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邓子恢

科普小知识2022-04-05 08:53:50
...

邓子恢(1898—1972),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农业工作的卓越*。福建龙岩人。1926年加入中国*。历任*龙岩县委宣传部长、*闽西特委书记、闽西苏维埃*主席、闽西暴动副总指挥、第七军第十九师第五十七团党代表,1972年12月10日在北京逝世,1981年冤案得到平反,恢复名誉。

姓名:邓子恢

别名:邓绐箕

性别:男

出生日期:1896年8月16日

逝世日期:1972年12月10日

职业:政治家、军事家

民族:汉族

籍贯:福建

1、人物生平

邓子恢,1896.8.17~1972.12.10闽西红军和苏区创建人,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指挥员,曾用名邓建中。

生于福建龙岩东肖区龙泉乡泉井村。1916年毕业于福建省立第九中学,曾参加反帝爱国学生运动。后赴日本东京留学,1918年回国。

五四运动后,曾于1921年在龙岩参与组织进步青年团体“奇山书社”,传播新文化、新思想。

1926年12月加入中国*。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参与组织江西崇义县“五一”暴动,随后回龙岩,组织农民协会,建立*基层组织,开展农*动和工人运动。

1928年3月与郭滴人等领导龙岩后田农民起义。4月任*上杭县委宣传部部长,后到永定参与组织农民武装,开展农*动。7月任闽西暴动委员会副总指挥、闽西红军第7军19师57团党代表。

1929年3月任*闽西特委书记,组织农民举行武装暴动,配合*、朱德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入闽作战,并参与领导创建闽西苏区。同年7月主持召开*闽西第一次代表大会,被选为*闽西特委书记。

1930年3月起,任闽西苏维埃*主席,后兼闽西红军学校政治委员和红12军政治委员,致力于闽西苏区和红军的建设。

1930年10月调任*福建省委巡视员、闽西苏维埃*经济部部长。先后到闽中、闽东、闽西地区发动与领导农*动,整顿红军游击队,开展土地革命和工农武装斗争,建立游击根据地。

1931年11月任中华苏维埃**执行委员兼财政人民委员。主持建立和统一*苏区的财政制度,制定发展苏区经济的各项政策和措施。

1934年10月*红军主力长征后,返回闽西,任闽西南军政委员会财政部部长兼*部部长,后任副主席,与张鼎丞、谭震林等领导闽西地区军民坚持了极其艰苦的三年游击战争,多次挫败*军的“清剿”,保存了革命武装力量。

1937年7月代表闽西南军政委员会与闽西*当局进行谈判,达成该地区国共合作共同抗日的协议。

1938年3月与张鼎丞、谭震林率领新四军第2支队由闽西开赴皖南后,留任新四军政治部副主任兼*部部长,坚决贯彻*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发动群众,扩大人民抗日武装力量。

1939年5月参与组建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兼任指挥部政治部主任,按照**的指示,协助张云逸等率部向东发展,开创淮南津浦路东和津浦路西抗日根据地,多次挫败日伪军的“扫荡”和*顽固派军队的进攻。

1940年3月在来安县半塔集组织指挥不足千人的部队,在兄弟部队的配合下,击退*顽固派军队韩德勤部8个团的进攻。同年5月参与组建淮南津浦路东人民抗日联防办事处,兼任主任。

1941年皖南事变后,任新四军政治部主任、第4师政治委员和*淮北党政军委员会书记、*淮北区委员会书记。在1942年冬季反“扫荡”中,与师长彭雪枫采取灵活机动的战术,率主力部队跳出日伪军的合围圈,迂回转战33天,取得反日伪军“扫荡”的胜利,巩固和发展了淮北抗日根据地。后参与指挥山子头等战役。1945年6月被选为*第七届*委员。

抗日战争胜利后,任**华中*书记兼华中军区政治委员,领导华中解放区的建设,开展土地制度改革运动。

1945年冬起先后参与组织指挥高邮、苏中、宿北等战役。1947年1月到山东,曾任**华东局常委,参与领导山东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运动。同年在渤海地区与张云逸组建*华东后方工作委员会,组织军民支援前线。

