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诗词名句

娘惹

科普小知识2022-02-07 20:32:24
...

“娘惹(Nyonya)”是一个族群的总称,始于明朝之后。随着郑和下西洋的众多随从,很多在南洋一带生活下来,和当地的男女通婚,生下的孩子,女孩就叫“娘惹”,男孩就叫“峇峇(Baba)”,到了21世纪娘惹就成了他们的泛指。

1、历史由来

娘惹,是指中国人和马来西亚人通婚的女性后代。早期马来西亚人与华人通婚的后代,男性称为峇峇(Baba),女性称为娘惹(Nonya)。

娘惹是明朝随郑和下西洋的船队成员与当地人通婚后形成的一个新族群;但是也有人认为,他们是因为温饱问题而移民到南洋一带的中国人,在受到当地文化熏陶后崛起的族群。

峇峇娘惹(或称土生华人/侨生)是指十五世纪初期定居在满剌伽(马六甲)、满者伯夷国和室利佛逝国(印尼和新加坡)一带的中国明朝后裔。峇峇娘惹也包括少数在唐宋时期定居此地的唐人,但目前没有来源证明唐宋已有唐人定居此地,所以一般上峇峇娘惹都是指大明后裔。

这些唐宋明后裔的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当地马来人或其他非华人族群的影响。男性称为峇峇,女性称为娘惹。六十年代以前峇峇娘惹在马来西亚是土著身份(Bumiputra),但由于"某些"政党政治因素而被马来西亚*归类为华人(也就是马来西亚华人),从此失去了土著身份。峇峇娘惹今天在马来西亚宪法上的身份和十九世纪后期来的“新客”无分别。这些峇峇人,主要是在中国明朝或以前移民到东南亚,大部分的原籍是中国福建或广东潮汕地区,小部分是广东和客家籍,很多都与马来人混血。某些峇峇文化具有中国传统文化色彩,例如他们的中国传统婚礼。峇峇人讲的语言称为峇峇话,并非单纯的福建话,在使用汉语语法的同时,依地区不同,参杂使用马来语与泰语词汇的比例也随之不同。有些受华文教育的华人也称那些从小受英式教育的华人为“峇峇”,这个用法有藐视的意思,表示此华人已经数典忘祖或者不太像华人了。

此外,当地的闽南人亦有句成语叫作‘三代成峇’,根据这句话的定义,所有在马来西亚出生的第三代华人也都成了峇峇,但这句话没有藐视的成份,只是意味到了第三代华人,由於适应当地的社会环境的原故,其文化难免带有当地色彩。此外,峇峇亦特指一个自称并被称为“峇峇”的华人族群,也就是今日在马六甲以及马来西亚独立前在槟城和新加坡的峇峇,峇峇华人讲马来语,他们也自称为“Peranakan”——马来语中“土生的人”,故“CinaPeranakan”即土生华人,这一词本用来识别“峇峇人”与“新客”——也就是从中国来的移民。在19世纪的马来半岛,这样的分别很明显也很重要,“峇峇”是土生的,而“新客”是移民,两者的生活习惯和政治意识不太一样。虽然现在的马来西亚华人大都是本地出生的,可是“Peranakan”一词已成为“峇峇人”的专用自称。在今天的马来西亚,一位马来西亚华人娶了一位马来人为妻,他们的儿子也不是峇峇娘惹,是混血儿。峇峇娘惹可谓当世产生的特殊民族。(特别注明:马来西亚华人娶/嫁任何一位马来人就必定要改用阿拉伯姓名,例:某某binAbdullah和皈依回教。)

2、娘惹文化


新加坡航空空姐娘惹女装的制服

娘惹在延续中华民族古老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又加入了很多马来等地的文化特色,形成了独特的娘惹文化,如娘惹马来语、娘惹服饰、娘惹珠绣、娘惹餐具、娘惹菜肴等。

娘惹文化既有马来族文化影响(如:膳食、衣饰、语言)也有华人传统(如:信仰、名字、种族认同)。

值得一提的是,新加坡航空空姐身上穿的制服,就是娘惹女装的bajukebaya,脚上穿的嵌珠拖鞋是娘惹女鞋KasutManek。

娘惹菜


娘惹糕

在马来西亚的中国女性后裔个个都是烹饪能手,娘惹把中国菜肴烹饪方式与南洋烹饪原料结合,做出的菜肴自成一派叫做“娘惹菜”。

娘惹菜既有中国菜的内蕴,又有马来菜的特色,集合两地烹饪特点出一种新的口味。是令人交口称赞的南洋菜式之一,自成一派。

娘惹菜以传统中式食物和烹饪手法,并擅长将马来西亚的香料及材料,运用中式的烹饪方法变化出不同菜肴。

娘惹菜最注重各种香料酱汁,有40多种不同的酱料混合,常用的香料有蓝姜、黄姜、香茅、洋葱、班兰叶、亚参、酸柑、参巴辣椒、椰浆、玉桂、石栗等等,带出各种截然不同的口味,味道偏浓,以甜酸、微辣为主。娘惹菜的代表有叁芭臭豆鱼头、虾酱鸡、鱼鳔汤、椰浆饭、娘惹粽、摩摩喳喳、九层塔等。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当数叻沙(Laksa)和娘惹糕点。


