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老区

科普小知识2021-07-09 06:40:52
...

中国革命老根据地简称革命老区或老区,是指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国*领导下创建的革命根据地。它分布全国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300多个县(市、区)。在战争年代,老区人民养育了中国*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提供了坚持长期斗争的所需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为壮大革命力量,取得最后胜利,付出了巨大牺牲,作出了极大贡献。革命老区是新中国的摇篮,今天的新中国是无数革命先烈前仆后继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是新中国*大厦的牢固基石。

1、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土地革命战争前半期,革命根据地的创立、发展可分为两个阶段:(一)从大革命失败到第一批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立(1927年8月至1930年夏);(二)革命根据地在红军第三次反“围剿”斗争和党内反对“立三路线”的斗争中巩固和发展(1930年夏至1931年秋)。土地革命战争后半期,革命根据地的发展、演变可分为三个阶段:(一)从“九一八”事变到*红军主力长征前(1931年9月至1934年冬);(二)红军长征时期;(三)从*红军长征胜利到全国抗日战争爆发前。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位于江西、湖南两省交界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朱德、陈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创建的我党第一个农村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胜利创建,实现了我党在*革命时期的第一次伟大的转折,推动了中国革命的蓬勃发展。

·*革命根据地

又称“*苏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领导的主要革命根据地。位于江西的南部和福建的西部,由赣南、闽西两块革命根据地汇合而成,是苏维埃**所在地。

·湘鄂西革命根据地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贺龙等开辟的农村革命根据地。位于湖南、湖北两省边界地区,包括洪湖、湘鄂边、襄枣宜、巴兴归等革命根据地。

1927年底,贺龙、周逸群等奉**指示前往湘鄂西发动革命。1928年初,在监利县境内,贺龙、周逸群等与当地贺锦斋、吴仙洲等领导的游击队会合,打起了工农革命旗帜,随后相继领导了监利、石首、华容、南县等地的年关暴动和桑植起义。

1928年4月后,贺龙率一部武装力量进入湘鄂边山区开展游击战争。7月初,根据*湖南省委指示成立了以贺龙为书记的湘西前敌委员会,当地的工农武装正式整编为红四军。1928年底至1929年春,红四军相继攻克建始、鹤峰、桑植等县城,开辟了湘鄂边根据地。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是在大革命时期,由*领导红军在鄂豫皖三省边界以大别山为中心的地区建立的革命根据地,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大革命失败后,在党的“八七会议”精神指引下,鄂豫皖三省党组织领导红军从血泊中奋起,高举土地革命战争和武装斗争的旗帜,英勇反抗*反动派的*和进攻。在斗争中,三省党组织克服了第一次“左”倾错误的影响,分别举行了黄麻、商南、六霍等著名的武装起义,组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一、三十二、三十三师及工农革命军潜山独立师、第三十五师,创立了鄂豫边、豫东南、皖西三块革命根据地。

·闽浙赣革命根据地

闽浙赣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由方志敏、邵式平、黄道等领导创建的。它地处赣、闽皖、浙四省边界,其中必区游击区先后包括江西的弋阳,横峰、德兴、贵溪、余江、万年、上饶、铅山、玉山、广丰、乐平、浮梁(含景德镇)、都昌、湖口、波阳、彭泽、余干、东乡、婺源、资兴、金溪、福建的崇安、建阳、建瓯、邵武、光泽、浦城、福鼎、福安、寿宁、屏南、松溪、政和、浙江的*、开化、衢县、平阳、常山、遂昌、云和、泰顺、永嘉、青田、瑞安、庆元、景宁,安徽的祁门、东流、秋浦、休宁、太平、泾县等共计52个县的部分地区,人口100余万,游击区人口近千万。

闽浙赣根据地东临东海,西接鄱阳湖,北靠长江,南达闽江,闽赣之间的武夷山、皖赣之间的鄣公山、黄山、江西的怀玉山,浙江的仙霞岭,绵延横横亘,山峦叠障,地势险峻,构成了武装割据的天然屏障,得天独厚的游击地带。这里河流交错,信江、抚河、乐安河、新安江、崇阳溪等灌溉系统纵横,水网密布。边界土地肥活,资源丰富,以农业主的自然经济比较发达,能为开展革命斗争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边界的地理环境具有重大军事战略意义,作为革命根据地,直接威胁到九江、南昌、芜湖、南京、上海、杭州等反动统治的中心城市,因而增加了斗争的复杂性和残酷性。

·湘鄂赣革命根据地

湘鄂赣革命根据地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我党领导的重要农村根据地之一。

1928年7月,*、滕代远等领导了著名的平江起义,在湘鄂赣边界地区开始了创建革命根据地、实行土地革命的伟大斗争。

平江起义之前,*湖南、湖北、江西的地方党组织为贯彻党的八七会议精神,领导了三省边界地区的一些武装起义,如湘赣边界秋收起义、鄂南起义、星子起义等等。这些起义同全国其他地区的起义一起,开创了我们党领导下的武装反抗*的反动统治,建立革命军队和开创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新时期。1928年1月,**派郭亮担任湘鄂赣边区特委书记,设机关于岳州,领导三省边界地区的斗争。3月下旬,由于叛徒告密,特委机关被破坏,郭亮被捕后英勇就义。

平江起义的胜利,是在严重白色恐怖的形势下取得的,它不仅使一部分武装力量脱离了敌人的营垒,而且给正在坚持艰苦斗争的当地党组织和人民群众以极大的鼓舞。由于起义的胜利,三省边界地区人民的革命斗争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这就是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初创阶段。随着斗争的发展和湘鄂赣边特委的恢复,各地苏维埃政权相继建立,根据地范围不断扩大,到1929年秋冬,工农武装割据区域已扩大到十几个县,并且开始了有组织的土地革命斗争。这时,湘鄂赣根据地已基本形成。

