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组织生命周期视野中的大学战略管理模式创新

科普小知识2022-12-02 11:29:59
...

组织生命周期视野中的大学战略管理模式创新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战略管理研究逐渐走向了动态化和综合化,研究者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战略管理是一个涉及到组织更新和成长的过程,法约尔把这一趋向称之为“战略有机观”的出现。[1]面对组织和外部环境的复杂性升级,传统的大学战略管理理论和模式也面临着同样的挑战,我们必须从有机的观点出发来认识大学战略的本质以及重新构建大学战略管理的模式。

一、传统大学战略管理模式的局限

由于对战略规划和战略管理的认识不清,很多学校把战略规划等同于战略管理,大学战略管理活动呈现出简单化和机械化的倾向。战略管理强调目标设定和资源分配,特别强调规划的可操作性,热衷于把规划做得很细很具体,以单一的线性方式思考未来,以简单具体的数字预测和规划未来,把战略管理过程视为高度理性的可控过程。其中,确定目标、环境分析、规划制定、战略实施和评估等环节构成了大学战略管理的基本要素。这种线性的战略管理模式在相对静态和稳定的环境中是适用的,战略管理各环节界限分明、相互分离,是一种从战略分析、选择,到实施、评估的顺次推进过程。但是,战略规划管理模式对环境变迁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忽视了大学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对战略的影响,即使内外部环境发生了明显变化,也很少会对原有的规划进行相应调整,致使大学不能对所置身的复杂、动态的环境做出有效的反应。很多规划“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性较差”,“具有一定的短期效应,很难面向未来”[2],对于指导大学发展存在着明显的缺陷。WwW.11665.Com

图1 大学战略规划管理模式示意图

战略规划管理是对既定战略的管理,强调的战略环境是一种有序、简单、稳定并受一些基本法则所主导的机械系统,这实际上是现实世界的一种理想化描述。战略规划反映的是大学管理者的战略意图和理想预期,这种模式的战略管理过程往往是大学的行政性动力机制加以推动的,是一个由上至下的管理过程,也是一种高度理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战略形成”在“战略实施”之前,而管理层则作为“理性的参与者”不断发出各种指令,指挥协调各个职能管理部门和院系单位,推动既定战略目标的实现。这种大学领导者推动的战略规划管理过程比较符合经典战略管理理论的有关思想和观点,即有这样一个基本前设:战略规划制定时与实施过程中大学面对的环境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是基本上一致的,制定出来的战略在规划期间是适用于大学组织的变化与发展的。显然,这一假设与当前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大学组织复杂性增加是相悖的,这必然导致大学领导者受制于有限理性而常常无视外部环境的变化。

在大学战略管理的过程中,必须将环境的变迁当成大学战略管理的坐标,在环境的不断变化中去调整组织结构、管理机制和行动模式等,在对环境的主动适应中最大限度地提升组织能力。早在将战略思想引入企业管理之初,巴纳德就曾指出“管理者必须审视环境,然后调整组织以保证与环境的平衡状态”[3]。在大学成长和发展过程中,环境复杂多变的绝对性与战略的长远性之间有时是协调一致的,但更多时候会出现不协调状态,甚至可能发生尖锐的冲突与矛盾。当不协调状态出现或者对抗性矛盾产生时,大学发展就会陷入困境,作为协调组织和环境关系的战略就应该重新调整。因此,大学要冲破“战略规划不能变”的思想局限,在战略管理过程中不是静态地、机械地对待战略规划,而是始终保持动态性、灵活性的战略思维,适时地检测外部环境的变化状态,将以适应性为基础的战略思考与传统的战略规划方法进行整合,构建动态化的大学战略管理模式。

二、大学生命周期特征与战略管理的关系

1.大学组织的生命周期特征

阿什比说:“大学是一个具有生命特征的文化机构,它保存、传播和丰富了人类文化。它像动物和植物一样地向前进化,所以任何类型的大学都是遗传和环境的产物。”[4]作为一种特殊的生命有机体,大学组织同生物体有着相似的进化过程。大学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内在的紧密联系,大学组织维护、分化和多样性的根源就是环境。大学内生于自身所在的土壤,成长于自身所在的环境,适应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自觉地调整自身行为,在与社会的互动中得以健全自身而不断成长。与自然界其他生命有机体一样,不同的大学虽然拥有不同的规模、不同的能力、不同的生存空间,但是他们都在按照自身的轨迹进化发展,拥有生物生命周期的一般特征,表现为一个从孕育、创立、成长到成熟、衰退的动态演进的复杂过程。

2.拥有战略管理能力使大学超越生命周期

和一般生命有机体不同,大学具有明显的智慧特征,在接受环境影响的同时能够通过有意识的活动来改变自己的生存方式和进化路径。拥有战略管理能力是大学生命体智慧特征的具体表现,这种智慧特征使得许多大学因为其内在基因的优秀往往能够超越生命周期规律,实现持续性的成长。战略管理能力使大学具有自我破坏平衡的勇气和能力,在竞争中主动抓住机会,吸取新的思想与知识,实现不断成长的目标。正是有了这种自我打破平衡的能力,大学的发展才不会像其他生物的生命周期一样必然表现出从出生到成长,然后成熟直至死亡的过程,使大学能够在每一次生命周期的转折处改变原来的发展轨道,进入一个新的生命周期。

