淝水之战苻坚为何会如此惨败?
在中国几千年的漫长发展历史中,曾经有过许多少胜多的战役,而肥水之战无疑是其中比较经典的战役之一。东晋和前秦在淮南寿县的战斗中,东晋以劣势取胜。真的是东晋时的80,000对前秦时的800,000吗?东晋的士兵如此强悍?
西晋末年,天下大乱,司马睿在建康(今南京)称帝,成为东晋王朝。北方的各种力量聚集在一起。前秦王苻坚,在宰相王蒙的大力支持下,像一棵悬梁,把东晋的阎和西晋的梁一举消灭。他南征凉州(今汉中)和宜州(今四川大部分地区),统一了大致以汉水和淮河为界的北朝和东晋。苻坚有大量的士兵和广泛的军队,雄心勃勃,有统治全国的气氛。
375年,王蒙去世。临死前,他建议傅建不要急于进攻东晋,等到基础稳固、时机成熟后再做打算。
淝水之战爆发于公元383年,在此之前,先秦和东晋曾有过几次战役,但都不是大规模的局部战争,如襄阳的攻防战。379年,前秦攻下襄阳,至此长江上游和汉江都在苻坚的控制之下。
苻坚似乎看到了自己统治世界的一面,因为当时的情况与西晋灭东吴之前非常相似。傅剑的计划与西晋时完全相同。一条路线是从西部的巴蜀水师沿长江东流,另一条是从汉江,另一条是开辟沿淮河战场的东路。多支军队并肩作战,赢得了长江以南的胜利。
因此,在攻占襄阳和巴蜀之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苻坚攻打东晋的计划已经开始。
公元383年8月,苻坚正式发布命令,全军出动攻打金。有多少军队?根据历史记载,军队总数约为85万人。85万军队主要来自四个地方:关中、巴蜀、凉州和姬友。这些部队来自不同的地方,由于距离不同,他们不能同时到达战场。因此,进攻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前锋先去前线,主力随后跟进。
可以肯定的是,由傅融、慕容垂等将领率领的先头部队有25万人,其余60万人,包括27万骑兵,则由傅建率领。傅剑只是名义上的总司令。当他从长安出发时,他亲自率领的部队并不多,但作为总司令,他的部队不应少于前锋,至少25万人。25万罢工者到达淮南,首先与东晋王朝作战。
东晋有多少军队?东晋的军队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在长江上游的荆州。由桓冲率领的荆州军约有10万人,主要负责长江上游的西线防御。东部战场主要是由谢玄率领的8万北府兵。因此,东晋时期投入的总兵力约为18万人。
当傅融率领的先头部队(慕容垂因桓冲攻打襄阳而调三万人到襄阳前线)到达东线时,双方兵力对比约为二十五万至八万人。包括秦军先锋成亮在内的大约2万名士兵驻扎在*西岸。结果,刘牢之迫使他们崩溃,损失了10,000多人。前秦军撤退到肥水西岸。因此,在淝水之战最后一战之前,淝水战场的双方兵力约为24万:8万。
苻坚领兵追至襄城。西凉军刚刚到达咸阳,姬友军到达彭城(今徐州)。巴蜀军队没有任何行动,但他们没有突破桓冲的西线。理想主义者傅剑试图以德服人,并派人投降。他希望东晋不战而降。他没有等到军队到来。他还和他的军队留在襄城,只带了8000名轻骑到寿县。
结果是一场悲剧。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情况,所有的树和树在八公山恐慌。它以惨败告终。东晋时期的淝水之战赢得了多赢少输的美誉。结果,战争失败了。强大的前秦朝崩溃了,新统一的北方再次分裂。
前秦的综合国力和战争动员能力远远超过东晋。它本可以完全成功,但却被优*量打败了。原因是什么?
纵观决定两国命运的战争,作者认为傅剑的失败有几个原因:
一、太紧急了
虽然前秦基本上统一了北方,但内部整合并不容易,也不可能在七年内完成。特别是,起义是当时的常态。尽管所有党派的力量都投降了,但还有许多别有用心的人。因此,地基不稳定。结果,在淝水之战失败后,各方的隐藏力量立即出现,给很快崩溃的前秦朝又一次打击。一场进攻战争的失败所造成的亡国是很奇怪的,但它有力地证明了前秦没有很好地整合。
另一方面,从傅建为淝水之战所做的军队部署来看,我们可以看出他正计划效仿西晋灭东吴的模式。西海师从巴蜀沿长江向东,中线从襄阳向南,东线开辟了江淮之间的战场。巴蜀和襄阳已被前秦所赢,因此这一模式成功的前提是必须赢得战略要地荆州。
荆襄、淮北是东晋王朝的基础。与淮北、淮北对东晋的重要性相比,荆襄更胜一筹,是东晋的门户。荆州是巴蜀大军东进的必经之路,而襄阳是荆州的命脉,可以水陆并进江汉平原。荆襄屏障保护江汉上游。如果它丢失了,在东晋就没有危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