从1930年起,湘鄂赣根据地进入全盛时期。1931年3月,遵照**的指示,原先独立发展的鄂东、鄂南地区,除长江以北的黄梅、广济、蕲春、浠水四县以外,其余全部划归湘鄂赣根据地管辖。这时,根据地范围扩展到二十余县,北抵长江南岸,南至湘赣边区,一片蓬蓬勃勃的兴旺景象。7月,*湘鄂赣省委正式建立,根据地的领导机构更加健全。

从1930年10月到1932年2月,湘鄂赣根据地红军连续三次粉碎了*反动派的军事"围剿"。在反"围剿"胜利的基础上,根据地得到很大的巩固,红军也得到很大的发展。

·左右江革命根据地和滇黔桂边游击区

左右革命根据地位于广西西南部边界。它包括左江、在江和红水河流域的百色、恩阳(今属田阳县)、奉议(今属田阳县)、恩隆(今田东县)、思林(今属田东县)、果德(今属平果县)、隆安、向都(今属天等县)、东兰、凤山、凌云、都安、那地(今属天峨县和南丹县)、镇结(今属天等县)、龙州、上金(今属龙州县)凭祥、宁明、崇善(今属崇左县)、左县(今属崇左县)、雷平(今属大新县)、龙茗(今属天等县)、养利(今属大新县)、思乐(今属宁明县)、明江(今属宁明县)等县和那马(今属马山县)、隆山(今属马山县)、天保(今属得德保县)、万承(今属大新县)、河池等县部分地区。面积约5万平方公里,人口约150万。其中壮族人口占85%左右,汉族占10%,瑶族占4%,还有苗、仡佬、毛南、彝等族。境内多是贫瘠的大石山区和丘陵山区,峰峦起伏,交通闭塞。

1921年6月,壮族农*动领袖韦拔群在他的家乡东兰县武篆,开始发动农*动,组织了改造东兰同志会,号召群众“打破不平,救家乡,救广西,救中国”,“实现社会革命”,举起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大旗。1925年,中国*开如在广西建立党组织,1926年8月成立了右江地区恩(隆)奉(议)特别支部,成为右江地区革命运动的领导核心,农*动更加迅猛发展。到1926年下半年,在东兰、百色、奉议、恩隆、思林、思林、果德、凤山等地,普遍建立了农民协会和自*,打土豪,分田地,消灭地主武装,使右江地区出现了轰轰烈烈的的农村大革命局面。1928年6月,在各地党组织逐步恢复的基础上,在贵县召开了*广西特委扩大会议,**代表恽代英参加了大会。后成立了*广西省委。此后,在广西省委(1929年又改为*广西特委)领导下,左右江地区的革命斗争有了新的起色,为左右江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奠定了基础。

·海陆丰和东江革命根据地

海陆丰革命根据地,创建于1927年4月至1928年4月。地域范围包括海丰县、陆丰县(1988年划分为陆丰县和陆河县)以及惠阳县、紫金县的部分地区;后期还包括与海丰、陆丰毗邻的普宁、潮阳、惠来、五华等县的一小部分地区。它位于广东东部沿海,处于东江和韩江之间,山地、丘陵、平原交错。东接汕头市、西连惠州市;南部面临浩瀚的南海,海岸红长达370公里,多属滨海平原台地;中部山恋连绵的莲花山脉千米以上的山峰有10余座。海陆丰革命根据地面积约6000平方公里。海陆丰革命根据地创立之后,海丰全县,陆丰除一个乡之外,均在苏维埃政权管辖之下,共有人口70余万。

东江革命根据地是在海陆丰革命群众运动影响和推动下创建的,地处广东省东部的东江地区,北靠*革命根据地,东接闽西闽南,西连广州,南临南海。海岸线长达1000多公里。除沿海为平原地带外,境内大部分丘陵和山区,千米以上的山峰有近20座。全长523公里的东江是境内第一大洒流。东江革命根据地由9块边区县的根据地组成,即海(丰)陆(丰)惠(阳)紫(金)(由早期的海陆丰革命根据地发展而成)、揭(阳)丰(顺)(五)公地(即八乡山)、潮(阳)普(宁)惠(来)(即大南山)、五(华)兴(宁)龙(川)、梅(县)(大)埔丰(顺)、蕉(岭)平(远)寻(乌)、潮(安)澄(海)饶(平)(南)澳(即凤凰山苏区)、饶(平)(平)和(大)埔诏(安)、陆(丰)惠(来)等苏区。这9块苏区建立和丧失的时间有先有后,未能全部连成一片,但都各自建立了党和政权组织及地方武装,并由*东江特委和东江苏维埃*一领导。其余盛时期1930年夏,苏区人口达200万,约占东江地区总人口的三分之一,苏区面积达3万平方公里,约占东江地区面积的一半,它遍及东江地区20多个县市,并发展到福建南部的平和、诏安和江西南部的寻乌。

随着五四运动的爆发和中国*的成立,海丰、潮安、紫金等县的先进知识分子开始传播马克思主义,掀起了反帝封建的爱国运动。其突出代表,就是亲被*誉为“农*动大王”的彭湃。他从1922年开始组织发动海陆丰农*动,后来又经历了1925至1926年间广东国民*讨伐陈烔明叛军的两次东征的洗礼。广东反革命政变发生后,由中国*领导组织了海陆丰暴动,建立了海陆丰革命根据地,为创建东东革命根据地创造了有利条件。

·琼崖革命根据地

琼崖革命根据地位于广东省的海南岛。1927年10月,*琼崖(即海南岛)特委杨善集、王文明等领导安定、琼山、万宁、乐会(今属琼海)等地农民起义,创建了工农革命军和琼崖革命根据地。1928年春,工农革命军改编为工农红军,成立琼崖工农红军司令部,冯平任总司令。同年7月,琼崖苏维埃*成立,王文明任主席。同年8月,撤销红军司令部,成立琼崖工农红军独立师,梁秉枢任师长,黄学增任政委。1929年7月,特委领导机关被破坏,8月,成立*琼崖临时特委(不久正式成立特委),冯白驹任书记。1930年以后,琼崖根据地有了较大发展。1932年秋,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错误的影响,红军遭受挫折,根据地大部丧失。1932年冬后,留下的少数人由冯白驹等领导在山区坚持斗争。1936年春,成立琼崖工农红军游击大队,坚持长期的武装斗争。