3.对大学战略本质的重新理解

根据组织生命周期理论,每个生物个体都有生成、成长、成熟、衰亡的生命周期过程,而整个生态系统中也实时在发生着动态的共生活动,大学战略在大学的整个生命进化过程中也始终处在动态的演变之中。据此,我们可以把大学战略理解为:在大学进化的某个时点上以及整个生命过程中,能够使大学不断改变和充实自己以保持同环境的高度适应性的一种机制。大学战略作用于大学进化的整个动态过程之中:在大学进化的横截面上环境变化相对稳定,大学需要结合外界环境与大学自身的情况制定战略和实施战略;而在大学的整个进化过程中,在某种环境下有效的大学战略,当环境发生变化时未必仍然有效,这时就需要重新确定或调整战略,才能保证大学与环境的适应性。

三、组织生命周期视角下大学战略管理模式的重构 传统的战略规划管理模式是从共时性角度出发的,着重强调系统化的规划、实施和评估。在组织生命周期视角下,大学战略管理活动同时涉及和处理共时性和历时性的双重问题。在共时性的维度上,大学在某个特定阶段的发展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大学要根据自身客观条件,制定合适的战略,以实现在相应生态位上的适应与发展。在历时性的维度上,大学战略伴随着大学的成长而不断演化,大学战略管理贯穿于大学生命进化过程中,这要求我们不能静态地对待战略,而是要用一种动态、权变的思维方式,适时地检测内外部环境的变化状态,在调整和转换战略中获得可持续成长。因此,大学要构造对其成长具有实际指导价值的战略,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战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略规划管理模式,构建动态化的战略管理模式。

动态战略管理模式包含战略规划,但它强调战略的分析、选择、实施和评价与战略转变的并行和连续作用,更关注战略的实施和应变。动态战略管理模式能够清晰地反映出大学战略管理过程在共时性和历时性上的统一,这种统一体现在该模式的“一主一辅”两条线上:主线是战略规划(战略分析和战略选择) —战略实施—战略评估—战略调整—战略规划,这条线贯穿于大学的整个生命周期,是大学的“生命线”;辅线是战略实施—战略评估—战略规划 (战略分析和战略选择) —战略实施的闭环反馈,这条线是大学在某个时点或者某一阶段的战略管理过程。这两条线是同时并行的,统一于大学成长的生命进程中。在特定时期、特定条件下组织维持已有的战略并不是对动态战略管理模式的否定,相反,却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动态战略管理功能。这是因为,大学组织在某一发展阶段所处环境是相对稳定的,管理者可以在理解组织环境的基础上对环境进行一定的预测,进而制定出与之相适宜的战略。如果说稳定是组织发展的前提与基础,那么变革则是为了组织更好地发展。

图2 大学动态战略管理模式示意图

如果说战略规划管理是一种“存在”范式,是对既定战略的管理,那么动态战略管理则是一种“生成”范式,是连续性的战略管理。战略贯穿于大学的整个生命周期,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选择的战略不同,不同的成长战略是大学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适应性选择的结果。在大学成长的初级阶段,战略管理的重点是大学愿景和使命的设计,重视办学特色和大学文化的培育,战略的作用就是充分掌握外部环境中的各种信息,寻找大学成长的“突破口”。对于处在快速成长期的大学来说,战略选择则表现为大学对生态利导因子的争夺,大学间的竞争更多的是特色竞争和速度竞争,抢占生态位的“制高点”,获得相对竞争优势。经过高成长阶段之后,大学的发展就要稳定一段时期,此时,大学对环境变动反应不像以前那么强烈,以前制定的战略在很大程度上不能继续引导大学发展了,甚至滞后于大学的发展。在这样的关键时期,大学能够及时进行战略调整并保持战略的先进性,就可淡化大学生命周期的界限,实现持续性的成长;相反,如果不能根据大学生命周期演变规律进行战略转变,大学的发展就会因为缺乏创新活力而进入衰退期。

总之,动态化战略管理是一种按照大学生命成长的客观规律来进行的战略管理模式,其重心不再是制定长期的计划,而是根据组织和环境的变化不断进行战略调整和转变,在组织内部建立一种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机制;其动力不再是来自大学领导的机械式推动,战略演变的节奏、进度以及内容都是由大学作为一个整体系统决定的,变化的推动力量是来自于整个系统;其目的不是为了强化大学管理者对组织秩序和办学效率的控制,而是要充分发挥大学生态系统中各相关因素的相互作用,促成大学发展从强行政干预情境向自组织生态演化的回归,不断提升大学生命组织的成长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