罂粟是怎么变成毒品的?罂粟最早是被谁发现的?
1893年3月份,林则徐奉命来到广州查封鸦片,在虎门海滩上将230多万斤的鸦片公开销毁。在林则徐载人期间,他提出了配制断瘾丸、强迫吸食者戒绝、大举搜查烟枪土膏等6条禁止鸦片的办法。“睁开眼看世界”的林则徐一生厉行“禁烟”,然而直至今天,毒品仍在肆虐世界。而这一切,与这种植物相关——罂粟。
它有着繁茂的枝、嫩绿的叶、美丽的花、壮硕的果,果实被刺破之后会流出奶一般乳白的浆液,看似洁白无瑕,但若您能耐心细察,会发现,它渐渐地干涸并变成了黑褐色。出乎意料的是,这种植物及其制品在全世界掀起了轩然大波,不但至今无法平静,甚而是愈演愈烈,终于使人们在害怕、畏惧之余,不得不倾全力与之抗争。同时,越来越多的人也知晓了这种植物令人无法忘怀的名字,这便是罂粟。
罂粟何时被首次发现,又在何时被人们认识,已无翔实记录。但罂粟的提炼物——阿片在人类历史中的存在已经为时久远。古代幼发拉底河下游地区的苏美尔人就熟知阿片能引起神奇的心理效应。公元前3世纪,在希腊哲学家西奥弗拉斯塔的著作中明确地出现了有关罂粟浆汁的文字。在其后的若干文学作品中,不少作者多次提及阿片所具有的药用价值,有些甚至附上罂粟的插图。阿片(Opin)原词来自古希腊文,本身即有浆汁(Opos)之意,后来则被翻译成拉丁文Opium。
阿片大约于中世纪间传入欧洲,首先的使用倡导者为瑞士著名医学家帕拉塞尔萨斯,当时,他正竭力主张将镇痛技术应用于外科手术过程中;同时,他认为无论何种疾病,无论任何原因所致的病症,只要减轻疼痛并诱导睡眠,均可起到部分治疗作用。
至1700年左右,英国特瑞医生提出,过度使用阿片制剂时,除了可以产生预期的镇痛及治疗作用外,还可能产生某些毒性,出现一些并发症及导致成瘾性。至此,对此类物质的另外特征——引起使用者反复渴求并形成滥用与依赖,被人们渐渐注意。
据载,阿片于唐朝(约于公元618~917年间)时期经阿拉伯商人传入我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该类制剂仅作为医疗需要而使用,主要用于止痛或止泻。通过我国杰出药学家李时珍1590年所著的名著《本草纲目》中对于阿片的介绍可知端倪。
在该著作中,李时珍介绍了阿片的临床应用功效,但尚未提及有无成瘾的问题。
我国吸食阿片的现象约始于公元16世纪,当时用者甚少;滥用阿片的现象主要发生于18世纪,但发展迅速,至鸦片战争前夕,阿片使用已遍布市井,有力的证据是:在此期间,英国东印度公司每年输入我国的鸦片已超过六百万公斤,足够一百万以上的烟民使用。
1840年鸦片战争失败,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国家,随着帝国列强在我国的*不断加强,阿片滥用问题也就有增无减,至*成立前,全国鸦片烟民已达2000万~3000万,几乎形成了全面流行的局面。
阿片是什么?
是天然的罂粟类植物或合成的同类植物的衍生物,罂粟植物的蒴果所含浆汁干燥后形成的胶状物质即为阿片。
阿片的主要化学成分是两大类别的生物碱,即苯异喹啉类化合物与菲类化合物。而菲类化合物中包括了吗啡、可待因等组成成分。引起人们滥用与成瘾的主要物质就是吗啡。
公元1803年,塞特纳在进行阿片所含成分的分析研究中,首先发现阿片有效成分的主要构成是一种植物碱,因为阿片具有镇静、催眠作用,遂以“睡眠之神”命名,故称做吗啡。其后不久,至1821年,吗啡在英国已成为精制的商品在街市上出售。
海洛因是一种合成的阿片类化合物。它的合成首先在于对麻醉性镇痛剂更强效果的需要,而其后海洛因滥用的形成则使此种高强度的合成进一步上了台阶。海洛因,化学名为二乙酰吗啡,是英国伦敦圣玛利医院的赖特医生于1874年发现的,经分析检测,确定该化合物具有生物活性,实验中发现海洛因可以抑制呼吸并降低血压。至1898年时,因有报道海洛因可以抑制肺痨病人的剧烈咳嗽使人安然入睡,而由德国拜耳公司制成商品出售。但与应用初衷相反的是,一段时间以后,一个意想不到的情况出现了,那就是海洛因造成的明显的滥用现象,远远超过其本来的医疗目的。
经过进一步的探索、调查研究以后,海洛因作为临床应用已被完全抛弃,并由1992年美国医学会投票通过决议,禁止海洛因流入美国,而且禁止在美国国内制造与销售。但完全出乎意料的是,公开的产、销禁止了,可海洛因却依然在市场上大肆泛滥,成为近一个世纪来危害人类健康的头号毒品,且屡禁不止。至20世纪60年代,海洛因流行已遍及全球,无论发达国家或是发展中国家概莫能外,形成了滥用流行的高潮。
阿片=鸦片?