·湘赣革命根据地

湘赣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井冈山、赣西南、湘东南地区革命斗争基础上,于1930年2月至1934年8月建立发展起来的。

根据地位于赣江以西,株萍铁路和袁水以南,粤汉铁路以东,大余以北湘赣边界,包括湖南的茶陵、攸县、酃县、醴陵、耒阳、资兴、郴县、桂阳、宜章9个县及长湘区委,江西的永新、宁冈、莲花、安福、遂川、吉安、萍乡、新余、宜春、峡江、分宜、上犹、崇文、万安、信丰、大余等16个县,共计25个县,总面积约1000平方公里,基本苏区人口100余万。境内山高林密,水网交织,南北走向的罗霄山脉,横卧于湘赣两省边界。连绵不断的崇高峻岭,险要的地势,丰富的物产,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游击战争的开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边界人民饱受军阀豪绅士匪的残酷压迫蹂躏,陷入苦难深渊。工农群众富有强烈的反抗斗争精神,早在大革命时期,就经历了革命斗争的洗礼,轰轰烈烈的群众运动在各地普遍开展。大革命失败后,湘赣边在*、朱德等领导下,曾经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在赣西面、湘东南地区,也风起云涌地开展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反动派的革命斗争,相继建立了革命武装和苏维埃政权,为湘赣革命根据地形成奠定了牢固基础。

·闽东、闽南、闽中革命根据地

闽东革命根据地位于福建省东北部地区,东临东海,北接浙江。其范围包括福安、连江、福鼎、寿宁、罗源、宁德、霞浦、周宁、屏南、古田、柘荣等县。

闽中革命根据地以莆田、仙游为中心,位于福州、厦门之间,在政治、经济及地理上居重要地位。

闽南革命根据地位于福建南部,东临东海,西接广东。所辖地域有厦门、漳州、漳浦、平和、南靖、龙溪、海澄、云霄、诏安及泉州附近的安溪、南安、永春、德化等县。

·通海如泰革命根据地

通海如泰革命根据地,是大革命失败后,*南通特委、通海特委和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于1928年4月至1930年10月领导江海平原军民创建的农村根据地。

通海如泰革命根据地位于长江入深入海口的北岸,邻近*反动统治的心赃地区,包括当时的南通、海门、如皋、泰县、启东、靖江、东台8县(含今海安、如东)和崇明等地,根据地中心区面积达125平方公里,人口约100万。通海如泰一带地区临江靠海,水陆交通便利,一向有“南北咽喉”之称。境内河网纵横,湖荡棋市,芦苇丛生,气候湿润,土地肥沃,盛产稻米、棉花油料和鱼盐等特。19世纪中叶以后,国际资本帝国义*的入侵,给这一地区带来很大变化。随着隔江相望的金融中心上海工商业的发展,南通、扬州、泰州等地也成了帝国主义列强掠夺原料倾销商品的重要市场。中外反动派的掠夺日益加重,使人民群众的生活日益痛苦促使他们向往革命。这里群众文化素养较高,青年学生勇于接受新思想。特别是经过大革命的锻炼和考验,通海如泰地区的革命运动,有了较强的群众基础。基于这些原因,大革命失败后,*南通特委和通海特委根据*和江苏省委指示,决定在这一地区发动群众,开展革命斗争,建立红色根据地。

·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

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由贺龙、关向应、夏曦及任弼时、萧克、王震等人领导创建的。此前,由贺龙、关向应、夏曦率领的红三军即开创了包括贵州印江、沿河、德江、松桃和四川酉阳、秀山等六县的黔东革命根据地。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位于湖南、湖北、四川、、贵州4省交界地区,以湖南的永界地区,以湖南的(顺)、大(庸)、龙(山)桑(植)4县为中心,包括湖南的保靖、慈利、沅陵、桃源、常德、石门、津市、临澧、澧县,湖北的宣恩、来风、咸丰、松滋、鹤峰、利川、恩施,四川的酉阳、秀山、黔江、彭水、石柱、贵州的沿河、印江、德江、松桃等20余县的部分地区(其中大部分是游击区)。境内遍布崇山峻岭,道路崎岖。西南云贵高原耸立,西北有川鄂群山环绕,东与洞庭湖衔接,南与雪峰山紧连,武陵山脉连绵起伏,横贯其中。更有本水、澧水,清江、乌江等江河纵横。由于地处边陲,距4省省会均在千里以上,这里长期以来地方军阀派系林立,有利于革命武装利用敌人内部的矛盾,实行武装割据。红军的活动,进能截断长江交通,威逼常德、岳阳、长沙、武汉等大中城市,退可以凭借山河天险,回旋驰骋,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湘鄂川黔边是土家、苗、白、汉等29个民族聚居地,居民龙以上土家族人为多。由于土地贫瘠,自然条件恶劣,交通闭塞,经济文化落后,这里大小军阀、地方土著武装和土匪拥兵割据,互分畛域,你争我夺,交通团塞,经济文化落后,这里大小军阀、地方土著武装和土匪拥兵割据,互分畛域,你争我夺,战事不断。湘西地豪陈渠珍,除了拥有正规军外,还网罗收买大量土著武装,明为官,暗为匪。桑植县匪患严重,90%的匪首都出身于地主,他们勾结地痞流氓,杀人越货,趁火打动。各族人民深受反动*的压迫剥削,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蓑衣当棉袄,蕨根当粮草,松膏当灯照,赤脚当鞋跑”是人民群众悲惨生活的真实写照。广大农民终年在死亡线上挣扎,正如他们自己所说:“儿子是*军的,婆娘是保长的,谷子是财主的,一条命是区长的,苦难是自己。“为了反抗压迫,边界人民亲多次举行武装反抗反动统治者的斗争。红军入黔前的数年,边界农民掀起了带迷信色彩的自发的”“神兵”反抗官府的斗争。贺龙、周逸群等领导创建湘鄂西根据地后,这里也是红军的活动区域,*和工农红军影响很大,各族人民具有强烈的革命要求和光荣的斗争传统。

