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大城与大学:深圳高教转型能否实现产学双赢

科普小知识2022-10-30 11:48:01
...

大城与大学:深圳高教转型能否实现产学双赢

CFP供应图

2014年应该是深圳高等教育的重要一年。今年,深圳大学在广东省文科和理科的录取分数线上排名第四,并且非常自豪。朱青石离任后,南方科技大学的教育改革也将得到阶段性评估。引入合作办学的香港大学(深圳)正式招收本科生。越来越多的符合少数民族需求的特色大学开始在各地涌现,这些大学引入了著名大学之间的合作。

事实上,深圳作为中国经济改革奇迹的样本,长期以来一直被视为高等教育资源与经济发展严重错位,无法为城市发展提供足够的智力支持。到2004年,深圳只有9所普通大学,如深圳大学和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其中许多是二级学院。同期,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相当于深圳的上海拥有60多所大学。同年,苏州的国内生产总值相当于深圳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普通高等院校有91600名学生,是深圳的两倍多。

本世纪初,深圳面临城市发展的“四大困难”,最终决定建设“高、新、软、优”的现代产业体系。面对产业升级,深圳需要全面的智力支持和合格的高端劳动力资源。这已经成为这座城市教育梦想的驱动力。

经过30多年的几轮产业变革,目前深圳经济中最流行的关键词是“硬件复兴”。在《经济学人》杂志今年上半年的一组创新报道中,深圳被描述为“世界硬件之都”。乐观主义者指出硅谷在斯坦福的成功。几十年前,斯坦福大学还是一所二流大学。正是加州高科技的繁荣使其成为世界上最负盛名的大学。

“硬件复兴”需要更多的智能交付。深圳需要的人才能否通过本地高等教育得到满足?这似乎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然而,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一种新的、更新的高等教育模式被尝试,更多的著名大学被引进合作,从而成为深圳以“特区速度”建设高等教育的模式。

《时代周刊》记者张子玉、马欢、实习生梁、李训飞分别来自广州和深圳

9月24日下午,辞去中国南方科技大学(以下简称“南方科技大学”)校长职务的朱青石做了第四次大一新生报告,这也是他最后一次大一新生报告。演讲厅提前一小时就挤满了人。68岁的朱青石慢慢走进大厅。学生们包围了他,要求他在手机、iPad和衣服上签名。

五年来,南方科技大学被推到了中国舆论的前沿。作为教育改革的一个范例,它一直受到公众的热切追求。

事实上,南方科技大学出现在深圳并非偶然。早在20世纪80年代,当财政收入只有几亿元时,深圳就投资1亿元,邀请国内顶尖学者创办深圳大学。在过去的30年里,深圳的经济形式经历了几轮变化,*也有了许多变化。作为中国经济的奇迹样本,深圳从未停止过创造教育奇迹的努力。从最初希望成为“东南亚研究之珠”的深圳大学,到中国最好的职业技术学院,到专注于改革的南方科技大学和香港大学(深圳),再到与世界著名大学联合举办的特色学院,深圳一直在尝试新的和更新的高等教育模式,以便为城市的发展提供足够的智力。

“从30年的发展历史来看,深圳目前的教育结构是可行的,但从未来需求来看是不够的。深圳正面临产业升级,需要提高制造业的科技含量和生物、化学、物理、电子、信息等方面的人才。新兴产业将以服务业为主,包括金融、商业、物流、人力资源、会计等。他们还需要法律、艺术、设计、医疗和社会服务等。随着地方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人才培养不仅仅是为了工业,也是为了创造国内生产总值,更是为了服务人民的需要。我们还需要高端科研人才,包括基础学科的研究。”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校长文海向《时代周刊》记者讲述了他的观察。文海曾担任北京大学副校长和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院长八年。

“深圳的高等教育梦想符合深圳的需求。就像城市的发展阶段一样,第一阶段是解决当地人的就业和生存问题。其产业结构肯定是低端制造业,利润是主要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必须追求社会、教育和科学研究的综合地位,而深圳的财政状况也已经成熟,可以大力发展教育。”文海补充道。

“特区速度”

透过深圳艺术大学办公室的窗户,我们可以看到绿树掩映下的腾讯和大足激光两家知名企业的总部大楼,两者距离很近,似乎触手可及。深圳的发达经济,尤其是其信息技术和金融实力,给深圳的大学增加了巨大的吸引力。深圳大学2010年金融与数学系的学生陈凤辉就是这种情况。经济特区、毗邻香港和完善的基础设施都吸引了他去深圳大学就读。"除非我进入CUHK,否则我肯定会去深圳大学."这位来自广东茂名的学生出生于1991年,他告诉时代周刊。

