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阿红

科普小知识2021-08-26 05:51:04
...

原名王占彪。陕西华阴人。中*员。195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历任辽宁省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副主席,《处女地》、《文艺红旗》、《鸭绿江》等杂志编委、编辑部副主任,《当代诗歌》副主编、主编,编审。辽宁省作家协会顾问,中国诗歌学会理事,辽宁省新诗学会副会长。1988年曾获中国作家协会文学期刊优秀编辑奖,享受*特殊津贴。1950年开始发表作品。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中文名:王占彪

别:名:阿红

出生地:陕西华阴

出生日期:1930年出生

职:业:作家

毕业院校:南京大学中文系

主要成就:中国作协文学期刊优秀编辑奖

代表作品:短篇小说集《长命和清明》,诗集《绿叶》,散文集《阿红日记》

1、个人简介

阿红原名王占彪。陕西华阴人。1930年出生,中*员。195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

2、人物履历

历任辽宁省作协书记处书记、副主席,《处女地》、《文艺红旗》、《鸭绿江》等杂志编委、编辑部副主任,《当代诗歌》副主编、主编,编审。辽宁省作协顾问,中国诗歌学会理事,辽宁省新诗学会副会长。享受*特殊津贴。

3、代表作品


阿红

  1950年开始发表作品。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短篇小说集《长命和清明》,诗集《绿叶》、《我的遥远的月》、《淮河——我心中的河》、《柔姿纱下》、《窗外不是梦》、《风骚人生》,诗论集《漫谈诗的技巧》、《探索诗的奥秘》、《探索在诗艺之海》、《诗歌技巧新探》、《漫谈当代诗歌技巧》等,散文集《阿红日记》、《美文天地·阿红卷》、《诗路灵痕》、《诗文岁月》等。1988年获中国作协文学期刊优秀编辑奖。

4、怀念作家


阿红

  我是从《文艺报》上读到阿红走了的噩耗,顿时目瞪口呆,一时脑子空白。上个月,我还在电话里与阿红通电话呢,尽管传来的声音很轻、很无力,但我怎么也想不到这位诗坛老将会轻易告别了心爱的诗坛。去年年初,阿红还从沈阳家中给我写来亲笔信,字迹显得颤颤巍巍:海湛同志,我已收到大函及《红土》诗报第四期,非常高兴!但我年纪已八十有五,写字很吃力,今写出奉上。祝红土诗报越办越好!祝你万事如意,身体健康,多出佳作!现在回想,当时的阿红或许正在病床上给我写信,最需要祝福的是他的健康长寿啊!

阿红,原名王占彪。祖籍陕西华阴县,1930年生,两岁移居安徽颖上县。1948年考入南京*大学哲学系,1952年毕业分配到辽宁省作协从事文学刊物编辑工作至今。阿红是中国作协会员、辽宁省作协书记处书记、辽宁省作协副主席、《当代诗歌》主编,先后著有短篇小说集《长命和清明》、诗集《绿叶》、《柔姿纱下》、评论集《漫谈诗的技巧》、《诗探索和诗信息》等近20种专著,获得中国作协全国文学期刊优秀编辑奖等荣誉。

认识阿红,缘于上世纪1982年阿红牵头创办的全国首届《鸭绿江》文学创作函授。当时,我在湖南当兵,报名参加了《鸭绿江》文学创作函授班学习。参加《鸭绿江》文学函授两年过去,我的诗文创作没有大的进展,很是苦恼,怀疑自己能否走得通文学之路。于是,我写了一篇《我为什么进步不大》小文,寄给函授中心。时任中心教务长的阿红收到此文,马上回信鼓励我,认为我的文章在函授学员中很有代表性,便在当年的函授版刊物上发表。第一次在省级刊物将文稿变成铅字,对我坚持走文学创作之路鼓舞极大,坚定了我写诗的信心。阿红在函授期间不断和我书信往来,催促我多写诗文直接寄他收。仅在1984年一年,阿红就分别在四期《鸭绿江》月刊上发表我的诗作。我退伍回港城湛江当民警,写的处女诗《夜的眼睛》,被阿红安排发表在《鸭绿江》月刊第三期上。

1983年的一天,阿红来电向我打听广东诗人洪三泰在哪儿,他想联系上他约稿再续前缘。当时我参加湛江春草文学社活动,得知洪三泰已从湛江农垦局刚调到广州的广东省作协当专业作家。千里诗缘,由我一手再为他们牵上,阿红和洪三泰也因此成了我诗歌创作的启蒙老师和引路人。

