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剧
临剧(民间小戏)用临高方言(属泰语系)演唱,流布地区与临高人遇戏同。
中文名:临剧
所属:民间小戏
语言:临高方言
流行地区:临高县和澄迈、儋州
1、简介
临剧是在人偶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临剧由人表演,与人偶同演的表演形式已有所不同,原有的人偶戏传统唱腔已适应不了临剧发展的要求,临剧是用临高方言演唱的民间小戏。它是在人偶戏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临剧流布于临高县和澄迈、儋州、海口市郊等临语地区。
2、历史
早在宋、元、明时期,临高就有“端木塑于肩膊,男女巫唱答为戏”之习俗。此习俗发展成“人偶戏”后,极受临高方言地区群众的喜爱。直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后,在临高县的新盈、南宝等地,有人将临高方言套入琼剧板腔以及粤剧“梆簧声腔”进行演唱,如由当地群众自发组织起来的平等剧团、西海剧团等,试图在舞台上创出有别于人偶戏的,即放下木偶,单纯由演员唱演的戏剧。在建立人民武装的革命老区内,战士们则用人偶戏的(啊哈板)、(朗叹板),完全放下偶像表演,也颇受群众的欢迎。
*成立后,因新盈、调楼、美良、美夏等沿海地区的群众喜欢观看由人扮演的戏剧,为满足群众的要求和适应形势的需要,经临高县委、县*和文化部门的批准,决定在临高人偶戏的基础上创办一个放下偶像、单纯用人表演的新剧种,并于1961年12月15日成立了临高县临剧团,同时委派陈三逢、王宗祥、陈贵华、黄育平等十二名艺术骨干前往广西百色地区壮剧团学习取经。回来后,移植排演《宝葫芦》一剧首获成功。随后,该团陆续上演了古装戏《谢瑶环》(此剧由田汉提供)、《孟丽君》、《张四姐下凡》、《金镯记》、《梁山伯与祝英台》、《望江亭》、《五彩桥》、《张文秀》、《连升三级》、《巧遇》、《武松打店》、《岳雷抗金》,现代戏《李双双》、《东风解冻》、《迎凤山》、《三月三》、《南海长城》、《阮八姐》、《桃园堡》、《血海深仇》、《社长的女儿》、《双蹲点》、《红灯记》、《沙家浜》等大小剧目三十多台。1962年5月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田汉来琼,在临高观看《十八相送》、《张四姐下凡》后,兴致勃勃挥毫题诗:“椰子林边几曲歌,文澜江水袅新波,此间亦有刘三妹,唱得临高生产多。”
1968年,临高县临剧团被遣散。但县内仍有些地方组织业余剧团,唱演临剧。1978年,临高县木偶剧团复办后,该团既演人偶戏,也演临剧。美良镇的龙田大队,新盈镇以及红华农场也组织业余临剧团活动。演出的剧目有《哑女告状》、《姐妹皇后》、《巧配鸳鸯》、《姻缘巧会》、《鸳鸯剑》(见图)、《徐秀英四告》、《桃杏梅》等。
3、唱腔
临剧唱腔,主要是民歌土调,分〔啊哈〕、〔朗叹〕为主的基础唱腔和〔快板〕、〔哩哩妹腔〕、〔七字板〕、〔丑脚板〕、〔小放牛〕、〔嗳嗬哩〕、〔平板〕、〔月光光〕、〔白芙蓉腔〕、〔哭板〕等以民歌、民间音乐经整理创作而成的唱腔。此外,还吸收了琼剧的〔程途〕、〔叹板〕〔苦板〕、〔江浪腔〕、〔教子腔〕等板腔。过场音乐或道白伴奏音乐除搬用本地八音舞曲、民歌小放牛、鞭马哩等外,还大量吸收琼剧〔拜堂〕、〔过场〕、〔升堂〕、〔迎亲〕、〔盅盘舞曲〕、〔过江〕等唢呐曲牌和民间音乐,以及从潮州流传过来的一些名曲。乐队有十至十二人,乐器有唢呐、板胡、扬琴、琵琶、月琴、大胡、二胡以及西洋乐器大提琴、单簧管等。
4、表演
临剧表演,学习借鉴了广西壮剧、桂剧和琼剧的表演特点,既讲究戏曲表演的程式性和虚拟性,也注意从生活中吸取新的养份,表演贴近生活,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