·川陕革命根据地

川陕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第四次反“围剿”失利,撤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转移到川东北和陕南边界地区后,在川陕人民长期革命斗争和多次农村武装暴动的基础上,与当地人民群众共同创建发展起来的。其中盛时期面积达42000多平方公里,主要活动地区为四川嘉陵江以东、营山、渠县以北,城口、开江以西,陕西宁强、勉县、南郑、西乡、镇巴5县邻近四川边界地带。人口约500万,共建立了23个县和1个市的苏维埃政权,红四方面军主力四个帅由入川时的1.5万余人发展到8万多人,加上独立师共10余万人。当时,*称之为“中华苏维埃*的第二个大区域”。

·鄂豫陕革命根据地

鄂豫陕革命根据地是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我党领导的红二十五军及红七十四师创立的革命根据地。

1934年,鄂豫皖根据地被敌*包围,苏区日益缩小,红军处境日益艰难,*决定红二十五军转移,建立新的根据地,以求发展。1934年6月,党*和*军委派程子华从红都瑞金去鄂豫皖根据地工作,程子华于9月到后传达了*的决定和*副主席指示,11月11日鄂豫皖省委在河南光山县花山寨召开第十四次常委会,省委书记徐宝珊、副书记吴焕先、红二十五军军长徐海东等参加会议,省委决定:红二十五军实行战略转移,程子华任军长、吴焕先任政委、徐海东任副军长、戴季英任参谋长、郑位三任政治部主任,省委随军行动,留红二十八军在根据地坚持斗争。红二十五军随后出发长征。在20多天的时间内,红二十五军长驱千里,以不足3000人的兵力,粉碎了几十倍于己之敌的围堵,几乎每日作战,顽强地打开了西进通道,不仅保存了红军的有生力量,锻炼和提高了部队的战斗力,而且调动了敌人“围剿”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部分兵力,有力地支持了红二十八军坚持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减轻了川陕红军的压力,并为开辟鄂豫陕革命根据地创造了条件。

鄂豫陕边地区,地处鄂豫陕三省边界,北起秦岭北麓,南濒汉水,包括陕西南部的雒南(今洛南)、蓝田、商县、商南、山阳、柞水、洵阳(今旬阳)、宁陕、佛坪、洋县等县,湖北西北部的郧西、郧县等县以及河南西部的卢氏、淅川等县。这里峰峦起伏,悬崖陡峭,地势险要,便于开展游击战争,自古就是兵家割据称雄的战略要地。当地封建*和反动*对人民压迫剥削极为残酷,土地和山林大部分掌握在地主手里,苛捐杂税多达数十种,兵灾匪祸连年不断,人民苦难深重,反抗情绪强烈,有良好的革命基础。1927年4月成立党组织,1928年5月渭(南)华(县)起义的部队曾在蓝田雒南地区活动。1932年冬,红四方面军和红三军曾先后过境。1933年5月,陕北红军也曾南下行动。因此,党和红军已在该地区有着广泛的影响。红二十五军到达时,虽然地方党组织已遭到破坏,但群众自发的抗捐抗粮斗争仍然此起彼伏。同时,陕西第十七路军首领杨虎城与蒋介石矛盾很深,当时忙于北攻陕甘红军、南拒川陕边红四方面军、西防蒋介石嫡系部队,一时无力顾及陕西东南部,这一切,都为红二十五军创建新的根据地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1934年12月10日红二十五军到达陕西洛南县,省委在庾家河(现属丹凤县)召开第18次常委会。决定:一、在鄂豫陕创建新的革命根据地。二、将*鄂豫皖省委立即改为*鄂豫陕省委,省委成员不变,随后进入创建根据地的新时期。创建鄂豫陕根据地前后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以红二十五为主力,第二阶段以红七十四师为主力。

·西北革命根据地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创建的西北革命根据地,位于今陕西省西北部和北部、甘肃省东部、宁夏回族自治区东南部地区,北靠长城、南至渭北平原,西倚六盘山麓,东临黄河,南北约500公里,东西约400公里。这里地处黄河中游,黄土高原的中北部。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全年无霜期,仅3到5个多月,降水量稀少。境内有无定河、延河、洛河、环江、清水河等河流,有横山、梁山、桥山、吴山等山脉。高原壑大沟深,水土流失严重,土瘠地薄,农作物产量低下,但地下矿藏丰富,主要有煤炭、石油、天然气、盐碱。进入20世纪,当地经济十分落后,仅有小手工业作坊,没有现代机器工业,小农经济处于主导地位。

大革命失败后,*陕西省委组织工农武装,建立苏维埃政权。以后,经过多年斗争,创建起西北革命根据地。在1936年冬至1937年初的鼎盛时期,全根据地设有陕北、陕甘、陕甘宁三个苏维埃省治、神府、关中、陕北东区3个苏维埃区治,辖神木、府谷、佳芦、榆林、佳北、绥德、清涧、延川、延水、延长、红宜、红泉、淳耀、赤水、永红、新正、新宁、靖边、新城、横山、安定、子长安塞、志丹、延安、甘洛、肤施、富县、定边、安边、赤安、华池、合水、赤庆、环县、曲子、固北、定环、盐池、豫旺、豫海等40个苏维埃县治,其中豫海为回民自治县。

·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根据地

2、抗日战争时期

抗日根据地都是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斗争中创建和发展起来的,并经历了一个曲折复杂的过程。1937年11月下旬至1938年10月下旬,是抗日根据地的初创阶段。1938年10月下旬至1941年3月,是抗日根据地的发展阶段。1941年4月至1942年底,是抗日根据地的退缩和坚持阶段。1943年1月至1945年9月,是抗日根据地的恢复和扩大阶段。