阿片是鸦片吗?有人认为阿片就是鸦片,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阿片是包括鸦片在内的一类毒品的总称,而鸦片只是众多阿片类毒品中的一类。阿片类毒品的主要类别如下:
1.鸦片:包括粗制的生鸦片以及精制鸦片,前者供提取其他制品,后者便于吸食。
2.吗啡:从鸦片中提炼出来,其烈性程度为鸦片的八至十倍,是鸦片中最主要的一种成分。
3.可待因:也叫甲基吗啡,也是从鸦片中提取,性质与吗啡相似,和吗啡共存于鸦片中,可由吗啡甲基化而制成。
4.海洛因:是从吗啡中提炼出来的白色粉末,俗称“白粉”“白面儿”,按其提炼的方法及纯度又分“三号海洛因”“四号海洛因”及“棕色海洛因”等,其烈性程度都明显高于吗啡。
阿片在我国的传播与我国的禁毒斗争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阿片大规模进入我国。中国是世界近代史上受阿片毒害最深、涉及人口最众、影响最为深远、对国家和民族造成损害最大的国家。众所周知,至*成立前,阿片与海洛因已在旧中国呈全局性流行的态势。全国四亿人口中,将近十分之一者沦为烟民。毫不夸张地说,阿片与海洛因的泛滥使得旧中国积弱不振、危及民族存亡。
*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此后在中国*的坚强领导下,一场全国范围内的肃清阿片等毒品的群众运动得以迅速展开。不出三年,在大陆范围内基本上消除了阿片、海洛因等毒品流行的局面。这种成就可以称得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也是人类禁毒史上的奇迹。
时间推至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给闭关自守了几十年的中国带来了空前的发展机会。但是就好比打开窗户,进来的不仅仅是大量的新鲜空气,苍蝇蚊子也会趁隙而入——边境开放使得国际贩毒集团得以假道我国拓展其过境贩毒线路。如此,阿片类渐渐在中国死灰复燃。
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靠近“金三角”的西南边界地区首先出现了吸食海洛因的现象。随后,这种滥用情况像慢性瘟疫般进一步向云南全境扩展,并经由云南向全国逐渐扩散,从相对边远的四川、贵州、陕西、甘肃等省份直至全国。而且这种发展的趋势一旦形成之后,其繁衍的速度日趋加快,到90年代初,边远省区出现了群体性吸毒,成了“重灾区”,而与此同时一些沿海省份也相继发现吸毒问题,且不断向内陆省份纵深蔓延。中国再次成为海洛因等毒品的消费国。
中国的“禁烟”禁毒运动一波三折。早年“鸦片战争”时期,林则徐的“禁烟”虽取得了局部的成果,但由于得不到朝廷的有力支持,加上*各级机构的腐败,终于没有获得如期的成效,结果是鸦片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愈加泛滥。*成立初期的禁毒运动,由于*全力为之,全国人民积极响应,很快就取得了全面的胜利。而自改革开放以来,国际、国内的形势较前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种情况错综复杂,贩毒组织结构更为严密、隐蔽,贩毒方式层出不穷,消除贩毒、吸毒现象的工作与以前相比有着更多的特殊性及艰巨性。虽然,我国*及各级权力机构不断采取严厉的手段,对贩毒者予以狠狠的打击,但巨大的物质、金钱诱惑,加上潜在的市场需求,使得贩毒组织与贩毒分子往往铤而走险。因此,这种斗争将是长期而残酷的。
下一篇:古代的城门为什么都往里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