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哈哈腔

科普小知识2021-08-21 06:43:50
...

哈哈腔,也叫“喝喝腔”、“合儿腔”,有的地方又叫“柳子调”或“拉拉调”,艺人口语呼之为“合合腔”。它是产生于河北省民间的一个地方戏曲剧种,是由冀东南和鲁西北一带所流行的民间弦索小曲演变而成。

1、产生时间

产生该剧种的确切年代待考。然而,根据山东省德州地区、河北省保定地区有关文化部门的考察资料,说明远在明代,哈哈腔已在鲁西北各县和河北沧州地区各县流行,延至清乾隆期间,又进一步流传到河北保定地区各县农村。由此看来,哈哈腔是一个比较古老的地方小戏。

2、艺术特点

哈哈腔在世代口头流传过程中,由于不同的地方语言特点和民间艺术的影响,逐渐形成了具有不同艺术风格和音乐特点的东、中、西“三路”:东路流行于山东省的德州、惠民地区和河北省的东南部;中路流行于沧州、衡水地区;西路流行于保定地区及廊坊部分地区。

哈哈腔汲取提炼当地人民异常丰富的生活语言,具有通俗质朴、生动活泼、富有表现力等特点。土生土长的哈哈腔,在表演行当方面,虽生、旦、净、丑各行皆有,但小生、小旦仍不失其为主要行当。近几十年来,哈哈腔的角色吸收其他剧种的优点,分工日趋细密。

此剧的艺术特色是表演朴实,以唱见长,叙述性、说唱性较强。开始主要演唱一些生活戏,如《小年过》、《拴娃娃》等,以后逐步能演唱较大型历史故事戏。整个剧种的表演特点以细致、逼真、轻松、幽默见长,像汲水、纺线、梳头、缝补、做鞋等动作,表演者极善于通过艺术手段细腻地表现出来。在戏中,各种行当常常出现一些引人发笑的表演动作和诙谐风趣的唱念。因此,哈哈腔也是一个具有喜剧表演风格的剧种。

在哈哈腔的艺术中,最富有特色的是它的唱腔和伴奏音乐。哈哈腔的唱腔属于板腔体,依据演唱演奏形式、声腔结构及其表现特点,分为抒情性的头板、二板,多种性能的流水板,加强性的紧三板,抒发性的起板、小导板,叙述性的尖板,抒情、叙述交织性的拨子,以及哀叙性的哭板等十几种板式。唱词亦系七字、十字的上下句式。上句唱腔通常是板上起唱,尾字落在眼上的“1”音;下句一般也是板上起,尾字却必须落在板上的“1”音。由于上下句尾音均为“1”,因此上句落眼,下句落板,是区分上下句的主要标志。各种板式相交,以流水音板在戏中使用最多,故此,它是哈哈腔的核心板式。

3、曲牌

哈哈腔的曲牌约有百余支,主要用于烘托舞台气氛,伴奏人物动作,多是从京剧、河北梆子和冀鲁民间音乐吸取而来。哈哈腔文场的主奏乐器,东路是四胡、长颈月琴;中路是板胡、四胡;西路则是板胡、笙和竹笛。其中以西路伴奏最有特点,伴奏风格讲究“拙笙、巧弦、浪荡笛”。演员演唱时,这三大件乐器并不完全随着唱腔走,在一定的时间内,伴奏的旋律和节奏常常游离于唱腔之外,以一种固定的节奏音型,不变化的连续使用,形成一种特殊的伴奏效果,老艺人们称这种伴奏方法为“小抬杠”。这是东路和中路所没有的。

4、代表人物

由于哈哈腔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历代都出现过一些为广大群众称道的艺人,如清嘉庆、道光年间的常老进、七十儿、常槐和“梆子老响”;同治、光绪年间的马老合(南瓜旦)、孙芝兰、徐清文;民国以来的郭立冬、郝玉春、雷振跃、张雪明、全运西(铁蝈蝈)等。新中国建立以来,也先后涌现出不少优秀演员,如王寿田、秦振国、蔡志英、商焕文、钟爱珍、唐荣仙、刘喜荣、宋艳玲等。

5、传统剧目

哈哈腔的传统剧目八十余出,以民间生活故事为题材者较多,基本剧目是以“三小”(小旦、小生、小丑)为主。代表剧目有《王小打鸟》、《三拜花堂》、《皂袍记》、《闹花园》、《卖水》、《卖画》、《赶考》、《化缘》、《搬窑》、《跑坡》、《控监》、《骂书房》、《打机房》、《盘道》等。优秀的现代剧有《接闺女》、《高山流水》等。

上一篇:武安平调

下一篇:安国老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