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代人讲述为何考研:从追求学术到找份工作
从1981年恢复学位制度到2014年底,中国已经培养了49万名博士生和426万名硕士生,其中一半是在过去五年中培养的。三十多年来,研究生教育为国家建设培养了大批人才。从数量上看,中国已经是研究生的“超级大国”,仅博士培养的学生数量就已经是世界上最多的。
随着时代的变迁,在考研人群由“精英”向“大众”转变的同时,许多人考研的初衷也由“学术研究”向“工作”转变。扩招后,学历变相贬值,一些用人单位设定了更高的就业门槛,这使得“考研热”不断升温。
正是在“考研热”的背景下,一些高校出现了“大学高中”现象,一些学生将考研视为“第二次高考”,这绝不是高等教育的本来面目。
从2016年开始,在职研究生入学考试将被取消。随着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推进,研究生的入学门槛和教学质量将会提高。
12月26日,2016年全国研究生入学考试正式开幕,170多万考生进入考场。
根据教育部的数据,1980年包括博士生在内的研究生人数只有3,616人,而1990年为30,000人,2000年为129,000人。包括医生在内,2015年注册的研究生人数达到62.1万,比35年前增加了170倍。
在过去的30年里,研究生入学考试的群体和初衷都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对于不同年龄的研究生,他们有不同的想法和不同的经历。对他们来说,这是一场改变他们生活的考试。对社会来说,它是一面反映时代变化的镜子。
20世纪80年代:“追求学术”的研究生入学考试
时间:1985年
考研:卢健,呼和浩特人,就读于南开大学现代文学系,现为天津一所大学教师
“我一个人在天津上学,当我度假回家时,我的孩子们不认识我,他们看到我就哭。”天津一所大学的老师陆健告诉《工人日报》,1985年,当孩子只有一岁的时候,他就被南开大学现代文学系录取为研究生。已婚有子女是20世纪80年代研究生候选人的真实写照。
记者看到陆健在下午5: 00和6: 00上课,在准备教材的时候,他拿着学生送来的方便面,用它来打开水泡。他来自呼和浩特,研究生毕业后全家搬到了天津。
毕业后,陆健在呼和浩特的一所大学当了教师,结婚生子。然而,由于我对文学的浓厚兴趣,考研的想法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中。"那时,我想进一步提高自己,取得学术进步."
在20世纪80年代,大学生被称为“受宠的孩子”。本科教育已经很少了,研究生教育更少了。当时,研究生入学考试的通过率很低,选拔标准很高。“在大学班级的30多名学生中,只有不到10人有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的想法。我是唯一一个通过考试的人。”
由于孩子的母亲忙于工作,陆健只能一边看孩子一边复习。“我左手拿着一本外语词汇书,右手拿着一个孩子。孩子一哭,他马上放下课本哄孩子。当时,复习材料很单一,只有大学课本可以反复自学。由于他是跨学科的研究生候选人,工资更高,他每天下班后花3-4个小时学习,“除了工作,他还在学习。”
那些努力工作的人,天堂不辜负他们。经过努力,陆健被南开大学现代文学系录取为研究生,但他后来的生活让他更加痛苦。每到假期,陆健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和儿子培养感情。但是当这个孩子第一次认识他并开始依赖他的父亲时,陆健应该离开家回到学校。
在陆健看来,过去的研究生入学考试也是一次经历。他看着桌子上的旧照片说:“生活必须有目标,同时也必须有毅力。如果你坚持,你一定会有所收获。”
20世纪90年代:“提升地位”的研究生入学考试
时间:1992年
研究生入学考试候选人:徐建明,河北昌黎人,武汉建筑材料学院学士学位,考入天津大学力学专业,现任秦皇岛某科研机构学科带头人。
从昌黎小镇到武汉,再到天津,最后到秦皇岛,徐建明完成了他人生的“版本升级”。
徐建明是昌黎人,初中毕业后就爱上了物理。1982年,徐建明被武汉建筑材料学院录取。当他毕业时,他参加了入学考试,但没有通过。
“当时,迫切需要合格的人员进行施工。大学毕业后,他们被分配了工作。”徐建明被分配到秦皇岛的一个科研机构。在单位工作了6年后,他决定再次参加考试。
