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十五”计划

科普小知识2022-06-24 08:50:11
...

第十个五年计划(简称“十五”计划),2001—2005年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计划。简称“十五”计划。2001年3月,全国人大九届四次会议通过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按照发展*市场经济的需要,确立以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线。生态建设、环保、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得到了加倍的重视。更多关注教育、文化、医疗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更加注意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以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发展的需要、享受的需要。

中文名:第十个五年计划

外文名:TheTenthFive-YearPlan

时间:2001—2005年

简称:“十五”计划

1、实施背景

“十五”计划是21世纪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其实施过程中所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可以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

国际上,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经济全球化为中国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体系,深化改革开放提供了难得的机遇,WTO所推行的市场经济运行*有利于我国加快市场化改革进程,全球性的资源配置有利于国内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促进产业升级。随着中国经济与国际逐步接轨,中国经济越来越面临许多严峻的挑战,例如如何控制扩大开放所可能带来的经济风险,尤其是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所引发的对金融安全的关注,怎样改革*的管理*和进一步转变其职能使其与世界接轨都成为需要解决的新问题。

在国内,虽然市场经济*已经基本建立,但是随着市场在资源配置中逐步发挥主导作用,由此而带来的公平与效率的取舍成为影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其中,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地区间居民收入差距明显扩大,行业间收入差距,尤其是竞争性行业与垄断性行业居民收入差距的日益扩大等问题都成为必须应对的挑战。经济效益较低,经济发展结构不平衡等问题都成为进一步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实阻碍。如何把握住改革开放带来的契机,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可持续地发展成为新时代的新挑战。

2、计划制定

2000年10月,*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

2001年3月,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

“十五计划”是中国新千年第一次置身于全球化背景之下的经济计划。“十五”计划的主要任务是: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遵循速度和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逐步缩小地区间的发展差距。

3、决策回眸

改革开放让我国东部地区获得了快速发展,将西部甩在了后面。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洪涝灾害、沙尘暴为主要特征的环境问题,成为影响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重大制约因素。


“十五”计划

经研究,人们发现环境问题的根源在于西部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而恶化的原因在于过度开发。过度开发的原因,一是穷,二是科技不发达。西部老百姓只有通过对自然矿产资源和能源的大规模的初级开发来获取利益,没有能力,没有技术,也没有意识去改善已经受到破坏的环境。

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提出“两个大局”的战略构想:一个大局是沿海地区加快对外开放,较快地先发展起来,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另一个大局是沿海地区发展到一定时期,拿出更多力量帮助内地发展,沿海地区也要顾全这个大局。“十五”计划把第二个大局提上了日程:把实施西部大开发,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这条主线的一个重要方面,摆在全国人民面前。

1999年6月9日,*同志提出,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步伐的条件已经具备,时机已经成熟。1999年9月22日,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国家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2000年,西部大开发战略正式实施。此后5年,西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以上,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陆续新开工60个重大建设工程,投资总规模约8500亿元。2000年至2004年,西部地区国民生产总值分别比上年增长8.5%、8.8%、10%、11.3%和12%,高于前些年的增长速度,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显著加强。西部退耕还林7350多万亩,荒山荒地造林9570多万亩,退牧还草1.9亿亩。

最让西部孩子高兴的是,国家出资对7000多所中小学危房进行了改造,读书环境得到改善。“十五”期间,振兴东北也是一项重要战略。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统筹区域发展,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成为一项重要内容。

2004年,*总理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与西部大开发战略,是东西互动的两个*”,东北一下子“变成”继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京津唐地区后的内地经济“第四增长极”。

4、预期目标

经济增长速度年均7%左右,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2.5万亿元左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9400元。五年城镇新增就业和转移农业劳动力各达到40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左右。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国际竞争力增强。2005年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13%、51%和36%,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分别为44%、23%和33%。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地区间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得到有效控制。城镇化水平有所提高。

科技、教育发展:2005年全社会研究与开发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提高到1.5%以上,科技创新能力增强,技术进步加快。各级各类教育加快发展,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成果进一步巩固,初中毛入学率达到90%以上,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力争达到60%左右和15%左右。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9‰以内,2005年全国总人口控制在13.3亿人以内。生态恶化趋势得到遏制,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8.2%,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提高到35%。城乡环境质量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比2000年减少10%。资源节约和保护取得明显成效。