《鸭绿江》文学函授,开了我国文学创作函授辅导、创办诗坛“黄埔军校”的先河,据说是阿红带头倡议创办。接着几年,阿红又创办《当代诗歌》月刊并亲任主编,同时续办《当代诗歌》全国诗歌创作函授,坚持为诗坛发现青年诗人和培养诗爱者呕心沥血。阿红在诗刊编务之余,为参加函授的全国各地学员和他发现的诗坛新人在诗刊上做推介工作,先后为李松涛、才树莲、柳沄等青年诗人的作品集写序,在漫谈诗的技巧评论文集中赏析新人新作。


阿红

  我在进行诗创作的同时,也尝试诗歌评论。这一创作特点得到阿红的认可,因为他自己就是诗创作与诗评论“双管齐下”,既是诗人,又当评论家。我在湛江从亊诗歌创作,于上世纪90年代打算岀版两本诗评集《南方青年诗人佳作赏析》《雷州青年诗人十二家》,对孙泱、杨克、野夫、洪江、邓亚明、李舟等20多名南方青年诗人的诗作进行集中展示和书评,请阿红给两本集子写序。阿红满口答应,分别在病中执笔,认认真真写来长篇序文《诗的青春、青春的诗》《感受型诗评论》以表祝贺与欣赏。对我的诗评诗论,阿红赞许有加,说我是诗人是评家,又是编辑者,心的天空总飞翔着诗,有创作的切身感受和经验,自然对诗的评议就有的放矢,显现出感受型评论的特色。他还说,我喜欢感受型诗评论,艾青、冯至、臧克家都给我们做出了样子。

1988年4月28日,我和温斌、陈迅等诗友创办了湛江红土诗社。我负责编辑《红土》诗报,第一时间想到请阿红当诗社的顾问。一个电话打到沈阳,阿红就马上答应下来,说是再忙也要当你们红土诗社顾问。阿红这个顾问可是又顾又问,不但写来题词和贺文,而且叫我组织诗友的诗稿多些寄发给他,好让他在《当代诗歌》上多发些“红土蓝海绿半岛”的诗情画意,好扩大红土诗社的影响。

1993年2月,我去沈阳参加中国北国之春诗会,专程上门拜访了阿红。阿红当时患腰椎骨间盘突岀,腿脚行走不便,但他格外高兴地陪我冒着雪花在皇姑区泰山路逛了一个多时辰,傍晚到他家附近小店小聚。极少饮酒的他点了一瓶60度的白酒,和我对酌,长谈一夜,足见师生之情。面对面倾谈,白酒入肚,诗艺传授,让我获益非浅,两颗诗心一起把寒夜温暖。阿红老师后来在他的回忆文章中写道:海湛,我早就结识。他到过沈阳,有幸寒舍相会。促膝倾谈,那情景依然眼前。回湛江后,我写成《春访阿红》,发表在4月23日《湛江日报》,一时让湛江以及全国的诗者、读者记住了阿红。

进入新世纪,沉寂多年的湛江红土诗社恢复活动,吹响再次崛起的号角。我第一时间告知阿红。远在北疆的阿红也替我们高兴,写信表示祝贺。2012年,诗社要编辑出版《红土》诗报复刊号,请阿红题词。当时,他已是八十多岁的老人,用颤抖的手抓着毛笔写下“中华红土”,有些抖动的字迹,却书写着他对诗歌事业的坚守与执着,寄托着他对诗歌兴旺的期盼。阿红在来信中写道:为红土》复刊而感到高兴。诗报难办,您们办起来,令我感动!遵嘱写了题字,还题了个词“中华红土”,首先是说中华全国是红色土地,是中国*领导的。把这题词写给你们,是要说“红土”诗报传遍中国。可否?祝越办越好,发行越多……

坐在书桌前,夜灯无眠。我一边回想与阿红忘年交的往事,一边翻看他多年赠送给我的多部著作《窗外不是梦》、《阿红日记》、《诗歌技巧新探》、《风骚人生》、《春天在我心上》,心情如同他的诗文一样沉重得无法平静下来,不禁写下这些回忆文字,以告慰走在天国诗路上的阿红的在天之灵,继续在春天里歌唱。(作者海湛,广东省作协理事、湛江市作协副主席、湛江红土诗社社长)

上一篇:多多

下一篇:杜宣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