·陕甘宁抗日根据地

陕甘宁抗日根据地,亦称陕甘宁边区根据地,由原陕甘宁苏区革命根据地沿革而来。西安事变以后,1937年5月,我党为坚持国内和平,团结抗日,将陕甘宁苏区改为陕甘宁特区。1937年抗战爆发后,9月20日,工农**遵照**代表与蒋介石的共同决定,正式更名为陕甘宁边区,归国民*领导。抗日战争时期的陕甘宁根据地,在党的历史上具有特殊的贡献和重要地位,因此,引起国内外广大史学工作者对它研究的重视。近年来,在陕甘宁抗日根据地历史研究上,涉及问题面很广,并在许多方面有新的进展,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

陕甘宁抗日根据地,位于陕西北部、甘肃东部、宁夏东南部。它北起长城线上的陕北府谷、横山,南至关中淳化、旬邑,东濒黄河与山西隔水相望,西临宁夏豫旺、甘肃固原,面积约十三万平方公里,人口约二百万。在抗日战争期间,它居于特殊而重要之战略地位。林伯渠曾经说过,边区"一方面成为保卫西北的北门锁钥,另一方面又成为坚持华北抗战的重要后方。边区在军事上说来,它是绾毂华北与西北的战略支点"。它同其他抗日根据地一样,随着战略防御、相持和反攻阶段的到来,经历了一个由转变、形成到不断发展的过程,具体表现为上升、下降、再上升三个阶段。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

抗日战争时期,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武装在华北同蒲路以东,津浦路以西,正太、石德路以北,张家口、承德以南广大地区创建了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和*誉之为“敌后模范的抗日根据地及统一战线的模范区”。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八路军第一一五师挺进华北抗日前线。9月25日,首战平型关,歼敌近千人,取得了抗战开始后的第一个胜利。10月,按照**、*军委的统一部署,一一五师主力由五台山南下晋西南,开始创建晋西南根据地。第一一五一部及军政*在政委聂荣臻率领下留驻五台山地区,着手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他们在五台山地区建立战地动员委员会和抗日救国会等半政权性质的组织,很快在平绥、正太、同蒲、平汉路之间的晋察冀边区形成了敌后抗日根据地。11月7日,根据**、*军委的命令,以阜平、五台为中心的晋察冀军区成立,聂荣臻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下辖四个军分区。

1938年1月10日,晋察冀边区军政民代表大会在河北阜平召开,会议经过*选举,成立了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宋劭文为主任委员,胡仁奎为副主任委员。这是*领导的第一个敌后统一战线性质的抗日*政权。

与此同时,冀中地区的抗日游击战争也得到迅速发展。1937年10月,*员吕正操率*东北军第五十三军第六九一团在河北晋县誓师抗日,部队改编为人民自*。同年5月,冀中省委成立,*为书记。同时,人民自*与河北省游击军合编为八路军第三纵队,并成立冀中军区,吕正操任司令员,王平任政治委员,下辖4个军分区。同时成立冀中区统一的政权领导机关———冀中区政治主任公署,吕正操任主任。冀中抗日根据地初步形成。

全国抗战开始后,**已注意到冀东战略地位的重要。1938年2月,*指示:红军可出动一部于敌后的冀东,以雾灵山为根据地进行游击战争。随后,晋察冀军区派第一军分区邓华支队向北平以西地区发展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政权。5月,晋西北的八路军宋时轮支队和邓华支队合编为八路军第四纵队,宋时轮为司令员,邓华为政治委员。

1938年11月,**晋察冀*成立,彭真任书记。不久,彭真奉调延安,由聂荣臻任书记。*代表**和北方局,全面领导边区的党、政、军和群众工作。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创立与发展,引起了日军极大的恐慌。1938年11月和12月,日军对冀中区进行两次围攻。根据*军委命令,贺龙、关向应率领八路军一二师主力,于12月下旬开赴冀中,并于次年4月在河间县齐会村战斗中歼灭日军700余人,取得重大胜利。到1940年底,晋察冀根据地发展壮大为晋察冀、冀中、冀热察三个战略区,成为拥有1500余万人口的华北最大的抗日根据地。

1941年起,日军将*和抗日根据地的人民武装作为主要的进攻对象,对晋察冀抗日根据地进行残酷的“扫荡”、“蚕食”,实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制造“无人区”,晋察冀根据地进入艰苦困难的时期。

面对艰难困苦的局面,晋察冀*和晋察冀军区执行**、*军委的坚持敌后抗战、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建立“三三制”政权,实行精兵简政、减租减息,发展生产,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1945年5月,晋察冀根据地军民根据**“削弱日伪,发展我军,缩小敌占区,扩大解放区”的方针,对日、伪军展开大反攻,使晋察冀根据地与晋绥、晋冀鲁豫、山东根据地和东北解放区联成一片。

·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

晋冀鲁豫根据地位于潼关、徐州、德州、太原之间,控制着津浦、平汉、同蒲、正太、德石、陇海等铁路,处于战略枢纽的重要地位。晋冀鲁豫根据地的军民,在*晋冀鲁豫*局、边区*和军区的领导下,同敌人进行了长期而英勇的斗争,与其他根据地一起,夺取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

晋冀鲁豫战略根据地,由太行、太岳、冀南、冀鲁豫等四个根据地组成。在从1937年冬创建至1948年夏并入华北解放区的十一年中,它经历了两个战争时期的六个战略阶段。

·晋绥抗日根据地

晋绥抗日根据地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领导的八路军和敌后抗日军民创建的19个重要解放区之一。

1937年9月下旬,贺龙与关向应等率八路军第一二○师主力挺进抗日前线,进入晋西北管涔山脉地区。八路军广泛宣传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和统一战线政策,安定社会秩序,建立武装自卫队和工、农、青、妇等抗日救亡团体,开辟了晋西北抗日根据地。到1938年1月,一二○师即由出师时的8200人增至2.5万人。晋西北各县都建立了1000至2000人的抗日自*或游击队。

八年抗战中,一二○师和晋绥军区部队共作战10114次,毙伤日伪军100740人,俘虏日伪军18389人。晋绥根据地民兵配合主力或单独作战18718次,毙伤日伪军7733人,俘虏日伪军1876人,使日军始终未能越过黄河进犯陕甘宁边区,保卫了延安和党*,并确保了党*与敌后各根据地联系的交通线。