1948年5月调任**中原局第三书记兼中原军区副政治委员,参加淮海战役后方支前的组织工作。

1949年3月被选为中原临时人民*主席,同年5月任**华中局第三书记、第四野战军兼华中军区第二政治委员,参与组织指挥解放中南的重大战役。

*成立后,任**中南局第二书记兼中南军区第二政治委员,中南军政委员会、中南行政委员会副主席,主持中南地区的党政军工作,参与领导肃清*残余武装力量和土匪的斗争。

1953年后,任**农村工作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曾被选为*第八、第九届*委员,第四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期间惨遭迫害,因病1972年12月10日在北京逝世。1981年3月冤案得到平反,恢复名誉。第八、第九届*委员会委员,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2、人物故事

邓子恢最重“闽西情”

邓子恢是新中国的农业专家,曾身居国务院副总理的高位。他在农业问题上曾与*发生过矛盾,但两个人是生死与共的老战友,早在上世纪二十年代,闽西的革命岁月中就结下了牢不可破的战斗情谊。前不久,邓子恢的儿子邓淮生深情讲述了父亲和*的一段交往,并称这一直是父亲引以为豪的一段历史。

邓子恢为病中*炖牛肉汤

邓子恢与*的初次见面颇费周折。1929年3月,一直在闽西闹革命的邓子恢闻知*、朱德率领红军从井冈山出发,经赣南杀向闽西、长汀时异常兴奋,他深知红四军的到来将极大改变闽西的局面,便星夜赶往长汀会见*。还没有赶到,红四军又撤离长汀向瑞金进发。邓子恢知道红军神出鬼没,于是写信请求红军入闽,红四军决定重返闽西时,*也回信要求邓子恢务必于5月22日在蛟洋见面。等邓子恢到了蛟洋,红军因战斗需要又向龙岩推进,一心想见*的邓子恢马不停蹄又奔向龙岩,最后终于在龙门追上了红四军大部队。红军官兵平等,凭肉眼很难辨认出谁是部队的指挥员。经多次打听,才见到了衣着简朴,而威名远扬的*、朱德。首次见面,举止不凡的*给了邓子恢深刻的印象。

到了1929年6月底,*不再担任红四军主要领导职务,他来到闽西休养,一蹲就是五个多月,特别是在苏家坡的几十个日日夜夜里,邓子恢与*交往甚密,朝夕相处,经常在一起探讨马列主义理论和根据地的建设等问题。邓子恢为*杰出的军事才能和独到的见解所折服,视*为师长和益友,*也非常看重邓子恢。那段时间里,*不但处境不顺,还患上恶性虐疾,身体肿得很厉害,十分虚弱。身为闽西特委书记的邓子恢对身处逆境中的*非常关心,托人买来牛奶、白糖,每天炖牛肉汤、炖老母鸡为其补充营养,并找来当地最好的医生医治。邓子恢与*不以利交、不以势交而是危难之中显真情,这样结下的战斗情谊是最深厚也是最牢固的。由于邓子恢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照顾,*渐渐恢复了健康。不久,痊愈的*精神抖擞地重新走上了红四军领导岗位。1934年,*随主力红军开始长征,邓子恢留在了南方坚持斗争,两个人不得不拱手告别,这一别就是12年,直到1946年俩人才在延安重逢,*高兴地送给老朋友一张照片和一条毛毯。

两位地方同志也一块照吧

邓淮生告诉记者,父亲对与*的这段交往非常怀念,也特别引以为豪。即使后来受到了批评,甚到丢官赋闲,这段感情也没有改变。邓淮生手指一张合影告诉记者,这张照片是1966年8月在*城楼上拍摄的,也是父亲与*最后一次合影。那天,邓子恢登上*城楼参加一次大型活动。活动间隙,他和陈云在城楼上坐着休息。这时几位老帅向在座的*说:“我们想和主席照张相。”*当即答应:“好啊。”老人家站起身,一眼看见了邓子恢和陈云,便招呼道:“两位地方的同志也一块来吧。”大家站好,摄影师按动快门,珍贵的历史瞬间被永远定格。回到家,邓子恢难抑兴奋的心情,把合影的事告诉了家人,言词中流露着对*的深情。