居民生活质量有较大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比较完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5%左右。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增加到22平方米,全国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40%。城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和农村医疗服务设施继续改善,人民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城乡文化、体育设施增加,覆盖面扩大,文化生活更加丰富。社会风气和社会秩序好转。

5、计划内容

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速度年均7%左右,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2.5万亿元左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9400元。五年城镇新增就业和转移农业劳动力各达到40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左右。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十五”计划

经济结构调整的主要预期目标是: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国际竞争力增强。2005年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13%、51%和36%,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分别为44%、23%和33%。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地区间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得到有效控制。城镇化水平有所提高。

科技、教育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

科技、教育发展:2005年全社会研究与开发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提高到1.5%以上,科技创新能力增强,技术进步加快。各级各类教育加快发展,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成果进一步巩固,初中毛入学率达到90%以上,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力争达到60%左右和15%左右。

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9‰以内,2005年全国总人口控制在13.3亿人以内。生态恶化趋势得到遏制,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8.2%,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提高到35%。城乡环境质量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比2000年减少10%。资源节约和保护取得明显成效。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主要预期目标是

居民生活质量有较大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比较完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5%左右。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增加到22平方米,全国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40%。城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和农村医疗服务设施继续改善,人民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城乡文化、体育设施增加,覆盖面扩大,文化生活更加丰富。社会风气和社会秩序好转。

改革攻坚

“十二五”规划纲要(下称《纲要》)将“改革攻坚,完善*市场经济*”单独成篇,提出了诸多改革攻坚任务。《纲要》强调,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更加重视改革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明确改革优先顺序和重点任务,大力推进经济*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政治*改革,加快推进文化*、社会*改革,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性进展。事实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革相关的*机制是根本,例如要让国内消费实现飞跃,必须推进收入分配改革和统筹城乡改革,要发展低碳经济,必须靠推进资源价格领域的改革进行引导等等,所以说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纲要》制定的“一揽子”改革方案,预示着未来几年我国社会各领域改革将得到协调全面推进,必将不断攻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过程中的各个难点,加速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

6、数字

1.2%

2001年至2004年,年平均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率只有1.2%,处于“高增长、低通胀”的最好时期。

1.4倍

2001年至2004年,高等教育大发展,2000年普通高校在校学生556.1万人,2004年增至1333.5万人,增加了1.4倍。

108.6亿元

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进展重大,截至2004年4月,*和地方各级*共投入资金108.6亿元,建设2425个省、地、县三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项目;投入76亿元,用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建设,建设项目2518个。

7、取得成就

我国在十五期间所取得的成就,最突出的成绩就是GDP的增长,始终保持在9%以上,一般在9.4%~9.5%。对外贸易行业飞速发展,我国的外贸行业在世界市场当中,作为出口市场,作为进口市场,都是举足轻重的,因而我国遇到了一系列来自欧盟、美国以及来自其他国家的贸易摩擦。“十五”时期是不平凡的五年,我国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国际地位明显提高。为“十一五”时期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面向未来,我们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北京申奥成功

2005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8.23万亿元,比上年增长9.9%;财政收入突破3万亿元,增加5232亿元;中国经济保持8.8%的年均增速;青藏铁路全线贯通,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在一些重要科技领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城镇新增就业970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493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255元,扣除价格因素,分别增长9.6%和6.2%。我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道路上迈出了新的坚实步伐。

“十五”计划是中国进入新世纪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是新世纪初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行为纲领,与过去多个五年计划有很大不同。其主要特点如下:

1、市场为基础的五年计划

“十五”计划是市场经济*下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历时二十二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的经济出现了三大变化:

其一,经济快速成长改变了市场供求关系,商品短缺时代基本结束。改革打破了原有僵化的计划经济*,市场经济*初步建立,经济发展的市场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对外开放改变了封闭的经济循环,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对外经济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在这三大变化下制订的五年计划,必须是以市场为基础、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计划。其二,虽然中国已初步建立了市场经济*,但经济和社会生活中还存在许多矛盾和问题,包括产业结构不合理、地区经济发展不协调、科技比较落后、企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不高、就业压力加大、部分地区生态环境恶化、收入差距拉大、*性障碍仍很突出、贪污腐化等现象比较严重等等。这些问题在今后能否解决,必须依靠深化*改革去加以解决。

2、主要目标的范围扩大

以往各个五年计划的主要目标偏重于经济增长速度,“九五”计划则加进了*改革目标,“十五”计划的主要目标范围进一步扩大,涵盖经济增长、改革开放和社会进步等多个方面,是一个目标比较全面、强调均衡发展的五年计划。