在2014年广东省大学入学考试中,深圳大学在第二年招收了部分专业(共18个专业)的学生,文科596分,理科586分,文科和理科第四名。真的很自豪。对于成立于1983年、1996年获得硕士学位的深圳大学来说,很难简单地用“特区速度”来解释它。

“我敢说,只要我们放开自主招生,深圳大学肯定会跻身全国一流大学之列。许多所谓的精英学校对其中任何一所都不满意。”深圳大学前校长张在接受《时代周刊》采访时表示,2012年卸任的张担任深圳大学校长已有7年,许多深圳大学称他的任期是“必然的复兴”。张在任职期间,深圳大学与哈佛大学合作创办了一所新的医学院——在国际实践中,法学院和医学院被认为是一所综合性、有声望的学校所不可或缺的。此外,历史系、哲学系等学科也相继成立。

深厚的自信与其吸引力有关,尤其是在硬件方面。“盛大有一个苹果实验室,里面装满了苹果电脑和其他产品。的确,神达宿舍有空调,教室有空调,厕所有空调。”陈凤辉说道。

教师的待遇和介绍也很吸引人。2011年,深圳大学曾在美国杂志《自然》上刊登广告,为全球招聘杰出教授提供100万美元年薪。当时深圳大学拨款3000万元设立“高端人才基金”,专门用于支付高端人才的工资。这一次,前五名杰出教授的年薪最高可达120万元,最低可达60万元。他们还会给杰出的教授提供购房补贴。

深圳大学的这些优势背后是深圳经济的持续输血。张曾提到:“深圳市对深圳大学的资助是全国最高的。那天,我向李红中(原深圳市委书记、现任湖北省委书记)汇报。我说我在校长中也获得了第一名,是全国人均资助大学生最多的校长。一个学生一年花28000元,当然深圳花得更多。除了2.8万元,还有专项建设资金。我们为3800个房间装空调,这个总数将花费4000万元。”

当然,资金不能解决所有问题。深圳大学的一名科学和工程教师告诉《时代周刊》,他的导师原本是军事工业专家。被深圳大学聘用后,他也发现深圳的本土产业与他的研究方向不一致,并为此感到遗憾。

“如果你愿意,科学和工程是买不到的。几年前,该校想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引进一位有望获得诺贝尔奖的学者。然而,这位学者需要一个成熟的实验室来作出必要的安排,并建议在深圳大学设立同样的实验室。据计算,建造这个实验室需要几年时间。这位学者觉得他不能拖延,最后放弃了。深圳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阮伟透露。

从学校的历史来看,神达大学的道路是曲折的。深圳大学成立时,可以说是一所有许多专家的著名学校。前清华大学前副校长、两院院士张伟说:“这栋楼来自清华,外语是北京大学的李福宁。简而言之,北京大学将建设文科,清华将建设科学与工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将制定管理法规,CUHK将培养管理*。”深圳大学校长董力(化名)说。著名学者唐·和他刚刚去世的妻子乐·早年都在深圳大学读书。深圳大学光电研究所由牛汉本院士创建。这是该行业的一大亮点。”光学信息科学博士生刘运川说。

时任深圳市委书记的梁祥也给予了全力支持。“当深圳市*的财政收入只有几亿元的时候,它投资了1亿元来建这所学校。用1/4的财政收入建造一所大学可能是不可能的。”李东后悔了。

然而,由于20世纪90年代各种改革的不确定性和实用主义的影响,神达在经历了一段风光之后,陷入了低谷。据李东说,起初,人们对打造“东南亚一颗璀璨的学术明珠”寄予厚望。因此,该政策希望培训“工薪阶层”。“早期,由于过分强调实用性和方便就业,深圳大学的许多专业都开设了非常实用的课程,如摄影、文件写作、工商管理,甚至还有驾驶课程。对基础教育的蔑视仍然让申达错过了发展的黄金时代。”李东告诉时代周刊的记者。

新样式

在深圳大学成立之初,这种繁荣让人们想到中国南方科技大学,五年来它一直是公众舆论的焦点。

2009年9月,朱青石从深圳市委书记王戎手中接过中国南方科技大学校长任命书。五年后,南方科技大学在深圳西丽大学城东侧崛起。到目前为止,深圳已经在南方科技大学投资了几十亿元,第二阶段的校园还在建设中。南方科技大学的地铁出口是唐朗站,它与大学城的地铁站相邻。车站名称两边的方括号表示“中国南方科技大学”——这显示了该大学在深圳的价值。

