他们带头慷慨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其中有邓世昌,他“死在今天的大海上,是正义的”,左,他“如果人们珍惜死亡,这个城市是我的葬礼”,和,谁采取了阶段,看着大海与兴奋。
而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谢认为,战争的领导者和各级军官都是缺乏现代军事文化知识和修养的人。战争是由他们指挥的,结果是可以预料的。"战斗力之战是技术和人才之战."前军事科学院世界军事研究部副部长罗远将军一再强调作战指挥人员的重要性。
宋忠平从甲午战争的失败中吸取教训,说从中国军队的发展来看,人才是第一位的。“我们需要提升了解海洋、管理海洋和开展联合行动的人才,也就是说,我们需要加强我们的人才储备”。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确保在未来的军事冲突中取得胜利。
早在20世纪80年代,为了提前培养航母和编队指挥官,中国海军就设立了“飞行员机长班”,选拔优秀的海军航空兵飞行员学习水面舰艇指挥,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复合机长。这些人才中的大多数现在已经成为海军舰艇的高级军官。
自2006年以来,海军投入数亿元实施人才战略工程,大力培养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加大专业工程人才的配套建设,进一步实施高科技人才工程。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已步入快车道。
战略调整,迈向深蓝
1949年4月23日,新中国海军成立。此后,新中国海军经历了从海防、近海防御到近海防御的三个发展阶段,开始了从“黄水”、“绿水”到“深蓝”的渐进过程。
*成立之初,中国从苏联进口了“四大金刚”等大型驱逐舰,以及一些巡逻艇和导弹艇宋忠平说,当时我国更加重视海军的发展。然而,由于国力太弱,许多较高的技术指标根本无法实现。
1980年,中国进行了一次远程运载火箭试验,这被认为是我国海军发展的一个里程碑事件。这次试验向南太平洋发射了两枚“运载火箭”,并派出一支中国海军特种舰队在数千英里之外执行勘测和回收任务。这次任务催生了中国第一代051导弹驱逐舰和王源系列巡天舰队。它还首次设计并建造了一艘大型补给船,使海军开始掌握海洋补给能力。
20世纪70年代之前,中国海军从事“海防”。1986年,时任海军司令员的刘华清首次提出了“近岸防御”战略。海军作战范围也从300公里扩大到数千公里,进一步扩大了作战范围。
“以前,我们都是在岸上作战的小船和小船。现在我们都是大船,都有一定的战斗力。”宋忠平说,从近岸防御向近岸防御的转变是一个重大转变。
然而,根据专家的说法,中国将来一定会建立自己的深蓝色海军。
2012年9月25日,中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号正式投入使用,这被视为中国海军迈向深蓝的重要一步。
“使用航空母舰作为作战平台,这是未来蓝水海军的发展方向。”宋忠平说,航空母舰将成为未来远洋海军发展的基本模式。
作为回应,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少将、空军指挥学院战略研究教授乔良指出,拥有一艘航空母舰只是蓝水海军的第一步。“海军是一项综合性服务,强调系统能力不仅仅依赖于一两个超级武器平台。中国要建立真正独特的传统蓝水海军,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乔良告诉《中国科学》的记者。
联合作战是关于战争的可能性。
今年又是中日年。中日之间的海洋争端从未停止过。甚至一些右翼反华*也私下表示,他们希望中日再打一场反华战争,夺回亚洲的领导权。那么,站在历史循环的风口浪尖上,如果再有一场“中日战争”,中国能打赢这场战争吗?
在专家看来,未来的战争关乎一个国家的战争潜力。所谓战争潜力是指一个国家或战争一方调动人力、物力、财力和精神力量的潜在能力。
“有些国家似乎很强大,但事实上它们并不战斗。”宋忠平说,因为它的综合国力和战争潜力不能支持它打一场中产阶级的军事冲突。
中国科学院院士曹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指出,未来战争主要考验一个国家的联合作战能力,包括陆、海、空各方面的多维战场游戏。"单一的军事行动会有缺陷,很难充分保护国家安全。"
宋忠平还指出:“日本的海军和空军确实有自己的优势,但未来的战争不是豪杰。我们不能将我们的弱点与日本的优势相提并论,但我们必须为联合作战能力而竞争。核心是随时做好战斗准备。”
"如果美国不参与,中国就有很大的获胜机会."曹说,战争的成败必须考虑美国的参与程度和其参与的深度。
“两国将采取联合行动的模式。此时此刻,他们将比其他人拥有更高的战争潜力和更高的自给自足率。”宋忠平说,如果没有美国的帮助,尤其是深入的帮助,日本的一些作战能力将无法发挥。
中国科学新闻(2014-09-16,第一版集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