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中国高校如何领跑“新一代人工智能”?

科普小知识2022-10-26 20:48:27
...

教育部最近发布了高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根据该计划,到2030年,中国大学将成为“建设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的核心力量和引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人才高地”

未来12年,高校应如何承担起领导“新一代人工智能”研究和人才培养的责任?近日,记者跟随教育部的采访团到相关高校进行采访。

着眼未来加强基础研究

老鼠“017”是浙江大学的“明星老鼠”。它的大脑皮层植入了电极。当附近的实验者用鼠标遥控时,它可以沿着地面上的箭头轨迹“探索”迷宫。

“脑-机集成,也称为‘混合智能’,是生物感官和认知能力与机器计算能力的深度结合,以产生更强大的智能形式。”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潘刚教授介绍。除了各种“老鼠机器人”之外,浙江大学的科研团队近年来还开展了对猴子精神控制机械手和入侵人体精神控制机械手的研究,完成了“剪刀、石头布”等。

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校长吴说,高校的人工智能研究必须着眼于前沿问题。浙江大学将重点关注机器学习算法、大数据智能、跨媒体感知计算、混合增强智能、人机协同智能等重大科学前沿问题,加快建设人工智能的先行者优势。

吴是人工智能专家。他的研究小组在国家973计划“感知和认知的脑-机融合的计算理论和方法”的支持下,实现了混合智能的行为和感知增强,被国际同行认为是“这方面的第一步”。

"在未来的竞争中,高校的人工智能应该承担更多的领导责任."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副校长游政说,清华大学从脑科学和计算两个角度切入人工智能的核心基础研究。

“这并不侧重于支持现实人工智能的主流应用,而是着眼于未来的主动布局。”尤铮说,当我们看到人工智能应用技术在中国蓬勃发展时,我们必须更加重视基础研究,“安下心来,敢于啃硬骨头”

交叉整合,研究和教育并重

"大学的优势不仅在于基础研究,还在于跨学科研究."中国工程院院士、原中国工程院常务副院长潘云河表示,这一优势仍需发挥。

作为中国学科最全面的大学之一,浙江大学一直致力于促进人工智能的跨学科整合。其人工智能协同创新中心已被教育部批准建设。

“角膜炎图像智能识别与辅助诊断系统”是该校眼科专业团队与计算机专业团队全面整合的交叉项目。有两位领导:一位是“白求恩奖章”获得者、浙江大学医学院教授姚玉峰,另一位是浙江大学人工智能研究所所长、教授吴菲。

据了解,中国有数百万人因角膜疾病而失明。角膜疾病图像的视觉特征非常复杂,基层医院的眼科医生诊断难度很大。姚宇峰说,“单纯依靠图像,普通医生的诊断准确率为30%-60%,通过人工智能诊断系统诊断准确率为84%。我们的目标是超过90%,达到或超过世界最高水平。”

高校在谈论“跨越”时,不仅在学习,而且在育人。

在浙江大学,每个一年级本科生都必须学习编程。即使是非工程专业的本科生也需要在Java和Python之间选择必修课。在浙江工业大学,学校积极邀请人工智能企业合作,学生在校期间可以参与项目的研发。

"关键是如何将人工智能应用于各种学科."浙江大学人工智能研究所的教师翁凯说,我们希望计算机科学能为每个学生所用,学生们可以自然地把它当作一个助手来创造更多的可能性。

“也许学生大学毕业四年后,世界将会大不相同。从这个角度来看,除了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提高认识和改变世界的能力。”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副校长李建东认为,在科技的推动下,高校需要转变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抓住应用的“机遇期”

许多大学校长都认为人工智能最大的生命力在于它的应用,因此有必要加强与产业的联系,特别是促进科技创新系统与产业创新系统的联系。

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来理解交通规律,提高道路利用效率是当前智能交通领域的一个热门话题。浙江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智能交通”创新团队与浙江大学*控制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合作十余年,开发了基于交通大数据的新型城市智能交通系统。

两年来,成果已在绍兴、柯桥、杭州、萧山等地推广应用浙江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王万良表示,该成果的应用有效缓解了该地区的交通拥堵,创造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一些校企合作项目在机制上也有所创新。浙江大学和阿里巴巴集团于2017年成立了“阿里巴巴-浙江大学前沿技术联合研究中心”。双方同意,合作的技术成果的知识产权将在4年内归学校所有,申请科研项目和其他工作,然后转让回企业。

“随着中国工业转型和新型城市化的推进,将为人工智能的发展和应用创造大量新的空间。”潘云鹤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