然而,南方科技大学与深圳市之间的差异已经存在了五年,招生规模的差异就是其中之一。然而,此前有媒体报道称,深圳希望南方科技大学精英大学能够为城市发展储备大量精英人才。这一要求不同于南方科技大学的规划。据业内人士透露,2012年,当南方科技大学在获得教育部颁发的入学证书后首次被录取时,深圳的原计划是2000人,是学校计划的10倍多,最终招生人数为188人。回顾南方科技大学的招生发展,自2011年开始招生以来,第一次教改实验班招收了48名学生,2012年188名学生,2013年325名学生,到2014年,人数已经达到608名。

当南方科技大学还在努力寻找一个模式的时候,深圳已经开始引进一个著名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之间的合作模式。与深圳大学合资的香港科技大学(深圳)今年正式提前招收了300多名本科生,成为另一种新模式。

“办学首先要建立机制,打破传统机制。我不是说深圳大学不好。例如,为了创建另一所深圳大学,我们现在将启动深圳第二大学和深圳第三大学。如果机制相同,*不妨引进其他机制。”香港大学(深圳)校长徐扬生告诉时代周刊记者。

在选择学校地点时,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其他城市都向香港中文大学发出了邀请。徐扬生亲自调查了上海、北京、深圳和广州。最终选择深圳的原因是“深圳是最需要的”。“当时北京有37所更好的大学,上海有16所,深圳有1所。广东的总数是一样的。上海不包括邻近的南京和杭州,北京不包括邻近的天津、唐山和大连。国家研究所在北京也有267个,在上海有50多个。当时我们这里有一个,这个也是由香港中文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共同建造的。我们认为我们应该在这里做。”徐扬生回忆道。

此后,香港CUHK(深圳)的专业背景也与当时的调查结果有关,特别是考虑到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发展和升级。

“我们主要考虑三个方面。第一个是本地的需要,第二个是香港中文大学的传统优势,第三个是世界的趋势,因为凡事不能一窝蜂,要考虑大趋势。根据我们的调查,广东省有几件事是非常清楚的。第一种信息需求量很大,第二种生物医学需求量很大,第三种新能源需求量很大,第四种财务管理和营销需求量很大。还有一些特色,包括国际关系,不仅深圳需要,中国也需要。”徐扬生说。在香港的CUHK(深圳),仍然有一些新设立的专业,包括遗传学和都市主义。“城市化对中国来说太重要了。在目前的30年或未来的30年里,现代化主要是城市化的过程。当你有了这个想法,如何安排城市交通,如何安排城市人口,如何规划城市教育,这些事情都超出了以往城市规划的要求。”

巧合的是,文海还告诉《时代》杂志,北京大学深圳研究所在设计学科时也考虑了深圳的长期工业发展。“我们强调四点:前沿领域、跨学科、应用科学和国际标准。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的国际法学院和汇丰商学院都是为深圳需要的人才服务的。此外,它不仅满足了深圳的需求,也面向全国的需求。现在深圳的这些金融机构里有很多学生,包括前海新区。我们希望为前海提供两种人才,一种是高端国际金融人才,另一种是国际法律人才。我们的国际法学院在中国是独一无二的。”

不仅斯坦福,深圳也可能希望有哈佛

在许多尝试中,香港大学(深圳)被认为是一个“更好的模式”,它试图与深圳现有的学校合并或建立分校。然而,这种普遍的国家模式的一个主要缺点在于精英学校的主体不能转移,有时会变成中等学院。

然而,对于深圳市*来说,这种模式显然不会停止。根据2013年《深圳市*公报》中《关于加快特色院校建设和发展的意见》,在“十二五”期间,深圳将在生物、互联网、新能源、新材料、文化创意、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医疗卫生、环保、金融、艺术等领域建设10所特色院校,每年投入不低于10亿元。

这种特色大学在深圳并不少见。意见还明确指出,建设特色大学的目的是充分利用深圳的科技创新环境和优势产业的支撑。特色院校建设以高端人才培养为重点,坚持“小而精”的原则,发展特色和专业化。特色院校可以由国内外著名大学、科研机构或企业联合举办,主要开展本科和研究生教育。根据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政策,中外采取合作办学等方式嫁接国际一流大学。原则上,参与合作的国内大学应位列全国综合排名前30名或专业排名前5名,海外大学应位列全球综合排名前100名或专业排名前20名。