3、确提出以发展为主题

“九五”计划在处理发展、改革和稳定的关系时,更加重视稳定问题。“十五”计划则提出以发展为主题,强调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要解决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归根结底要靠发展。如果经济发展缓慢,这些问题都会成为突出的矛盾。另一方面,世界上科技突飞猛进,经济全球化势不可挡,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国际竞争更加激烈,这既给中国提供了实现生产力跨越发展的新机遇,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4、三大因素作为发展动力

过去多个五年计划都是以数量扩张作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九五”计划开始提出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十五”计划更进一步提出经济发展动力主要来自三大内在因素,即结构调整、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

“十五”计划进一步提出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不仅调整范围比“九五”计划要大得多,而且还把结构调整作为今后五年经济工作的主线。具体地说:

一是加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当前特别要重视确保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和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具体措施包括积极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加大对农业支持和保护力度;坚持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的馀粮、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村税费改革,改革和精简乡镇*机构和人员;建立和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增加对农业的资金投入和信贷支持等。

二是加快工业改组改造和结构优化升级。具体措施包括:加快传统产业技术改造步伐,在能源、冶金、化工、轻纺、机械、汽车、建材及建筑等行业,有重点地改造一批骨干企业。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提高设计和制造水平,为各行业提供先进和成套技术设备。加快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工程和新材料等高科技产业,形成工业发展的新增长点。压缩部分行业过剩的生产能力。重视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三是大力发展服务业,明显提高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和从业人员占社会从业人员比重,具体措施包括大力发展信息、金融、会计、谘询、法律服务等行业。

四是优先发展信息化,努力实现信息产业跨越式发展,重点推进超大规模集成电路、高性能计算机、大型系统软件、超高速网络系统、新一代移动通信装备和数字电视系统等核心信息技术的产业化,把工业化和产业化结合起来,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生产力跨越式发展。五是进一步加强水利、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要搞好水资源的节约和保护以及能源结构调整等两个资源战略问题。

目标是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逐步形成大企业为主导、中小企业协调发展的格局,并完善市场退出机制,对长期亏损、资不抵债、扭亏无望的企业实施破产。通过主动退出和积极调整,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对地区经济结构进行合理调整,是新时期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新内容。“建议”提出要不失时机地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促进东中西部地区协调发展。“十五”期间关键要抓好开局,突出重点,力争在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方面取得突破。中部地区要发挥承东启西、纵贯南北的区位优势和综合资源优势,加快发展步伐。东部地区则要继续发挥其全国经济中的带动作用,有条件的地方争取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实施城镇化战略、转移农村人口、优化城乡经济结构是经济结构战略调整的另一项新任务。由于中国农村人口占全国的绝大多数,中国的城镇化不能照搬别国的模式,必须从自己的国情出发,因地制宜。其可行途径是发展小城镇,重点是发展县城和部分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建制镇,使之尽快完善功能,集聚人口,发挥农村地域性经济、文化中心的作用。

8、语录

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2002年11月)

各级党委、*和领导*都要自觉地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坚持按照科学规律来谋划发展大计。凡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事情就全力以赴地去做,不符合的就毫不迟疑地去改,真正使促进发展的各项工作都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检验。

―――胡*(2004年3月)

9、评说

经历了十个五年计划的洗礼,中国经济获得了快速发展,步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但仍有不少难题摆在中国人面前。尽管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已经达到小康水平,但这种小康还是低水平的小康,不全面和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三农问题、失业问题、资源短缺、国有企业退出市场难度大、居民收入差距过大、环境污染等等,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新世纪国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有这样几个努力方向。

第一,制定和实施恰当的经济发展战略。*为中国制定了三步走和第三步发展战略的目标,即到21世纪前半叶基本实现现代化,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党的十五大和十六大进一步将第三步发展战略分为三个阶段:从2001年到2010年,经济总量翻一番;从2011年到2020年,经济总量再翻一番,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从2021年到2050年,经济总量大体再翻两番,基本实现现代化。

第二,发展要有新思路,实施恰当的宏观经济政策和其他重大方针政策。从根本上改变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注重依靠科技进步和加强管理,实现产业结构升级,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注重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保护,注重地区城乡协调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第三,改革要有新的突破,从根本上消除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性障碍。

(点评专家: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原所长张卓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