娘惹叻沙

娘惹叻沙的之所以可以成为娘惹菜的代表,是因为它的配料种类众多,烹调细节烦琐,所需香料都是用纯手工捣碎,并用土锅炒制,这样才能保持原汁原味。先把洋葱、南姜、黄姜、香茅、红辣椒炒出香味,再加入煮熟去骨的鱼肉和椰浆一起熬制,这样叻沙汤汁就煮好了,吃的时候加入虾、鱼片和粗米粉,然后撒上麻疯柑叶、姜花和酸柑汁,就是一碗正宗的娘惹叻沙了,烹煮叻沙汤汁很需要些功夫,但是如今有煮好的汤包可买到,只需要加入椰浆和自己喜欢的配料,就能享受娘惹美味了。

服饰


娘惹服饰

在服装上,19世纪峇峇的服饰,男人喜欢长袍披身,穿布鞋,戴布帽,留辫子,完全是中国式的打扮,当然也有穿西装系领带,一身光鲜的洋人装扮。女子“娘惹”则穿马来服。马来亚“娘惹”的马来服与传统马来服又略有不同。传统的马来女上衣,前后对襟一样长,平常无装饰,颜色较深,多黑色、红色或其他深色。“娘惹”装前长后短,前多绣花纹,颜色多浅、淡、雅。下服则用马来裙(纱笼)装束,纱笼与中国古装相似。

一般上来说,峇峇的服饰包括中山装与西装,娘惹装则大多启迪自马来传统的沙笼服饰。

语言

在语言上,峇峇娘惹大多接受英文教育,马来峇峇由于母亲不懂汉语,孩子与母亲一起学会了马来语,但峇峇所讲的马来话,与地道马来语不尽相同。其一,峇峇马来语夹杂许多闽南方言;其二,峇峇把许多马来语发音作了改变;其三峇峇用中国语法来讲马来语。这种峇峇马来语自成系统,称为峇峇语。

住宅

峇峇娘惹的住宅还保持着中国气派。大厅和走廊里摆着的都是古香古色的中式雕木家具,中国味道浓郁。

马六甲有一条逾百年悠久历史的街道,那是著名的鸡场街(JonkerWalk)。街道两旁都是传统的中式建筑,街上有很多古董店、纪念品店和小餐馆,当地华人的一些宗乡会馆,象“福建会馆”、“海南会馆”等,也都设在这条街道上。整条街道显得古色古香,充满浓郁的华族文化气息。

3、婚姻

在婚姻上,峇峇虽然是华族男性移民与马来女的混合结晶,然而到了19与20世纪期间,虽然没有明文规定,但“娘惹”却不嫁马来男士,而与男性峇峇成婚。有迹象显示,峇峇中的望族,也重视门第间的门当户对。这种望族间的联姻,不仅可以使彼此的姻亲关系更加紧密,也可以成为彼此间经济合作的纽带。另一方面,娘惹也乐于嫁给来自中国的“新客”,可保持纯粹的中国血统,也可以把新客入赘女家,成为有力的助手。

马来峇峇的特点是:在人种上是华人与马来人的混血儿,在语言上通行马来语,在信仰上主要信仰回教,在社会习俗上亲母方面多于父方,所以子女多重女而轻男。在衣着上穿马来装,在日常生活上,吃饭不用筷子,以右手代之。华侨与马来女通婚所生子女,一般三代后为峇峇,即“三代成峇”。随着峇峇人数不断增加,逐渐形成峇峇社会。峇峇社会形成于18世纪,在19世纪英国统治时期得到发展。20世纪以来,峇峇群体逐渐并入华人社会中。

4、电视剧

《小娘惹》是由新传媒电视公司制播的华语电视剧,新传媒电视45周年台庆剧。由谢敏洋、卢燕金共同执导,欧萱、戚玉武、戴阳天、方展发、白薇秀等主演。


《小娘惹》海报

新加坡在2008年末推出的《小娘惹》大戏,描述了几户巴巴家族几代人的恩怨情仇,连续剧以“月娘”作为剧中的核心人物,特别着重介绍巴巴娘惹的文化习俗。《小娘惹》堪称新加坡版《大长今》,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加上色彩绚丽的民族服饰与娘惹美食的完美烘托,非常轰动。

剧情简介

故事从30年代展开,横跨70年,直到现代。哑女菊香出生在一个土生华人大家庭,是出身低下的姨太太的女儿,温柔漂亮,自幼从母亲身上学到一手好厨艺和女红。天生聋哑的她,备受歧视,在日军南下前夕,被安排嫁给一富有峇峇当妾。菊香反抗逃婚,遇到一日本青年摄影师。经历一番波折,两人结婚,诞下女儿月娘。动荡的大时代,让她饱受折磨。她的丈夫死了,她也死了,留下仅仅8岁的月娘。月娘辗转回到开始走向没落的外祖父家。在外婆的督导下,月娘学习传统娘惹的厨艺、女红,长大后就像她母亲一般漂亮。战后,逃难到英国的外祖父一家回来了,月娘就像当年的母亲一样,被歧视、毒打、折磨,为了保护外婆,她忍辱承受。月娘的美貌引来表姐的妒嫉,也引来了有钱的汉密哈顿峇峇头家、出洋归国的富少、甚至英俊潇洒的英国军官的垂青,但她独爱一个“身无分文”的小司机陈锡。陈锡其实是个名门子弟,隐瞒身份和月娘来往。月娘不甘自己的一生由人摆弄,宁可结束自己的生命。她的刚烈,反让刘一刀敬服,与她拜为兄妹。月娘决定走出自己的路。她开始学做生意,过程中,她被陷害、被驱逐、被打击,但她都一一挺过来了,最后还重振已经衰败的家族生意。然而,她的感情却没着落。她深爱的人,依然渺无音信……

上一篇:涅涅茨人

下一篇:四讲四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