“从深圳工业发展的现状和一些中长期规划来看,深圳乃至珠江三角洲都在呼吁建设现代工业体系,包括高科技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圳提出了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甚至是未来的航空航天、军工等产业,对人才的需求将会比较大。从产业比重来看,深圳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0%以上,目前深圳的就业形势与产业结构基本一致。从近年来深圳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来看,大量加工贸易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国外转移,需要更多的现代服务业人才。”深圳(中国深圳)的一个主要智库王美博士告诉《时代周刊》。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财税系主任江林在接受《时代周刊》采访时表示:“包括深圳在内的珠三角地区一直以制造业为主,但过去一直重视加工制造业,对先进制造业重视不够。转型需要大量人才,包括高级技术工人。”

深圳需要高科技管理人才,也需要大量的技术人才,甚至高级技术人员。在这方面,深圳最深的品牌是深圳职业学院,它自称是全国最好的职业技术学校——尽管蓝翔技术学校有着更强的声誉。“根据我的假设,我留了1000亩地给深圳职业学院的一所有3万人的大学。那时,我想和宝安区一起用私人方式在宝安区办一所自己的大学。宝安当时有100万工人。如果我能提升一线员工的专业技术实力,我会有一个很好的发展。”深圳职业学院创校院长俞在接受《时代周刊》记者采访时回忆说,深圳的经济结构问题是在建校之初就考虑过的。

经过30多年的几轮产业变革,目前深圳经济中最流行的关键词是“硬件复兴”。在《经济学人》杂志今年上半年的一组创新报道中,深圳被描述为“世界硬件之都”。“在这里,他们可以在一公里内找到任何他们想要的原材料,这对于美国、欧洲和世界任何地方都是不可能的,因为没有华强北。”硬件孵化中心Haxlr8r的创始人Cyril Ebersweiler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寒武纪大爆发发生在新的电子设备上,最后一次发生在美国硅谷的软件业《经济学人》这样描述它。

乐观主义者指出硅谷在斯坦福的成功。几十年前,斯坦福大学还是一所二流大学。正是加州高科技的繁荣使其成为世界上最负盛名的大学。“技术和经济应该能够与周边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形成积极的关系。硅谷就是一个例子。”201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伦敦经济学院院长皮萨里·德斯告诉《时代》杂志。

“硬件复兴”需要更多的智能交付。华为和腾讯都是上个世纪的事件,现在没有世界级的公司可以代表“新深圳”。”深圳投资促进局办公室主任陈朝超早些时候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然而,深圳所需的人才能否通过本地高等教育得到满足,是一个长期的问题。

“如果我们只需要人才,我们不一定需要本地大学来完成它。作为一个大城市,人才的来源必须是整个国家,甚至是整个世界。深圳在吸引海外人才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因此,对本地人才的需求不一定是深圳发展高等教育的很大动力。我认为发展高等教育的主要功能之一是创造一个环境,这是一个城市工业生态和工业创新的良好平台和环境。因此,深圳高等教育的发展与其说是输出工业人才,不如说是输出文化。”王美指出。

徐扬生和文海对此有不同的理解。“当时我们做了很多社会调查。经过调查,我们发现,如果深圳要成为一个真正的金融中心,每年需要引进大约2000名真正的国际人才,目前估计每年需要10至20名。”这反映在徐扬生的调查结果中。

“有人说他们可以招募。大多数人在学校附近找工作,然后去北京学习,这是一条规则。大多数毕业生会在北京找工作,去上海学习,大多数会在上海找工作。因此,如果没有好的地方大学,人才的整体素质是无法提高的。另一方面,人们选择工作场所不仅是为了工资,也是为了未来的发展环境和孩子的学业。因此,我一直建议深圳必须重视医疗和教育,否则很难留住人才。北京这么拥挤,房价这么高,为什么人们现在去北京?许多人只是喜欢北京的高等教育。这是如何改变的?唯一的办法就是在广东深圳建立一所更好的一流大学。”文海说,“我认为深圳当然希望成为硅谷,深圳不仅希望成为斯坦福大学,也希望成为哈佛大学。”

《时代周刊》记者陈树洋为本文撰稿。

大学成就未来深圳

时代周刊特别评论员彭剑

随着朱青石在2014年9月的辞职,很多人都在担心南方科技大学对中国未来的命运。作为标本,南方科技大学的中国未来命运也被认为是高等教育改革成功的标志。

事实上,除了回答钱学森的问题和实现“大学去行政化”之外,中国南方科技大学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试图复制香港科技大学的模式,即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从零开始建设一所国际一流的研究型大学。

深圳的高等教育正在蓬勃发展,而与此同时,媒体正聚焦于朱庆时和南方科技大学中国的悲惨命运。如果说中国南方科技大学的成立是为了寻求高等教育*内改革的突破,那么香港大学(深圳)的出现则直接绕过了制度的约束。没有党委,实行的是更纯粹的理事会管理——理事会所有成员都是教授,包括理事会主席、香港中文大学校长、钟南山院士等。除了南方科技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深圳)之外,一大批具有鲜明“深圳制造”标志的特色院校逐渐进入公众视野。