·山东抗日根据地

山东抗日根据地:山东抗日根据地,是山东省委发动地方武装起义组成的八路军山东纵队与八路军第一一五师主力共同创立的。根据地东临黄海、渤海,北达天津,南接陇海路,西到津浦路,包括山东大部和河北、江苏的一部分地区。

**和*军委十分重视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开辟,要使山东成为八路军在华北的重要战略基地和联系华中新四军的战略枢纽。1938年5月,**任命郭洪涛为山东省委书记。7月,山东省委扩大为苏鲁豫皖边区省委,郭洪涛仍为书记。同时,*决定派一部分八路军主力部队到山东,加强这一地区的游击队,扩大和巩固抗日根据地。

1938年六七月间,八路军第一一五师第五支队和第一二九师津浦支队向冀鲁边挺进,同当地的抗日武装一起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根据地。9月,第一一五师政治部副主任萧华率第三四三旅的百余名*到达冀鲁边的乐陵,成立冀鲁边区军政委员会,萧华任书记。同时将该地区党领导的各种武装力量合编为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萧华任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到1938年底,开辟了以宁津、乐陵为中心,包括沧县、盐山、庆云、东光、南皮等县的平原游击根据地。

为了加强对山东各地武装起义部队的统一领导,1938年12月,八路军山东纵队成立,张经武为指挥,黎玉为政治委员,共2.5万人,成为在战略上有统一指挥的游击兵团。同时,**决定改苏鲁豫皖边区省委为**山东*,郭洪涛任书记。至此,山东抗日根据地初具规模。

1939年8月,八路军第一纵队在山东成立,徐向前任司令员,朱瑞任政治委员,统一指挥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山东纵队和苏北的部队。1940年7月,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成立,随后各级抗日*政权建立,标志着山东抗日根据地形成。

1945年春、夏,山东根据地军民发动攻势作战,扩大了解放区。8月,山东军区部署全面反攻任务,编成山东野战兵,动员10万民兵组成数十个“子弟兵团”,配合主力部队作战,以五路大军向日、伪军展开全面反攻。抗日战争胜利时,山东省津浦路以东、陇海路以北的广大地区,除铁路沿线和一些城市外,全部获得解放。

·苏北抗日根据地

苏北抗日根据地,包括淮(阴)海(州)、盐(城)阜(宁)两个地区,物产丰富,人口众多。它是联结华北八路军和南方新四军的重要枢纽,是华中敌后抗战最有利、最能发展的地区,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1940年1月19日,**发出指示,要求新四军大江南北部队应在现地区力求发展,江南陈毅处应努力向苏北发展。7月中旬,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改称苏北指挥部,陈毅任指挥兼政治委员,粟裕任副指挥,下辖3个纵队9个团,共7000余人。

1940年10月10日,由黄克诚率领的八路军第五纵队南下占领盐城,新四军陈毅部北上进抵东台,两军的先头部队在盐城、东台之间的白驹镇胜利会师,这使中国*领导下的苏北敌后抗日根据地连成一片,八路军和新四军连成一片,开辟了华中最大的一块抗日根据地。

·苏中抗日根据地

1939年初,进入江南敌后的新四军部队根据**的战略方针,开始东进北上,创建以扬州、泰州为中心的苏中抗日根据地。

1940年7月,新四军从苏南北渡苏中。在陈毅、粟裕的率领下,部队东进到泰兴、靖江、如皋一带,建立了以黄桥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至此,苏中根据地初具规模。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根据地军民在*苏中区委领导下,加强政权建设和经济建设,发动群众减租减息,实行精兵简政,开展“冬防、冬学、冬耕”的“三冬运动”,挫败了日、伪军多次大规模的“扫荡”、“蚕食”和“清乡”,巩固了苏中抗日根据地。1944年一二月间,苏中军民向日、伪军连续发动攻势,相继攻克大宫庄等敌据点17处。3月初,新四军对敌驻兵和贮存物资的重镇车桥发起进攻,并趁势解放淮安、宝应以东地区,使苏中与苏北、淮北、淮南各抗日根据地联系起来。

苏中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使新四军在长江以北站稳了脚跟,改善了我军在华中地区的战略态势,提高了根据地军民坚持敌后斗争的信心。

·苏南抗日根据地

·淮北抗日根据地

淮北抗日根据地位于河南、安徽、江苏、山东四省交界的广大地区,由豫皖苏、皖东北、邳睢铜三块根据地组成。它处于日寇占据的徐州、蚌埠、淮阴三大军事重镇之间,是八路军和新四军的联系枢纽,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淮南抗日根据地

淮南抗日根据地由原皖东抗日根据地演变而来,它位于安徽省东部和江苏省西部,东起运河,西至淮南路、瓦埠湖,北抵淮河,南濒长江,津浦路纵贯其间。以津浦路为界,分路西、路东2个地区。

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陷南京后渡江北犯。28日,*致电*和项英,“高敬亭率部可沿皖山山脉进至蚌埠、徐州、合肥三点之间作战”。1938年3月8日,高敬亭任司令员的新四军第四支队,在地方党组织的配合下东进抗日。5月12日,第九团一部在巢县蒋家河口设伏歼敌,首战告捷,揭开了新四军抗日战争的序幕。

1939年5月中旬,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成立,张云逸兼指挥,徐海东、罗炳辉先后任副指挥。6月,江北指挥部对江北新四军进行整编,将第四支队扩编为四、五支队。经过2个多月的连续作战和发动群众,第四支队开辟路西抗日游击根据地,第五支队开辟路东抗日游击根据地,江北游击纵队在巢县、无为地区开辟了敌后游击根据地,并打开了皖南军部与江北指挥部的联系通道。1939年12月初,*率中原局到达皖东敌后——定远县藕塘镇附近的新四军江北指挥部,直接领导华中抗日斗争。不久,成立了以张劲夫为书记的*皖东津浦路东省委和以刘顺元为书记的*皖东路西省委。