在20世纪90年代,对于有“单位”的人来说,研究生入学考试的第一阶段通常不是考试,但单位“不能让他们走”。令徐建明惊讶的是,单位领导支持他,并且在审查期间没有分配工作。这一次,他被天津大学录取为力学专业的研究生。“当时,所有本科生都被分配了工作,所以研究生入学考试不是为了就业,而是为了更好的机会。
研究生入学考试最直接的结果是职称和工资的变化。“与我同时从本科毕业的同事在单位只能被评为工程师五年,而我从研究生院毕业后,我将被评为两年。薪水要高得多!”在随后的漫长职业生涯中,这一优势逐渐扩大。
现在,徐建明已经是该单位的学术带头人,并在自己的领域取得了一些成绩。他坦率地说:“学习是我一生的追求,我将终生坚持。如果没有我在研究生院学到的知识,我可能仍处于几十年前的水平。”
00:研究生入学考试“更多的选择”
时间:2004年
考研:郭华东,山东菏泽人,内蒙古大学学士,后考入南开大学世界历史专业。
在南开大学津南校区的博士公寓里,记者见到了正在写博士论文的郭华东。宿舍里到处都是用英语复印的材料。"学习美国历史时,文学大部分是英文的."郭华东说。
将于明年6月毕业的郭华东正在南开进行第二次学习。十一年前,从内蒙古大学毕业后,他被南开大学录取为世界历史研究生。硕士毕业后,他去了四川的一所大学。工作6年后,他被南开大学授予美国历史博士学位。
当时,郭华东对扩招印象最深。1999年,高校扩招开始。1998年,108万人被大学入学考试录取,而2002年,320万人被录取。郭华东是扩招后的第二批高中考生,见证了扩招给研究生入学考试带来的变化。
“当时,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是一种高度‘个性化’的行为,目的是增加知识和更多就业机会。”郭华东说他真的在为高三的研究生入学考试做准备。然而,他现在发现许多本科生一进大学就开始准备研究生入学考试,甚至学校也会向学生强调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必要性。一方面,研究生入学考试很受欢迎;另一方面,一些人担心“大学里的高中教育”,把研究生入学考试变成了“第二次高考”。
研究生入学考试群体的扩大也扩大了重点院校之间的差距。根据郭华东的记忆,“当时关键机构和非关键机构之间的对比没有那么强烈。”当时,全班有47名学生,有3到4名学生辍学。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学生总数不是很大。"目前,许多人希望通过研究生入学考试,以便转学到一所更有名的学校。"
10分钟:“工作”研究生入学考试
时间:2015年
参考:王京选,太原理工大学大四学生
王京选从小在老师眼里就是个好男孩。然而,他没能摆脱高考失败的阴影。"我没有恢复学业,但我几乎没上过大学。"王京选说,他进入学校后处于一种特别颓废的状态。"一年级和二年级学生经常辍学。"
从大三开始,王京选开始正视前两年的忽视,并决定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他每天早上6点起床,晚上10点睡觉。他在图书馆学习了14个小时。光是研究生入学考试,他桌上就有42本书在复习。"一年之内,他刷了11道习题。"
"研究生入学考试就像自我拯救。"王京选告诉记者,他不想这么早进入社会,担心找不到一份满意的学士学位工作。“我认为随着大城市的发展,生活的压力会更大。我希望找到工作后有一个高起点。”
事实上,对于一些本科生来说,研究生入学考试实际上是在拖延就业。研究生实际上是否比本科生就业更好还很难说。许多大学本科生的就业率超过了研究生。以西南大学为例,2014年毕业生12700人,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为96.54%,硕士毕业生就业率为95.04%。两者之间的平均工资差异并不显著。
“就业困难导致许多本科生毕业后不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这推高了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受欢迎程度,避免了就业高峰。然而,他们毕业后在工作场所的竞争力并没有得到很大提高。”教育界的一些人这么说。
(应受访者要求,陆健和徐建明化名)(原题:你为什么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