根据规划,到2015年,深圳将从高起点在生物、互联网、新能源、新材料、文化创意、新一代信息技术等行业建设10所特色大学。特色院校主要与国内外知名大学、研究机构和企业合作,培养生物、互联网、新能源、新材料、文化创意和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的可重复使用的尖端人才。目前,华大基因研究所、先进技术研究所和广汽新材料特性研究所已经成为气候。8月25日,深圳市*与吉林大学和澳大利亚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昆士兰大学签署了合作备忘录。9月5日,由北京理工大学和莫斯科国立罗蒙诺索夫大学主办的深圳北里莫斯科大学协议签字仪式在北京举行。清华大学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合作的深圳市*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也将于今年年底正式开学,明年开始招生。

教育的常识是,好学校的出现需要长期积累。然而,作为一个刚刚建立30多年的城市,深圳并没有一步一步地“积累”,而是表现出一种特殊的紧迫感。正是这种紧迫感成为了深圳教育发展的动力,也使得对教育系统的各种影响成为可能。我们可以将这种紧迫感归因于城市管理者的雄心和城市的冲动惰性。但是,如果我们仔细研究一下,就会发现深圳的教育热情与其产业转型升级有关,也与*在关键时刻的重大决策有关。

本世纪初,深圳面临城市发展的“四不可持续”(土地和空间不可持续;能源和水资源不可持续;实现万亿国内生产总值需要更多的劳动力投入,而城市已经被人口压得喘不过气来,无法养活自己。环境承载能力是不可持续的),一度被认为是重工业,但经过反复论证,最终决定借鉴香港和新加坡的经验,建设一个“高、新、软、优”的现代工业体系。这种模式要求城市提供全面的智力支持和合格的高端劳动力资源。一旦教育严重阻碍了城市的发展,深圳的新兴产业也将面临智力供给不足的危机。深圳不得不开始探索非常规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模式。

今天的深圳,就工业布局而言,早已与人们习惯理解的大相径庭。这是一个与特殊政策、土地拍卖和“三来一补”紧密相连的“特区”。甚至,因为走得够快,深圳的变化并不为人所知。以航空航天业为例,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深圳长期以来一直是微型卫星、卫星导航基础部件和终端设备研发和制造的重要基地。直升机海上石油作业是中国最大的,官方航空作业是中国南方最大的。

2013年前三季度,深圳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达到6845亿元,同比增长17.1%,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速的1.5倍。在此基础上,深圳开始规划未来四大产业的发展:生命健康、航空航天、海洋和军事。

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这必然对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提出更高的要求。作为经济特区,深圳在区位和政策上的优势不再明显。工资和待遇已逐渐被内地取代。人才流失现象严重。深圳市委书记王戎曾急切地提出重建“孔雀东南飞”。

从城市的人才战略出发,筑巢引凤固然重要,但培养本地人才、改善本地教育和科研造血更为关键。这被视为深圳教育梦想的驱动力。

从目前情况来看,深圳的教育发展战略是“两手抓”。深圳大学等高校发展平稳,而以不同专业领域为重点的特色高校被分割和攻击。传统的教育发展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各有优势,但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如历史包袱沉重、行政色彩浓厚等问题。就连高举去行政化旗帜的南方科技大学也仍在努力探索。以合作教育和特色大学为导向的教育发展理念可以摆脱一些不符合教育发展规律的束缚和限制,凸显后发优势,实现非常规发展。

深圳特色大学从一开始就注定要与产业发展相结合。例如,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采用“大学-*-企业”的协同创新模式。从产业需求上推后,实现产业发展所需人才的“个性化定制”。然而,正如一些专家所说,教育和大学特色的形成有其自身的规律。行政长官的行政色彩和意志应该弱化,条件成熟时应该开放,而不是设定硬性目标,*。

未来,随着市场化、法制化和国际化战略的实施,以及前海能源的释放,深圳的产业结构将进一步发生变化。如果目前的探索成功,深圳的特色大学将发挥更大的作用,并可能创造一个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深圳模式”。

另一方面,由于转型升级,产业变革将带来改革的动力和紧迫性,这将冲击僵化的*,为未来的教育改革和变革开辟空间。

朱青石的背影很遥远,但一切都开始了。(原标题:大城市和大学:改造深圳的高等教育梦想硅谷——斯坦福基因和非常规尝试能否实现生产和学习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