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科技视角看甲午之殇:有“器”无“力”终是梦
■倪思杰,本报见习记者
1861年,在经历了鸦片战争之后,清朝经历了内外两方面的困难,“自强”和“求富”成为洋务运动的诉求。以李鸿章、曾国藩、左为代表的洋务官员,主张学习西方工业技术和商业模式,发展现代工业,以“师夷长技以制夷”,从而延续清*的统治。
三十年后,甲午战争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失败,也打破了中国长期以来的大国梦。此后,中国开始下沉并挣扎了半个多世纪。
“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的科学技术逐渐开始了持续而加速的发展,其中洋务运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然而,洋务运动中科学技术的发展极其有限。没有社会制度的进步,科学技术就不能独立发展。”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副所长王在接受《中国科学日报》采访时说。
洋务运动“名存实亡”
今天,无论是社会史还是自然史,甲午战争和甲午以前的洋务运动,都是褒贬不一。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教授郑大华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说,清*在甲午战争中的失败,特别是北洋水师的垮台,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彻底失败,洋务运动被称为“自强运动”。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洋务运动的破产,也不能否定洋务运动在中国科学进程中的历史意义。
西方科学书籍的翻译是洋务运动对中国科技发展的重要贡献之一。王说,洋务运动期间,洋务运动设立了一些学校和图书翻译机构。在此期间,仅江南制造局翻译部就翻译了近200种书籍。
然而,由于大多数人不理解这些书,对西方科学知识缺乏兴趣,社会反应非常有限。
在人才培养方面,王认为当时的新学校与现在的职业学校相似。当地培养的人才并不是真正的高层次人才,而在国外学习的人才数量很少,在美国学习的幼儿很少完成学业。在1894年甲午战争之前,即使是少数受过训练的人才也基本上没有得到重用。
除了通过翻译书籍来传播西方科学知识之外,在洋务运动期间,许多国营企业、西方企业和私营企业也在我国出现,许多“洋枪”也被引进。依靠新兴产业的崛起,科技水平取得了一定的进步。
“*经营的工业主要是军事工业,主要是武器和造船业,这些工业培养了一些技术工人和熟练工人。私营企业主要包括金属开采和煤矿开采,而且大多数都很小。”王对说道。
然而,在现代科学技术史专家看来,这一时期的科学技术发展非常有限。例如,最关键的核心技术不是掌握在中国人自己手中,重要企业的技术*都是外国人。总而言之,洋务运动并没有为中国的现代化建立必要的、最低限度的人才和制度基础。
对此,梁启超还在“戊戌政变”的“圣旨附言”中说:“甲午战争前,中国士大夫说,西方学者认为西方人的长度不过是船只的强度和机器的精密程度。因此,学习的人只不过是枪支和船只。这就是我们国家失败的原因。”
科学技术功利主义今天仍然存在。
在1894年中日战争及其后的历史进程中,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多次被战争和运动所打断。如何确保中国科学发展的可持续性,已成为历史遗留的重要问题。
一百多年前,洋务运动提倡“向外国人学习,学习控制外国人的技能”,并把科学技术作为促进国家发展的利器。就连当时最著名的科学家李·也在译作《复兴》的序言中写道:“今天的欧洲国家日益繁荣,并饱受中国边界问题的困扰。原因是工艺精湛。然而,原始工艺的本质是学会如何计算,“每个人将来都会学会如何计算,而工艺在将来会被提炼。阻止人们向威海以外的其他国家致敬是这本书的主旨。这份工作肤浅又新鲜吗?"
对于洋务运动中重技术、轻科学的功利主义思想,中国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康宽英在接受《中国科学日报》采访时表示,这是由当时我国的内外环境决定的,是一种*的选择。
但是,在王看来,我们当时和现在对科学技术的认识是很肤浅的。如今,科技界在谈论科学意义时,往往把它政治化,而他们对科学意义本身的追求是次要的
“从20世纪80年代到本世纪初,我国要求科技发展注重经济效益,生存问题成为中国科技界的头等大事。今天,国家对科学技术的支持比过去大得多,但仍有许多后遗症。相当多的国有科研机构和大学仍然需要通过各种渠道获得大量科研经费。”王说,目前,我国的科研*还存在着许多计划经济时代遗留下来的弊端。各种科研资源掌握在不同的部门和官员手中。科技界权力结构失衡,治理结构不合理。
对此,他建议,党和*应该给予科学界更大的自主权,使其能够在学术发展、交流、创新和标准化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摆脱科学研究的“官方标准”,并确保科学技术的发展能够突破*的束缚,实现可持续发展。
没有市场很难创新。
党的十八大明确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放在国家整体发展的核心地位”。
从历史中学习,我们可以知道权力的兴衰。中国人民大学贾根良教授认为,洋务运动的兴起和甲午战争的失败对当前中国的科技创新仍有警示意义。
“科学技术使国家繁荣”,但在贾根良看来,单纯的科学技术不能使国家崛起。“科学技术的发展必须以一定的生产关系为基础。仅仅强调科技的力量,却没有看到科技发展的必要条件,科技创新就不可能成功。这是中日战争给我们留下的重要启示。”
"我们必须防止自主创新战略重复洋务运动的错误."贾根良说。
他说,鸦片战争后,外国产品在中国的税率很低,民族企业的市场受到挤压。国有企业难以保证生存,提高自主科技创新能力更是不可能。
目前,外汇账户已成为货币发行的基本机制,导致中国科技创新投资的资本成本过高,民营企业资本极度匮乏,无法在中国与外资竞争。*贸易剥夺了中国科技创新对其依赖的国家价值链高端产品的自主权。高度依赖外国直接投资;*不能通过采购自主创新产品来支持中国企业。
“在过去一年左右的时间里,我们见证了中国向保护本国产业免受*采购的转变。然而,中国的民族产业仍然缺乏核心技术,中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普遍陷入“低端高端产业”的陷阱。”贾根良说。
对此,他建议“创新驱动型发展”应以全新的发展模式为基础,以保护国家产业及其国内市场,并为自主创新提供空间和土壤。
中国科学新闻(2014-09-17,第一版集锦)
上一篇:飞机为什么能飞
下一篇:揭秘康斯塔姆现象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