·皖江抗日根据地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1937年11月,八路军驻南京办事处派李世农到皖中无为地区组建了*皖中工作委员会,恢复和重建各地党组织,组织群众参加抗日团体,团结了一批爱国进步人士投入抗日民族解放斗争,推动了皖中地区的抗日救亡运动蓬勃开展。

1938年,日军逐步向华中腹地深入推进,皖中地区成为抗日前线。2月,红军第二十八军和桐柏山区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随后奉命东进,迅速在桐城、舒城、庐江、无为、巢县等地区展开。5月12日,第四支队一部在巢湖东南蒋家河口伏击日军,取得江北新四军的首战胜利。第四支队还在安(庆)合(肥)公路两侧频频出击,先后在铁铺岭、棋盘岭、范家岗等多次伏击敌人,击毁日军车百余辆,歼敌数百名。

为了加强对江北新四军部队的指导,新四军参谋长张云逸于1938年11月率军部特务营由皖南到达皖中无为地区,将庐江、无为地区党组织领导的游击队统一整编为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担负皖中抗战的任务。1939年5月,新四军军长叶挺由皖南北上,在皖中庐江县东汤池宣布成立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张云逸、徐海东分任正副指挥。

1940年3月,*桂系军队及地方部队在皖中地区不断制造摩擦事件,严重破坏了皖中地区团结抗战的大好局面。除一部分武装坚持在含山、和县、全椒及巢县等地活动外,舒无地委及党政机构随同部队撤至皖东地区。7月17日,日军再次占领无为县城,*军队不战而逃。9月,江北游击纵队(随后改*为无为抗日游击纵队)返回巢无地区,恢复皖中地区的抗日形势,并相继建立了区、乡**,皖中地区初步发展成为抗日根据地的雏形。

1941年1月,皖南事变发生,**军委发布“重建新四军军部”的命令,皖中各部队奉命组成新四军第七师(5月1日正式成立),张鼎丞任师长(未到职),曾希圣任政委,并成立了以曾希圣为书记的第七师军政委员会,形成了全地区集中统一的坚强领导核心。曾希圣等率党政军机关迁入巢南山区,领导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工作。经过几个月的艰苦斗争,粉碎了日伪军对无为东乡的“扫荡”。

到1942年春,第七师相继开辟铜陵、繁昌地区,含山、和县地区,桐城、怀宁、潜山地区,望江、太湖、宿松等地区,创建了皖中、皖南游击根据地,打通了与第六师、第二师的战略联系。1942年4月27日,为统一领导皖中地区的斗争,*皖鄂赣边区委员会在无为恍城成立,何伟、曾希圣先后任书记。随后,召开了皖中参议会,选举了知名爱国人士金稚石为议长(后李步新兼议长);成立皖中行政公署,吕惠生为行署主任。皖江地区开始有了统一的行政机构。

1943年是皖江抗日根据地最艰苦的一年。日、伪频繁地向皖江各地“清乡”“扫荡”,*军队也不断向皖江地区发起进攻。仅1943年一年,第七师部队与日伪军作战就达189次。根据地军民经受了严酷斗争的考验,克服重重困难,取得了反扫荡和反顽斗争的重大胜利,同时各项建设日益完善,根据地进一步巩固、不断发展。

卓有成效的财政经济工作是皖江抗日根据地建设的一个重要特色。1943年6月,成立大江银行,并发行了大江币,控制了皖江地区的金融市场。根据地还制定了合理的税收政策,加强商业税、农业税和货物过境税的征收,使经济收入不断增加。此外,根据地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兴修水利事业。在行署主任吕惠生领导下,皖江抗日根据地内最大的水利工程——无为黄丝滩大堤于1943年12月1日动工修建,次年5月3日竣工,彻底根除了严重威胁皖中地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水患,对保障皖江地区的农业丰收起了重要作用。皖江根据地经济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不仅保证了第七师和皖江根据地各级党政机关的需要,而且还上缴新四军军部,支援兄弟地区。

1945年3月,皖中区党委改称皖江区党委,皖中行署改称皖江行署,自此,皖中抗日根据地即称皖江抗日根据地。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第七师展开大反攻,解放了无为、巢县、芜湖等地日伪军据点。到抗日战争胜利时,皖江抗日根据地面积3万余平方公里,人口约300万。

·浙东抗日根据地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创建的抗日根据地之一。位于浙江东部杭州湾两岸,沪杭甬(宁波)之间,东临东海,南达东阳、宁波公路一线,西跨浙赣路金萧线两侧,北达黄浦江东岸。1941年,*苏南区党委指示浦东工委组织力量向浙东敌后发展。1942年夏,在三北地区成立了*浙东区党委,谭启龙任书记。同时成立第三战区三北游击司令部,何克希任司令员,谭启龙兼政委。至1943年夏,正式创立了浙东抗日根据地。至1944年,先后建立了三北、四明、会稽、浦东4个行政区14个县政权,根据地面积1万余平方公里,人口达400余万。

·广东抗日根据地

·琼崖抗日根据地

1938年12月初,长期战斗在海南岛的琼崖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广东省民众抗日自卫团第十四区独立队。冯白驹、马白山分任正副大队长,下辖三个中队,队员300多人。1939年2月10日,日军数千人在海口一线登陆,*军撤退,海口、榆林沦陷。是日,独立队派一中队在敌东进必经之地潭口设伏,战斗从早晨持续到黄昏。潭口阻击战,揭开了琼崖抗战的序幕。

1939年5月,独立队扩编为琼崖人民抗日自卫团独立总队,队伍扩大到千人,总队长冯白驹。总队在琼山、文昌、定安一带开展游击战争,琼(山)文(昌)抗日游击根据地逐步建立。8月,总队改称广东省琼崖抗日游击队独立第一总队,总队长仍为冯白驹。1939年10月21日,总队三大队和*儋县3个游击中队,以及那大镇周围8个乡2000多名地方武装,由马白山任总指挥,围攻驻琼西那大镇的日、伪军,6日攻克那大。这次战斗,击毙日军指挥官1名,毙伤日军多名,俘伪军中队长以下官兵80余名。至年底,琼崖总队先后对日作战70余次,击毙日军800余人,缴获大批军用物资。