儿子大胆发问,邓子恢直言不讳

两位老战友在私人感情上没的说,可在关键问题上都很“固执”,坚持自己的见解和主张,闹得很不愉快。早在1955年年底,邓子恢就因农业问题受到批评,但他不唯上,不唯权,无私无畏,敢于“顶撞”*。可是在家里,邓子恢从不向子女谈及这些矛盾,特别注意组织原则,特别注意维护*的形象。

邓淮生平时长期住校,只有周末才回家。在那段不顺心的日子里,他常看到父亲一个人坐在沙发上静静地沉思,子女们都不敢上前打扰,一是怕打乱他的思路,二是不愿意去触及他的伤心事。邓淮生所能做的就是陪父亲下下棋,帮着散散心。不过有一次,邓淮生实在憋不住了,大胆发问。

那是1962年夏季的一天,已考入哈军工大学的邓淮生因病在家休养。*召开七千人大会后,开始对*进行反思,在农业问题上要放宽政策。随后开了广州会议,*定了农村60条,有些地方的农民允许有自留地,可以养鸡了。1962年初,在有些省份出现了“责任田”。当时,《人民日报》上出现了对于“责任田”的争论,有人说实行责任田好,能够提高农民积极性;有人说不好,是单干。老实讲,邓淮生当时只关注这些争论的表面,还不能深刻的理解争论的本质。一天,邓子恢正巧在家,他知道父亲在农业问题上有着精深的研究,也知道父亲因农业问题挨了批评,以至于自己很长时间不敢触及“农业”二字,这一回邓淮生决定鼓起勇气向父亲发问:报上说的这些责任田、包产到户都是什么意思?出乎意料,邓子恢听后非常平静,既没有伤心也没有沉默,更没有抱怨、发牢骚,只是坚定地阐述了自己的主张,“包产到户不是单干,是农村经济管理的一种形式,因为土地所有制没变啊!好比工人计时做工和计件做工,单位时间内生产多少个零件。农民也一样,一年内交多少粮食。工人做工可以包工包料,农民种地为何不能也采取这种办法?”

这是邓淮生第一次,也是惟一一次向父亲请教包产到户的问题,父亲的解释虽不能让他完全听懂,但父亲不随波逐流、不说违心话,对党和人民的事业忠贞不渝的高贵品德令其终生感佩。

3、纪念场馆

邓子恢纪念馆,位于福建省龙岩市东肖镇中心小学内,系利用革命旧址白土桐冈书院设立的名人专题纪念馆。1987年,利用东肖镇桐冈书院设立了占地面积300平方米的邓子恢纪念馆,大厅正中安放着邓子恢塑像,分为8个展区,展出图片96幅、文物76件。

桐冈书院建于清同治年间,坐北朝南,为一院二厢房土木构平房建筑,占地面积1050平方米。1921年春,邓子恢、陈明、章独奇等在此举办进步读书会"奇山书社"。1923年9月,在此基础上创办闽西第一个宣传马列主义的刊物《岩声》报,对闽西革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该馆分8个部分展示了邓子恢在创建闽西革命根据地、三年游击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新中国建立后在农业合化方面所从事的革命实践和重要贡献,对探索中国革命道路和农村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鉴和现实指导意义。2001年6月,邓子恢纪念馆被*龙岩市委宣传部列为首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邓子恢纪念馆展出图片120幅、文物85件、展线110米。

4、著作

著有《龙岩被压迫阶级的现状及其出路》(1926)、《福建抗战的基本问题》(1937)、《新四军怎样做政治工作》(1938)、《闽西三年游击战争》(合著,1959)等。

5、人物评价

“邓子恢是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农业工作的卓越*。”这句话,出自《邓子恢自述》中他人的评价。自从邓子恢加入*,毕生都在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

上一篇:陈慕华

下一篇:胡乔木