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马镇民间故事
走马镇民间故事是指流行于重庆市九龙坡区走马镇的民间故事,走马镇是重庆市九龙坡区的一个镇子,这里流传着一种由以“走马”(赶马)为职业的人群口头创作并传承的民间故事,人们通常将其称作“走马故事”。走马故事起源的确切年代无从稽考,但走马场建立于明末清初并很快得以兴盛,故事应与之同步发展,其产生形成至少已有四五百年的历史。
中文名称:走马镇民间故事
分类:民间故事
流行地区:重庆市九龙坡区走马镇
主要内容:神话、风物传说、动植物传说等
1、基本介绍
走马镇民间故事群众基础深厚
在悠久的传承历史中,走马镇民间故事不断得到充实和发展,内容丰富,类型多样,数量巨大,讲述者众多;主要包括神话仙话、风物传说、动植物传说、民俗传说、生活故事等种类,这些故事的内容十分广泛,蕴藏着厚重的远古文化信息,诸如巴人龙蛇图腾的传说,乃古代巴文化的重要遗存;故事的数量也相当多,在编纂“民间文学三套集成”时,采录到民间故事目录达10915个,实际记录完成数达9714则,还记录民间歌谣3000余首、谚语4000余条,歇后语、俗语等4000余条。记录这些故事、歌谣、谚语等的录音磁带450盒、文字资料700余万字。走马镇民间故事家共316人,其中会讲1000则型的2人,会讲500~1000则型的3人,会讲200~500则型的10人。
2、形成原因
走马镇历史上是重庆通往成都的必经之地,蚀迹斑驳的青石大道穿越该镇8个村,过往行人摩肩接踵,络绎不绝。相传,旧时凡过往走马场的官差客商、轿夫肩輿每至于此,大都要停脚歇宿。究其原因,一是从重庆出发,跋山涉水到走马场时人渐疲乏;二是从走马场到下一个歇脚点来凤驿尚远,途中须翻越大山,山上古木参天,常有“棒老二”(强盗)出没,故不宜晚上再走。因此,这里至今广泛流传着“是相不是相,难过走马岗”的民谚。那些在走马岗停息下来的过往行人,为了消除疲乏,或在客栈、地头、茶坊中听人天南地北、前三皇后五代地“扯把子、说聊斋”,或扯开喉咙唱上几段山歌俚曲,自娱自乐,以解旅途劳顿。在许多这样的场合中,当地村民也常参与到讲故事和听故事的行列中,“肉广播”成了当地得天独厚的传媒方式。外地民间故事和其它文化载体与当地民俗文化不断地交流传播、融和互补,经济生产活动由此转化成了走马镇独特文化现象的巨大能动力。
3、传播途径
一是走马镇民间故事之所以世代延续、生生不息的最主要原因是家族的传承,众多“故事篓子”都有几代讲述家的渊源。譬如魏显德、魏显发的幺祖公、父亲、母亲都是当地有名的故事家,余兴强、余兴棋兄弟之父余子清也极富盛名的摆“龙门阵”高手。另外,女性故事家也大多以家庭传承为主,如曾任走马文化专干和乡长的严小华,就在他母亲程昌明言传身教的影响下,成为了发掘保护走马镇民间故事文化遗产的肇始人之一。在走马这个地方,成百上千则“龙门阵”经由父传子袭、亲友共进,从社会化大众化发展到了普遍化,以至蔚然成风,成为了一方特有的习俗。
二是场镇文化影响:走马镇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在古成渝道上市井商贸的繁荣,这同时也衍生出欣欣向荣的城镇文化。每天熙熙攘攘过往的人群在带给了这个场镇无限商机的同时,也在这里聚散了无数的文化信息符号。走马人每一次赶场,在交换商品之外,最大的快乐就是听戏和茶馆喝茶聊天。在不知不觉中从外界带来的信息就扩散到了村庄的每一个角落。
三是本地人与外界的频繁交流,其中包括去外地或周边地区的手艺人,流浪艺人,走亲访友的人等等。正是由于这种来源的广泛性,才构成了走马镇民间故事内容的丰富和多样化。
4、传承发展
走马故事面临严重危机,主要问题在于传承乏人。抢救、保护走马故事,不仅可以丰富民众的文化生活,而且能够为人类学、文化学、宗教学、民族学和方言学等多种学科提供研究资料。
在西部,正因为发展比沿海慢,保留下来的民俗和传统文化方面的东西才会更多。走马镇,九龙坡区对这项工作非常积极而且卓有成效,实在很难得。它对社会人类学、文化学、宗教学、民族学、方言学等多种学科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走马镇民间故事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5日,经国家文化部确定,重庆市九龙坡区的魏显德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5、传承代表
魏显德在讲述走马镇民间故事
6、社会荣誉
1990年,走马镇被重庆市文化局命名为“民间文学之乡”;1992年,工农村被命名为“中国民间故事村”;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联合授予魏显德“中国民间故事家”称号(全国共10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