1939年12月,*琼崖特委召开第八次扩大会议,会议提出积极创建游击根据地的任务。1940年**也多次对琼崖工作做出指示,要求琼崖立足自力更生,积极开展游击战争,发展和扩大根据地,特别提出要重视对华侨和少数民族的统一战线工作。

按照开辟新的根据地的指示,1940年2月,独立总队在澄迈、临高、琼山三县交界处的美合地区建立新的抗日根据地。到1940年底,独立总队发展到2500余人,活动遍及琼山、文昌、澄迈、临高等11个县,建立了琼(山)文(昌)平原根据地、美合山区根据地和六连岭等小块游击根据地。在1941年5月展开的对日作战中,三次袭击伪军据点,毙敌30余人,拔除了设在琼文腹地的日军美德据点,巩固了琼(山)文(昌)根据地。

在开展军事斗争的同时,琼崖特委积极开展根据地*政权的建设工作。1940年10月海南成立了第一个抗日*政权——文昌县抗日**。1941年5月后,先后建立了琼山、琼东等县级政权。11月10日,琼崖东北区抗日**成立,冯白驹任主席。抗日**不仅团结岛内倾向抗日的各民族、各阶层人士,还积极主动地争取海外爱国侨胞的支持和援助,感召他们为抗战服务,或从政参军,从而建立起更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942年5月底日军对根据地进行全面扫荡,分割“蚕食”反复“清剿”。*顽固派也不断制造摩擦,海南抗战进入困难阶段。总队灵活运用游击战,充分依靠包括黎、苗少数民族、侨胞在内的人民力量,抗击日军5个警备队6000余人和伪军5000人的野蛮残酷进攻。正如冯白驹事后回忆所说,“不是山藏人,而是人藏人”。*领导的抗日武装将日本侵略者陷入琼崖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中。

1943年1月,总结了敌人大规模长时间的扫荡特点,琼崖特委及独立总队作出了“坚持内线,挺进外线”的决策。第1支队向西挺进,在儒万山建立了抗日根据地。第2支队第1大队和琼山基干大队扩大琼东南抗日根据地。后又转战数月,逐渐恢复了琼(山)文(昌)抗日根据地,开辟了万宁、陵水和保亭广大游击区,创建并巩固了绿现山、儒万山抗日根据地,将各抗日游击根据地连成一片。

1944年初,琼崖特委成立黎苗民族工作委员会,3月,成立黎族人民抗日后备队,领导白沙黎族人民斗争。1944年秋琼崖总队改称广东省琼崖抗日游击队独立纵队(简称琼崖纵队),冯白驹任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1945年7、8月,根据地军民对日、伪军实施反攻,攻克感恩、儋县等县城,解放全岛三分之二的土地,100多座城镇,100多万人口。根据地从最初的仅限于东北部的琼(山)文(昌)区和澄迈地区,扩大到全岛的16个县境。琼崖纵队从当年改编时的300人发展到7700余人,在6年多的艰苦斗争中,共作战2000余次,击毙日、伪军3500余人,坚持到抗战胜利,完成了保岛卫民的历史使命。

·鄂豫皖湘赣抗日根据地

鄂豫皖抗日根据地是1938年武汉陷落后逐步开辟的,习惯上称鄂豫皖湘赣抗日根据地或鄂豫边区,也称豫鄂边区、鄂豫皖边区、湘鄂豫皖边区。

1938年10月,日本侵略者攻占武汉后,*地方组织即在鄂豫皖发动群众,开展抗日救国斗争。1939年1月,李先念领导的新四军独立游击大队从河南竹沟出发,挺进鄂中。4月,与信阳挺进队一部合编为新四军鄂中游击支队。1939年11月,新的*豫鄂边区委员会成立,边区各武装力量统一整编为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李先念任司令员,朱理治任政治委员。以白兆山、大悟山为中心的豫鄂(也称鄂豫)边抗日根据地初步创立。

1944年10月,*鄂豫边区委改称*鄂豫皖湘赣边区委,并成立了鄂豫皖湘赣军区,由新四军第五师师部兼军区领导机关。

·河南抗日根据地

1944年4月,日本侵略者发动了旨在打通*交通线的豫湘桂战役,以9.7万余人向河南地区发起进攻。由于*军的大溃败,致使河南38座县城和4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被日军侵占。对此,**发出指示,要求在河南地区组织抗日游击队和人民武装,建立根据地。

开辟河南新区的工作从1944年夏秋季开始。1945年2月,王树声、戴季英率领陕甘宁边区部队组成的豫西抗日游击第三、第四支队进入豫西,随后,将部队编为河南人民抗日军第一至六支队。在一至六支队的活动区域,成立了一至六地委和专署,及20多个县委、县*。至此,河南抗日根据地基本形成。

开辟河南新区,是抗日战争后期**的一项重要战略部署。对于坚持全国抗战,控制中原战略要地,有着重要的意义。

·闽浙赣抗日游击区

·东北抗日游击区

1933年至1935年,在*满洲省委和各地党组织的领导下,随着东北抗日游击战争的发展和抗日斗争逐步由低潮转向高潮,东北各地的抗日游击区和游击根据地也在不断地扩大。至1935年末,东北已经形成了大小8个抗日游击区,即:

南满抗日游击区

东满抗日游击区

绥宁抗日游击区

密山、勃利抗日游击区

饶河、虎林抗日游击区

汤原抗日游击区

方正、依兰抗日游击区

珠河、五常抗日游击区

3、*建设时期

根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1995年上报材料统计,全国有老区乡镇18995个,涉及1389个县(市、区、旗),其中90%以上的乡镇为老区的县(市、区、旗)有409个,50—89%的乡镇为老区的县(市、区、旗)有486个,10—49%的乡镇为老区的县(市、区、旗)有419个,9%以下的乡镇为老区的县(市、区、旗)有75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