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目标管理理论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应用
浅谈目标管理理论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应用
一 目标管理理论简述
目标管理(management by objective,简称mbo)是美国著名管理学者彼得·德鲁克(peter drucker)于1954年提出来的一种管理理论,是指组织及其全体成员制定出期望达到的目标后,由各部门和全体成员根据组织总目标的要求,采取上级部门与下级部门间,以及平行各部门间相互配合的方式,协商确定各自的分目标,并且将这种目标贯穿到组织的各部门及各单位的员工中,同时在目标执行过程中实行逐级的充分授权,各员工自主确定实现目标的方法和手段,以达到自我管理的目的。
二 在高校学生管理中实施目标管理的必要性
将目标管理引入高校学生工作,能使高校院系的各项管理制度量化分解、确切具体,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顺利地达到学校教育目标所要求的水平,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管理工作的效率。
高校学生工作主要涉及学生的教育管理内容、教育目标实现的途径及控制、教育目标的评价体系等。从目标管理的角度看,高校学生工作的内容、学生培养过程、培养目标与目标管理所具有的特征具有一致性。一是学生工作的内容具有确定性;二是对学生工作效果的评价具有成果性;三是教育者对学生教育的行为指导和过程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操作具有智能性。因此,高校学生工作的整个过程符合目标管理理论实践要求、内容操作要求、控制特征和目标定位的要求,从目标定位到实施过程和效果评价都具备其理论指导的可操作性和实践性,并且也符合从整体上架构和把握高校学生工作的目标标准、评价体系和操作程式对实现预期的教育效果有较强的指导价值。www.11665.com由此可见,将目标管理引用到高校学生工作中的做法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切实可行的。
三 在高校学生管理中实施目标管理的步骤
在学生管理工作实践中应用目标管理,可分为三个阶段来开展,即目标的制定阶段,目标管理的实施阶段和目标成果的评价阶段。
1.目标的制定阶段
学生目标管理可分为组织目标管理和个人目标管理。所谓组织目标是高等教育的总目标及高校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它包括德、智、体等方面的具体要求,也是确定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总目标的最基本的依据。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和经历各不相同,从而使得个人对事物认知的不同,也就形成了学生的个人目标。在学生管理工作的实践中,管理者所需要做的就是按照组织目标的要求,结合学生个人的实际条件和他们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及价值观等个体差异,采取协商的方法,帮助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个人奋斗目标。
2.目标管理的实施阶段
第一,学生管理者要加强对学生目标的研究和组织领导工作。一方面,要通过调查研究分析与掌握每个学生的现状,对照目标找出学生的现实状况与目标要求的差距并根据差距找出产生差距的问题所在,分析影响学生目标实现的主要原因并针对问题制订实现目标的对策措施,为学生制定个人目标指明方向;另一方面,要建立高效的班级管理系统,使班级两委会关系明确,职责分明,既各司其职,又积极配合互不推诿,同时给学生*一定范围的管理权限,让他们有充分的自主权来围绕既定目标进行工作,放手放权让他们实行自我管理。
第二,学生管理者要加强咨询指导,对目标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想办法帮助和指导学生及时有效地解决问题。
第三,要抓好信息反馈工作,掌握目标实施进度,及时纠正偏差,保证目标的实现。
3.目标成果的评价阶段
学生的目标成果评价一般放在下学期的开学初。上学期的工作结束后,要求学生利用假期对自己的各项目标先进行总结和评价并写出工作总结,根据预定的定量指标和目标完成情况对照检查,进行自我评定。自评后,组织其他同学相互评定,最后由学生管理者综合评估。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管理者要对目标评定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通过个别了解、书面调查或召开一定范围的座谈会等形式,掌握评定工作的情况,使其能实事求是地评价个人成果,做到客观、公正、准确。对目标完成较好的同学要给予一定的鼓励和奖励,对目标完成较差的同学,要批评指正并帮助其找出原因,提出下一步的目标要求。
四 结束语
综上所述,引入目标管理方法,实现制度创新是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客观要求。学生管理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学生管理部门的辛勤工作,更需要全体师生共同的努力。学生工作部门的管理目标也不是孤立的,往往一个计划正在实施,另一个新目标又已确立,新旧计划相互渗透,互为首尾,共同推进。只要管理者把握规律分清纲目,充分调动各个层面管理人员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被管理者的主观能动性,就可以按照目标管理模式有序地做好学生的各项工作,促进高校学生工作总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